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擊劍俱樂部,陶金漢正在和小學員對練。84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身姿挺拔,不時停下來給小學員講解要領、手把手指導動作。
陶金漢在指導小學員。受訪者供圖
雖然面對的是業餘練劍的年輕人,陶金漢的要求並未降低。他親身示範,拿自己當「靶子」,還經常因技術動作與學生爭論起來。
陶金漢,新中國第一代擊劍人,如今仍活躍在擊劍教學的一線,他告訴記者:「我要一直教到我提不動劍為止」。
遊子歸鄉 誓用體育報國
陶金漢1935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一個華人家庭。
「我的爺爺是一個江湖郎中,1908年他帶著我父親和伯父下南洋,去過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後來爺爺在新加坡病逝。爸爸到了印尼蘇拉威西島上的一個小鎮安了家,我就是在那裡出生的。」陶金漢拿出放大鏡和地圖,給記者細細講解。
陶金漢給記者講解自己的身世。吳侃 攝
陶金漢說:「我們那個小鎮一共只有四家華人,沒有華人學校,父母為了讓我們八個孩子接受中文教育,後來就搬家到了蘇拉威西省的首府望加錫。」
陶金漢的父親曾在印尼組織過一支足球隊,擔任領隊和教練。陶金漢六歲開始跟隨父親學武術,十五歲開始學踢足球,十七歲已經是當地一俱樂部的甲級隊員。
青年陶金漢與印尼足球隊。(第一排右二為陶金漢)受訪者供圖
「我們小時候沒有現在這種足球,都是藤球,很重,而且球門也沒有網的,很簡陋,但那時還是踢得很高興。我對體育的熱愛也是從那時候就培養起來的。」陶金漢說。
1949年新中國成立,陶金漢萌生了回國的想法。「聽說新中國成立了,我們當地華僑非常興奮,組織了很多慶祝活動,那時候就想儘快回去為祖國建設出力。」
195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陶金漢和姐姐坐上了回中國的輪船。「我父母對中國感情也很深厚,臨行前父親說,你們先回去,等生活穩定了就把我們接回去。」
與劍結緣 做出人生重要抉擇
輪船從印尼蘇拉威西島出發駛往中國,13天後抵達深圳,剛剛成年的陶金漢第一次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陶金漢還記得,在北京的華僑補習學校上學時,大家擠住在食堂裡的場景。「睡雙層床,吃飯在露天,但當時根本沒有考慮到生活條件問題」,他回憶道,「感情和心情是不一樣的,回到祖國心情就舒暢了。」
陶金漢回到祖籍武漢念高中,並於1956年考入了北京體育學院,畢業後一直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談到第一次在訓練館裡看到學生練擊劍的情境,他說:「新奇又激動!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面罩往頭上戴,發現近視眼鏡不妨礙戴面罩,於是立即報名參加了學習班。暑假別人都回家了,我就自己對著靶子練。」
1959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匈友誼賽上,陶金漢的進攻動作。受訪者供圖
1958年。北京體育學院開始分系,陶金漢卻在專業選擇上犯了難,選從小喜歡的足球還是心心念念的擊劍?經過一個多月的苦苦思索,深感自己更適合在個人項目上發展,於是選擇擊劍。「我始終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斷」,陶金漢說。
揚眉劍出鞘 拿下第一枚國際金牌
經過刻苦的訓練,1957年11月,陶金漢獲得了中國「十七城市擊劍、技巧運動錦標賽」男子花劍冠軍。此後,中國擊劍史上的數個「第一」都與他有關。
1966年11月,陶金漢代表中國擊劍隊參加在柬埔寨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一舉拿下男子佩劍冠軍和花劍季軍,這也是中國擊劍在國際賽事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陶金漢在1966年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奪金。(中)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那次比賽還有個小花絮,花劍個人賽頭一場是我與印尼隊員比賽,我沒有帶花劍來,用的是主辦方提供的劍,印尼教練卻對裁判說我的劍未經檢驗,這不是存心找中國運動員的茬嗎?難以壓制的情緒使我在比賽一開始就猛衝猛攻,最後屈居第三。」陶金漢說。
雖然花劍只拿了銅牌,陶金漢仍然信心滿滿地向領隊保證:「冠軍明天拿了!」第二天的佩劍比賽中,他果然以五場全勝的戰績奪得了冠軍。
如今,陶金漢仍珍藏著這兩枚具有歷史意義的獎牌。向記者展示過後,他小心地把獎牌擺進盒子。雖然獎牌表面已略顯斑駁,但沉甸甸的分量依舊。
1973年,陶金漢在報紙上讀到擊劍世錦賽將在瑞典召開的消息。當時,國家體委正在為恢復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開展工作,而其中一項條件就是必須成為國際奧委會下屬5個單項協會的成員。
陶金漢感到,這將是中國加入國際擊劍聯合會並參加世錦賽的好機會,他隨即致信體委領導,作為觀察團成員前往瑞典,促成了中國劍協加入國際擊劍聯合會。
1973年7月作為中國考察團成員赴瑞典哥德堡進行考察時留影。(左1)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次年,中國擊劍隊首次參加世界擊劍錦標賽,陶金漢作為教練兼隊員參賽。
「39歲的時候,國家體委考慮到我年齡大了,讓我別打比賽了。於是我掛劍,把工作重心轉向了擊劍教學和裁判工作。」1975年,40歲的陶金漢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擊劍國際級裁判,曾在世界擊劍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等賽事中擔任裁判。
1983年7月,陶金漢在加拿大埃德蒙德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擊劍比賽中任裁判,與中國代表團成員合影。(前右)陶金漢
當欒菊傑、仲滿、雷聲等一代又一代劍手在世界賽場上為中國爭金奪銀的時候,陶金漢等「新中國第一代擊劍人」已經逐漸退居幕後,在新中國擊劍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耄耋之年仍活躍在教學一線的「老劍」
如今,陶金漢給自己的微信取名為「老劍」,退休後仍閒不住的他是活躍在社區和大學裡的「老劍」。2004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擊劍選修課,本來準備開兩個班,結果報名的學員太多,第二學期又加了兩個班。「那時候經常晚上十點多下課,但是教年輕人練劍我不覺得辛苦。」
陶金漢在北京大學開設擊劍課。(左二)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談起自己的學生,陶金漢驕傲地念出了一串名字,其中很多人在重要賽事中獲得過好成績,還有的在高校當擊劍老師。
陶金漢指導學生聯繫擊劍。(右)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現在,陶金漢每個周末堅持去距家30公裡遠的擊劍俱樂部教課,風雨無阻。一位學生說,雖然陶老師84歲了,但和學員打實戰的時候,手部動作極快,而且很優雅,反應也比年輕人還要快。
陶金漢在教學。(右)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被問及為什麼仍堅持教學工作,陶金漢說,擊劍這個運動太迷人了,一招一式之間不僅是技術體能的比拼,也是思維的較量。「我要盡全力普及擊劍,培養更多的擊劍人才,希望看到中國擊劍越來越好。」
記者:吳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