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故事:淨土教先驅曇鸞

2020-12-10 悠然科技

曇鸞,是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於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作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臺山,從小就聽了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餘歲時,即登山訪尋,備見遺蹟,心裡非常感動,於是出家,廣學內外經典。他對於尤樹一系的《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義的研究特別有心得。

後來,他讀《大集經》,感覺到經中的詞義深奧不易悟解,即著手寫作注釋,寫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氣疾,暫時停筆。於是出門尋醫療治,到了汾州,氣疾忽然好了,又想繼續寫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獲長年,便難完成一切志願。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即南遊相訪。當時江南梁朝對於北人入國是不輕易容許的。曇鸞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後,經過官府的勘問並引見梁武帝。武帝知道他並不是北朝的奸細,即請他入重雲殿和他談論佛性的深義,曇鸞的見解很受梁武帝的讚許。

這時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曇鸞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說明來意,表示願從他學習仙術。陶弘景也早慕曇鸞的高名,接信後立即回信表示歡迎。曇鸞到茅山後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與《仙經》十卷。曇鸞即攜經辭還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

曇鸞回到洛陽時,遇見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即向流支敘述自己的願望,並問他佛法中有沒有勝過此土《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經》比不上佛法,並且仙術也不能長生,即以《觀無量壽經》授給他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即把隨身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逐漸得到廣大群眾的皈依。魏主尊號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時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眾念佛,後人稱其處為鸞公巖。東魏興和四年(542),曇鸞因疾入滅於平遙的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主敕葬於汾西泰陵文谷,營造磚塔,並為立碑。

關於曇鸞入滅的年代,在唐朝已有異說。迦才《淨土論》卷下的《曇鸞傳》載『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及文諗、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都稱他為『齊時曇鸞法師』。此外,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的願主題『比丘僧曇鸞』的名字看來,曇鸞入滅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以後,但這也還不能作定論。

曇鸞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於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曇鸞本傳》載,他能調心練七,對病識緣,名滿魏都。他所著的《調氣論》,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釋,可見曇鸞在醫學上是有造詣的。他的《大集經註疏》尚未完成,未見行世。但智顗於《法華文句》卷一引用曇鸞的『細科煙揚,雜礪塵飛』的語句,也許是出於他的《大集經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禮淨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現存的《贊阿彌陀佛偈》;又《安樂集》也似乎即是現存的《略論安樂淨土義》。至於《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現存三種,都可以確認是曇鸞的著述。

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印度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註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他的見解。其特創的見解,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義。這些都體現出曇鸞淨土教的思想。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故一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見迦才《淨土論》卷下)。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彌陀安樂淨土的三界攝否、莊嚴多少、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迦才《淨土論》卷下說:『(曇鸞)法師撰集《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百九十五行並《問答》一卷,流行於世』,可見《略論》即是《問答》,曾附屬於本偈流傳的。但新羅元曉的《無量壽經宗要》指出其中『渡河著衣脫衣』的譬喻為鳩摩羅什所說,其他也還有異論。

曇鸞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於《往生論注》。他在論注的卷頭即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說明菩薩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轉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毗跋致名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由佛力住持入於大乘正定之聚名為易行道。這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毗跋致,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名為難行道。反之,乘著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名為易行道。

曇鸞強調依佛本願力,其思想根源於《無量壽經》。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說明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殊勝和修五念門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要點在以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以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三大本願為中心的他力本願,發揮了彌陀淨土教義的蘊奧。後來唐代善導所發揮的彌陀本願論,就是祖述曇鸞此說的。

曇鸞的淨土學說是傳自菩提流支,已經成為一般通說。但也有人以為是經過慧寵、道場二師師傳於曇鸞的(道綽《安樂集》卷下)。一說慧寵原從廬山慧遠受傳淨土法門,後來又得菩提流支印可,成為兩人的弟子。道場是慧寵的弟子,又是廬山東林寺第三代住持(聖聰《淨土三國佛祖傳集》)。這兩人都是慧遠的後繼者,不知何以又被認為菩提流支的弟子。在曇鸞自己的著作中並沒有提到他們的事跡,所以他們的關係很疏遠是可想而知的。

在曇鸞以後至道綽之間,《佛祖統記》卷二十七記載往生高僧有二十二人,這些人和曇鸞無直接關係。道綽《安樂集》卷下所舉的中國淨土教系六大德的名字,提到大海和法上,並未肯定他們和曇鸞的傳承。只有日本聖聰《淨土三國佛祖傳集》卷上說大海是玄中寺鸞公的嗣法弟子,法上又是大海的嗣法弟子。這似乎是後來的傳說,真正祖述曇鸞的教學並將淨土宗的發展作出貢獻,成為善導淨土教先驅的當推道綽。

相關焦點

  • 高僧傳奇 曇鸞大師
    曇鸞大師也成為溝通印度淨土教與中國淨土宗的第一人,是促成印度淨土教向中國淨土宗轉化的關鍵性人物。可以說,沒有曇鸞大師,即使有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也會原態塵封,僅僅是中文版的印度淨土教,而不會有後來的中國淨土宗。正是由於曇鸞大師《論注》的偉大貢獻,從印度而來的三經一論終於發育成熟為中國淨土宗。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很多高僧大德從印度和西域來到中國,一葦渡江的禪宗祖師達摩即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中國本土也是高僧輩出,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於山西雁門,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師從小就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神異傳說,心生嚮往。十四歲時便離家暢遊五臺,遍尋仙蹤遺蹟。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大師精研四論學說和佛性義理,造詣高深,皇帝尊稱其為「神鸞」。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按《續高僧傳》卷六的記載,縣鸞家近五臺山,佛教氛圍很濃,民間流傳著各種神奇的佛教相關的神話傳說。曇鸞自幼受此影響,十餘歲就登山尋訪佛教遺蹟,被五臺山的佛教勝景感動,「心神歡悅,便即出家」。曇鸞出家之後努力學習,廣學內外經典。他感覺《大集經》太過難懂,「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決定給大集經作註解,可是注了一半就生病了,只好先治病。
  • 文谷淨土覓曇祖06——曇鸞夙願
    文谷淨土覓曇祖劉新創(續前文)文谷淨土3、文谷金陵北魏帝陵無論盛樂、雲中,還是後來的洛陽,都稱呼「金陵」;尤其是中早期,帝陵都在雲中。故有盛樂雲中,雁門雲中金陵之說。4、鸞祖心結法難之始,景穆太子護法德盛,圍繞景穆厝葬金陵僧侶修築寺廟祈禱,以渡景穆太子早達極樂淨土。曇鸞祖師初到文谷已是規模極盛的并州大寺。南下追尋極樂往生,巧遇菩提流支收穫淨土宗法,懂得藥理的曇鸞祖師受到魏主敬重,賜號為神鸞,敕令住并州大寺。後因年高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感恩景穆,頓悟法難時,寺廟廢無,也可修佛。
  • 論曇鸞淨土思想「二道」說---理淨
    曇鸞大師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十念往生願」,作為眾生往生淨土的增上緣。將眾生得以往生淨土迅速成佛的原因,歸結為阿彌陀佛的本願願力。這一理論極大的鼓舞了普通信眾對往生淨土的信心和願望,對淨土思想在民間的流傳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4、以「信願持名」提出「二道」說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又一重要思想依據是「信願持名」說。
  • 曇鸞:淨土宗一代宗師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
  • 曇鸞大師教你真正的長生不死之法!
    曇鸞聽了以後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經》火化,專修淨土的觀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眾生,其影響流傳非常廣大普遍。他曾經撰寫稱名禮拜求生淨土的十二首偈頌,以接續龍樹菩薩所作的偈頌。又著述《往生論注》兩卷,流傳於世。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賜號為「神鸞」,並敕令迎請居住於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
  • 曇鸞大師修成肉身菩薩之路
    曇鸞大師頂禮接受,把陶弘景所贈十卷仙經用火焚毀,自此專修淨土法門,啟發自性智慧光明,更將所悟真理廣教他人,自行化他,影響深遠,當時魏主稱他「神鸞大師」,他自稱為玄簡大士。梁武帝在南方時常向北禮拜,並告訴群臣說:「曇鸞大士乃當代肉身菩薩也!」
  • 高僧故事:道綽的一生
    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迦才《淨土論》卷下作并州晉陽人),是繼承北魏曇鸞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他十四歲時出家,對《大涅槃經》特別有所研究,曾開講二十四遍。後於太原蒙山開化寺從慧瓚禪師(536—607)講究空理,對禪學有很深的造詣。隋大業五年(609),他到汶水石壁玄中寺。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何況「蓮宗十三祖」系譜,少了兩位有法相承的「重磅級」祖師-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是中國首位正式受印度祖師菩提流支傳承,依法脈判教,在《往生論注》釋淨土法門為「他力教」的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以「緣起」和「實相」兩大佛教思想,對比「娑婆」和「極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巨細無遺。
  • 文谷淨土覓曇祖04——佛臘貴庚
    文峪河水庫(二)、「終寂魏齊,僧臘貴庚」曇鸞祖師在汾河谷地宣傳淨土思想,教民眾簡便易行的念佛方法,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愛戴和敬重。因淨土念佛名聲大噪,後來有僧人道綽、善導等相繼來禮敬曇鸞祖師。道綽、善導遂先後成為隋唐時期著名的淨土大師。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曇鸞在平遙山的寺院中入滅,時年67歲。曇鸞祖師入滅的年代今有異說。迦才的《淨土論》中記載曇鸞「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道綽》和文諗、少康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都記載他為「齊朝曇鸞法師」。
  • 佛教故事: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
    【原文】  曇鸞,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鸞欣然自得,以為神仙必可致也。後遇僧菩提留支,問曰:佛道有長生乎?能卻老為不死乎?支云: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云: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深信之,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
  •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圖)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編者按:此篇故事摘自摘自《龍舒淨土文今譯》,宋王日休著,演蓮法師譯 南北朝北魏有一位高僧曇鸞,早年曾往江南拜訪道家隱士陶弘景,得陶弘景授予《仙經》十卷,曇鸞大師滿心喜悅,以為自已必能修成神仙,可以長生不老。後在洛陽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大師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之術嗎?也能使人不老不死嗎?」菩提留支法師說:「真正能夠修成長生不死的,唯獨我們佛法中才有啊。」
  • 曇鸞大師:最先判淨土為易行道的中土祖師
    我們現在一講到淨土法門,大家都知道是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最早來判釋的,鼻祖就是曇鸞大師。此後,淨土教家無不遵此芳規。即使後來《往生論注》失傳了,只要弘揚淨土的人,都一定會引用難易二道,而說明它屬於易行道。那麼第一個提出的人是誰呢?就是曇鸞大師。
  • 陳劍鍠:曇鸞大師為何未被列入蓮宗祖師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各種版本的〈曇鸞傳〉,在記敘曇鸞到南方拜求陶宏景道士前曾發生一段故事,今依道宣法師(596-667)《續高僧傳》所記,來檢視實情: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逸於民聽,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 智隨法師:淨土宗史略
    最早記載往生淨土之行人,居士為西晉末的闕公則(306~364)及其弟子衛士度,出家人則為釋僧顯。可見西晉時期已有淨土信仰者。東晉初期,則有講誦《無量壽經》之記載,據《高僧傳》記載,竺法曠(327~402)是最早講解淨土經典之人,並影響於上層名流,如晉簡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遠詔問起居,晉孝武帝欽承風聞,要請出京,事以師禮。
  •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
    南北朝北魏有一位高僧曇鸞,早年曾往江南拜訪道家隱士陶弘景,得陶弘景授予《仙經》十卷,曇鸞大師滿心喜悅,以為自已必能修成神仙,可以長生不老。後在洛陽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大師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之術嗎?也能使人不老不死嗎?」
  • 文谷淨土覓曇祖01泰陵定位
    文峪河水庫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著彌陀本願的他力,往生於西方極樂淨土,所以又稱為念佛宗。早期弘揚彌陀淨土信仰的,以東晉慧遠大師為最力,他在廬山結白蓮社,與大眾共修念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見佛,是我國結社念佛之始,但慧遠的淨土信仰在社會上影響並不很大。而生活在南北朝後期北方的曇鸞所倡導的淨土信仰,對中國淨土宗的形成則有直接的影響,曇鸞後被尊稱為淨土宗三位初祖(曇鸞、道綽、善導)之一。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曇鸞曇鸞倡導自他二力時,就跟據世親菩薩之五念門而建立發展。曇鸞在《往生論注》所解說五念門,必以第五回向門之自利利他菩提心作為速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重要一步,「否則不得往生西方淨土」,此乃是曇鸞對發菩提心的一個非常清楚的說明。
  • 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慧遠是中國第一位創立蓮社的高僧。又以親身經歷,驗證念佛確實可以往生淨土,感召後世依從淨土教理修行。中國的彌陀淨土信仰日後得以廣泛流行,彌陀淨土的信仰能成為有理論、有實修的完整體系,皆始于慧遠於廬山設立蓮社,為淨土法門的修持樹立典範。因而從宋代以來,中國曆朝皆將慧遠尊奉為淨宗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