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往生論》為天親菩薩所著,與淨土五經並稱為淨土宗所依據的「五經一論」,對淨土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曇鸞大師為其作注名為《往生論注》曇鸞在注釋《往生論》時,依據龍樹菩薩所造《十住毗婆娑論》的思想,提出了「易行道」與「難行道」二道之說,認為依靠自力修行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是為「難行道」;依靠稱念佛號借佛力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名為「易行道」。如《往生論注》卷一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因此,主張末法時期的眾生,由於業障深重靠自力成佛非常困難,必須依靠阿彌陀佛佛力加被才能往生西方淨土。曇鸞大師並且運用龍樹「二道」說的理論,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認為依靠「持名念佛」藉助於佛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比只憑自力一生中成佛更加穩當。以此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淨土,成為修學淨土法門的主要思想。今本論文即是從佛陀教法在不同時代、不同政治文化、不同社會形式下,論說「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形成和倡導的歷史意義。
一、曇鸞倡導「二道」說的思想背景〖1〗1、曇鸞生活的時代背景曇鸞大師(476—542年)生活的時代,正處於中國南北分裂動蕩不安的年代。當時南方較為安定,而北方由於政治和民族的爭執常年戰亂不息,國家貧窮、賦稅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由於連年不斷的戰亂,使得佛教在「義學」上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再加上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難,第一次「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就發生在北魏時期。由於這種國土危脆、生活苦難不堪,使得人們感受到了現實的世界是一種苦難無常,嚮往和平世界追求出離之心油然而生;而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依正二報清淨莊嚴,一切應有盡有、平等和諧的極樂世界無形中成了人們嚮往的目標。因此,彌陀淨土的信仰也就越來越適合於當時人們的需要,使得彌陀淨土在中國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另外,由於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方佛教學者重視義學,提倡講學研究理論,於是形成了南方佛教重義理的特點;而北方佛教則由於社會的動蕩不安,主重於佛教儀規上的修持,形成了北方佛教重實踐的特色。由於南北佛教在形式和認識上的差異,北方佛教主重實踐的特點,使得彌陀淨土的思想在北方很快得到了大力發展。
2、曇鸞的本人信仰背景
曇鸞大師判彌陀淨土為「易行道」,除了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們追求安樂的願望和北方佛教主重實踐的特徵之外,其直接原因來自於曇鸞大師的本人信仰背景。曇鸞大師自幼受到佛教的薰陶,青年時就對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這四部論有精深的研究,對於般若性空的思想體悟的非常深入,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義學沙門。龍樹的「性空」思想對曇鸞大師一生影響非常重大,曇鸞大師一生以「教宗般若,行在彌陀」為宗旨。在其《往生論注》中引用了龍樹的《大智度論》作為比喻來闡釋文義。尤其龍樹以初地菩薩的身份往生淨土,激勵了曇鸞大師對彌陀淨土思想的好求和信仰。如在《贊阿彌陀佛偈》中說:「本師龍樹摩訶薩,誕形像始理頹綱;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歡喜地,歸阿彌陀生極樂。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又「譬如龍動雲必隨,閻浮提放百卉舒;南無慈悲龍樹尊,至心歸命頭面禮。」後來由於身體疾病的原故,四處尋求長生不老之仙藥,有緣與天竺譯經大師菩提流支三藏相遇,傳授《觀無量壽經》,提倡他力本願,信願持名,以及五逆十惡之人皆能往生之帶業往生思想,從而更加對彌陀淨土法門信仰堅定。
二、曇鸞「二道」說的思想主張〖1〗1、「二道」說思想的依據曇鸞的淨土思想所提倡的「二道」說,是根據龍樹的《十住毗婆娑論》卷五中所說菩薩追求不退轉法可以用兩種方法:一是易行的,稱易行道;另一是難行的,稱難行道。所謂難行道,是指在這個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之中,業障深重依靠自力來解脫非常困難;所謂易行道,即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量來往生淨土的簡易方法。如《十住毗婆娑論》 卷五所云:「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又《往生論注》卷一云:「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娑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由此可見,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思想,完全是依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
2、以「二力」思想提出「二道」說
首先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主要思想基礎是依據「二力」說。在曇鸞大師看來,這種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來成就佛道,如同陸路步行非常艱難。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解釋 「難行」的時,引用龍樹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所說有五種原因:「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果要克服這五種障礙僅靠自身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如同人在陸路步行非常艱難,名為「難行道」。如果能信淨土法門發願往生淨土,依靠佛力加持必定能夠往生淨土,則如同水路乘船而行則比較容易,名為「易行道」。
曇鸞大師依據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所說的「二道」之說,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舉例說明了自力與他力的差異,認為「自力」者,如人畏三途受持禁戒,修習禪定,以神通遊四天下;「他力」者,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乘虛空遊四天下。這就是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思想理論之一。正因為曇鸞大師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大力發揚了念佛淨土思想,使得彌陀淨土的信仰在當時得到了訊速發展。同時為後來淨土法門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以「本願」思想提出「二道」說
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另一思想依據是「阿彌陀佛本願」說。曇鸞大師認為眾生修淨土法門,其根本原因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願力所成。因為阿彌陀佛(法藏菩薩)在因地時所發「四十八願」的本願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如《往生論》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解釋為:「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所以曇鸞大師認為眾生能夠往生淨土者,是由於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願」。這也是曇鸞大師提出彌陀淨土法門為「易行道」的重要理論依據。
曇鸞大師為了能夠更加充分的說明,眾生往生淨土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在《往生論注》中引用了《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進一步作了詳細的敘述。如《往生論注》云:「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曇鸞大師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十念往生願」,作為眾生往生淨土的增上緣。將眾生得以往生淨土迅速成佛的原因,歸結為阿彌陀佛的本願願力。這一理論極大的鼓舞了普通信眾對往生淨土的信心和願望,對淨土思想在民間的流傳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4、以「信願持名」提出「二道」說
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又一重要思想依據是「信願持名」說。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目的在於勸導眾生修學淨土法門,而往生淨土的重要條件是「信願持名」。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提出五念門成就可以往生,如《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其中「讚嘆門」即是信願持名說。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解釋說:「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此即是說眾生只要能稱念彼佛名號,即可往生彌陀淨土。因為彼佛光明無礙能破眾生一切無明,滿眾生一切志願。曇鸞大師運用這種「信願持名」的理論,建立彌陀淨土的「易行道」說思想體系。
曇鸞大師對於眾生「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條件,依據《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提出「十念」即能往生淨土簡捷實用方法。曇鸞大師認為雖有人造五逆十惡不善之人,若能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開示,以十念相續者亦能往生淨土下下品。如《往生論注》云:「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 此即是說眾生只要「信願持名」,既是在臨命終時能夠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十念聲,就能夠往生極樂淨土。關鍵在於眾生對阿彌陀佛的無上願力和對極樂淨土堅定不移的信願。
三、曇鸞「二道」說淨土思想
的現實意義1、對「易行道」的正確認識
曇鸞大師的「二道」說思想,出自於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娑論》,而龍樹菩薩提出「二道」之說具有其現實意義。印度佛教當時正處在部派佛教衰敗,大乘佛教正在興起的時期,為了更多的人來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將佛陀聖教判為「二道」,認為二乘靠自力得解脫的修行方法太難,而淨土思想所倡導的依靠阿彌陀佛來接引而往生較為容易,這樣無形中人們對淨土經典思想的研究也就越來越重視。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娑論》中所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是故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我們從龍樹的《十住毗婆娑論》可以看出,當時龍樹菩薩提出「易行道」之說,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種「易行道」思想的提出對於當時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們為了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對於淨土思想往生淨土的主張很快接受,再加上曇鸞大師本身由於身體上的疾病和痛苦,自然對往生極樂淨土的思想更加推崇。所以曇鸞大師特別倡導龍樹的「二道」說,大力宣揚淨土法門為「易行道」,鼓勵人們通過念佛名號依靠佛力接引而往生極樂淨土。所以說曇鸞大師當時倡導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也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難易」之辯
難行道與易行道之「難易」是對機不同而言,佛陀所說聖教雖有「難易」之別,但其目的是為不同眾生的根性而說,有上根之人依靠自力就能斷除煩惱得到解脫,如佛在世時所說小乘經典及方等諸經論皆為「難行道」。有下根眾生業力深重,必須依靠佛力接引先往生淨土,然後再成就佛果,如淨土法門就是佛陀專為末法眾生業力深重者所說,稱為「易行道」。如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所說:「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士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此即是說,佛陀所說聖教有難有易者,是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陀聖教自有「難易」之別,而佛陀聖教本來「平等一味」無有高下、淺深、難易之別。
另外,所謂「難易」者是相對而言,其實所謂「難」者並非真實是難,所謂「易」者也並非真實是易。雖然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但如果就佛教理論上而言,往生淨土法門者,必須是福慧具足、一心不亂者,入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如《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者,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所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七日一心不亂」等,皆是說明往生淨土者並非只是稱讚一句名號就能往生,而是運用此「一句名號」來修善根福德,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如此者才能決定往生極樂淨土。所以說,淨土法門名「易行道」者,並不是形式上或言說文字上的簡單意義的「難易」;而是相對於依靠自力修行一生成就佛果而言,依佛力接引往生淨土然後再成就佛果者為「易」。
結論
今本論文僅是從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佛陀說教之本意以及龍樹提出「二道」說的現實意義,來論述「難行道」與「易行道」的真實含義和價值觀。雖然淨土法門在近代佛教史上得到了快速發展,佔有了今天中國佛教「行持」的主導地位,但在教理的研究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上,應當客觀的、平等的、實事求是的看待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之說。唯有正確、客觀的看待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之說,才有利於人們對淨土思想的正確理解,不至於盲目的信仰成為一種「迷信」。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修學淨土法門,信願持名阿彌陀佛聖號而往生淨土,成就圓滿無上佛果。這只是本人的一點不成熟思想和粗淺認識,今撰寫此論文,其目的請諸位佛學專家和大德高僧賜教。(信息來源:摘自《佛學研究》)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