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2020-12-06 重樓逾陀

宗的傳承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

談到宗的傳承,自然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

如上文所述中國淨土宗發展岀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祖典失傳,致令宋明年代的淨土宗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淨土一法成為「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法脈是宗門思想的根本、根源,是宗的命脈,及所依止的生命線、主心骨,貫徹整個宗的傳承,由始至終,楷定古今,即俗語說:「萬變不離其宗」 ,儘管怎樣闡釋淨土法義,都離不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淨土法脈之所在。

淨宗法師曾引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當中解釋宗的特性,指出祖師們依本宗法脈,進行教相判別(簡稱「教判」),突顯是宗的特性,如下:

一、獨尊性──不共與他宗的獨特而受尊崇的地方,如一國之王二、統攝性──卻能統一、含攝佛教餘宗的思想,如一面旗幟三、體系性──一套具足教理和行持的嚴謹而完整體系,如自成一體

由釋迦牟尼佛開說的「淨土三經」,經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造論提倡,至中國北魏曇鸞大師,依彌陀本願力闡明淨土立教之本旨,奠定淨土宗之理論基礎,復由道綽大師承其教說,傳至唐代善導大師(613—681 )。

至於宗派的名稱方面,淨慧法師在《淨土宗概論》一書指出:宗派的名稱,或依經典立名,如「華嚴宗」,但又依祖師立名,如「賢首宗」(法藏大師封為賢首國師); 或依行法立名,如「禪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

往往一個宗派不止一個名稱,如天台宗又稱「法華宗」,密宗又稱「真言宗」等。「淨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經典立名,可名「無量壽宗」或「彌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淨土者皆是蓮花化生,稱為「蓮宗」,反而「淨土宗」之名,近代才普遍採用。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

淨土宗為專稱彌陀佛名及修餘善回願,求生極樂淨土之佛教宗派,由唐代善導大師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即「淨土三經」為正依經典。又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和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其是特別尊崇《觀經四帖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在四十八個「因本願」中,以第十八願「根本願」,是四十八願的軸心,是法脈之所依。「淨土三經」皆專門、純粹講述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事,不雜其餘,故為淨土宗正依經典、專依之往生經。

淨宗法師又在《淨土宗概論》一書,云:所謂「相承」者,不只是人相承- 師徒之間相承,也有法相承,所謂「人以傳法,法由人顯」,二者不離。

法相承者,即指一宗一派教法的遞相承接,如生命體之血脈運行,同源,同質,始終一貫。「論」為菩薩所造,「釋」為祖師所解。論與釋共同解釋本宗的正依經典──佛說經典。

雖有淨土三經,但各自解釋不同,或說為凡,或說為聖;或判報土,或判化土 ;或重觀佛,或重念佛。若無相承,則學者終無所依。故依相承,建立宗。

人相承,法相承

淨土宗的創立,以印度龍樹、天親菩薩,中國曇鸞、道綽、善導大師共五位祖師相關論釋為相承,而一般人所知的「蓮宗十三祖」系譜,以「功高德盛」為立祖原則,他們在法脈上並無相承關係。

又教判方面,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即「本願」)。 判立「難易二道」,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又曇鸞大師在《易行品》亦依彌陀本願,判立「自他二力」,云:「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道綽大師也依彌陀本願,在《安樂集》分判「聖淨二門」,云:「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至於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立「要弘二門」等之教判體系,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 ,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乃至近代的印光大師,以「通別二門」確定淨土宗的本具特色,云:「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可知這些「典」堂級的淨土宗祖師,皆能因應時代及社會的需要,恪守傳承,依法脈而判教,讓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的救度法代代相承,傳於後世,直至將來「經道滅盡」,還能使此法「止住百歲」。

相關焦點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
  • 智慧「祖典失傳」對中國淨土宗傳承及發展之影響!
    略論中國淨土宗三個流派之說又有後期的日本的法然上人分析,認為中國淨土宗有三個流派,即是一、慧遠流,依般舟三昧,修定善觀行求生西方;二、善導流,依彌陀本願力,修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三、慈愍流,倡導禪淨雙修求生西方。以上的分析正好說明上文出現的弊病。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實在令人遺憾!但從宗學來說,淨土宗確有人、法相承的祖統,具足法脈、教判和祖師的傳承要素,所以在祖統上,總不能把有法相承的關係和沒有法相承的關係混作一談,或等量齊觀,應有宗的「尊」、「崇」和「主」的本色,突顯傳承之特色。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教是教人得生淨土的方法 至於「淨土教」,佛弟子各依有緣的經論,對佛所說「淨土三經」的解釋,都是淨土的教法。諸宗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等,若以其本宗思想解釋淨土法門,都納入為「淨土教」。所以,菩薩祖師等有必要依淨土三經、造論判教、闡釋純粹的淨土法義,楷定古今,並有開立淨土宗。 由此可見,在次第上,先有釋尊無問自說的「淨土三經」,開立的「淨土法門」,後有諸師以聖道諸宗的理念來論釋淨土法門,是為「淨土教」,最後才有宗祖開立的「淨土宗」。
  • 佛教宗派—淨土宗
    曇鸞依 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明示難、易二道,他力、自力的差 別,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為五濁惡世中修行的易行道,並專重持 名念佛,以求生淨土。其後,道綽著《安樂集》一書,開示末 世眾生的要路,依難易二道的說法,立聖道、淨土二門的教 判。
  • 智隨法師:淨土宗史略
    ,三國時的支謙除譯有《無量壽經》外,並依《無量壽經》創製宣揚彌陀淨土信仰之梵唄,推動了淨土之信仰。隋代淨土信仰之興起,為淨土理論的建立提出了要求,雖他宗人士各有註疏,但他宗特色較為明顯,義理之繁雜與難行,非普通行人所能解行,淨土獨立發展之路自待開啟。隋唐西河道綽大師出世,上繼曇鸞之教,著述《安樂集》,判一代時教為聖淨二門,明聖道一門理深解微,難修難證;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 大安法師:修學淨土宗是否也需傳承?
    問:有些人說修學佛法,沒有傳承不能成就,請問修學淨土是否也需傳承?如何成就? 大安法師答:修學佛法,沒有傳承不能成就,這個觀點原則上是對的。吾人目前所修的無論何種行法,都是傳承釋迦本師遺教,依照教理行果而修持的。 具體說到傳承在各宗派的表現方式,卻是多樣化的。有的注意形式的傳承(如衣缽等);有的傾重精神的傳承;有的注重代際相接;有的只是跨時空的心靈默應。佛法是圓活的,不可以一概全。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從國別和地域來講,有的是中國祖師,比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這是後人推戴的;有的上溯更遠,地點到了印度境內,如天台宗是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的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從時間、地域上,初祖和宗祖是不同的。歷史上,一個宗pai往往有多位祖師。以淨土宗為例,或說十三位祖師,或說十五位祖師。
  • 師父說:淨土宗是一極易行持,而又極難把握的一個宗派!
    唯有詳觀其判教,方可釐清諸多觀念,建立一系統認知。淨土宗判教大分兩類:一通判聖教,二別判淨宗。通判總攝一代時教,屬大判、總判、外判,以此而建立一宗(統攝性);別判獨明本宗權實,屬細判、別判、內判,以此而特顯自宗(獨尊性)。二者具足,方成體系(系統性)。(一)通判聖教淨土宗通判一代時教,大要有三,細分有四。所謂三者,即難易二道判、聖淨二門判、頓漸二教判。
  • 菩提流支,淨土宗的另一位初祖
    在佛教的歷代祖師中,比較有爭議的,菩提流支算是其中的一位。因為在淨土宗的裡,壇鸞才是公認的初祖。而菩提流支卻是給壇鸞送經書的那個人,而那些經書也成為淨土宗的經典。菩提流支跟他說:「 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於是他送給壇鸞《觀無量壽經》,並且跟曇鸞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這部《觀無量壽經》就是淨土宗的三大宗經之一。壇鸞讀了之後,感到比陶弘景的仙經好了很多,於是就放棄了仙經,開始研讀淨土宗的各種經典,最後成為了淨土宗的一代宗師。
  •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展與傳承
    廬山東林寺被譽為淨土宗祖庭之一。此後,有曇鸞於北方超化寺等地專修淨業,傳龍樹菩薩大乘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200餘遍,並勸人用麻豆計數,精進念佛。自己日誦佛號七萬遍。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淨土兩門,指出末法時代對大部分眾生而言淨土念佛法門是當生了生脫死的唯一出離之路。
  • 佛學探討——唯識宗的「三時判教說」造成的誤導
    例如,天台宗的判教主要是被簡稱為「藏、通、別、圓」化法四教之論。而「三時判教」則是唯識宗、唯識學人的標配,其出處是唯識宗根本經典《解深密經》及《瑜伽師地論》。據《瑜伽師地論·七十六卷》所載(實引自《解深密經》經文):「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 牛延鋒:佛教天台宗與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淨土宗與天台宗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從古洎今,臺宗大德,無不皆以淨土為歸。」而在淨土宗的理論寶庫裡,天台宗人的智慧碩果更是閃耀著永遠的光芒。還有許多臺宗大德,本身就是淨宗祖師。鑑於臺淨之間的密切關係,世人有「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說。淨土宗也借鑑天台的判教學說和理論體系來完善自己的理論思想,並以自己獨特的終極關懷深深影響著天台宗人的實際修學和理論創造。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大師從不和人談笑遊戲,說無意義的話,做無意義的事,杜絕一切名利之念,外出時也不與眾人同行,都是一個人獨行,以免談論世事,妨礙念佛。不管走到哪裡,只要看到有毀壞的寺院或佛塔,大師都會出資請人修繕。
  • 淨宗法師:淨土行人應依淨土祖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所謂「願力不思議宗」,如果依諸師的解釋,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意思,諸師是說這個人臨終發了菩提心才往生,可是善導大師、曇鸞大師的解釋都不這麼說。按諸師的解釋,淨土宗就沒什麼意思,都輸給別人了。所以,有人說按照諸師的解釋就沒有淨土宗,而是叫「寓宗」,等於寄養在別人家裡,沒有自己獨立的門戶,靠在別人屋簷下,討一點殘羹剩飯吃。
  • 淨宗法師:原汁原味的淨土宗
    趙樸初書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淨土宗的正宗傳承。法門傳承很重要。一般人學習淨土法門,對「傳承」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因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誰都可以念;淨土法門也不必非要像禪宗那樣以心印心、有嚴格的傳承關係,似乎顯得很鬆散。當然,這也說明它普及、易行、簡單;但是,並不是說淨土教法就沒有規矩,就沒有教理的組織結構,其實是有的。中國的淨土宗,在善導大師的主要著作因為法難、戰亂等原因,在中國失傳了。
  • 淺釋《淨土宗》十六
    淨土宗傳承至今,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近二千年的歷史中,對弘揚淨土法門作出重大貢獻、至目前為止,共有十三人,被尊為十三代祖師。《心經》淺釋作者封面圖佛法進入中國,自開宗立派以來,宗與宗之間、派與派之間、法門與法門之間、派內見解之間,一直都有高低之爭,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善導大師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其他祖師的淨土思想是不純正的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淺釋《淨土宗》二
    (第五十九段)淨土宗大師;曇鸞。曇鸞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釋、道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曇鸞的德行,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
  •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始創者,是依淨土三經及相承祖師的論注,集淨土宗理論的大成者。但善導大師處事嚴謹,在《觀經疏》玄義分之「後跋」,即云:「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自知集記撰寫《觀經又疏》,事關重大,不敢怠慢,三次謙恭地在佛像前標心結願,云:「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餘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