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地位尊貴,一生寫了4萬首詩,卻只有一首膾炙人口,不是陸遊
當下,質量幾乎是最熱的詞,人們有事沒事都會拿質量說事。其實,在文化領域,質和量有時是矛盾的,甚至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以李白來說,他若是重視量而不重視質,看到一個瀑布,就立即拿起筆墨抒情一番,等他站到廬山瀑布面前的時候,他可能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浪漫了。 所以,有時候才氣就是一個蓄水池,你得省著點打開水龍頭。若是,閥門一不小心擰大了,把水都放沒了,你的文學造詣,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某些小說家,第一部作品堪稱驚豔。但之後呢?日更萬字,像是記流水帳,內容不堪入目。 這就是看重量不重視質的結果! 今天,我們要說的詩人,就是典型的重量不重質,他地位尊貴,一生寫了4萬首詩,卻只有一首膾炙人口。 說到這,很多人都會問,一生中寫4萬首詩,這說的不是陸遊麼? 沒錯,陸遊確實是古代比較高產的作者,他一生共寫下9000首詩。
但他留下很多的千古名篇,比如反映軍旅生涯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鐵馬冰河入夢來」,簡直是跨越時空,仿若在眼前浮現。 再比如,那首滿滿家國情懷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即使在當下,讀後有多少人對著那淺淺的海峽,留下「一吟雙淚流」。 可見,陸遊雖然是詩作數量不菲,但是質量也不低,本文所說的並不是陸遊! 那麼,一生作詩4萬首的是誰呢?他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千古一帝,他的地位在詩人中,肯定是最尊貴、最霸氣的了。 在乾隆朝,中國人口大幅增長,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中國歷史上人口首次破億,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更是突破3億。 乾隆還平定準噶爾叛亂,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歷史地位上,乾隆在諸多詩人中確實是最尊貴的! 咱們重點說一說,乾隆詩歌的數量。據記載乾隆皇帝一生89歲做詩42250多首,從數量上看作詩世界古今第一。 對此鄭鶴聲所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寫道,乾隆「御製詩至十餘萬首,所作之多,為陸放翁(即陸遊)所不及。」 乾隆詩作在數量上,完爆陸遊,但在質量上呢?卻被陸遊甩下至少10條街。
陸遊張口就是一句「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真是情懷滿滿。乾隆呢?只能寫道「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這哪裡有什麼情懷?簡直是在記亂帳!同樣是寫菊花,陸遊一抬手,就是一個名篇:「菊花如志士,過時有餘香。眷言東籬下,數柣弄秋光。」 乾隆呢?「菊蕊溼滋滋,落帽孟嘉尋篛笠。」兩相對比,即使是外行也高下立判。 乾隆寫了這麼多詩,難道就沒有一首讓人看得上眼的?也不是!他有一首詩,幾乎所有人都聽過,而且還上了小學課本,被認為是最好背的古詩。 《飛雪》清·乾隆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幾乎所有的國人都會背,而他的難度,只能是呵呵! 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名篇。
而且,乾隆皇帝還為日後小學生的減負,做了孜孜不倦的貢獻。這幾乎是最容易背誦的古詩! 平心而論,乾隆的詩,並非那麼不堪,不論是對仗,還是平仄押韻,都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但是,還是那句話,寫得太多了,平均每天都寫1.3首詩,這個創作速度,能保證質量麼?難! 要知道,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最輝煌的時期,但窮唐朝幾百年的時間,《全唐詩》才僅僅收錄兩千多位詩人,共四萬八千多首詩。這裡面當然有不少名篇失傳了,但乾隆一個人創作數量頂得上全唐詩,也是極為誇張的事情。 量太多,質難保! 乾隆為何寫這麼多的詩? 乾隆好大喜功,自稱是十全老人,當然想在詩歌上有點小成就,想要在詩歌、才情上成為千古一帝,所以創作起來不加節制。 而且,據傳乾隆的不少詩歌,是找人捉刀的結果。這只是傳言,沒有具體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