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周純 李慧 攝影 陳杰 實習生 鄒洪利 長沙報導
一張大報紙,花10元點一杯茶,再配上2個包子,茶葉茶水不限量供應。一杯茶,可以從早上6點喝到中午12點。這種老的市民生活方式持續百餘年,如今還在長沙坡子街火宮殿上演。
喝早茶,對於長沙人,特別是部分老長沙人來說,是早起以後必須幹的事情,有一句話這樣形容老茶客:「不是在火宮殿喝茶,就是在來火宮殿的路上。」長沙四面八方的茶客不論距離遠近,不論成本,每天湧入這裡。
走進火宮殿茶館,有人帶上鳥籠遛鳥,有人帶上自己的寶貝賞寶,三五好友圍坐在四方桌前,人手一杯香茶,一份包子,點根煙就「開策」,美好的一天就這麼開始了。
喝出了回憶,流淌於市井間的早茶文化
火宮殿的茶館有百餘年的歷史,老長沙人愛來這裡聽湘劇、花鼓戲、彈詞。長沙還流行一句膾炙人口的老話——「長沙茶館數不清,不如彭爹喊一聲」。彭爹就是著名的「長沙彈詞活化石」彭延坤,已病逝。當時,彭延坤抱著月琴,在桌子旁低吟淺唱,便能吸引茶客無數。
過去,茶館是市井悠閒生活的優選地,喝早茶,成為了部分老長沙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已經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和心靈寄託。
時至今日,在火宮殿,我們每天仍可以看到熱鬧的早茶場景。6點,店門一打開,蜂擁而至的人群幾分鐘便可把火宮殿一樓的大廳佔滿。用「佔」字,可見座無虛席,一座難求。「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初二人少點,有363天,天天如此。」
在火宮殿大廳喝早茶的市民。
環顧火宮殿大廳,擁擠的早茶客中,絕大部分是男性年長者,年輕人的身影似乎很少。茶客中,有交流生意經的商場老友,有遛鳥的玩友,很多人一張報紙一杯茶,就著早點、小吃,天南海北地神侃著,有的則拿出手機,翻出手機裡孫兒、孫女的照片給大夥看。
提著鳥籠到火宮殿喝早茶的市民。
老茶客們認為,火宮殿是目前長沙最老的、設施最好的、產品最齊全的、最適合喝茶的茶店,來這裡的基本上都是老茶客,90%是長沙人。茶客們每天都有固定的茶友和茶位,可以自由選擇茶水的濃度,茶葉茶水不限量,點兩個包子、一杯茶,就可以從早上6點多坐到中午12點多。
火宮殿的早茶和部分小吃。
75歲的李家華,曾經在火宮殿從學徒幹起,一幹就是36年。他回憶起十多年前,當時火宮殿一杯茶水的價格是1塊錢,後來前來消費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導致位置不足,於是慢慢把茶水提高到10塊錢一杯,想用這個辦法來控制消費人數。剛開始,10塊錢的茶水費導致茶客大量減少,可慢慢地,人又多起來了,到了周末,還是會出現位子不夠的現象。
李家華向記者介紹火宮殿的早茶文化。
在火宮殿喝早茶是一種享受,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習慣,吸引著長沙各地的老茶客。來火宮殿喝早茶的市民有新開鋪的、桃花嶺的、梅溪湖的,還有每天早上專門坐車過來的戴嗲。
喝出了癮,老茶客一杯茶喝了一輩子
「戴嗲,您老人家來了啊,老位置給您留著的,其他嗲嗲們都到齊了,就等著您啦,早餐還是老習慣吧。」早上6點,坡子街的火宮殿已經開門迎客,四面八方的食客湧了進來,服務員熱情地把戴嗲領到了他的老位置。
服務員口中的戴嗲今年84歲,從4歲起,他就在火宮殿開始喝早茶。80年來,除了當兵的幾年,其他時間裡天天在火宮殿喝早茶,用他的話來說:「火宮殿的這杯早茶,我喝了一輩子。」
戴嗲說,「現在我們這一輩的,來這裡喝茶的就只有我一個人了,其他的不是去世了,就是搬遷後不知道去哪了。雖然我現在老了,但只要身體好,就一定會繼續來火宮殿喝早茶,喝了一輩子早茶,喝上了癮。」
在吃早茶的過程中,服務員則提著茶壺不停穿梭在大堂間,誰要添水了,揭開蓋子或是把杯子伸過來,服務員便給添滿。整個過程默契自然,似乎就是相熟多年的家人一樣。
在火宮殿悠然自得喝著早茶的市民。
戴嗲說,火宮殿的早茶文化小時候就接觸了,那時候這裡有講書的、唱戲的、講相聲的,市民早上做完活就來火宮殿休息、喝茶、聊天,一直待到中午才各自回家,這些都很具有地方特色。
或許,對於老食客來說,早上來火宮殿喝早茶,未必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多的是享受這裡特有的慢悠悠的市井生活,延續那份瀰漫在整個城市間的感情。火宮殿的早茶,粗粗品味,覺得簡單,深入下去,市井生活間的萬種風情,便讓人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