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曇鸞淨土思想「二道」說---理淨

2020-12-19 佛教在線

緒論

《往生論》為天親菩薩所著,與淨土五經並稱為淨土宗所依據的「五經一論」,對淨土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曇鸞大師為其作注名為《往生論注》曇鸞在注釋《往生論》時,依據龍樹菩薩所造《十住毗婆娑論》的思想,提出了「易行道」與「難行道」二道之說,認為依靠自力修行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是為「難行道」;依靠稱念佛號借佛力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名為「易行道」。如《往生論注》卷一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因此,主張末法時期的眾生,由於業障深重靠自力成佛非常困難,必須依靠阿彌陀佛佛力加被才能往生西方淨土。曇鸞大師並且運用龍樹「二道」說的理論,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認為依靠「持名念佛」藉助於佛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比只憑自力一生中成佛更加穩當。以此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淨土,成為修學淨土法門的主要思想。今本論文即是從佛陀教法在不同時代、不同政治文化、不同社會形式下,論說「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形成和倡導的歷史意義。

一、曇鸞倡導「二道」說的思想背景〖1〗1、曇鸞生活的時代背景曇鸞大師(476—542年)生活的時代,正處於中國南北分裂動蕩不安的年代。當時南方較為安定,而北方由於政治和民族的爭執常年戰亂不息,國家貧窮、賦稅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由於連年不斷的戰亂,使得佛教在「義學」上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再加上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難,第一次「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就發生在北魏時期。由於這種國土危脆、生活苦難不堪,使得人們感受到了現實的世界是一種苦難無常,嚮往和平世界追求出離之心油然而生;而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依正二報清淨莊嚴,一切應有盡有、平等和諧的極樂世界無形中成了人們嚮往的目標。因此,彌陀淨土的信仰也就越來越適合於當時人們的需要,使得彌陀淨土在中國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另外,由於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方佛教學者重視義學,提倡講學研究理論,於是形成了南方佛教重義理的特點;而北方佛教則由於社會的動蕩不安,主重於佛教儀規上的修持,形成了北方佛教重實踐的特色。由於南北佛教在形式和認識上的差異,北方佛教主重實踐的特點,使得彌陀淨土的思想在北方很快得到了大力發展。

2、曇鸞的本人信仰背景

曇鸞大師判彌陀淨土為「易行道」,除了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們追求安樂的願望和北方佛教主重實踐的特徵之外,其直接原因來自於曇鸞大師的本人信仰背景。曇鸞大師自幼受到佛教的薰陶,青年時就對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這四部論有精深的研究,對於般若性空的思想體悟的非常深入,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義學沙門。龍樹的「性空」思想對曇鸞大師一生影響非常重大,曇鸞大師一生以「教宗般若,行在彌陀」為宗旨。在其《往生論注》中引用了龍樹的《大智度論》作為比喻來闡釋文義。尤其龍樹以初地菩薩的身份往生淨土,激勵了曇鸞大師對彌陀淨土思想的好求和信仰。如在《贊阿彌陀佛偈》中說:「本師龍樹摩訶薩,誕形像始理頹綱;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歡喜地,歸阿彌陀生極樂。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又「譬如龍動雲必隨,閻浮提放百卉舒;南無慈悲龍樹尊,至心歸命頭面禮。」後來由於身體疾病的原故,四處尋求長生不老之仙藥,有緣與天竺譯經大師菩提流支三藏相遇,傳授《觀無量壽經》,提倡他力本願,信願持名,以及五逆十惡之人皆能往生之帶業往生思想,從而更加對彌陀淨土法門信仰堅定。

二、曇鸞「二道」說的思想主張〖1〗1、「二道」說思想的依據曇鸞的淨土思想所提倡的「二道」說,是根據龍樹的《十住毗婆娑論》卷五中所說菩薩追求不退轉法可以用兩種方法:一是易行的,稱易行道;另一是難行的,稱難行道。所謂難行道,是指在這個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之中,業障深重依靠自力來解脫非常困難;所謂易行道,即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量來往生淨土的簡易方法。如《十住毗婆娑論》 卷五所云:「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又《往生論注》卷一云:「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娑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由此可見,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思想,完全是依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

2、以「二力」思想提出「二道」說

首先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主要思想基礎是依據「二力」說。在曇鸞大師看來,這種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來成就佛道,如同陸路步行非常艱難。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解釋 「難行」的時,引用龍樹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所說有五種原因:「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果要克服這五種障礙僅靠自身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如同人在陸路步行非常艱難,名為「難行道」。如果能信淨土法門發願往生淨土,依靠佛力加持必定能夠往生淨土,則如同水路乘船而行則比較容易,名為「易行道」。

曇鸞大師依據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所說的「二道」之說,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舉例說明了自力與他力的差異,認為「自力」者,如人畏三途受持禁戒,修習禪定,以神通遊四天下;「他力」者,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乘虛空遊四天下。這就是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思想理論之一。正因為曇鸞大師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大力發揚了念佛淨土思想,使得彌陀淨土的信仰在當時得到了訊速發展。同時為後來淨土法門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以「本願」思想提出「二道」說

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另一思想依據是「阿彌陀佛本願」說。曇鸞大師認為眾生修淨土法門,其根本原因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願力所成。因為阿彌陀佛(法藏菩薩)在因地時所發「四十八願」的本願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如《往生論》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解釋為:「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所以曇鸞大師認為眾生能夠往生淨土者,是由於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願」。這也是曇鸞大師提出彌陀淨土法門為「易行道」的重要理論依據。

曇鸞大師為了能夠更加充分的說明,眾生往生淨土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在《往生論注》中引用了《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進一步作了詳細的敘述。如《往生論注》云:「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曇鸞大師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十念往生願」,作為眾生往生淨土的增上緣。將眾生得以往生淨土迅速成佛的原因,歸結為阿彌陀佛的本願願力。這一理論極大的鼓舞了普通信眾對往生淨土的信心和願望,對淨土思想在民間的流傳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4、以「信願持名」提出「二道」說

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又一重要思想依據是「信願持名」說。曇鸞大師提出「二道」說的目的在於勸導眾生修學淨土法門,而往生淨土的重要條件是「信願持名」。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提出五念門成就可以往生,如《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其中「讚嘆門」即是信願持名說。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解釋說:「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此即是說眾生只要能稱念彼佛名號,即可往生彌陀淨土。因為彼佛光明無礙能破眾生一切無明,滿眾生一切志願。曇鸞大師運用這種「信願持名」的理論,建立彌陀淨土的「易行道」說思想體系。

曇鸞大師對於眾生「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條件,依據《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提出「十念」即能往生淨土簡捷實用方法。曇鸞大師認為雖有人造五逆十惡不善之人,若能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開示,以十念相續者亦能往生淨土下下品。如《往生論注》云:「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 此即是說眾生只要「信願持名」,既是在臨命終時能夠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十念聲,就能夠往生極樂淨土。關鍵在於眾生對阿彌陀佛的無上願力和對極樂淨土堅定不移的信願。

三、曇鸞「二道」說淨土思想

的現實意義1、對「易行道」的正確認識

曇鸞大師的「二道」說思想,出自於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娑論》,而龍樹菩薩提出「二道」之說具有其現實意義。印度佛教當時正處在部派佛教衰敗,大乘佛教正在興起的時期,為了更多的人來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將佛陀聖教判為「二道」,認為二乘靠自力得解脫的修行方法太難,而淨土思想所倡導的依靠阿彌陀佛來接引而往生較為容易,這樣無形中人們對淨土經典思想的研究也就越來越重視。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娑論》中所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是故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我們從龍樹的《十住毗婆娑論》可以看出,當時龍樹菩薩提出「易行道」之說,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種「易行道」思想的提出對於當時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們為了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對於淨土思想往生淨土的主張很快接受,再加上曇鸞大師本身由於身體上的疾病和痛苦,自然對往生極樂淨土的思想更加推崇。所以曇鸞大師特別倡導龍樹的「二道」說,大力宣揚淨土法門為「易行道」,鼓勵人們通過念佛名號依靠佛力接引而往生極樂淨土。所以說曇鸞大師當時倡導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也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難易」之辯

難行道與易行道之「難易」是對機不同而言,佛陀所說聖教雖有「難易」之別,但其目的是為不同眾生的根性而說,有上根之人依靠自力就能斷除煩惱得到解脫,如佛在世時所說小乘經典及方等諸經論皆為「難行道」。有下根眾生業力深重,必須依靠佛力接引先往生淨土,然後再成就佛果,如淨土法門就是佛陀專為末法眾生業力深重者所說,稱為「易行道」。如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所說:「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士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此即是說,佛陀所說聖教有難有易者,是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陀聖教自有「難易」之別,而佛陀聖教本來「平等一味」無有高下、淺深、難易之別。

另外,所謂「難易」者是相對而言,其實所謂「難」者並非真實是難,所謂「易」者也並非真實是易。雖然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但如果就佛教理論上而言,往生淨土法門者,必須是福慧具足、一心不亂者,入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如《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者,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所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七日一心不亂」等,皆是說明往生淨土者並非只是稱讚一句名號就能往生,而是運用此「一句名號」來修善根福德,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如此者才能決定往生極樂淨土。所以說,淨土法門名「易行道」者,並不是形式上或言說文字上的簡單意義的「難易」;而是相對於依靠自力修行一生成就佛果而言,依佛力接引往生淨土然後再成就佛果者為「易」。

結論

今本論文僅是從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佛陀說教之本意以及龍樹提出「二道」說的現實意義,來論述「難行道」與「易行道」的真實含義和價值觀。雖然淨土法門在近代佛教史上得到了快速發展,佔有了今天中國佛教「行持」的主導地位,但在教理的研究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上,應當客觀的、平等的、實事求是的看待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之說。唯有正確、客觀的看待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之說,才有利於人們對淨土思想的正確理解,不至於盲目的信仰成為一種「迷信」。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修學淨土法門,信願持名阿彌陀佛聖號而往生淨土,成就圓滿無上佛果。這只是本人的一點不成熟思想和粗淺認識,今撰寫此論文,其目的請諸位佛學專家和大德高僧賜教。(信息來源:摘自《佛學研究》)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高僧故事:淨土教先驅曇鸞
    菩提流支告以《仙經》比不上佛法,並且仙術也不能長生,即以《觀無量壽經》授給他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即把隨身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逐漸得到廣大群眾的皈依。魏主尊號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時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眾念佛,後人稱其處為鸞公巖。
  • 曇鸞大師:最先判淨土為易行道的中土祖師
    是zhongguo祖師第一次援引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我們現在一講到淨土法門,大家都知道是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最早來判釋的,鼻祖就是曇鸞大師。此後,淨土教家無不遵此芳規。即使後來《往生論注》失傳了,只要弘揚淨土的人,都一定會引用難易二道,而說明它屬於易行道。那麼第一個提出的人是誰呢?
  • 曇鸞:淨土宗一代宗師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
  • 高僧傳奇 曇鸞大師
    這也是中國祖師第一次引用龍樹菩薩之教判,此後淨土教家涉及淨土教判無不遵此芳規。2、正依經論接著就論題「無量壽經」,專門解釋為「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即《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之淨土三經。
  • 淺釋《淨土宗》二
    (第五十九段)淨土宗大師;曇鸞。曇鸞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釋、道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曇鸞的德行,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
  • 智隨法師:淨土宗史略
    隋代淨土信仰之興起,為淨土理論的建立提出了要求,雖他宗人士各有註疏,但他宗特色較為明顯,義理之繁雜與難行,非普通行人所能解行,淨土獨立發展之路自待開啟。隋唐西河道綽大師出世,上繼曇鸞之教,著述《安樂集》,判一代時教為聖淨二門,明聖道一門理深解微,難修難證;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 師父說:淨土宗是一極易行持,而又極難把握的一個宗派!
    淨土宗判教大分兩類:一通判聖教,二別判淨宗。通判總攝一代時教,屬大判、總判、外判,以此而建立一宗(統攝性);別判獨明本宗權實,屬細判、別判、內判,以此而特顯自宗(獨尊性)。二者具足,方成體系(系統性)。(一)通判聖教淨土宗通判一代時教,大要有三,細分有四。所謂三者,即難易二道判、聖淨二門判、頓漸二教判。此三種判,一為行判,一為證判,一為教判。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何況「蓮宗十三祖」系譜,少了兩位有法相承的「重磅級」祖師-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是中國首位正式受印度祖師菩提流支傳承,依法脈判教,在《往生論注》釋淨土法門為「他力教」的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以「緣起」和「實相」兩大佛教思想,對比「娑婆」和「極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巨細無遺。
  • 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其彌陀信仰的特點如下:思想基礎:慧遠彌陀信仰的基礎在其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因深懼生死之苦、輪迴之痛,所以一聞彌陀淨土法門,便專注期生彌陀淨土,如其同為慧遠蓮友劉遺民所撰發願文:「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
  • 念佛以外的法門,難修的原因在於這5點,讓曇鸞大師告訴您
    曇鸞大師一肩傳承了二位菩薩的淨土教法。二、浪子回頭金不換:千部論主天親菩薩的介紹。天親菩薩原先弘揚小乘佛法,還作了500部小乘論著,後由他的哥哥無著菩薩接引,歸心大乘佛法。本想割舌懺悔罪過,大哥勸他用他的智慧辯才弘揚大乘才是正道,才能將功補過。於是他又作了500部大乘論,故稱為」千部論主「,《往生論》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曇鸞講完了,還三次對梁武帝說:「大檀越(施主),佛性之義很是深奧,剛才大略講述了一下,你如果有疑難不解之處就請賜問。」梁武帝於是除下了納帽,反覆多次與曇鸞辯論。一直到天色已晚,梁武帝才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相見吧。曇鸞就從座位上下來,仍然徑直出去了。
  • 文谷淨土覓曇祖06——曇鸞夙願
    文谷淨土覓曇祖劉新創(續前文)文谷淨土3、文谷金陵北魏帝陵無論盛樂、雲中,還是後來的洛陽,都稱呼「金陵」;尤其是中早期,帝陵都在雲中。故有盛樂雲中,雁門雲中金陵之說。4、鸞祖心結法難之始,景穆太子護法德盛,圍繞景穆厝葬金陵僧侶修築寺廟祈禱,以渡景穆太子早達極樂淨土。曇鸞祖師初到文谷已是規模極盛的并州大寺。南下追尋極樂往生,巧遇菩提流支收穫淨土宗法,懂得藥理的曇鸞祖師受到魏主敬重,賜號為神鸞,敕令住并州大寺。後因年高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感恩景穆,頓悟法難時,寺廟廢無,也可修佛。
  •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引言 淨土法門的特質信願行乃淨業修持之宗要,其內涵非常深廣。本人於二〇〇五年曾經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過《淨土資糧——信願行》。這十年來,隨著對淨土法門修學的深入,愈加體會到信願行的內涵如大海般深廣。這裡的「教」指語言文字,而「教外別傳」是指超越語言文字相之本地風光,側重於「第一義諦」 (空) 之理法。而作為中國大乘佛法修行的另一個重要法門——淨土法門,卻具有「教內真傳之事法」的特點。稱性宣說,指示西方,建立淨土與名號之相狀,側重於「妙境界相」 (有) 。
  • 曇鸞大師說;只要能相信,念佛依靠佛力,都可以往淨土
    縣鸞大師是《往生論注》的作者,《往生論注》是淨土宗的重要著作!可以說是佛法傳到中國後的第一部淨土宗的論釋。曇鸞大師也是在中國弘揚淨土法門的第一人。今天學習大師在(論注)裡面兩段文,是解釋阿彌陀第十八願的,能讓我們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淨土有廣狹兩義,廣義來說,淨土是相對穢土而言,如彌勒當來下生的人間淨土、彌勒在兜率內院的天界淨土、普賢菩薩的毛孔淨土,當然也包括諸佛淨土。 狹義來說,淨土是專指諸佛所成就圓滿功德莊嚴而受用「報土」,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等等。此因唯佛是真正清淨、絕對清淨;心淨、身淨、其土也淨。
  • 淨土宗簡介
    史略 淨土思想淵源於印度。在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讖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於是在中國出現淨土崇拜。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單憑硏究日本淨土兩宗之純他力解脫信仰時,就對其他東亞地區之淨土傳統判以非自力解脫的地位,說成不按原始佛教之戒定慧三學為修行基礎。這是對漢傳佛教中的「淨土法門」之教義修持作出的誤解。此等對淨土東亞佛教之研究,多以「依信仰彌陀本願往生西方淨土」為主。對漢傳佛教淨土祖師之論注中的「發菩提心自利利他」共成佛道之究竟法了解,卻有所不足。
  •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圖)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編者按:此篇故事摘自摘自《龍舒淨土文今譯》,宋王日休著,演蓮法師譯 南北朝北魏有一位高僧曇鸞,早年曾往江南拜訪道家隱士陶弘景,得陶弘景授予《仙經》十卷,曇鸞大師滿心喜悅,以為自已必能修成神仙,可以長生不老。後在洛陽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大師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之術嗎?也能使人不老不死嗎?」菩提留支法師說:「真正能夠修成長生不死的,唯獨我們佛法中才有啊。」
  • 陳劍鍠:曇鸞大師為何未被列入蓮宗祖師
    此段傳文指出,曇鸞大師於五臺山削髮後,日夜不輟廣讀內外經籍,尤其深研《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大智度論》等與大乘空觀義理相應的佛教典籍,可見曇鸞大師剛出家時並不是淨土信仰者,而是研究空宗的學者,後世嘗推尊他為四論宗初祖,不是沒有原因。
  •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
    南北朝北魏有一位高僧曇鸞,早年曾往江南拜訪道家隱士陶弘景,得陶弘景授予《仙經》十卷,曇鸞大師滿心喜悅,以為自已必能修成神仙,可以長生不老。後在洛陽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大師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之術嗎?也能使人不老不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