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鸞大師:最先判淨土為易行道的中土祖師

2020-12-10 淨宗傳承

《往生論注》為zhongguo祖師第一次援引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

為什麼講zhongguo祖師呢?

這就是所謂「zhonguo化」,來到zhongguo之後本土化完成,就要有zhonguo化。是zhongguo祖師第一次援引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我們現在一講到淨土法門,大家都知道是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最早來判釋的,鼻祖就是曇鸞大師。

此後,淨土教家無不遵此芳規。

即使後來《往生論注》失傳了,只要弘揚淨土的人,都一定會引用難易二道,而說明它屬於易行道。那麼第一個提出的人是誰呢?就是曇鸞大師。

這要有眼睛的,沒有眼睛是看不到這裡的;這也是定規矩的,這麼定下來之後,後面的人就跟著走。

現在很多人喜歡標新立異,自己去找一個什麼法門,或者專門找一部古人沒有引用過的經典,拿出來自創法門,這都像浪花一樣,說完之後,風一吹就沒有了。

曇鸞大師說完之後,就像鐵板釘釘,釘在那裡,因為他對整個佛教有深刻、全面的理解,說話不是隨便說的,他的影響也是久遠的。

《往生論注》以龍樹菩薩「易行道」為眼目,解釋天親菩薩《往生論》,向上使得印度二大菩薩淨土教義之間的內在聯繫豁然貫通,向下為zhongguo淨土宗的最終建立掘得正脈源頭。此後經由道綽大師,傳至善導大師,終於大成淨土宗。

什麼叫「向上、向下」呢?

zhongguo佛教來自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兩大菩薩,就是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他們兩位的時間相差兩百年。他們都有關於淨土宗的著作,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

但是,這兩部著作之間的內在聯繫,一般人看不出來,也沒有從理論上加以疏通。

所謂「內在聯繫」就是:《往生論》一定要站在本願他力易行的基礎上才能看得透徹明了,這樣就從《易行品》到《往生論》一脈貫通。而曇鸞大師這部《往生論注》,「使得印度二大菩薩淨土教義之間的內在聯繫豁然貫通」,這對印度佛教本身來講,也做出了貢獻,這是所謂「承上」。

啟下呢,「為zhonguo淨土宗的最終建立掘得正脈源頭」,就像長江、黃河,有發源地,有幹流,還有很多支流。那么正源在哪裡,這才是主流、根本。天台宗也講淨土,禪宗也講淨土,華嚴宗也講淨土,這都是支流,岔過來的;淨土宗的正脈源頭在哪裡,一定要找到。

淨土宗的正脈源頭,就是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它上承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成為zhongguo淨土宗的奠基之作。

為什麼要提這個正脈源頭呢?

因為如果失去這個源頭,法義就不純正,就不清淨。就好像一棵樹,把一根小樹枝當作主幹,它當然承擔不起來;作為建築材料,拿樹枝當中柱,那當然也是不夠的。一定要把它的主幹找到,這樣,枝節都收攝在其中了。

所以,我們對整個淨土教法的理解,一定要找到它的主幹。

摘自:淨宗法師《往生論注》講記

視頻剪輯:佛慈居士

圖片來自網絡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論曇鸞淨土思想「二道」說---理淨
    如《往生論注》卷一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因此,主張末法時期的眾生,由於業障深重靠自力成佛非常困難,必須依靠阿彌陀佛佛力加被才能往生西方淨土。曇鸞大師並且運用龍樹「二道」說的理論,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
  • 如果明白淨土宗修行中的難行道和易行道,你才會懂得如何修行
    一、什麼是難行道和易行道善導大師是淨宗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人。對淨土宗有一個楷定的標準。完全靠倒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靠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修行淨土就是正定業。平生業成,靠他力不是靠自力修行就易行道。
  • 淺釋《淨土宗》二
    (第五十九段)淨土宗大師;曇鸞。曇鸞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釋、道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作為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淨土教的繼承者,曇鸞大師在作《往生論注》解釋天親菩薩所作《往生論》時,一開篇就引用龍樹菩薩寫的《易行品》<難易二道判>之文,並加以解釋說,謹按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所說;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以上所說「阿毗跋致」又稱為阿惟越致,義譯不退轉。
  • 曇鸞大師說;只要能相信,念佛依靠佛力,都可以往淨土
    縣鸞大師是《往生論注》的作者,《往生論注》是淨土宗的重要著作!可以說是佛法傳到中國後的第一部淨土宗的論釋。曇鸞大師也是在中國弘揚淨土法門的第一人。今天學習大師在(論注)裡面兩段文,是解釋阿彌陀第十八願的,能讓我們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
  • 高僧傳奇 曇鸞大師
    一些佛教界的大師們,試圖將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以便從中抉擇出佛陀出世本懷,他們成為佛教創宗立派的先覺者,為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的正式創立奠定先期理論基礎。曇鸞大師便是極為少有的先覺者之一。《論注》包含了宗派成立的根本要件,即教相判釋、正依經論、法脈傳承。
  • 聞其名號丨道綽大師把極樂淨土判為報土
    直接明確講到報土的,是曇鸞大師之後的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直接把極樂淨土判為報土。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極樂之國是何土?然古舊相傳,皆雲阿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為大失也。古舊相傳,比道綽大師更早的時候流傳下來,以及他同時代的人,都說阿彌陀佛是化身、極樂國土是化土。像天台就說極樂是凡聖同居土,是化土,說彌陀是化身佛。「此為大失也」,如果這樣判的話,就有很大的過失,失去很大的利益。這句話就顯示出道綽大師的智慧和信心。
  • 念佛以外的法門,難修的原因在於這5點,讓曇鸞大師告訴您
    一、印度大乘佛法空有二宗的代表分別為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曇鸞大師一肩傳承了二位菩薩的淨土教法。二、浪子回頭金不換:千部論主天親菩薩的介紹。天親菩薩原先弘揚小乘佛法,還作了500部小乘論著,後由他的哥哥無著菩薩接引,歸心大乘佛法。
  • 慧淨法師:念佛必定往生 參、行道不難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叫做曇鸞大師,他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認為龍樹菩薩這個乘船的法門,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而其他法門,龍樹菩薩譬喻為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儘管有什麼力量,在船上都無用武之地,而且也置於無用之地,何況自己就是因為沒有力量才會墮落,必須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何況「蓮宗十三祖」系譜,少了兩位有法相承的「重磅級」祖師-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是中國首位正式受印度祖師菩提流支傳承,依法脈判教,在《往生論注》釋淨土法門為「他力教」的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以「緣起」和「實相」兩大佛教思想,對比「娑婆」和「極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巨細無遺。
  • 師父說:淨土宗是一極易行持,而又極難把握的一個宗派!
    釋智隨:淨土宗雖為一宗,而又統攝諸宗;雖為一法,而又總持萬法;雖為凡夫,而又普應群機;雖求往生,而又得證無生:雖生西方,而又通於十方;雖見一佛,而又普見諸佛。故淨土宗是一極易行持而又極難把握的一個宗派,是一影響深遠而又最易曲解的一個宗派,是一簡易超勝而又最難信仰的一個宗派。
  • 為什麼要發願不生穢土,而求生淨土
    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龍樹菩薩概述為兩種:一種是靠自力獲得阿鞞跋致,如步行到達目的地;一種是靠佛力,以信心作方便,快速得到阿鞞跋致,就好像乘船,順風揚帆乘船則樂。   所以他就把佛法的無量法門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
  •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稱性宣說,指示西方,建立淨土與名號之相狀,側重於「妙境界相」 (有) 。這裡也就顯示出淨土法門與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的不共之處,常表達為「勝異方便」「特別法門」或「正門」。例如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就把淨土一法稱之為「正門」,而把通途法門稱為「門餘八萬四千」——正門之餘。
  • 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才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下面講一下淨土宗祖師對佛法的分判,目的是讓我們快速識佛法的區別,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龍樹菩薩:判一代佛教為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在龍樹菩薩難易二道的基礎上,解釋難行道是憑自力修行,易行道是靠佛力救度,往淨土淨土。
  • 曇鸞:淨土宗一代宗師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道、釋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曇鸞帶著這些神仙經回到了北魏,準備找個名山,按照這些經書上所寫的方子來修煉神仙之術。然而問題是,從佛教的角度,這些來自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之術,顯然是外道,並不是佛教正信之途。眼看曇鸞正在神仙之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之時,他在洛下遇到了菩提留支大師。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
  • 什麼是難行道與「聖道門」、易行道與「淨土門」?
    並在最初之長行中以「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畢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總敘二道在自力則難行,他力則易行,並提出稱名念佛的方法,為「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艱苦的成佛之道,提供「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的法門。〈易行品〉思想成為淨土宗思想的基柱。
  • 大安法師:修學淨土宗是否也需傳承?
    譬如淨土宗的傳承,更多地側重在跨時空的精神傳承。 龍樹菩薩作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傳承釋迦本師淨土之教,將通途教法與淨土念佛法門判為難行道與易行道。處處指贊西方淨土。
  • 道綽大師說;聖道難修,淨土易行!一切眾生都應求生淨土
    道綽大師是隋唐時候的一位淨土宗祖師,也是我們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師父,道綽大師在龍樹菩薩,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自力法門和他力法門的基礎上。再把佛法歸納為,聖道門和淨土門。1,什麼是聖道門?聖道門是,難行道,靠自力修行,修戒定慧,要熄滅貪嗔痴,斷煩惱才能了生死證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