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龍巖4月1日電 題:為華裔兒女立功、立德、立言
——專訪印尼歸僑、著名作家張永和
作者 李展
「感謝生活,感謝時代。挫折練就我堅忍意志,雲譎波詭的風雲人物給了我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3月底,著名作家、印尼歸僑張永和接受筆者專訪時感慨而言。他用一生的努力為華裔兒女立功、立德、立言。
中學時,讀過《李光耀傳》,對華人精英的非凡成就感嘆不已。而今,年逾70的老人、該書作者張永和真實的出現在眼前,精神矍鑠、聲音洪亮、健步如風,和他的聊天仿佛你在讀史,你可以感受一個老人的執著情懷。
張永和1941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1945年春其父張鏗仁因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而慘遭日寇殺害。其母賴秀琳不得不賣掉6個孩子中的2個女兒,帶著一家人回到廣東省大埔,投靠張永和的叔伯。因為家境貧寒,張永和勉強念完小學,便輟學當放牛娃。
1960年,張永和考上福建永定的林業學校,隻身來到了永定。學校開學僅3個月即解散,他被派到永定金木伐木場當伐木工人,後到連城縣新瓶大山伐木。
愁窮困頓的張永和卻不甘屈服於命運,他一邊幹農活,一邊自學。在閩西林區大山裡的生活閱歷,為他早期的文學作品提供的豐富的創作源泉。
1961年5月1日,他在《工人日報》發表處女作。
1965年11月28日,張永和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和葉劍英元帥的親切接見。在全國僑聯召集的歸僑作家座談會上,周恩來勉勵大家:「華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都作出過巨大貢獻,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光輝業績在文學中反映甚少。你們是歸僑青年作家,有責任將父兄的業績寫出來,以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這席話為張永和指明了方向,立志為華僑立功、立德、立言。
寫華僑題材,張永和首先選擇愛國僑領胡文虎。1989年37萬字的《胡文虎傳》出版了,一時引起轟動,海內外100多家報刊或評論或轉載。《胡文虎傳》被譽為「中國華僑史題材創作的新突破」。
此後,張永和一發不可收拾,到如今已出版著作20餘部,累計880多萬字,受到海內外文壇的好評。《李光耀傳》1994年評為「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另外,他的《瓦希德傳》、《羅芳伯傳》還分別評為2002年、2003年印尼華文文學優秀作品一等獎。
張永和以其精品為時代立言。他認為,努力反映飛速發展的時代精神風貌,是文學應有之責,也是當代作家義不容辭的時代使命。
新加坡《聯合早報》1993年10月18日刊發中國新華社電訊報導稱:「張永和是大膽為海外僑領立傳的第一人。評論界認為,中國文學創作中的華僑題材近十幾年雖然有所發展,但仍局限重重。張永和大膽為海外華人名人立傳,是一個突破。為文學創作開拓了新路。其作品對寫作華僑史也有參考借鑑價值。」
晚暮披霞,身兼閩西客家聯誼會副會長的張永和是個不折不扣的客家人,晚年的他致力於全球客屬事業的發展、客僑文化的保護。近年來,他積極奔走於大陸和東南亞,受聘世界客屬組織《世界客家人》主編、印尼《和平日報》主筆,為增進廣大海外華僑對祖國的了解嘔心瀝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