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故事:道綽的一生

2020-12-19 漏罔之娛

道綽,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迦才《淨土論》卷下作并州晉陽人),是繼承北魏曇鸞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他十四歲時出家,對《大涅槃經》特別有所研究,曾開講二十四遍。後於太原蒙山開化寺從慧瓚禪師(536—607)講究空理,對禪學有很深的造詣。

隋大業五年(609),他到汶水石壁玄中寺。寺為曇鸞所建立,他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極為感動,於是即舍《涅槃》講說,修習淨土行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斷。並為信眾開講《觀無量壽經》約二百遍,詞旨明暢,辯才無礙。每當他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嘆,念佛的聲音響徹林谷。他所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後人又稱他為西河禪師。

道綽每日自己念佛,以七萬遍為限。他並廣勸道俗信眾稱念阿彌陀佛名,以麻豆等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後來他又教人穿木□子作數珠以為數法。他經常自己穿制念珠,送給四眾,教他們稱念佛號。教導信眾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向西方坐臥。有些不信淨土法門的人想加毀謗,但一接觸到道綽的風採都改容歸向。由於他熱忱弘化,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四月八日,他曾大集道俗於玄中寺,祝佛陀降誕,將欲捨命而未遂。其後太宗因文德皇后有病,曾驅車到玄中寺訪道綽,供養祈願。顯見道綽當時德望很高(見《金石萃編》卷八十四林諤撰《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他七十歲時,忽然齔齒新生,一如童年,加以神氣清健,容光煥發,弘講淨業,滔滔不絕。貞觀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

道綽的著作,現存的有《安樂集》上下二卷(道宣《續高僧傳》的《道綽傳》中誤作為《淨土論》)。此外日本的《東域傳燈目錄》,別出他的《觀經玄義》一卷,現已不傳。

道綽淨土學的特色,是他重視經證。他在《安樂集》的卷首就說:『此所引用的經律論釋,多至四十餘部。其中常引用的除《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所謂淨土三經外,還引用有《大集》、《涅槃》、《華嚴》、《維摩》、《法華》、《般若》、《大悲》、《增一阿含》、《十地》、《觀佛三昧》、《十方隨願往生》、《法句》、《大乘同性》等經;《大智度》、《大乘起信》、《俱舍》、《往生》等論;以及此土曇鸞《贊阿彌陀佛偈》等。』由此可以窺見他的博學。但他志在闡揚淨土教義,並不講求著述形式,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因而迦才曾批評《安樂集》說:『近代有綽禪師,撰《安樂集》,廣引眾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後之讀之者,亦躊躇未決』(見迦才《淨土論》序)。

道綽主張教法應該和時機相應。他在《安樂集》卷上即根據《大集月藏經》所說:佛滅度後有五個五百年末法開始時期,主張應該修福懺除罪障,並認為念佛一門最為應機。他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淨土二門。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只有淨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淨土。所以他一生宣揚淨土法門。

關於淨土生因的問題,道綽主張以菩提心為其根本,以念佛三昧為其要行。並引天親《淨土論》『發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的說法以為證明。他更廣引諸經證明念佛三昧的不可思議功德,修此三昧必能見佛,命終之後即生佛前;又念佛三昧具足一切四攝六度。能消滅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切諸障。從他所引《般舟經》的『常念我名』及《觀佛三昧經》的『觀佛相好』文字看來,道綽的念佛三昧包含著稱名和觀念兩種念佛的意味。這和曇鸞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關於道綽的師承,他因見曇鸞碑文而歸向淨土,並非直接的傳承。他自己在《安樂集》卷下提到中國淨土的師承,曾舉了菩提留支、慧寵、道場、曇鸞、大海、齊朝上統(法上)六人,也沒有直接傳授的跡象。因此迦才《淨土論》稱道綽為大鸞法師三世之下玄孫弟子,是從曇鸞之法上的隔世關係而推想的。

受了道綽感化歸向淨土法門的有道撫、僧衍、善導、尼大明月等,而以善導為最傑出。道撫是長安洪福寺的名僧,特地到玄中寺訪問道綽,和他共修淨土行業,對於淨土教義的弘揚起了不少作用。他每和道綽相見,必指淨土為會。道綽死後三日,道撫聞訊嘆說:『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見佛可追矣。』即在像前叩頭懺悔,退就其坐而寂。僧衍(597—642),并州汶水人。初念慈氏菩薩名,期生兜率內院。年九十以後遇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始歸心淨土。每日早晨禮佛千拜,念佛萬聲。尼大明月,介州平遙人,也是在晚年六十歲時(貞觀初)遇著玄中寺道綽講《無量壽經》,教念阿彌陀佛。她從此在淨室念誦,同時傳教其妹少明月,亦同念佛。

善導於貞觀十五年(641)訪問道綽於玄中寺。道綽授以《觀無量壽佛經》並淨土教義。他後來到長安,盛唱念佛法門,極受道俗的敬信,成為綽以後唐代淨土教史上最傑出的人物。

相關焦點

  • 高僧故事:淨土教先驅曇鸞
    曇鸞,是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於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作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臺山,從小就聽了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餘歲時,即登山訪尋,備見遺蹟,心裡非常感動,於是出家,廣學內外經典。他對於尤樹一系的《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義的研究特別有心得。
  • 《百年虛雲》一位高僧大德的傳奇故事
    此生實為有幸看到了這部寶貴的電視劇《百年虛雲》,看完內心卻深深地被長老慈悲濟世、心堅行苦的一生所感動。整個故事通俗易懂且富於禪機禪趣,曲折生動而真誠感人的故事情節,展示虛雲長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法無我的一生。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經過道綽大師的講解,善導大師明白了往生極樂的方法不僅僅只有在心中觀想,還可以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前者難,後者易。而且只要專念名號,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任何人都百分之百往生。
  • 高僧故事:弘忍的一生
    《楞伽師資記》引用玄賾《楞伽人法志》的記載說,弘忍臨終前二日,親語玄賾說:『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於玄賾以外,更舉出了上首神秀、資州智詵、白松山劉主簿、華州惠藏、隨州玄約、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揚州高麗僧智德、越州義方。
  • 股市小故事——高僧!
    好多年前,在股市上盛傳一個人舍我取,人取我舍故事。說是千年古剎一位德行高尚的老和尚。高僧見此心生度人之念,佛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就對那些投資者說:「我佛慈悲大家不要著急,你們手頭的股票轉給我吧」。大家懷揣感激之情把手中投資轉給高僧。和尚回到老廟中依然故我,繼續吃齋念佛。時光流逝日復一日和尚再次下山去化緣,發現山下少部分歡天喜地,大部分人又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 高僧傳|善導大師手把手教學,親身示範「一門深入」這樣修!
    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佛言,關於這句話還有個傳奇的故事。善導大師來到長安,三年度化滿城皈信,長安城中甚至出現了人人口唱「南無阿彌陀佛」,滿城斷肉食素的景象。這樣一來,屠夫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屠夫對善導懷恨在心,他提著刀氣勢洶洶闖入寺院,叫罵著要殺死那個斷他財路的人!
  • 故事:聊齋故事:女鬼為高僧熬粥
    張氏的丈夫就去青龍寺請高僧儀光來家為亡妻超度。高僧儀光無論人品和修行都達到了最高深的程度。高僧儀光在這官員家念經好幾天了,他住在屋廊的前面,官員的家人非常敬重他,每天都為他做豐盛的膳食。這地方有一風俗習慣,也就是說人死了以後,一定要請陰陽大師看去世人出殃的日子。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當中引用《佛說阿彌陀經》及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為基礎,說明發菩提心在菩薩道之關係,再引用曇鸞、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之論注等,說明發菩提心之要理。然而,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從教義因素考慮,未會涉及其他如社會、政治等因素對本命題之影響,後續。
  • 善導大師的故事
    二十多歲就能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深證觀佛三昧,大師的這一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會把比自己小十七歲的善導大師寫進《續高僧傳》裡了。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 一位高僧說:誰的一生都難免「四大劫數」,挺過去,你就贏了
    劇中從故事的角度敘述,神仙下凡化身為人,歷經一些劫數之後重返天庭,修為層次將更高。 流傳到現實生活中,」歷劫「則被廣大網友延伸為」經歷各種災難、各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的意思。 的確,人生在世,總會經歷種種磨難,而每一次磨難,都是命運安排給自己的一道劫。
  • 祖師傳奇:除教人念佛,他還是佛珠的發明者,解讀道綽奇特的一生
    據記載,道綽出家時,本是研究《大涅擊經》,後來因為在玄中寺中看到了一塊碑,這個碑文詳細說明了壇鸞弘揚淨土的事跡,道綽讀後大受感動,於是放棄《大涅磐經》的修習,從此改修淨土。二祖道綽又有了新的論述,他說「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贖一生的罪過,若是常念的話,功德將是無可估量。另外,道綽還提出散心念佛問題,因為後世的信眾沒有那麼多時間一心一意地專心念佛,不如讓一般的信眾,不定期限、不調作法、不觀佛之相好、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只要想起來,隨時隨地都可以稱頌佛號,他的這個理論極大降低了修行的門檻,大大便利了淨士法門的傳播。
  • 高僧故事:阿地瞿多的一生
    這時大唐國威遠振,國內佛法興盛,印度高僧陸續前來,阿地瞿多也是應時而來的一人。他到長安以後,唐高宗(李治)很為重視,特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這時玄奘正在慈恩寺翻譯《俱舍論》和《集論》。後來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徐績、鄂公尉遲敬德等十二人,又請阿地瞿多到慧日寺的浮圖院建立『陀羅尼普集會壇』。沙門玄楷等遂力請阿地瞿多翻譯他的『法本』。
  • 高僧傳燈錄——夢參老和尚的傳奇一生,以及和幾大高僧的法緣
    所以在黑暗中摸索是很艱難的,而那些高僧大德們,就像是一盞盞的明燈,可以驅除黑暗,為大家指明方向,所以往往也被稱為「高僧傳燈」,代代相傳。當然了,每位高僧大德的境界和福報都有所不同,境界高福報大的就是大燈,照亮的範圍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但無論大小,都在替眾生照亮,我們都該頂禮感恩。
  • 愛國愛教 這些高僧大德們一生都在堅持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原標題]愛國愛教,高僧大德們一生都在堅持 愛國愛教一直以來是藏傳佛教的優良傳統。高僧大德們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或實際行動,不斷踐行著既愛國又愛教的光榮傳統。歷代藏傳佛教愛國愛教高僧的生平事跡,是當下繼承和發揚藏傳佛教愛國愛教傳統的範例。 愛國愛教符合佛教的教義義理,是佛教徒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的重要保證。
  • 泰國著名高僧介紹:龍婆tin(龍婆天)的傳奇故事
    :龍婆viriyang,森林派高僧。製作原因:為了修建寺廟,師傅和Dhammamongkol佛寺的僧眾共同督制了本尊佛牌,龍婆viriyang是在國際冥想界的泰鬥,一生獲得了非凡的成就,師傅一生致力於全人類的改善,是泰國當世最著名的幾位高僧之一。泰國佛廟之多,堪稱得上是天下一絕,在眾多佛寺之中,並不是每一間佛寺都為外人所熟悉。
  • 高僧故事:蓮社第二祖善導的一生
    善導,是唐代大弘淨土教的一位高僧,後世尊他為蓮社第二祖。他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一作泗州人)。幼年從密州(今山東境)明勝出家,常誦《法華》、《維摩》諸經;偶入經藏取讀《觀無量壽經》,大為欣賞。受戒以後與妙開律師共研《觀經》,覺得只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迂僻難行。
  • 淨土宗漫畫-善導大師的故事(一〜四)
    二十多歲就能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深證觀佛三昧,大師的這一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會把比自己小十七歲的善導大師寫進《續高僧傳》裡了。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 濟公一生喝酒吃肉,為何會被全民尊稱為「高僧」?原因有三種
    這五條戒律是出家人應該遵守的佛門清規,可是濟公一直喝酒吃肉,為何還被尊為「高僧」呢?首先來了解一下濟公生平:濟公是南宋著名的高僧,俗名:李修緣。今浙江台州人,其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隨後,濟公常常出現在市井,雖然穿著破爛,言行叵測,但他卻是一位學問淵博的高僧。讓人震驚的是,濟公不受佛門戒律約束,經常喝酒吃肉,被同門師兄弟多次告狀。不少僧人都要求方丈將他逐出山門,不料瞎堂慧遠卻這樣對眾僧說: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方丈這麼一說,時間久了大家也沒有人再告他的狀了。
  • 佛教:高僧與國王的對話,告訴你《金剛經》中,受用一生的真理!
    而今天,我就用一個佛教小故事,來告訴你《金剛經》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話語的含義,如果能悟透,會受用一生!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很久以前,有一個英俊、富有、又非常有權勢的國王生活中這片大地上。這時有人告訴國王,在偏遠的山裡住著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高僧,他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國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朝著高僧的住處出發了。國王為了避免自己的身份引起高僧的不適,便喬裝成一位農民,來到了高僧所住的簡陋小房子前。當他準備敲門時,卻看到高僧在房屋邊的土地上挖著什麼。
  • 當世得道高僧,割肉熬湯救病母,一生行善救苦難,如今怎麼樣了?
    當世得道高僧,割肉熬湯救病母,一生行善救苦難,如今怎麼樣了?少入佛門,割肉救母釋覺定出家之前的俗名叫陳多興,當他5歲時,一位高僧化緣到了陳多興所在的村子裡,當他第一眼看到陳多興時,就對他說道,你與佛有緣,不過年僅5歲的陳多興顯然不明白大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