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2020-12-13 大河網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將數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經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擺在了一處,讓觀眾可以透物見史、透物見人,找尋4000年前黃河兩岸發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講好黃河文明的故事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將時空範圍確定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黃河中遊,以陶寺和石峁這兩個超大中心聚落為焦點。序廳處以黃河流經地形路線圖為大背景,奔騰的黃河呼之欲出,以陶寺出土的龍盤和石峁石雕獸面為代表圖標,清晰地指示出陶寺和石峁的具體地理位置,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就此拉開。

  陶寺遺址的考古持續40餘年,早、中期王族墓地出土了彩繪龍盤、陶鼓、鼉鼓、石磬、玉器等精美文物。寫有朱書文字的扁壺、最早的青銅容器、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天文觀測遺蹟觀象臺、規模宏大的早期城址、中期城址……這都顯示陶寺社會已經步入文明階段。陶寺遺址很多重要的出土文物收藏在國內多家博物館,此次得到多家單位支持聚集在一起,讓觀眾一飽眼福。

  陶寺並非獨立存在。臨汾下靳和芮城清涼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器物,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觀眾對晉南地區與陶寺遺址同時代先民的生活狀態、生產技術等方面的認識。而來自長江下遊大汶口文化、長江中遊石家河文化因素也在陶寺匯聚。

  石峁這座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的石城橫空出世,改變了我們對於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的認知。考古揭示出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重結構構成的宏偉建築,城門、墩臺、馬面、角臺等形制完備的防禦體系。陶器、玉器、骨器、銅器、石雕、壁畫和紝木等大量珍貴遺物更是勾勒出中國北方史前石城文化系統的文明狀態,表明這個時期這一區域已步入早期國家的發展階段。這次展覽是石峁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

  在石峁這一超級聚落的周圍還有多個遺址拱衛。天峰坪東遺址和碧村遺址出土典型器物是對石峁文化的重要補充。蘆山峁遺址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是連接陶寺和石峁的中間節點,這裡出土的玉琮、石刀、板瓦等文物一目了然地呈現出彼此的聯繫,使陶寺和石峁兩大文明的交流、互動順理成章,也使觀眾能夠更充分認識、了解陶寺和石峁兩大文化主體之間的關係。

  呈現考古最新成果

  展覽最大的亮點是選取了眾多最新的考古材料做展品。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在2012年、2019年兩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陶寺遺址的考古一直在進行,新發現也層出不窮,尤其是宮城建築和更多銅器的發現。蘆山峁遺址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的興縣碧村遺址、臨汾下靳遺址、芮城清涼寺墓地都是近十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重要考古發掘成果。偏關天峰坪東遺址是2020年最新考古發現。這幾處史前遺址均是文明探源中很重要的考古發現,具有很高的關注度,很多出土文物也是第一次面向公眾。

  文物的展示最見匠心。土鼓、特磬等禮樂器,璧、琮、牙璧高等級玉器,非實用的彩繪陶器……陶寺遺址中反映禮制的器物被集中放到一起,在空間上形成一個陶寺禮制文化的器物群,再輔以展板,呈現出陶寺古國的「禮制初成」。同樣,石峁出土的玉器、石雕、卜骨等器物也集中在一個區域,展示石峁人「藏玉於牆」的文化特色。文物自己會講話,觀眾可以清晰感受到兩個不同文化聚落或物質文化的多源性、選擇性和精神世界的複雜性。

  展覽既注重陶寺、石峁等遺址已有研究成果的展示,又關注學術熱點,尤其注重對考古學文化所反映的社會發展狀況、組織結構等方面的比較與歸納,力圖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統地傳播給觀眾。

  陶寺與石峁,作為距今4000年左右黃河流域文明的顯著標識,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劉鱗龍 崔躍忠


相關焦點

  • 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兩大黃河文明遺址如何「相會」
    澎湃新聞獲悉,國家文物局近日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主題展覽中,山西博物院正在布展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2020年9月18日至12月20日)入選重點推介項目榜單。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由山西博物院策展,目前已進入布展階段。
  • 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兩大黃河文明遺址如何「相會」
    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陝西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而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山西省陶寺遺址則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並被認為可能是堯都。
  •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將數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經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擺在了一處,讓觀眾可以透物見史、透物見人,找尋4000年前黃河兩岸發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 晉陝兩地陶寺、石峁遺址首次合體,展現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
    9月18日,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石峁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吸引大批關注中國早期文明的愛好者前來參觀。石峁遺址,是中國現階段發現的兩座史前城址,這二者首次合體展出,展現了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國家的基本面貌。
  • 陶寺·石峁遺址揭示黃河文明標識
    由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日前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展期到12月28日,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
  • 陶寺石峁兩地遺址揭示4000年黃河文明標識
    此項展覽已經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陶寺遺址與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展出,也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看四千年前兩大黃河文明遺址如何「相會」
    原標題: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兩大黃河文明遺址如何「相會」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陝西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而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山西省陶寺遺址則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並被認為可能是堯都。
  • 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百餘件文物面世山西
    山西博物院今日展出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百餘件文物,這是兩大史前城址首次「合體」問世,共同揭示了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國家的基本面貌。「黃河文明的標誌——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是山西博物院籌備一年之久的展覽。
  • 陶寺對話石峁 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
    距今約5000年前,滿天星鬥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遊聚合,文化碰撞,社會變革,華夏文明在這裡綻放。從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並峙數百年……近日,「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兩大遺址出土文物同場展出,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
  • 陶寺對話石峁: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
    從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並峙數百年……近日,「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兩大遺址出土文物同場展出,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此次展覽也是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展出,石雕、骨簧、陶鷹、玉鉞等珍貴文物,為觀眾揭開了石峁古城的神秘面紗。
  • 陶寺對話石峁: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
    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並峙數百年……近日,「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兩大遺址出土文物同場展出,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此次展覽也是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展出,石雕、骨簧、陶鷹、玉鉞等珍貴文物,為觀眾揭開了石峁古城的神秘面紗。
  • 陶寺 石峁聯展 追跡黃河文明
    原標題:四千年前兩大都邑今起「相會」,陶寺、石峁聯展追跡黃河文明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山西陶寺遺址,被認為可能是堯都;而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陝西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最大規模的城址
  • 四千年前兩大都邑今起「相會」,陶寺、石峁聯展追跡黃河文明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綜合報導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山西陶寺遺址,被認為可能是堯都;而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陝西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最大規模的城址,有觀點認為黃帝居邑。澎湃新聞獲悉,「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今天起山西博物院正式展出,此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
  • 了解黃河文明,就到山西博物院看石峁和陶寺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9月18日,值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話一周年之際,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
  • ...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遺址...
    多年來,探源工程專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並將實驗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經沉睡數千年的文明「星鬥」,也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提供重要證據。  在浙江良渚遺址,發現了建於距今約5000年前、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更大規模的外城。
  • 「陶寺·石峁」「曾侯墓」兩大展覽重磅來襲--山西青年報2020年09...
    「陶寺·石峁」「曾侯墓」兩大展覽重磅來襲   「遊山西就是讀歷史」。9月18日,「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亮相山西博物院與山西青銅博物館。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通過展出陶寺遺址中的特磬、土鼓等樂器套組,以及石峁古城遺址中出土的雙面人面石雕、銅器等文物,展現四千多年前兩大遺址的黃河文明文化。展覽展期至12月20日。
  •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9月18日,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重磅|石峁與陶寺:黃河文明的兩大標識…山西博物院即將推出考古特展!
    展覽名稱為: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遺址的考古揭示特展▲山西博物院石峁遺址,位於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距今約4000年左右,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
  • 山西博物院備好兩節文化「大餐」,觀賞「陶寺·石峁」考古展,見證黃河古文明
    從明天開始,以黃河文明為主題的 「陶寺. 石峁考古展」將在山西博物院正式開展。這項展覽已經入選國家文物局重點推介項目。對於廣大文博愛好者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陝西神木縣石峁古城,所出土的眾多文物,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最好佐證。
  •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 追跡4000年前的黃河...
    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山西陶寺遺址,被認為可能是堯都;而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陝西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最大規模的城址,有觀點認為黃帝居邑。石峁與陶寺遺址二者所存在的年代相差不多,且都處於黃河流域,很多考古發現均表明,兩者之間表現出交流互鑑、水乳交融乃至血脈相同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