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與「政統」,試看明清時期士大夫階層立言與立功的抉擇

2020-12-06 華太師

作為中國古代的精英階層,傳統的儒家士大夫們,一直將"三立"當成是自己人生的信仰與追求。所謂三立,就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載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所謂立德,就是樹立功德,立功就是建立功勳,立言就是著書立說,發展繼承儒家學說。三立之中,立德是最高理想,往往是由後人來進行評判的,而立功與立言,則是士大夫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追求目標。因此,立功與立言,就成了他們畢生的追求。

這種追求具化到現實中,就是"道統"與"政統"的實踐。

明清時期,隨著政治環境的演變,士大夫們從積極追求建立功勳的立功,逐漸轉變為堅守道統的立言

立功與立言,作為儒家士大夫們的信仰與追求,很多時候是合二為一的。往往能夠建立功勳的人,也會有自己的著作傳世。

在封建王朝時期,這一現象最突出的朝代是宋朝。如儒學的一代宗師歐陽修,除了傳世的史學著作《新唐書》以外,他還是北宋王朝的參知政事,也就是俗稱的丞相。

從儒學道統的角度來講,歐陽修等人提出新古文運動,發揚繼承了唐朝韓愈等人提出"文以載道"的主張,改善了唐朝以來逐漸浮誇的士林風氣。從"政統"上來說,他與範仲淹等人一起推行"慶曆新政",為解決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到了明朝初期,歷經過元朝高壓統治的士大夫們,本以為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國家逐漸穩定下來,他們再一次得到了"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機會,於是積極入世,準備建功立業。

畢竟在三不朽之中,立功是先於立言的,也就是說,在儒家傳統的士大夫眼中,"提筆安天下,上馬定乾坤"的實踐,是要優先於著書立說,為儒學道統添磚加瓦的。

然而,隨著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士大夫們從宋代時的"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地位逐漸滑落,到了清朝徹底成為皇權的奴隸。

清代文人龔自珍在《明良論二》中寫道:

"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在講究"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的古代,將士大夫們當成"犬馬",動輒打罵侮辱,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繼續選擇"立功",未免顯得太卑躬屈膝了。

作為社會上的精英階層,士大夫們雖然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想法,但其本身對於自我的認知是要遠高於普通百姓的,立功是其理想,而"視之犬馬"是其現實,理想與現實之間,僅剩的那條出路,就是退而結廬,著書立說了。

也即是說,明清時時期由於權力的集中,十大夫們身份地位的降低和社會主人公感的缺失,使得他們逐漸從追求治國安邦的立功思想,退而選擇了代表著立言的著書立說。從追求"政統"轉而堅守"道統"。

明清時期士大夫們從"立功"到"立言"的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與當時的高壓環境有直接關係

明清時立功到立言的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天下從戰亂再次走向和平,文人士大夫們對此是抱有極大的希望的。

天下太平,正是文人士子們建功立業,為生民立命的最佳時期,可是事與願違,明太祖朱元璋,或者說已經走向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表面上依舊依靠讀書人來統治天下,但其身份地位,已經不能和明朝以前的歷史時期相比了。

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們,是經歷過雨皇權的激烈角逐之後,才逐漸由立功轉向立言的。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當屬明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之爭,表面上看起來,所謂的大禮儀之爭只是嘉靖皇帝想要追授自己的生父皇帝稱號,但大臣們不同意,因此而爆發的一場有關孝道的政治事件。

實際上,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是,以楊慎微代表的文官團體,想要在嘉靖皇帝這個由藩王入駐京師的皇帝,立足未穩的時候,利用禮法制度來限制皇帝的權力。說白了,就是想讓皇帝明白,雖然你是皇帝,但也不能為所欲為。

根據《明史》記載,楊慎在這場大禮儀之爭中,曾說出那句流傳很廣的話: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士大夫們,為了限制皇權,更好的按照儒家的思想治國平天下,實現自己立功的想法,是豁出性命去的。

然而"大禮儀"之爭以嘉靖皇帝的最終勝利結束,他憑藉特務政治,包括跟士大夫們"比爛",贏得了這場皇權與士大夫權力對抗的勝利。

從此,明朝的士風開始出現變化,更多人的理想由立功轉向立言,這也正是明朝中後期包括陽明心學在內的更多學說出現的原因所在。

而明朝以後,清朝的統治者們對士人們的態度更加惡劣,遺臭不止的文字獄等高壓制度的施行,由八旗制度演變而來的包衣奴才制度的發展,都讓讀書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士大夫也是人,不可能只靠理想活著,當立功的追求很可能帶來肉體上的折磨,甚至死亡危險的時候,大量讀書人轉向立言,也就成了必然選擇。

所以說,明朝初期,士大夫們其實還是積極的入世,想要實現自己立功的理想與追求的,可是在高度集權的皇權之下,士大夫們本身的地位逐漸降低,在服務於皇權的時候,不能按照自己的,或者說儒家的思想去齊家治國,他們只能轉而去立言。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及清朝,立功的思想已經很少成為有志士人的目標,立言才更加的普及開來。

明清時期士大夫"立言"追求的盛行,一定程度上繁榮了當時的文化,同時也導致犬儒主義的興起

作為社會精英群體的整體追求的演變,勢必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全方位的影響。而明清時期,士大夫們的追求從立功逐漸演變為立言以後,其影響有利有弊。

首先從利的角度上來講,更多的社會精英講自己的人生追求向立言傾斜,自然就推動了文化的大繁榮。

雖然嚴謹意義上儒家的立言是指提出理論性的,指導性的思想,但演變到後期,立言已經無限等同於著書立說。著書立說自然就不止是四書五經或者對其的闡釋,各種小說,戲劇,包括科普類書籍等,在明清時期都出現了大繁榮。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官方主導的,中國古代著名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編纂。根據《明史》關於《永樂大典》的記載:

"凡書契以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清代的《四庫全書》則更為浩大,儘管在編纂的過程中,出於統治者的需要,對很多古籍做了刪減,但由此蔓延的民間士人對於著書立說的追求,各種禁書的出現,都體現著這一時期文化上的相對繁榮。

但從整體上來說,明清時期高壓的政治環境下,士大夫們政治理想的轉變,是弊大於利的,其中最流毒深遠的一點,就是直接造成了"犬儒主義"的盛行。

犬儒主義實際上是個舶來詞,但其蘊含的大致意義,卻形象的體現出了明清士大夫,也就是當時社會精英們的思想,即憤世嫉俗卻又無動於衷,充滿蔑視卻又不去改變,看似玩世不恭,追求享樂,其實自暴自棄,沒有敬畏。

明清之前,中國的士大夫們是很有主人翁意識的,可到了明清時期,在高壓的社會氛圍之下,原本積極入世的士大夫們,轉而去"立言",也就是著書立說。

但在儒家的思想綱領裡,三不朽之中立言是最低層次的,這就造成了士大夫們想要去立功,卻又不敢,真正做事的人反而成了嘲諷的對象,整個精英階層沒有了統一的理想輸出渠道,只能走向玩物喪志的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清時期士大夫們從立功轉向立言的改變,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而這種無奈之舉在時間的作用下又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嚴重的影響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綜上,"立功"與"立言"都是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士大夫們的信仰和追求,與立功相對的,就是"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政統,而與立言相對的,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的道統。

明清之前,可以說守護道統是士大夫們的底線,而踐行"政統"則是他們的行動綱領,可是明清時期封建制度的演變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讓士大夫們不再具有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踐行"立功"追求的基石,在此基礎之上,他們只能選擇去堅守底線。

可一個只有道統的儒學,是沒有未來的。任何思想的發展,必須配套著實踐來與時俱進,一旦脫離了實踐,勢必就要走向歧路。正如明清後期犬儒主義的興起與盛行,不可不謂是這一變化帶來的流毒

參考文獻:

《左傳》

《明史》

《明良論二》

相關焦點

  • 「文章歲久而彌光」——士大夫們立言不朽的生命追求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生命意識,構建與自然的殘酷、戰亂的頻仍、離喪的苦痛之中。因此建安時代己經初現「重文」的端倪,曹將立言提到「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的高度:到了《文心雕龍》中,劉捷、在首篇《原道》中己強調,「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文字己經被視為與天地一樣永恆的事物;《指瑕》篇中進一步標榜「丹青初炳而後渝,文章歲久而彌光」,意思是說文字的魅力會隨著歲月而更加經典,於是歷代以來,「立言」是士大夫實現生命永恆的直接方式,「立言不朽
  • 中國早期知識分子與「政統」「道統」關係的來源:「以吏為師」的...
    作者=閻步克  來源=《戰略與管理》  確如學人所論,在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形成了其與「政統」相對獨立的「道統」,他們承擔著「師道」。由孔門師徒始,一個流動而自立於民間的士階層出現了。昔日樂師與學士所構成的文教關係,其重心下移而普及於社會之中——「師徒成群,謂之學士」——並因而發生了質變,形成了有別於「政統」的「道統」、有別於「君道」的「師道」。文化活動已進入自主的制度領域,思想闡發、知識傳授,都已經不能局限在宗法封建的政治體制之內了。《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牟之人棄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
  • 閻步克 | 中國早期知識分子與「政統」「道統」關係的來源:「以吏...
    作者=閻步克  來源=《戰略與管理》  確如學人所論,在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形成了其與「政統」相對獨立的「道統」,他們承擔著「師道」。由孔門師徒始,一個流動而自立於民間的士階層出現了。昔日樂師與學士所構成的文教關係,其重心下移而普及於社會之中——「師徒成群,謂之學士」——並因而發生了質變,形成了有別於「政統」的「道統」、有別於「君道」的「師道」。文化活動已進入自主的制度領域,思想闡發、知識傳授,都已經不能局限在宗法封建的政治體制之內了。《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牟之人棄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
  •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此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所說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這大概是古人走出了蒙昧、野蠻時代後對人生價值的幡然醒悟,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考、把握和追求,道出了人生追求的恆久價值,抵達了過去絕大多數人都很難抵達的有關人生價值的哲思層面。
  •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經典)
    後來唐代的一位學者對這「三立」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實用現代話來說,「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
  • 琅琊王氏的家風底色:立德,立功,立言
    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兩晉時期,玄風昌熾,士人崇尚清談,以放浪形骸為高玄境界。然而,高談闊論的玄言雖然能博得一時聲譽,容易走紅,卻很難助力家族的長遠發展。王氏子孫少有這種任誕簡傲之徒,恐怕也與其秉承禮法持家的家風有關。
  • 「立功」還是「立言」--嘉佑二年後蘇軾和張載的不同人生道路
    「立功」還是「立言」 —嘉佑二年後蘇軾和張載的不同人生道路、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 此之謂不朽。」就「立功」而言,蘇軾在傳統文人中亦堪稱典範。 作為散文「八大家」之一,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留下蘇詩兩千多首,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繪畫也有獨到之處。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上,「立言」成就可與蘇軾相提並論的屈指可數。 張載青年喪父之後,定居在橫渠讀書。
  • 古代文人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幾人能做到?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是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範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時,叔孫豹對不朽提出的看法。此「立德、立功、立言」被後世讀書人總結為「三不朽」並廣受推崇,但因為其高度和到達的難度,其實也成了很多讀書人特別是文人入仕後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 陽明心學;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凡人又該如何做聖賢?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陽明心學」,是以心為本體,教你做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古今公認的成為聖人的標準。 讓我們來看一下,現代人在立德,立功,立言做出的「貢獻」。 「立功」方面:「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等等, 「立言」方面:(被先賢古哲視為生命的「立言」,並不是指日常生活中言行,而是影響後世發展的思想,日常言行的表現在「立德」上),人心浮動,唯利是圖,「成功學」成為社會主流。
  • 富蘭克林與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修習,終其一生
    富蘭克林與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修習,終其一生富蘭克林與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修習,終其一生 富蘭克林的13條道德準則:節制、節言、秩序、決心、節儉、勤勞富蘭克林與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修習,終其一生 聖人言「
  • 印尼歸僑張永和:為華裔兒女立功、立德、立言
    中新網龍巖4月1日電 題:為華裔兒女立功、立德、立言  ——專訪印尼歸僑、著名作家張永和  作者 李展  「感謝生活,感謝時代。挫折練就我堅忍意志,雲譎波詭的風雲人物給了我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3月底,著名作家、印尼歸僑張永和接受筆者專訪時感慨而言。他用一生的努力為華裔兒女立功、立德、立言。
  • 關於道統的討論
    衛水流:同一個詞彙不同階層理解肯定不同。 曹小旦:秦始皇不認孔子,從劉邦開始的。儒生給劉邦定了禮儀,劉邦覺得挺受用。一襲青衫:道統即傳統,多簡單啊,不曉得質疑個什麼勁。笑嘻嘻吃酒:@一襲青衫 這個說法至少平和些。
  • 《北京士大夫》:歷史上的北京士大夫
    新版《北京士大夫》,共分17章,形成「總-分-總」的敘述結構。前三章為概述,重點闡釋北京士大夫的產生土壤、生存環境以及文化特徵;中間十章按照歷史發展脈絡,梳理各個時期北京士大夫的演變軌跡;最後三章重點介紹北京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人物、士大夫社會群體及風雅氣質。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2、騎士階層、武士階層和士大夫階層都扮演了官僚角色歐洲騎士階層誕生的標誌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冊封十二「聖騎士」,從此之後歐洲各國的國王都通過對於騎士的冊封和封賞來鞏固、維護自己的統治,將騎士作為統治中的中堅力量,並長期保持騎士在官員任命中的優先權。
  • 探尋歷史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有幾人做到
    古之聖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當做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並稱「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教育界裡也有「立德樹人」之說法。吳兢《貞觀政要》也更明確指出,「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縱觀古今中外,也唯有華夏民族,才能將德行,置於人生價值的最高點!
  • 「文人畫」宋元明清四朝歷史:士大夫畫、道士畫、鄉紳畫、和尚畫
    一、文人畫的士大夫時期當時的山水畫話語權都把持在這些職業畫家手裡,而士大夫階層於北宋達到頂峰後,他們其中很多人也開始把精力投入到繪畫方面。蒙古人作為驕傲蠻橫的統治者,絕不可能再讓漢人和南人組成士大夫階層來統治華夏。「士大夫畫」面臨著一個生死抉擇的問題:士大夫沒了,士大夫畫怎麼辦?
  •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試看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文人家訓的興起
    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繁榮時期,自然是明清時期,我們現代人最熟知的家訓應該就是清代曾國藩先生的《曾國藩家書》,但要論起中國古代家書家訓的起源,則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另一方面,南北朝時期的連年戰亂,王朝變幻,使得深入權利中心的士大夫階層,比普通的百姓們更能感覺到危機的存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社會的劇烈變動,促使士大夫階層內心強烈的憂患意識,往往今日還高門大戶的世家門閥,明天也許就要淪落成庶民,在這種社會現實之下,任何權勢,金錢,地位的傳承,都不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