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為一些歷史精英的活動而變得生動和浪漫,因為某些名人而彰顯和揚名。歷史名人用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創作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一個地域、一座城市。
洛陽是一座從來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陽開始,在漫漫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中,洛陽曾出現過無數的傑出人物,他們或引領了歷史的方向,或渲染了歷史的色彩,或點綴了歷史的天空,他們的愛恨悲歡都交織在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們以歷史時期為線索,選取了洛陽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們有功高蓋世的政治領袖,真知灼見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謀的傳奇英雄,妙筆生花的文壇泰鬥,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鑄造科技輝煌的科學精英……時間跨度從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陽的歷史進程。我們將他們人生旅途中與洛陽關係密切的部分加以展開敘述,或寫他們在洛陽期間的生活、工作、奮鬥歷程,或寫他們對洛陽的各種貢獻,或寫洛陽對他們思想、事業的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這些故事或波瀾壯闊,或細語淺唱,或幽默風趣,或令人回味,讀者了解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陽歷史的人物精華。
洛陽是一座文化名城。歷史名人在此聚首並演繹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陽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氣質,彰顯了洛陽這座城市的人文輝煌!今天推出與洛陽有關的100個歷史名人系列之二十二:杜夔
杜夔(kuí)(?-188),字公良,三國時代洛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東漢末年至魏文帝年代。他精通音樂,不僅熟悉樂器的製作和演奏,而且對音樂理論也有很高的造詣,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
杜夔自幼聰明過人,聽力和思索力都超過一般人,對音樂特別感興趣,曾向許多名家學習音樂知識及樂器的演奏,因此,他對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等材料所制的鐘、鑹、鐃、磐、壎、鼓、琴、弦、築、箏、祝、敵、笙、竽、簫、笛等樂器都很精通,還能製造出各種精美的樂器。他對當時各類音樂界的名師所擅長的音樂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他們的長處,為自己所用,使自己的理論及實踐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他能完備地製造各種樂器,不僅是造詣宏深的樂師,又是製造樂器的巨匠。
杜夔任職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以前,他「以知音為雅樂郎」,188年因病離職。漢末天下大亂,杜夔依附荊州牧劉表,劉表讓他與孟曜為漢靈帝和雅樂。不久劉表被曹操戰敗,杜夔又追隨劉表之子劉琮。劉琮投降曹操後,杜夔又轉而歸曹,曹操讓杜夔為軍謀祭酒,參與辦理太樂事宜,並受命創製雅樂。杜夔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考訂音樂資料,並與當時的樂師們一同研究摸索,對古樂的整理和發揚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繼承復興了前代的古樂,並有所創新。雅樂就是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所用的音樂舞蹈。他治樂嚴謹,獨領風騷。
杜夔為人正直,實事求是,辦事一絲不苟。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督造樂器。他對金石絲竹八音的熟練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僅憑著耳朵對各種音律的敏感,就能辨聽出銅鐘的含銅量。魏武帝曹操在位時,有一技藝精湛的鑄鐘工名叫柴玉,因為資格老,喜歡翻新花樣,所以在行業內也有些名氣,他製作了不少樂器,在為皇宮制鐘的時候,多次在原料配方上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貪汙自肥。曹操命令柴玉鑄鐘,完工以後交給杜夔驗收。只見柴玉鑄的鐘外形美輪美奐,樣式也十分精良,看起來無與倫比。但是一敲擊演奏,杜夔就皺了眉頭。他對柴玉說:「你這套鍾,音色清濁不分,調值又不合音律,含銅量不夠,應該重鑄。」柴玉沒辦法,只得帶著徒弟們去返工。可是幾次三番下來,杜夔對柴玉鑄造的鐘總是不滿意。柴玉可不高興了,他說:「我的鐘明明製造精良,質量上乘,別人見了沒有說不好的,你偏偏雞蛋裡挑骨頭,分明是針對我的。」兩人互不相讓,吵到了曹操那裡。曹操也是懂得音樂的人。他命人抬來柴玉的鐘,親自演奏。才敲了幾下,曹操的臉就拉得老長,對柴玉說:「看來你不適合製造樂器,你還是去給我養馬吧!」柴玉氣呼呼地走了。但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偏偏喜歡柴玉。他聽說了這件事,心裡為柴玉抱不平,就對杜夔有意見了。
後來,曹操死了,曹丕繼位,因鑄鐘一事對杜夔耿耿於懷。為了羞辱杜夔,曹丕在大庭廣眾下命令一幫三流音樂家跟杜夔一起演奏,還派這幫二五眼去跟杜夔學習雅樂。杜夔面露難色,不願意從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大膽地說:「我所演奏的都是高雅的藝術,需要演奏者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情操,不是隨便什麼蠅營狗苟之徒、追名逐利之輩、得志猖狂的土鱉之流就可以學習的。」曹丕聽了惱羞成怒,罷免了杜夔的職務,叫他回老家去。杜夔罷了官,反而一身輕鬆,回家潛心鑽研音樂。他最擅長的《廣陵散》後來通過兒子杜猛傳授給晉代名士嵇康,釀成音樂史上的一支傳奇。
杜夔總攬諸藝,精心研究發掘前古音樂,保護了古韻資源,先古音樂的推崇便是從杜夔開始。為了發掘前古音樂文化遺產,他掛帥組織和帶領散郎鄧靜、善詠雅樂的尹齊,能歌宗廟郊祀之曲的歌師尹胡、知曉先代諸舞的舞師馮肅、服蕎等人,風餐露宿,不辭勞苦,考證了古代各種經典著作,採集近代的民間故事,傳授講習,還為之配上樂器。長期戰亂後散失的傳統音樂,經過他們的努力有了不少恢復。《魏志》記載:「夔總統研精,遠考諸經,近採故事,教習講肄,備作樂器,紹復先代古樂,皆自夔始也」。杜夔繼承和恢復了古代的音樂,對於因長期戰亂而散失的中國遠古音樂的發掘與整理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是第一個推祟和興復雅樂的音樂人士,對雅樂的復興功不可沒。
杜夔不僅精於各種樂器製造,還廣收學生,向學生傳授先代古樂理知識、器樂知識和雅樂的創作知識。可以說從他開始,繼承發揚了先代的古樂,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留存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經他培養的學生,不少人成為當時的音樂精英,如洛陽人邵登、張泰、桑馥都先後官至太樂丞,下邳陳頏(háng)後為司律中郎將,左延年等人妙於音律、善於鄭聲,可以說他是樂界一代宗師。他治樂嚴謹的風範和執著精神,以及發掘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意識,對從事音樂文化的人來說都是很好的啟迪。
杜夔也是一位出色的琴家,據《琴史》、《琴議》記載,杜夔最擅長演奏的是《廣陵散》。他所傳的舊雅樂四曲《鹿鳴》、《騶虞》、《伐檀》和《文王》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