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2020-12-07 淨宗傳承

夏天大家都會在外邊乘涼。我小時候在農村,一般是搭個木板做涼床,躺在涼床上,臉朝天,一看,天上有很多星星,很亮。那時候經常看星空,也會找一點樂趣:「看,有顆星在走!」那是衛星。看到衛星就著急,覺得害怕:「這顆星要跟那顆星撞上了!」為什麼要講這一段呢?其實小孩子躺在地上看,覺得衛星和天上的星是一樣高,生怕它們碰著,那是因為小孩子眼光淺、智慧低。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如同天上的恆星,其他祖師如同衛星。我們認為他們高度都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如果在衛星上就知道了,衛星和恆星的高度相差太遠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來覺得差不多。因為我們自己不清楚,就覺得這都是祖師大德,都是大法師,都差不多。甚至現在還有人因為比較信仰當代某位法師,就認為他超過善導大師,「你看,這是某某法師講的」,不知道深淺,分不清楚。

小時候到水邊玩,拿根三尺長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見底;再拿竹竿到湖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見底」;再到海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我們只有三尺長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師都是深不見底,善導大師也同樣是深不見底,「大家都差不多吧?」這是不知深淺。善導大師像大海一樣,那是不可相比的。

三、宗祖的特殊地位和行德

下面有兩個問答。

第一,善導大師有沒有造訪廬山?在一些傳記裡記載,善導大師很欣慕慧遠大師,去過廬山。這段歷史公案到底是怎樣的呢?

第二,初祖、宗祖以及其他祖師之間有何不同?一個宗pai往往有很多祖師。淨土宗代代傳續下來,一般都講十三祖,這十三位祖師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這兩個補充資料對我們信心的建立以及對法門觀念的釐清有幫助,所以補充在這裡。

(一)善導大師有無造訪廬山

有人問:善導大師到底有沒有訪問過廬山?在古人所撰善導大師傳記裡,提到善導大師曾經前往廬山瞻仰慧遠大師遺風,而慧淨法師所撰述的《善導大師略傳》卻未予提及,這是什麼緣故?

上人編的《善導大師略傳》很精練,在史實、法義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歷史上有關善導大師的傳記很多,在上人編的略傳當中,凡是沒有收集的,一定有原因。

對於提出的這個疑問,上人的回答是這樣的:

被南宋時代天台宗之僧人推舉為中國淨土宗初祖的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乃魏晉時代高僧,受到後世淨土行者高度的崇敬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宋代的淨土行者比較追慕慧遠大師之高風。與這相反的,從曇鸞大師到道綽、善導等,一貫相承、次第開展的淨土教理與修習方法,可謂與慧遠大師毫無淵源。

當然,善導大師曾深入禪定的念佛三昧,也曾撰述一部《般舟贊》,不無共通點;然而對慧遠大師的關注,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著作中未曾出現。

若論慧遠大師,並未有關於淨土教理的系統著作;至於其淨土修行方法,猶如《觀經》要門,系以息慮凝心的觀想為中心的般舟三昧。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姑不論後代,即當時修持的行者亦不多見,成就者更少。故慧遠大師往生(公元416年)之後無人繼承其法,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亦即在淨土一系中,至唐初時仍然默默無聞。因此,唐初迦才大師在《淨土論·序》中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有關善導大師尋訪廬山的記載,只有宋代的王古居士所寫的《新修往生傳》下卷之《善道傳》,其文說:「欣慧遠法師勝躅,遂往廬山,觀其遺範,乃豁然增思。」在這之前的任何有關傳記全無記載。因此,所謂善導大師尋訪廬山一事,在史實上可信性很薄弱。這或許是在中唐以後,淨土行者對慧遠大師的崇拜逐漸擴大,因而善意地拉近慧遠流與善導流所產生。

善導大師傳記,最為可靠的是與善導大師同時代的道宣律師所寫的《續高僧傳·善導傳》,以及與善導大師時代相近的少康大師所寫的《瑞應刪傳》。

前者記載說:

近有山僧善導者,週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後者記載說:

唐朝善導禪師,姓朱,泗州人也。少出家,時見西方變相,嘆曰:「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及受具戒,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嘆,乃曰:「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遂至綽禪師所。

善導大師傳記雖多,但以前二傳最為信實可靠;宋朝以後之傳記,則大多拓襲宋人所寫的《淨土往生傳》與《新修往生傳》。此二傳離大師已有四百年之久,其可靠性總不如與善導大師同時代或時代相近的《續高僧傳》與《瑞應刪傳》。

善導大師和慧遠大師之間有沒有法義上的淵源關係?事實上是沒有的。

慧遠大師雖然修觀想,但在慧遠大師的時代,《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他主要是依據《般舟三昧經》修行的。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不要說現在或後來的人,在慧遠大師那個時代也不多見,所以無人繼承其法。大師在時還有少數學者;大師圓寂了(往生於公元416年),就沒人繼承了。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若論淨土思想,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宗著作;若論修行方法,慧遠大師修行的是難行道,能修學的人很少。所以,大師圓寂之後,直到唐初兩百多年間,都是默默無聞的。

這有什麼例證呢?上人例舉了唐初迦才大師的一段文。迦才大師的時代比善導大師早20年左右,他有本著作叫《淨土論》,《淨土論》序中這樣說:

「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遠法師」指慧遠大師。「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這說得很清楚:雖然他們都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不過是自己獨善一身,自己修行或得到這樣的受用、功效,能往生;但是,「後之學者,無所承習」,沒有人修學他這個法門。

那為什麼又產生傳記上的說法呢?「有關善導大師尋訪廬山的記載,只有宋代的王古居士所寫的《新修往生傳》下卷之《善道傳》。」這部傳記是在公元1084年寫的,也就是善導大師圓寂四百多年之後。「其文說『欣慧遠法師勝躅,遂往廬山,觀其遺範,乃豁然增思』」,善導大師欣慕慧遠大師殊勝的事跡,就到廬山瞻仰;然後受到一種加持、感應,突然之間思路開了。

不過,「在這之前的任何有關傳記全無記載。因此,所謂善導大師尋訪廬山一事,在史實上可信性很薄弱。這或許是在中唐以後,淨土行者對慧遠大師的崇拜逐漸擴大,因而善意地拉近慧遠流與善導流所產生。」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慧遠大師很受崇敬,善導大師更不用說了,如果這兩位淨土宗祖師有某種聯繫,那也是美談佳話——可能存在這種情況。但具體情形究竟如何,因為歷史很久遠,難以考證。從史料分析來看,善導大師和廬山沒有淵源關係。

再看可靠的傳記。善導大師傳記最可靠的,是與善導大師同時代的道宣大師寫的《續高僧傳》之《善導傳》,以及時代相近的少康大師寫的《瑞應刪傳》。道宣大師寫《續高僧傳》的時候,善導大師還在世,這兩位大師有重疊性,道宣大師比善導大師長十幾歲。寫《瑞應刪傳》的少康大師離善導大師比較近,幾乎是同時代的,僅相差幾十年,史實可信性也非常高。

《續高僧傳》記載:「近有山僧善導者,週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西河就是山西境內。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淵源關係,是遇到了道綽大師而專修念佛。「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和尚又回到京師,京師就是當時的長安城。道宣律師寫《續高僧傳》時,善導大師三十幾歲,那時善導大師回到長安城也就幾年時間,這幾年教化狀況怎麼樣呢?寫《彌陀經》已經數萬卷,士女信奉的不可勝數。

《瑞應刪傳》記載:「唐朝善導禪師,姓朱,泗州人也。」泗州是安徽泗縣。「少出家,時見西方變相,嘆曰:『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這是說善導大師對淨土的發心淵源:少年出家,看見西方變相圖,就觸發了內心的善根和往生西方的願心。「託質蓮臺」就是蓮花化生,善導大師感嘆:「如能在蓮花臺中神棲淨土,那就滿我的願心了。」「及受具戒,妙開律師,共看《觀經》。」一般古人受具足戒是在二十歲,大師那時和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嘆,乃曰:『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遂至綽禪師所」,這寫得更清晰了,是有證人的——和妙開律師一起,年齡、時間段、在哪種環境情況下都寫得很清楚。

善導大師的淨土因緣,一是西方變相圖,再就是一部經典——《觀經》。而道綽大師一生講《觀經》兩百部,善導大師看到《觀經》後很感動,知道有位大師在講《觀經》,是那個時代的淨土宗高僧,很顯然要去拜訪道綽大師。而且,在善導大師的著作中,開創淨土宗的根本教典也是《觀經疏》,他和《觀經》的因緣特別深。善導大師法脈的傳承關係,從經典講,直接依從《觀經》;從人師相傳講,依從曇鸞、道綽。

在歷史文獻的可靠性方面,以前面兩傳最值得信靠。

(二)初祖和宗祖有何不同

一個宗pai往往有很多位祖師。淨土宗代代傳續下來,一般都講十三祖。這十三位祖師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慧遠大師是初祖,善導大師是宗祖,初祖與宗祖有什麼不同?與其他祖師有什麼差別?為什麼初祖不能叫宗祖,宗祖也應該是初祖啊?

先簡略回答。

一宗之開宗祖師稱「宗祖」,由宗祖向上逆推,與這個宗pai淵源關係最早的祖師為「初祖」。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為隋唐時代的中國境內祖師。初祖的時間則較早,有的為中國祖師,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台宗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

各宗宗祖皆為隋唐時代中國境內的祖師,從時間來講,是隋唐時代;從地域來講,一定在中國境內,是中國人或是從印度來到中國傳法的人,比如達摩祖師。

初祖的時間則比較早,不一定是隋唐時代的。從國別和地域來講,有的是中國祖師,比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這是後人推戴的;有的上溯更遠,地點到了印度境內,如天台宗是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的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從時間、地域上,初祖和宗祖是不同的。

歷史上,一個宗pai往往有多位祖師。以淨土宗為例,或說十三位祖師,或說十五位祖師。

一般講淨土十三祖,現在也有人說十五祖,我們是認定十五祖。曇鸞、道綽兩位祖師,不論是從教理建設上,還是個人的德行、教化,以及對淨土宗的貢獻,都是頂尖級的,如果這兩位大師不能被列為淨土宗祖師,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這兩位加進去,成為十五位祖師。

一般人對宗祖認識不夠,而將宗祖與其他祖師平等齊觀,以為都是祖師,都差不多。其實宗祖在一宗之內佔有絕對崇高的地位,非其餘祖師可比。

宗祖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他對後人的影響力,如果不了解這些,後人修學就會感覺找不到依據,就會模糊。尤其是淨土宗的定祖,不是以法義上的承接關係,而是後人推戴的,這樣就不知道到底依準什麼,初學、甚至很多修學淨土門多年的,都沒有一個正確、清晰的觀念。

今以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為例,略明宗祖之特殊行德。

「宗祖」的概念,在淨土宗裡比較模糊。在天台宗、華嚴宗,這是很清晰的:天台宗毫無疑問是依智者大師,華嚴宗是依法藏大師,都是有規範的,很標準,很清晰。為什麼淨土宗會這樣呢?因為,淨土宗定祖不是按法義傳承關係,所以很模糊。模糊有什麼不好呢?後人修學沒一個定準,就會搖擺。

宗祖特殊的功德體現在幾個方面,下面列了七點,其中第七點是譬喻。

一、一宗之實際創立者。所謂開宗、創宗,即在善導大師之前並沒有淨土宗,善導大師之後才有淨土宗;離開善導大師便沒有淨土宗,有了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淨土宗等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即是淨土宗。

比如淨土宗講十三位祖師或十五位祖師,其中創立淨土宗的這位祖師才是宗祖,只有一位,不可能有兩位。什麼叫實際創立者?善導大師沒有直接標榜說「我來創立淨土宗」,但事實上是這樣,所以叫「實際創立者」。「所謂開宗、創宗,即在善導大師之前並沒有淨土宗」,在印度有淨土宗嗎?沒有。在善導大師之前有嗎?沒有。有了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就是淨土宗,兩者是一體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不是淨土宗其他祖師所能代替的,其他祖師沒有這樣的重要性。其他祖師是在不同的時代,有很高德行,而被推舉為祖師;而完整的淨土宗教理框架是在善導大師才有的。

二、一宗教理之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諸江河之大成。善導大師之前,淨土宗有關教理雖然含在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等菩薩、祖師的教著之中,但都是端倪的、隱含的、階段的、局部的。善導大師秉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之教,而更加組織化、系統化、規範化;著作《觀經疏》等五部九卷教典,方成磅礴廣大之淨土宗理論。淨土宗教理至善導大師發展到了頂峰,後人不過隨學延續而已。

「集大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集小成大。「所謂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諸江河之大成」,小河和長江能相比嗎?江河和大海能相比嗎?不能比。善導大師的著作,不是一部著作,而是五部著作;不是一卷兩卷,而是有九卷。善導大師還著有《彌陀經義》,是解釋《阿彌陀經》的,不過沒有流傳下來。如果講淨土宗系統的理論,之前的龍樹、天親、曇鸞、道綽都有貢獻,但那是局部的、階段性的、隱含的;善導大師把這幾位祖師的理論集在一起,然後大成之,系統化、規範化、組織化:這就是所謂集大成,像海洋一樣廣闊。

淨土宗教理到善導大師,發展到頂峰,圓滿了。善導大師後面的祖師是隨學和延續,在淨土宗理論建樹方面沒有新的東西。

三、一宗行儀的規範者。佛法修持向來教行並重,以教導行,以行證教。一個宗pai的創立,必須有圓熟的宗pai理論以及明晰的行業規範,方為圓滿。淨土行法很多,很龐雜,一般人皆只鱗片爪地或修觀想,或修三福回向,或重持戒,或重發菩提心,或亦稱名;對諸種行法之間的相互關係、何者為勝、依何道理、如何安心等等概不明了,只是隨個人喜好,茫然而修,互爭高下。如此雜亂無章的狀況,與儼然有序的宗pai行儀豈有半點相應。

「一宗行儀的規範者」,這是宗祖特殊的行德之一。佛法修持向來教行並重,前面是說善導大師在教理上集大成,那行儀上也要有個規矩。這個規矩誰來定呢?一般人能定嗎?一般人定了,別人會執行嗎?有那樣的權威性嗎?宗祖就不一樣了,就可以來定行儀,以教導行,以行證教。此即是教、行、證三者的關係。

「一個宗pai的創立,必須有圓熟的宗pai理論以及明晰的行業規範,方為圓滿」,缺少一個就不圓滿。在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裡,有圓熟的宗pai理論,非常清晰;也有明晰的行業規範,這樣宗pai就圓滿了。

淨土行法很多,很龐雜。釋迦牟尼佛的很多經典都講到往生西方,所以,經典中求往生的行法本來就很多。一般人修淨土都比較零碎,對諸種行法之間的相互關係、哪種殊勝、為什麼這種殊勝、要如何安心修持相應的行法等等,都不夠明了。「只是隨個人喜好,茫然而修,互爭高下」,喜歡打坐的、喜歡靜心的,就覺得修禪定比較好;喜歡誦經的、喜歡講法的、喜歡布施的,就認為自己這個行法好,互爭高下,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安立和教儀規範。

善導大師立足於淨土三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立場,判定正雜二行、正助二業,立五種正行,獨以稱名為正定之業;確定淨土宗三心、四修、五念之安心、起行、作業,使得一宗行法之間的關係朗然清楚,「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成為最高準則,牢不可破,專修之人十即十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五三往生者,金口誠言,萬代不易,古今相傳,莫不遵依。

一般人沒這個德,沒有這樣的認識和貢獻。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善導大師定下的行法是不能改變的,是真實不虛的;歷代相傳,奉為圭臬,不可以有偏差、偏離。

淨土宗特重行持,即使一字不識、一文不通,只要依據善導大師所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無不往生,簡而又簡,捷而又捷。這對於芸芸眾生的恩德,真是廣大莫名!

善導大師定了這樣的行業規範,好處在哪裡?淨土宗在教理的演繹方面不如天台宗和華嚴宗富麗、細密,而這恰恰是它的優勝、長處。教理懂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觀經疏》一開端先勸大眾皈依三寶,也就是勸念佛,說明最重要的是行持。

老太太沒文化,什麼都不懂,能讓老太太學天台三大部、學華嚴的義疏嗎?不可能。淨土宗的教理最簡單,她也沒辦法學。但不懂沒關係,只要依善導大師所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專修念佛,沒有不往生的。所以是「簡而又簡,捷而又捷。這對芸芸眾生的恩德真是廣大莫名」。我們和一字不識的老太太一樣,甚至還不如人家,念佛還沒她老實呢。善導大師定這樣的行儀規範,對廣大眾生的恩德非常大,從古到今,成就了千千萬萬人念佛往生。這不是其他祖師能做到的。

善導大師判行法為正雜二行、正助二業,從而確定稱名為淨土宗的根本行法。在這之前,龍樹菩薩所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就有了本願稱名的思想,天親菩薩所說讚嘆門「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就是稱名,到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前面這幾位祖師都有講稱名;但這些都還沒有確定完整的理論和行儀規範。

到善導大師就確定下來了:專修念佛稱為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在五種正行裡是最高的。這種解釋,可以說既有經典依據和祖師傳承、來歷,同時也是創發性的。一般人都認為修行觀佛肯定超過稱名,認為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等大乘修行更加殊勝;把稱名看得低,因為稱名簡單嘛。善導大師一下就翻案了:稱名最高,是正定之業,最殊勝,最容易,最安全,最有保障;理論基礎——「順彼佛願故」,同時也有祖師傳承:這些是善導大師的貢獻。

四、一宗證悟最深者。淨土宗念佛三昧為諸三昧中王。在淨土宗的念佛實踐上,善導大師深證十三定觀的觀佛三昧,及稱名念佛三昧,極樂勝境常現眼前,如來慈尊親炙無礙;口稱一佛,便放一光,神跡感應不可思議。其他祖師難望其項背。

在證悟方面,善導大師也不是其他祖師能比的。

經典上說,念佛三昧是諸三昧王。各宗修行都有三昧,有法華三昧、楞嚴三昧等各種三昧;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證得念佛三昧的人也是人中最上。在淨土宗念佛實踐上,善導大師深證兩種三昧:十三定觀的觀佛三昧,以及稱名念佛的念佛三昧。他要見西方極樂世界經常可以見著,想親近阿彌陀佛,隨時可以感通,讀《觀經疏》等著作就知道。

在淨土十三位祖師中,明確記載有念佛三昧的,有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活到八十三歲,三十年不出廬山,專修般舟三昧,一生見阿彌陀佛三次。

少康大師應該也有念佛三昧。善導大師是念一聲佛口出一道光;而少康大師是念一聲佛口出一尊佛,念十聲佛就口出十尊佛。畫裡面有佛像從口中出來,好像一串念珠一樣,那就是少康大師。少康大師被稱為「後善導」,「後善導」是什麼意思呢?一是說明少康大師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晚輩;二是說少康大師是善導大師再來,或是依循善導大師、頂禮從順善導大師修行的。念佛出光和念佛出佛是一樣的,因為佛和光是一樣的。比較起來,念佛出光更殊勝,因為光是無形的,而有形的佛像是有相的。

少康大師並沒有淨土的系統著作,他是一位純粹的實踐者。他為什麼沒有著作呢?因為他是「後善導」,已經有了前面幾位祖師的著作,淨土宗理論都圓備了,行法也已經非常清晰、明了,接著修學就行了。這樣的祖師智慧通達,才不寫。

同為唐代淨土宗祖師的,還有承遠大師、法照大師,功德也很深,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他們也沒有多少著作,只有法照大師一部《五會法事贊》,是贊偈形式的。

這些都是盛唐時代有不可思議功行的祖師大德,後代的人是不能相比的。

五、行化影響最巨者。在教理、行持、證悟、化他、方便、神跡諸方面,只要其中一項行超眾人,便被視為高僧,或被推為祖師。而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開宗祖師,卻圓滿具備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達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程度。僅就化眾之善巧方便而言,大師便具有佛教造像、繪畫、詩歌、音樂、書法、梵唄、法事儀軌各方面傑出的藝術才華。故大師教化影響至為廣大深遠。

宗祖是一宗pai裡行德、化度影響最大的。一般在佛教中,在教理上有建樹,行持、修行精進勇猛;或證悟高深;或是化他,即教化眾生的廣度影響力;或者善巧方便,有種種教化眾生的手段,超越一般人;或者有不可思議神通感應的事跡。在這些方面,只要有一項超過一般人,是一般人沒法比的,就可以被大家視為高僧,或推為祖師。但是,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開宗祖師,在他一人身上圓滿具備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達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程度,這是其他祖師大德沒法相比的。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成為淨土宗萬世不易、唯一不二之至宗。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涵蓋整個佛教,成為整個佛教的標誌。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深入國人心靈,不期然而然,出口成誦,相沿以習,普遍地存在活躍於日常生活語言中。

這是大師行德所產生的效果。不是說只是善導大師一人教化的結果,而是他這樣推行影響,後人都仿學。推其源頭,都是來自善導大師。

中國人和阿彌陀佛是非常有緣的。像我母親,她知道善導大師嗎?當然不知道。但是,農村很多老太太講話時經常會帶「阿彌陀佛」。從根本來講,當然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以及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推戴;從淨土宗祖師在世間推行的立場、角度、貢獻來講,那是善導大師的貢獻。農村裡不管什麼都講「阿彌陀佛」,經常說:「這個人,他是個阿彌陀佛的人。」什麼叫「阿彌陀佛的人」呢?就是說這個人是老好人,很老實,不壞,為人有點膽小,不敢跟人家爭,碰到什麼事都退讓:這就被稱為「阿彌陀佛的人」。這些話,老百姓語言當中經常都會講。

我小時候,小孩調皮,有一次幹什麼錯事了,母親要抓我來打,我就跑,結果「啪」地摔了一跤,就聽到後面有個聲音——「阿彌陀佛」,這是我母親念的。我和阿彌陀佛的緣分就是從這一次開始的,所以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覺得,她怎麼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怎麼理解?為什麼念這句話?聽不懂,感覺這四個字肯定不是中國話。「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已經和中國人的生活、習俗連在了一起,聽起來就覺得很好。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場景。比如看見一個人受欺負,或是遭到不公平待遇,或看到動物受虐待,很多人自然就會念出「阿彌陀佛」。出家人出門,小孩子看見都會說「善哉善哉,阿彌陀佛」,問他幹嗎說「阿彌陀佛」,他也講不出所以然。這是不期然而然,「阿彌陀佛」和呼吸、生命一樣,和整個國人的心靈融為一體。這句名號已經深入國人心靈,在心靈最根本的地方存在著。這是誰的影響、誰的功勞?是善導大師的。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成為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世界華人文化圈普遍共同的信仰、精神貫通的紐帶。

這對世界和平都有貢獻,對廣大眾生的恩德非常大。這樣的行化影響,其他祖師能比嗎?還是比不了。

六、後世贊仰皈依者。善導大師之後,淨土宗代代相承,仍有多位祖師。這些祖師雖然各有殊勝的功德,因而受到後人推崇;但就他們本身與宗祖善導大師相比,皆一致尊仰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所說即是佛說。故不僅不是一般認為的祖師與祖師的平等關係,甚至也不是老師與弟子的高下關係,而是古佛與凡夫的凡聖關係,是能教與所教、能化與所化、能依與所依的關係。其尊善導大師如平地仰望日月,似溪澗嚮往大海,皈依情深,謙德照人。

善導大師之後的歷代淨土宗祖師和普通淨土行人,都讚嘆、信仰、仰靠、皈依善導大師。

祖師們怎樣看待善導大師呢?「皆一致尊仰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印光大師說過這樣的話:「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很崇拜善導大師。有的人覺得祖師都差不多,要是講給印光大師聽,印光大師馬上就會批評:「怎麼能這樣講!不要造罪,以凡濫聖!」所以說,祖師都一致推仰、尊重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所說即是佛說。

「故不僅不是一般認為的祖師與祖師的平等關係,甚至也不是老師與弟子的高下關係,而是古佛與凡夫的凡聖關係,是能教與所教、能化與所化、能依與所依的關係」,什麼是能教與所教?善導大師是能教化的,他來教導後人;後人是受教育、被教化的:這是能教與所教。「能化」,善導大師來化度後人;後來的人不管有多高的行德,是被化度的:這是能化與所化。「能依」,善導大師的教導、教理,他的言行、定的規矩,能讓我們依靠,他所定的是後人所依靠的;後人是來依靠善導大師的,是來仰仗、依教奉行的。

這些大德尊仰善導大師,就像站在平地上看天上的月亮和太陽一樣,就好像山澗的小河水嚮往大海一樣,不是平等的關係。這些大德都有殊勝的內證,也顯示在古佛示現的祖師面前的謙卑,這也是有高深道德修持的人自然具有的德行。

七、譬喻。如果把淨土宗比喻為一座莊嚴的大廈,初祖慧遠大師創白蓮社,首開彌陀信仰之風氣,其功績如開荒闢壤、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使一塊地顯露出來,現在叫「三通一平」,大廈還沒建起來,不過這也很重要。慧遠大師是先來的,開風氣之先,以教團形式引導大家信仰阿彌陀佛的救度。在他之前沒有這塊地,是他把地平整出來,這是慧遠大師的貢獻,所以慧遠大師被稱為「初祖」。

二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指出「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以「彌陀本願力」為淨土教理的根本、基礎,喻如打下堅實的地基。

在這塊土地上打下堅實的地基,這是曇鸞大師的貢獻。打下地基很重要,建樓房要在地基上建,土地也要有人打地基。

三祖道綽大師《安樂集》判聖淨二門,喻如從地基上立柱。

聖淨二門分判是整個淨土宗的框架、脊柱。脊柱從地基立出來,就很清晰了。這根柱子是什麼呢?就是第十八願。

四祖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全面開創淨土宗,喻如淨土宗大廈全面完工。

其後各祖喻如對大廈細部裝潢,添置器具,以使更加適居周便等。

到善導大師,大廈封頂,全部蓋好。

以後各祖的貢獻就好像在大廈內部細節裝潢,添置些家具、器具,讓它更加適應人居,更加方便。其他祖師就是解釋怎樣學習善導大師思想、要怎樣做等等這些很細的問題。從房屋建設的角度講,大廈已經建成,這些工作是裝潢性質的,是隨應當時時代的根機,來點化、指導大眾,是來告訴修學的人從哪裡進、住哪個地方、還要不要家具等等很具體的。

這是一個譬喻。

學習了這兩份補充資料之後,大家對善導大師在淨土宗裡的特殊地位、不共的行德,應該比較清晰了

相關焦點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已經八十高齡的道綽大師見到善導大師後大為歡喜,將自己畢生心得傾囊相授,對善導大師思想體系的建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經過道綽大師的講解,善導大師明白了往生極樂的方法不僅僅只有在心中觀想,還可以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前者難,後者易。而且只要專念名號,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任何人都百分之百往生。
  • 中國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生平簡介
    善導大師(613-681)是唐代盛弘淨土教的一代宗師。(安徽泗州人)。(一說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俗姓朱,十歲時即跟從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的明勝法師出家,歸心向佛。初時學習三論宗的經典,間中常有讀誦《法華》、《維摩》諸經。
  • 淨土宗漫畫-善導大師的故事(一〜四)
    善導大師出生於隋大業九年(613年),俗姓朱,安徽泗州人。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摸索,到隋唐時期由各宗祖師創建了大乘八大宗派,為大眾提供了八套成熟的理論系統和修持方法。八宗之一的淨土宗即是善導大師創建的。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淨土三經為根本依據,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系統的淨土宗教理和修行的方法。這些祖師解釋念佛往生淨土的原理,他們的腳跟是時時刻刻站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中第十八願的立場上的。念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乘佛願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原理。
  • 中佛協《法音》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1 善導大師   佛教淨土宗始自東晉初祖慧遠大師(334-416),時間約在4世紀中,其後十二祖依次為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印光。淨土宗立宗非初祖而為二祖,乃因緣所致。
  • 淺釋《淨土宗》十六
    淨土宗傳承至今,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近二千年的歷史中,對弘揚淨土法門作出重大貢獻、至目前為止,共有十三人,被尊為十三代祖師。另有兩位大師即曇鸞和道綽,對淨土法門的影響和貢獻,也非常之大,善導大師都曾拜訪過二位大師,所以,這次在介紹十三代祖師時,將二位大師按時間順序排在了慧遠祖師的後面,共計十三代祖師、兩位大師,他們分別是以上介紹的:始祖惠遠、大師曇鸞、大師道綽、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永明、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蕅益、十祖截流、十一祖省庵、十二祖徹悟,十三祖印光
  • 淨宗法師: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
    善導大師:念佛必生之文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盡得往生之文: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 八月初六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紀念日
    ——印光大師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334—416),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 東方護法菩薩慧遠大師,建淨土宗第一祖庭東林寺
    淨土宗佔據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從古至今,修習淨土宗不可勝數。淨土祖師的確立不像其他宗派的法系,有前後傳承的關係,而是後人根據其修持成就及其弘揚淨宗的貢獻而推舉的。祖師們德耀古今,弘揚淨土,上契佛法理則,下應眾生根機,是佛弟子修持佛法的典範。
  • 農曆七月二日 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
    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2014年7月28日,農曆七月二日,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蓮池大師(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師為其語所感,於是寄心淨土,並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警。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喪母。嘉靖四十五年(1566)決意出家,遂投西山性天大師落髮,就昭慶寺無塵律師受具足戒。旋即北遊,參謁遍融大師,諭以勿貪名利、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後參笑巖德寶禪師,歸途聞樵樓鼓聲而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 淨土宗祖庭:西安市香積寺 紀念善導大師功德建寺
    香積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香積寺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淨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香積寺村。淨土宗的思想精髓是淨化人心,和諧社會。淨土宗因專修念佛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彌陀淨土信仰始於東晉慧遠。他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淨業,為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入廟版書讀佛學丨淘書日記·原創
    佛法弘揚,其中最力的是淨土,弘揚淨土最有影響者是淨空法師。汗牛充棟,著述等身。淨空法師先後追隨新儒家大師方東美、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以及李炳南居士。淨空法師極博學,弘法時不時引述佛法之外的觀念,他在釋家各派中,尤其著力淨土。他的淨土觀出自夏蓮居、黃念祖,近來因經典「會集本」頗被質詰。質詰依據就有善導、蕅益、印光等高僧大德的言論。
  • 智隨法師:淨土宗史略
    南方修淨土者,一受廬山慧遠大師的影響,一受天台智者大師的影響,兩者理路雖別,大體一致,以般舟三昧之禪觀為主,禪定、智慧、淨土相融合,與北方曇鸞專主稱名有所不同。南方受智者影響而歸淨土者,不勝枚舉,如灌頂等天台宗人,無不兼學淨土。
  • 淨土宗:蓮池 智者 藕益 善導四位大師給我們的啟示
    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常常感慨掉淚,在那個時代想找一個初果聖人不可得啊。但現在有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可以證果,那我們來看看祖師們是如何以身示範的吧。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臨往生的時候,弟子問:「師父,這一生修行不知證何種果位?」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可以證到六根清淨位,由於領眾修行過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贊宏開淨土禹城流,結社蓮開念佛優。儒道秕糠皆未盡,彌陀觀想自當求。觀想:指觀想念佛(淨土宗早期的一種念佛方式)淨宗二祖善導大師贊彌陀報化非虛現,所述應當佛語尊。信願持名行具足,生西念佛易修門。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高僧傳》(11)慧遠大師下
    慧遠大師說:「在佛法中,以平等心處世,無所取捨,只要心地皎然,又何必擔心呢?」後來宋武帝(劉宋開國皇帝)追討盧循,設帳在桑尾時,左右說:「遠公向來主持廬山,與盧循交情很好,應多加注意。」宋武帝說:「遠公乃遺世獨立的人,豈有彼此的分別?」於是派遣使者前往致敬,並致送錢米以供養,到這時,遠近的人才服遠祖的明見。
  • 跟太虛大師學習覺悟之心,跟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學習善觀無常
    (摘自《太虛大師全集》)古往今來的祖師大德都在苦口婆心的勸我們迷惑顛倒的眾生要發出離心,要尋求解脫輪迴之路。可惜,千說萬說,還只是佛手中那把土的眾生會跟隨佛陀走解脫輪迴之路,大地那麼多土的眾生處在顛倒中不肯相信佛語。
  • 佛教:淨土宗善導、淨土三祖、淨土宗宗旨
    善導(公元613~681年),俗姓朱,十歲從明勝大師出家。二十八歲時,善導從綽大師學習淨土宗,後於長安恩寺弘土法門,他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引導減念佛,據說在他念佛時,常有光用隨口出,因此被稱為「光明和尚為了使淨土宗發揚光大,善導編寫了很多宣傳淨土宗的書籍,其中《觀念法門)一卷、(《淨土法事贊)兩卷、《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往生札贊偶》一卷都是淨土宗比較重要的典籍。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