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大家都會在外邊乘涼。我小時候在農村,一般是搭個木板做涼床,躺在涼床上,臉朝天,一看,天上有很多星星,很亮。那時候經常看星空,也會找一點樂趣:「看,有顆星在走!」那是衛星。看到衛星就著急,覺得害怕:「這顆星要跟那顆星撞上了!」為什麼要講這一段呢?其實小孩子躺在地上看,覺得衛星和天上的星是一樣高,生怕它們碰著,那是因為小孩子眼光淺、智慧低。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如同天上的恆星,其他祖師如同衛星。我們認為他們高度都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如果在衛星上就知道了,衛星和恆星的高度相差太遠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來覺得差不多。因為我們自己不清楚,就覺得這都是祖師大德,都是大法師,都差不多。甚至現在還有人因為比較信仰當代某位法師,就認為他超過善導大師,「你看,這是某某法師講的」,不知道深淺,分不清楚。
小時候到水邊玩,拿根三尺長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見底;再拿竹竿到湖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見底」;再到海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我們只有三尺長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師都是深不見底,善導大師也同樣是深不見底,「大家都差不多吧?」這是不知深淺。善導大師像大海一樣,那是不可相比的。
三、宗祖的特殊地位和行德
下面有兩個問答。
第一,善導大師有沒有造訪廬山?在一些傳記裡記載,善導大師很欣慕慧遠大師,去過廬山。這段歷史公案到底是怎樣的呢?
第二,初祖、宗祖以及其他祖師之間有何不同?一個宗pai往往有很多祖師。淨土宗代代傳續下來,一般都講十三祖,這十三位祖師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這兩個補充資料對我們信心的建立以及對法門觀念的釐清有幫助,所以補充在這裡。
(一)善導大師有無造訪廬山
有人問:善導大師到底有沒有訪問過廬山?在古人所撰善導大師傳記裡,提到善導大師曾經前往廬山瞻仰慧遠大師遺風,而慧淨法師所撰述的《善導大師略傳》卻未予提及,這是什麼緣故?
上人編的《善導大師略傳》很精練,在史實、法義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歷史上有關善導大師的傳記很多,在上人編的略傳當中,凡是沒有收集的,一定有原因。
對於提出的這個疑問,上人的回答是這樣的:
被南宋時代天台宗之僧人推舉為中國淨土宗初祖的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乃魏晉時代高僧,受到後世淨土行者高度的崇敬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宋代的淨土行者比較追慕慧遠大師之高風。與這相反的,從曇鸞大師到道綽、善導等,一貫相承、次第開展的淨土教理與修習方法,可謂與慧遠大師毫無淵源。
當然,善導大師曾深入禪定的念佛三昧,也曾撰述一部《般舟贊》,不無共通點;然而對慧遠大師的關注,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著作中未曾出現。
若論慧遠大師,並未有關於淨土教理的系統著作;至於其淨土修行方法,猶如《觀經》要門,系以息慮凝心的觀想為中心的般舟三昧。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姑不論後代,即當時修持的行者亦不多見,成就者更少。故慧遠大師往生(公元416年)之後無人繼承其法,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亦即在淨土一系中,至唐初時仍然默默無聞。因此,唐初迦才大師在《淨土論·序》中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有關善導大師尋訪廬山的記載,只有宋代的王古居士所寫的《新修往生傳》下卷之《善道傳》,其文說:「欣慧遠法師勝躅,遂往廬山,觀其遺範,乃豁然增思。」在這之前的任何有關傳記全無記載。因此,所謂善導大師尋訪廬山一事,在史實上可信性很薄弱。這或許是在中唐以後,淨土行者對慧遠大師的崇拜逐漸擴大,因而善意地拉近慧遠流與善導流所產生。
善導大師傳記,最為可靠的是與善導大師同時代的道宣律師所寫的《續高僧傳·善導傳》,以及與善導大師時代相近的少康大師所寫的《瑞應刪傳》。
前者記載說:
近有山僧善導者,週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後者記載說:
唐朝善導禪師,姓朱,泗州人也。少出家,時見西方變相,嘆曰:「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及受具戒,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嘆,乃曰:「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遂至綽禪師所。
善導大師傳記雖多,但以前二傳最為信實可靠;宋朝以後之傳記,則大多拓襲宋人所寫的《淨土往生傳》與《新修往生傳》。此二傳離大師已有四百年之久,其可靠性總不如與善導大師同時代或時代相近的《續高僧傳》與《瑞應刪傳》。
善導大師和慧遠大師之間有沒有法義上的淵源關係?事實上是沒有的。
慧遠大師雖然修觀想,但在慧遠大師的時代,《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他主要是依據《般舟三昧經》修行的。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不要說現在或後來的人,在慧遠大師那個時代也不多見,所以無人繼承其法。大師在時還有少數學者;大師圓寂了(往生於公元416年),就沒人繼承了。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若論淨土思想,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宗著作;若論修行方法,慧遠大師修行的是難行道,能修學的人很少。所以,大師圓寂之後,直到唐初兩百多年間,都是默默無聞的。
這有什麼例證呢?上人例舉了唐初迦才大師的一段文。迦才大師的時代比善導大師早20年左右,他有本著作叫《淨土論》,《淨土論》序中這樣說:
「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遠法師」指慧遠大師。「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這說得很清楚:雖然他們都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不過是自己獨善一身,自己修行或得到這樣的受用、功效,能往生;但是,「後之學者,無所承習」,沒有人修學他這個法門。
那為什麼又產生傳記上的說法呢?「有關善導大師尋訪廬山的記載,只有宋代的王古居士所寫的《新修往生傳》下卷之《善道傳》。」這部傳記是在公元1084年寫的,也就是善導大師圓寂四百多年之後。「其文說『欣慧遠法師勝躅,遂往廬山,觀其遺範,乃豁然增思』」,善導大師欣慕慧遠大師殊勝的事跡,就到廬山瞻仰;然後受到一種加持、感應,突然之間思路開了。
不過,「在這之前的任何有關傳記全無記載。因此,所謂善導大師尋訪廬山一事,在史實上可信性很薄弱。這或許是在中唐以後,淨土行者對慧遠大師的崇拜逐漸擴大,因而善意地拉近慧遠流與善導流所產生。」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慧遠大師很受崇敬,善導大師更不用說了,如果這兩位淨土宗祖師有某種聯繫,那也是美談佳話——可能存在這種情況。但具體情形究竟如何,因為歷史很久遠,難以考證。從史料分析來看,善導大師和廬山沒有淵源關係。
再看可靠的傳記。善導大師傳記最可靠的,是與善導大師同時代的道宣大師寫的《續高僧傳》之《善導傳》,以及時代相近的少康大師寫的《瑞應刪傳》。道宣大師寫《續高僧傳》的時候,善導大師還在世,這兩位大師有重疊性,道宣大師比善導大師長十幾歲。寫《瑞應刪傳》的少康大師離善導大師比較近,幾乎是同時代的,僅相差幾十年,史實可信性也非常高。
《續高僧傳》記載:「近有山僧善導者,週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西河就是山西境內。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淵源關係,是遇到了道綽大師而專修念佛。「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和尚又回到京師,京師就是當時的長安城。道宣律師寫《續高僧傳》時,善導大師三十幾歲,那時善導大師回到長安城也就幾年時間,這幾年教化狀況怎麼樣呢?寫《彌陀經》已經數萬卷,士女信奉的不可勝數。
《瑞應刪傳》記載:「唐朝善導禪師,姓朱,泗州人也。」泗州是安徽泗縣。「少出家,時見西方變相,嘆曰:『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這是說善導大師對淨土的發心淵源:少年出家,看見西方變相圖,就觸發了內心的善根和往生西方的願心。「託質蓮臺」就是蓮花化生,善導大師感嘆:「如能在蓮花臺中神棲淨土,那就滿我的願心了。」「及受具戒,妙開律師,共看《觀經》。」一般古人受具足戒是在二十歲,大師那時和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嘆,乃曰:『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遂至綽禪師所」,這寫得更清晰了,是有證人的——和妙開律師一起,年齡、時間段、在哪種環境情況下都寫得很清楚。
善導大師的淨土因緣,一是西方變相圖,再就是一部經典——《觀經》。而道綽大師一生講《觀經》兩百部,善導大師看到《觀經》後很感動,知道有位大師在講《觀經》,是那個時代的淨土宗高僧,很顯然要去拜訪道綽大師。而且,在善導大師的著作中,開創淨土宗的根本教典也是《觀經疏》,他和《觀經》的因緣特別深。善導大師法脈的傳承關係,從經典講,直接依從《觀經》;從人師相傳講,依從曇鸞、道綽。
在歷史文獻的可靠性方面,以前面兩傳最值得信靠。
(二)初祖和宗祖有何不同
一個宗pai往往有很多位祖師。淨土宗代代傳續下來,一般都講十三祖。這十三位祖師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慧遠大師是初祖,善導大師是宗祖,初祖與宗祖有什麼不同?與其他祖師有什麼差別?為什麼初祖不能叫宗祖,宗祖也應該是初祖啊?
先簡略回答。
一宗之開宗祖師稱「宗祖」,由宗祖向上逆推,與這個宗pai淵源關係最早的祖師為「初祖」。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為隋唐時代的中國境內祖師。初祖的時間則較早,有的為中國祖師,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台宗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
各宗宗祖皆為隋唐時代中國境內的祖師,從時間來講,是隋唐時代;從地域來講,一定在中國境內,是中國人或是從印度來到中國傳法的人,比如達摩祖師。
初祖的時間則比較早,不一定是隋唐時代的。從國別和地域來講,有的是中國祖師,比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這是後人推戴的;有的上溯更遠,地點到了印度境內,如天台宗是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的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從時間、地域上,初祖和宗祖是不同的。
歷史上,一個宗pai往往有多位祖師。以淨土宗為例,或說十三位祖師,或說十五位祖師。
一般講淨土十三祖,現在也有人說十五祖,我們是認定十五祖。曇鸞、道綽兩位祖師,不論是從教理建設上,還是個人的德行、教化,以及對淨土宗的貢獻,都是頂尖級的,如果這兩位大師不能被列為淨土宗祖師,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這兩位加進去,成為十五位祖師。
一般人對宗祖認識不夠,而將宗祖與其他祖師平等齊觀,以為都是祖師,都差不多。其實宗祖在一宗之內佔有絕對崇高的地位,非其餘祖師可比。
宗祖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他對後人的影響力,如果不了解這些,後人修學就會感覺找不到依據,就會模糊。尤其是淨土宗的定祖,不是以法義上的承接關係,而是後人推戴的,這樣就不知道到底依準什麼,初學、甚至很多修學淨土門多年的,都沒有一個正確、清晰的觀念。
今以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為例,略明宗祖之特殊行德。
「宗祖」的概念,在淨土宗裡比較模糊。在天台宗、華嚴宗,這是很清晰的:天台宗毫無疑問是依智者大師,華嚴宗是依法藏大師,都是有規範的,很標準,很清晰。為什麼淨土宗會這樣呢?因為,淨土宗定祖不是按法義傳承關係,所以很模糊。模糊有什麼不好呢?後人修學沒一個定準,就會搖擺。
宗祖特殊的功德體現在幾個方面,下面列了七點,其中第七點是譬喻。
一、一宗之實際創立者。所謂開宗、創宗,即在善導大師之前並沒有淨土宗,善導大師之後才有淨土宗;離開善導大師便沒有淨土宗,有了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淨土宗等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即是淨土宗。
比如淨土宗講十三位祖師或十五位祖師,其中創立淨土宗的這位祖師才是宗祖,只有一位,不可能有兩位。什麼叫實際創立者?善導大師沒有直接標榜說「我來創立淨土宗」,但事實上是這樣,所以叫「實際創立者」。「所謂開宗、創宗,即在善導大師之前並沒有淨土宗」,在印度有淨土宗嗎?沒有。在善導大師之前有嗎?沒有。有了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就是淨土宗,兩者是一體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不是淨土宗其他祖師所能代替的,其他祖師沒有這樣的重要性。其他祖師是在不同的時代,有很高德行,而被推舉為祖師;而完整的淨土宗教理框架是在善導大師才有的。
二、一宗教理之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諸江河之大成。善導大師之前,淨土宗有關教理雖然含在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等菩薩、祖師的教著之中,但都是端倪的、隱含的、階段的、局部的。善導大師秉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之教,而更加組織化、系統化、規範化;著作《觀經疏》等五部九卷教典,方成磅礴廣大之淨土宗理論。淨土宗教理至善導大師發展到了頂峰,後人不過隨學延續而已。
「集大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集小成大。「所謂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諸江河之大成」,小河和長江能相比嗎?江河和大海能相比嗎?不能比。善導大師的著作,不是一部著作,而是五部著作;不是一卷兩卷,而是有九卷。善導大師還著有《彌陀經義》,是解釋《阿彌陀經》的,不過沒有流傳下來。如果講淨土宗系統的理論,之前的龍樹、天親、曇鸞、道綽都有貢獻,但那是局部的、階段性的、隱含的;善導大師把這幾位祖師的理論集在一起,然後大成之,系統化、規範化、組織化:這就是所謂集大成,像海洋一樣廣闊。
淨土宗教理到善導大師,發展到頂峰,圓滿了。善導大師後面的祖師是隨學和延續,在淨土宗理論建樹方面沒有新的東西。
三、一宗行儀的規範者。佛法修持向來教行並重,以教導行,以行證教。一個宗pai的創立,必須有圓熟的宗pai理論以及明晰的行業規範,方為圓滿。淨土行法很多,很龐雜,一般人皆只鱗片爪地或修觀想,或修三福回向,或重持戒,或重發菩提心,或亦稱名;對諸種行法之間的相互關係、何者為勝、依何道理、如何安心等等概不明了,只是隨個人喜好,茫然而修,互爭高下。如此雜亂無章的狀況,與儼然有序的宗pai行儀豈有半點相應。
「一宗行儀的規範者」,這是宗祖特殊的行德之一。佛法修持向來教行並重,前面是說善導大師在教理上集大成,那行儀上也要有個規矩。這個規矩誰來定呢?一般人能定嗎?一般人定了,別人會執行嗎?有那樣的權威性嗎?宗祖就不一樣了,就可以來定行儀,以教導行,以行證教。此即是教、行、證三者的關係。
「一個宗pai的創立,必須有圓熟的宗pai理論以及明晰的行業規範,方為圓滿」,缺少一個就不圓滿。在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裡,有圓熟的宗pai理論,非常清晰;也有明晰的行業規範,這樣宗pai就圓滿了。
淨土行法很多,很龐雜。釋迦牟尼佛的很多經典都講到往生西方,所以,經典中求往生的行法本來就很多。一般人修淨土都比較零碎,對諸種行法之間的相互關係、哪種殊勝、為什麼這種殊勝、要如何安心修持相應的行法等等,都不夠明了。「只是隨個人喜好,茫然而修,互爭高下」,喜歡打坐的、喜歡靜心的,就覺得修禪定比較好;喜歡誦經的、喜歡講法的、喜歡布施的,就認為自己這個行法好,互爭高下,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安立和教儀規範。
善導大師立足於淨土三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立場,判定正雜二行、正助二業,立五種正行,獨以稱名為正定之業;確定淨土宗三心、四修、五念之安心、起行、作業,使得一宗行法之間的關係朗然清楚,「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成為最高準則,牢不可破,專修之人十即十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五三往生者,金口誠言,萬代不易,古今相傳,莫不遵依。
一般人沒這個德,沒有這樣的認識和貢獻。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善導大師定下的行法是不能改變的,是真實不虛的;歷代相傳,奉為圭臬,不可以有偏差、偏離。
淨土宗特重行持,即使一字不識、一文不通,只要依據善導大師所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無不往生,簡而又簡,捷而又捷。這對於芸芸眾生的恩德,真是廣大莫名!
善導大師定了這樣的行業規範,好處在哪裡?淨土宗在教理的演繹方面不如天台宗和華嚴宗富麗、細密,而這恰恰是它的優勝、長處。教理懂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觀經疏》一開端先勸大眾皈依三寶,也就是勸念佛,說明最重要的是行持。
老太太沒文化,什麼都不懂,能讓老太太學天台三大部、學華嚴的義疏嗎?不可能。淨土宗的教理最簡單,她也沒辦法學。但不懂沒關係,只要依善導大師所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專修念佛,沒有不往生的。所以是「簡而又簡,捷而又捷。這對芸芸眾生的恩德真是廣大莫名」。我們和一字不識的老太太一樣,甚至還不如人家,念佛還沒她老實呢。善導大師定這樣的行儀規範,對廣大眾生的恩德非常大,從古到今,成就了千千萬萬人念佛往生。這不是其他祖師能做到的。
善導大師判行法為正雜二行、正助二業,從而確定稱名為淨土宗的根本行法。在這之前,龍樹菩薩所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就有了本願稱名的思想,天親菩薩所說讚嘆門「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就是稱名,到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前面這幾位祖師都有講稱名;但這些都還沒有確定完整的理論和行儀規範。
到善導大師就確定下來了:專修念佛稱為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在五種正行裡是最高的。這種解釋,可以說既有經典依據和祖師傳承、來歷,同時也是創發性的。一般人都認為修行觀佛肯定超過稱名,認為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等大乘修行更加殊勝;把稱名看得低,因為稱名簡單嘛。善導大師一下就翻案了:稱名最高,是正定之業,最殊勝,最容易,最安全,最有保障;理論基礎——「順彼佛願故」,同時也有祖師傳承:這些是善導大師的貢獻。
四、一宗證悟最深者。淨土宗念佛三昧為諸三昧中王。在淨土宗的念佛實踐上,善導大師深證十三定觀的觀佛三昧,及稱名念佛三昧,極樂勝境常現眼前,如來慈尊親炙無礙;口稱一佛,便放一光,神跡感應不可思議。其他祖師難望其項背。
在證悟方面,善導大師也不是其他祖師能比的。
經典上說,念佛三昧是諸三昧王。各宗修行都有三昧,有法華三昧、楞嚴三昧等各種三昧;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證得念佛三昧的人也是人中最上。在淨土宗念佛實踐上,善導大師深證兩種三昧:十三定觀的觀佛三昧,以及稱名念佛的念佛三昧。他要見西方極樂世界經常可以見著,想親近阿彌陀佛,隨時可以感通,讀《觀經疏》等著作就知道。
在淨土十三位祖師中,明確記載有念佛三昧的,有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活到八十三歲,三十年不出廬山,專修般舟三昧,一生見阿彌陀佛三次。
少康大師應該也有念佛三昧。善導大師是念一聲佛口出一道光;而少康大師是念一聲佛口出一尊佛,念十聲佛就口出十尊佛。畫裡面有佛像從口中出來,好像一串念珠一樣,那就是少康大師。少康大師被稱為「後善導」,「後善導」是什麼意思呢?一是說明少康大師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晚輩;二是說少康大師是善導大師再來,或是依循善導大師、頂禮從順善導大師修行的。念佛出光和念佛出佛是一樣的,因為佛和光是一樣的。比較起來,念佛出光更殊勝,因為光是無形的,而有形的佛像是有相的。
少康大師並沒有淨土的系統著作,他是一位純粹的實踐者。他為什麼沒有著作呢?因為他是「後善導」,已經有了前面幾位祖師的著作,淨土宗理論都圓備了,行法也已經非常清晰、明了,接著修學就行了。這樣的祖師智慧通達,才不寫。
同為唐代淨土宗祖師的,還有承遠大師、法照大師,功德也很深,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他們也沒有多少著作,只有法照大師一部《五會法事贊》,是贊偈形式的。
這些都是盛唐時代有不可思議功行的祖師大德,後代的人是不能相比的。
五、行化影響最巨者。在教理、行持、證悟、化他、方便、神跡諸方面,只要其中一項行超眾人,便被視為高僧,或被推為祖師。而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開宗祖師,卻圓滿具備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達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程度。僅就化眾之善巧方便而言,大師便具有佛教造像、繪畫、詩歌、音樂、書法、梵唄、法事儀軌各方面傑出的藝術才華。故大師教化影響至為廣大深遠。
宗祖是一宗pai裡行德、化度影響最大的。一般在佛教中,在教理上有建樹,行持、修行精進勇猛;或證悟高深;或是化他,即教化眾生的廣度影響力;或者善巧方便,有種種教化眾生的手段,超越一般人;或者有不可思議神通感應的事跡。在這些方面,只要有一項超過一般人,是一般人沒法比的,就可以被大家視為高僧,或推為祖師。但是,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開宗祖師,在他一人身上圓滿具備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達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程度,這是其他祖師大德沒法相比的。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成為淨土宗萬世不易、唯一不二之至宗。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涵蓋整個佛教,成為整個佛教的標誌。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深入國人心靈,不期然而然,出口成誦,相沿以習,普遍地存在活躍於日常生活語言中。
這是大師行德所產生的效果。不是說只是善導大師一人教化的結果,而是他這樣推行影響,後人都仿學。推其源頭,都是來自善導大師。
中國人和阿彌陀佛是非常有緣的。像我母親,她知道善導大師嗎?當然不知道。但是,農村很多老太太講話時經常會帶「阿彌陀佛」。從根本來講,當然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以及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推戴;從淨土宗祖師在世間推行的立場、角度、貢獻來講,那是善導大師的貢獻。農村裡不管什麼都講「阿彌陀佛」,經常說:「這個人,他是個阿彌陀佛的人。」什麼叫「阿彌陀佛的人」呢?就是說這個人是老好人,很老實,不壞,為人有點膽小,不敢跟人家爭,碰到什麼事都退讓:這就被稱為「阿彌陀佛的人」。這些話,老百姓語言當中經常都會講。
我小時候,小孩調皮,有一次幹什麼錯事了,母親要抓我來打,我就跑,結果「啪」地摔了一跤,就聽到後面有個聲音——「阿彌陀佛」,這是我母親念的。我和阿彌陀佛的緣分就是從這一次開始的,所以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覺得,她怎麼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怎麼理解?為什麼念這句話?聽不懂,感覺這四個字肯定不是中國話。「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已經和中國人的生活、習俗連在了一起,聽起來就覺得很好。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場景。比如看見一個人受欺負,或是遭到不公平待遇,或看到動物受虐待,很多人自然就會念出「阿彌陀佛」。出家人出門,小孩子看見都會說「善哉善哉,阿彌陀佛」,問他幹嗎說「阿彌陀佛」,他也講不出所以然。這是不期然而然,「阿彌陀佛」和呼吸、生命一樣,和整個國人的心靈融為一體。這句名號已經深入國人心靈,在心靈最根本的地方存在著。這是誰的影響、誰的功勞?是善導大師的。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成為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世界華人文化圈普遍共同的信仰、精神貫通的紐帶。
這對世界和平都有貢獻,對廣大眾生的恩德非常大。這樣的行化影響,其他祖師能比嗎?還是比不了。
六、後世贊仰皈依者。善導大師之後,淨土宗代代相承,仍有多位祖師。這些祖師雖然各有殊勝的功德,因而受到後人推崇;但就他們本身與宗祖善導大師相比,皆一致尊仰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所說即是佛說。故不僅不是一般認為的祖師與祖師的平等關係,甚至也不是老師與弟子的高下關係,而是古佛與凡夫的凡聖關係,是能教與所教、能化與所化、能依與所依的關係。其尊善導大師如平地仰望日月,似溪澗嚮往大海,皈依情深,謙德照人。
善導大師之後的歷代淨土宗祖師和普通淨土行人,都讚嘆、信仰、仰靠、皈依善導大師。
祖師們怎樣看待善導大師呢?「皆一致尊仰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印光大師說過這樣的話:「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很崇拜善導大師。有的人覺得祖師都差不多,要是講給印光大師聽,印光大師馬上就會批評:「怎麼能這樣講!不要造罪,以凡濫聖!」所以說,祖師都一致推仰、尊重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所說即是佛說。
「故不僅不是一般認為的祖師與祖師的平等關係,甚至也不是老師與弟子的高下關係,而是古佛與凡夫的凡聖關係,是能教與所教、能化與所化、能依與所依的關係」,什麼是能教與所教?善導大師是能教化的,他來教導後人;後人是受教育、被教化的:這是能教與所教。「能化」,善導大師來化度後人;後來的人不管有多高的行德,是被化度的:這是能化與所化。「能依」,善導大師的教導、教理,他的言行、定的規矩,能讓我們依靠,他所定的是後人所依靠的;後人是來依靠善導大師的,是來仰仗、依教奉行的。
這些大德尊仰善導大師,就像站在平地上看天上的月亮和太陽一樣,就好像山澗的小河水嚮往大海一樣,不是平等的關係。這些大德都有殊勝的內證,也顯示在古佛示現的祖師面前的謙卑,這也是有高深道德修持的人自然具有的德行。
七、譬喻。如果把淨土宗比喻為一座莊嚴的大廈,初祖慧遠大師創白蓮社,首開彌陀信仰之風氣,其功績如開荒闢壤、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使一塊地顯露出來,現在叫「三通一平」,大廈還沒建起來,不過這也很重要。慧遠大師是先來的,開風氣之先,以教團形式引導大家信仰阿彌陀佛的救度。在他之前沒有這塊地,是他把地平整出來,這是慧遠大師的貢獻,所以慧遠大師被稱為「初祖」。
二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指出「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以「彌陀本願力」為淨土教理的根本、基礎,喻如打下堅實的地基。
在這塊土地上打下堅實的地基,這是曇鸞大師的貢獻。打下地基很重要,建樓房要在地基上建,土地也要有人打地基。
三祖道綽大師《安樂集》判聖淨二門,喻如從地基上立柱。
聖淨二門分判是整個淨土宗的框架、脊柱。脊柱從地基立出來,就很清晰了。這根柱子是什麼呢?就是第十八願。
四祖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全面開創淨土宗,喻如淨土宗大廈全面完工。
其後各祖喻如對大廈細部裝潢,添置器具,以使更加適居周便等。
到善導大師,大廈封頂,全部蓋好。
以後各祖的貢獻就好像在大廈內部細節裝潢,添置些家具、器具,讓它更加適應人居,更加方便。其他祖師就是解釋怎樣學習善導大師思想、要怎樣做等等這些很細的問題。從房屋建設的角度講,大廈已經建成,這些工作是裝潢性質的,是隨應當時時代的根機,來點化、指導大眾,是來告訴修學的人從哪裡進、住哪個地方、還要不要家具等等很具體的。
這是一個譬喻。
學習了這兩份補充資料之後,大家對善導大師在淨土宗裡的特殊地位、不共的行德,應該比較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