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僑與中國|歸僑「老劍客」陶金漢:用擊劍訴說愛國情

2020-12-12 中國僑網

在北京一家擊劍俱樂部,陶金漢正在和小學員對練。84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身姿挺拔,不時停下來給小學員講解要領、手把手指導動作。

陶金漢在指導小學員。受訪者供圖

雖然面對的是業餘練劍的年輕人,陶金漢的要求並未降低。他親身示範,拿自己當「靶子」,還經常因技術動作與學生爭論起來。

陶金漢,新中國第一代擊劍人,如今仍活躍在擊劍教學的一線,他告訴記者:「我要一直教到我提不動劍為止」。

遊子歸鄉 誓用體育報國

陶金漢1935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一個華人家庭。

「我的爺爺是一個江湖郎中,1908年他帶著我父親和伯父下南洋,去過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後來爺爺在新加坡病逝。爸爸到了印尼蘇拉威西島上的一個小鎮安了家,我就是在那裡出生的。」陶金漢拿出放大鏡和地圖,給記者細細講解。

陶金漢給記者講解自己的身世。吳侃 攝

陶金漢說:「我們那個小鎮一共只有四家華人,沒有華人學校,父母為了讓我們八個孩子接受中文教育,後來就搬家到了蘇拉威西省的首府望加錫。」

陶金漢的父親曾在印尼組織過一支足球隊,擔任領隊和教練。陶金漢六歲開始跟隨父親學武術,十五歲開始學踢足球,十七歲已經是當地一俱樂部的甲級隊員。

青年陶金漢與印尼足球隊。(第一排右二為陶金漢)受訪者供圖

「我們小時候沒有現在這種足球,都是藤球,很重,而且球門也沒有網的,很簡陋,但那時還是踢得很高興。我對體育的熱愛也是從那時候就培養起來的。」陶金漢說。

1949年新中國成立,陶金漢萌生了回國的想法。「聽說新中國成立了,我們當地華僑非常興奮,組織了很多慶祝活動,那時候就想儘快回去為祖國建設出力。」

195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陶金漢和姐姐坐上了回中國的輪船。「我父母對中國感情也很深厚,臨行前父親說,你們先回去,等生活穩定了就把我們接回去。」

與劍結緣 做出人生重要抉擇

輪船從印尼蘇拉威西島出發駛往中國,13天後抵達深圳,剛剛成年的陶金漢第一次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陶金漢還記得,在北京的華僑補習學校上學時,大家擠住在食堂裡的場景。「睡雙層床,吃飯在露天,但當時根本沒有考慮到生活條件問題」,他回憶道,「感情和心情是不一樣的,回到祖國心情就舒暢了。」

陶金漢回到祖籍武漢念高中,並於1956年考入了北京體育學院,畢業後一直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談到第一次在訓練館裡看到學生練擊劍的情境,他說:「新奇又激動!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面罩往頭上戴,發現近視眼鏡不妨礙戴面罩,於是立即報名參加了學習班。暑假別人都回家了,我就自己對著靶子練。」

1959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匈友誼賽上,陶金漢的進攻動作。受訪者供圖

1958年。北京體育學院開始分系,陶金漢卻在專業選擇上犯了難,選從小喜歡的足球還是心心念念的擊劍?經過一個多月的苦苦思索,深感自己更適合在個人項目上發展,於是選擇擊劍。「我始終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斷」,陶金漢說。

揚眉劍出鞘 拿下第一枚國際金牌

經過刻苦的訓練,1957年11月,陶金漢獲得了中國「十七城市擊劍、技巧運動錦標賽」男子花劍冠軍。此後,中國擊劍史上的數個「第一」都與他有關。

1966年11月,陶金漢代表中國擊劍隊參加在柬埔寨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一舉拿下男子佩劍冠軍和花劍季軍,這也是中國擊劍在國際賽事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陶金漢在1966年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奪金。(中)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那次比賽還有個小花絮,花劍個人賽頭一場是我與印尼隊員比賽,我沒有帶花劍來,用的是主辦方提供的劍,印尼教練卻對裁判說我的劍未經檢驗,這不是存心找中國運動員的茬嗎?難以壓制的情緒使我在比賽一開始就猛衝猛攻,最後屈居第三。」陶金漢說。

雖然花劍只拿了銅牌,陶金漢仍然信心滿滿地向領隊保證:「冠軍明天拿了!」第二天的佩劍比賽中,他果然以五場全勝的戰績奪得了冠軍。

如今,陶金漢仍珍藏著這兩枚具有歷史意義的獎牌。向記者展示過後,他小心地把獎牌擺進盒子。雖然獎牌表面已略顯斑駁,但沉甸甸的分量依舊。

1973年,陶金漢在報紙上讀到擊劍世錦賽將在瑞典召開的消息。當時,國家體委正在為恢復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開展工作,而其中一項條件就是必須成為國際奧委會下屬5個單項協會的成員。

陶金漢感到,這將是中國加入國際擊劍聯合會並參加世錦賽的好機會,他隨即致信體委領導,作為觀察團成員前往瑞典,促成了中國劍協加入國際擊劍聯合會。

1973年7月作為中國考察團成員赴瑞典哥德堡進行考察時留影。(左1)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次年,中國擊劍隊首次參加世界擊劍錦標賽,陶金漢作為教練兼隊員參賽。

「39歲的時候,國家體委考慮到我年齡大了,讓我別打比賽了。於是我掛劍,把工作重心轉向了擊劍教學和裁判工作。」1975年,40歲的陶金漢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擊劍國際級裁判,曾在世界擊劍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等賽事中擔任裁判。

1983年7月,陶金漢在加拿大埃德蒙德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擊劍比賽中任裁判,與中國代表團成員合影。(前右)陶金漢

當欒菊傑、仲滿、雷聲等一代又一代劍手在世界賽場上為中國爭金奪銀的時候,陶金漢等「新中國第一代擊劍人」已經逐漸退居幕後,在新中國擊劍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耄耋之年仍活躍在教學一線的「老劍」

如今,陶金漢給自己的微信取名為「老劍」,退休後仍閒不住的他是活躍在社區和大學裡的「老劍」。2004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擊劍選修課,本來準備開兩個班,結果報名的學員太多,第二學期又加了兩個班。「那時候經常晚上十點多下課,但是教年輕人練劍我不覺得辛苦。」

陶金漢在北京大學開設擊劍課。(左二)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談起自己的學生,陶金漢驕傲地念出了一串名字,其中很多人在重要賽事中獲得過好成績,還有的在高校當擊劍老師。

陶金漢指導學生聯繫擊劍。(右)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現在,陶金漢每個周末堅持去距家30公裡遠的擊劍俱樂部教課,風雨無阻。一位學生說,雖然陶老師84歲了,但和學員打實戰的時候,手部動作極快,而且很優雅,反應也比年輕人還要快。

陶金漢在教學。(右)陶金漢 受訪者供圖

被問及為什麼仍堅持教學工作,陶金漢說,擊劍這個運動太迷人了,一招一式之間不僅是技術體能的比拼,也是思維的較量。「我要盡全力普及擊劍,培養更多的擊劍人才,希望看到中國擊劍越來越好。」

記者:吳侃

相關焦點

  • 武漢市僑聯推出系列電視專題片《僑英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精神,彰顯武漢僑界群眾的愛國愛市之情、創新創業風採,聚焦僑商僑企僑胞對武漢建設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宣傳武漢市僑聯在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中的重要作用,武漢市僑聯歷時半年,推出40集系列電視專題節目《僑英薈
  • 《僑英薈》受到中國僑聯的高度肯定!
    」 ——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 《僑英薈》到底是一檔什麼樣的節目?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代表老中青三代人,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廣大僑界在祖國建設、武漢發展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和偉大貢獻。
  • 廣東惠陽開展「話僑情·暖僑心」印尼美食分享活動
    惠陽區僑聯供圖 攝中國僑網惠州11月20日電 (記者 宋秀傑)11月20日,著名愛國將領葉挺與著名僑領葉亞來的家鄉——廣東惠州市惠陽區僑聯開展了「話僑情·暖僑心」印尼美食分享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的歸僑僑眷。圖為廣東惠州市惠陽區僑聯開展的「話僑情·暖僑心」印尼美食分享主題活動。
  • 奮進的力量·僑浙5年 | 在「重要窗口」建設中展現新時代浙僑新姿態
    在浙江省僑聯和《浙商》雜誌共同推出的「奮進的力量·70年·70僑」大型系列人物專訪中,荷蘭得力浦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旭敏這樣告訴記者。過去5年,尤其是在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樣的關鍵節點上,浙江省僑聯通過系統性謀劃,攜手主流媒體整體性推進現代化傳播能力建設,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在僑界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行了浙江省僑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七個一」系列活動;推出「萬裡長風根夢圓——華僑華人與共和國」和「奮進的力量·70年·70僑」大型系列人物專訪、《我愛你·中國》——全球同唱一首歌、
  • 李源潮: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上的祝詞
    新華網北京12月2日電 團結動員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獨特貢獻    ——在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上的祝詞    (2013年12月2日)    李源潮    各位代表、朋友們、同志們:    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今天隆重開幕了
  • 70歲老人古稀之年執劍柄:我的目標是參加世錦賽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悅陽 張長慶):中國有句俗話:人活七十古來稀。但是在2019中國擊劍俱樂部聯賽總決賽的賽場上,有這樣一位老劍客,年近古稀第一次拿起劍柄,第一次走上劍道,並且他還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參加國際劍聯老將世錦賽。
  • 魯、陝籍僑胞:「以僑為『橋』,凝聚僑心僑力僑智共圓中國夢」(系列...
    作為僑聯工作者更應該幹好本職,全心全意為僑服務,做好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貼心人,成為知僑、懂僑、愛僑的僑務工作實幹家,無論他們在哪裡,無論他們走多遠,讓他們知道平安幸福永遠是家鄉親人的最大牽掛。我們廣大歸僑僑眷深深的感受到,華僑與祖國間的那種互為惦念、不可分割的情感始終縈繞在每一個有著祖國血脈的華僑心裡,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華僑對祖國的發展建設與改革,都發揮了獨特作用。作為基層僑聯工作者,我們也體會到,不斷加強高校基層僑聯組織建設,積極與華僑華人社團、校友會聯繫,能夠充分調動廣大華僑的積極性,對深入開展高校科學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
  • 學僑法、護僑益、聚僑心 | 中石大黨委統戰部組織參觀中國華僑歷史...
    學僑法、護僑益、聚僑心 | 中石大黨委統戰部組織參觀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2020-12-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凝聚僑心僑力僑智 同圓共享中國夢
    「僑批檔案」於2013年6月19日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僑批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讓我們非常感動。」汕頭市僑聯新馬歸僑聯誼會會長林紹真說,當年,正是遠在新加坡的爺爺用僑批(「番批」)幫助撫養其姐弟長大,所以他們自稱「番批仔」,汕頭僑鄉有很多「番批仔」。
  • 廈門專家進社區為歸僑僑眷義診 老僑點讚
    廈門專家進社區為歸僑僑眷義診 老僑點讚
  • 「翰墨僑心·築夢隴原」——甘肅省僑聯成立40周年書畫展暨省僑聯...
    (本網記者 屈傑文)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甘肅聲音,講好甘肅故事,抒發華僑華人及歸僑僑眷愛國愛鄉的深厚情懷,展現甘肅省僑聯成立40年來取得的成就,團結包括華僑華人及歸僑僑眷在內的廣大書畫藝術家,筆書盛世、墨繪和諧,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凝聚僑界力量。
  • 「翰墨僑心·築夢隴原」——甘肅省僑聯成立40周年書畫展暨省僑聯書畫院成立
    活動現場中國甘肅網10月29日訊(本網記者 屈傑文)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甘肅聲音,講好甘肅故事,抒發華僑華人及歸僑僑眷愛國愛鄉的深厚情懷,展現甘肅省僑聯成立40年來取得的成就,團結包括華僑華人及歸僑僑眷在內的廣大書畫藝術家,筆書盛世、墨繪和諧,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凝聚僑界力量。
  • 第七屆廣州市僑文化活動日舉行
    「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第七屆廣州市僑文化活動日舉行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仕 實習生 徐碩 通訊員 韓冰眉11月25日上午,「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第七屆廣州市僑文化活動日在荔灣區文化公園舉行
  • 洛江雙陽:「心僑苑·關愛歸僑青少年」志願者服務隊成立
    12月3日 ,洛江區雙陽街道南山社區「心僑苑·關愛歸僑青少年」志願者服務隊成立暨青年志願服務實踐基地共建籤約儀式舉行。泉州團市委、洛江團區委、華僑大學校團委有關領導,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團委幹部和學生代表、華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志願者及南山小學師生近百人參加。
  • 廈門思明區僑友課堂邀老僑講故事
    中國僑網廈門11月9日電 (阮彬彬)據廈門思明區僑聯9日消息,近日,由廈門思明區僑聯主辦,思明區僑聯青委會、僑史學會承辦的「回眸僑史銘記初心」僑友課堂·老僑講故事在富有僑味的紅磚老僑房裡舉行。
  • 江蘇高郵市高郵鎮:以僑為本 為僑服務
    高郵鎮:以僑為本 為僑服務近年來,(江蘇)高郵市高郵鎮始終堅持以特色僑務活動項目為紐帶,以歸僑僑眷僑屬為依託,不斷拓展僑務工作領域,加大社區僑務工作力度,積極推動社區「僑之家」建設,逐漸形成了雙向服務的工作體系,凝聚人心
  • 以僑為本、為僑服務 上海已建「僑之家」超過千家、新僑驛站超過百家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上海市第十二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閉幕。記者從會上獲悉,5年來,全市各級僑聯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僑為本、為僑服務、以僑為橋,在深化引智引資,凝聚僑心僑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上海形象,抗擊疫情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上海已建成「僑之家」超過千家、新僑驛站超過百家。圖說:今天上午,上海市第十二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閉幕。
  • 武漢:未成年人「向國旗敬禮」 用最美姿勢訴說愛國情
    近期,「向國旗敬禮」活動在武漢市掀起熱潮,全市未成年人紛紛用最美姿勢訴說愛的莊嚴,向祖國深情告白。、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各類主題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強化愛國意識、激發報國志向,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為僑服務陣地 杭州下城石橋打造「景韻·金僑之家」
    為僑服務陣地 杭州下城石橋打造「景韻·金僑之家」 2020年08月10日 14:12   來源:浙江在線
  • 印尼歸僑張永和:為華裔兒女立功、立德、立言
    而今,年逾70的老人、該書作者張永和真實的出現在眼前,精神矍鑠、聲音洪亮、健步如風,和他的聊天仿佛你在讀史,你可以感受一個老人的執著情懷。  張永和1941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1945年春其父張鏗仁因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而慘遭日寇殺害。其母賴秀琳不得不賣掉6個孩子中的2個女兒,帶著一家人回到廣東省大埔,投靠張永和的叔伯。因為家境貧寒,張永和勉強念完小學,便輟學當放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