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香積寺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淨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香積寺村。淨土宗的思想精髓是淨化人心,和諧社會。
淨土宗因專修念佛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彌陀淨土信仰始於東晉慧遠。他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淨業,為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每日只誦阿彌陀佛。善導先往玄中寺聽道綽講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弘揚淨土教義,繼承道綽的傳統,著有《觀經疏》,正式創立了淨土宗。由於淨土宗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明代以後更是十分盛行,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
香積寺殿宇莊嚴整齊、環境優雅、規模廣大,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寫《過香積寺》詩予以讚揚:「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日本淨土宗直紹淨宗創立者善導一脈,向來把善導尊為祖師,把香積寺奉為祖庭,《過香積寺》詩還被編入日本小學課本。
1956年,香積寺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04月09日,被國務院確立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積寺位於十三朝古都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距離西安市中心約17.5公裡。香積寺坐北朝南,地勢高亢,南臨滈河,西傍潏水,北接風景秀麗的樊川,滈河與潏河匯流縈撓於西南,子午大道過其東側。
香積寺名源於佛典《維摩詰經》:「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之句。善導大師被信徒們認為是一個信、願、行的徹底執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業外,還做了許多善事,「自利利他」;於己,終達「功德圓滿」,號稱「彌陀化身」;於人,則似眾香國的香氣一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啟迪、感化、引導著眾生超度苦海。取名香積寺,意把淨土宗師善導比作香積佛。
香積寺建於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寺院規模宏大,有「騎馬關山門」之說。據《龍禪法師碑》載:「神木靈草,凌歲寒而獨秀,夜暗花明,逾嚴霜而霏萃。豈直風高氣爽,聲聞進道之場,故亦臨水,面菩薩會真之地。又於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級……重重佛事,窮鷲嶺之分身;種種莊嚴,盡比丘之異寶。」堂殿、樓臺華美壯麗,一如佛經中所說的忉利天宮和釋迦牟尼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精舍祗樹給孤獨園,景色園林,豔麗宜人。
香積寺在唐代曾盛極一時,唐高宗李治曾到香積寺禮佛,並賜予舍利千餘粒,還有百寶幡花,令其供養。因善導大師在長安擁有眾多信徒,這裡又供奉著皇帝賜給的法器、舍利子,懷惲召集四方們眾多次在寺內舉行隆重祭祀,故前來瞻仰、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極盛,連武則天也「志想金園,情欣勝躅。事頻臨淨剎,傾海國之名珍;或屢訪炎涼,舍河宮之秘寶」,和唐中宗母子多次親臨膜拜。
「安史之亂」和「會昌禁佛」中,香積寺遭到嚴重破壞。相傳安史之亂時,郭子儀率官軍在此一帶和安祿山叛軍作戰,香積寺慘遭浩劫,大量文物遭毀損和遺失,這是香積寺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得一次劫難。
宋代,淨土宗流行,香積寺又得到修復。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香積寺改名為「開立寺」,後因寺院經濟與國家財政的矛盾越來越大,朝廷對佛教的政策又有改變,香積寺在改名後不久又恢復了原名。
遼、金、元各代,在皇室、權貴都崇信和支持佛教的大形勢下,香積寺在衰落的總趨勢中,延緩了步伐。
明代,香積寺保持原狀。嘉靖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明萬曆四十年(1618年),「中甫敦物山人」的《宿香積寺》一詩中,描寫了當時的香積寺:「野寺荒原上,登登徑轉遙。禪房穿樹梢,珠閣劈山腰。坐久花頻落,談深鳥故驕。淹留從世鈉,寂寞話前朝。」
清代香積寺仍保持明朝的規模,並進行了修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修葺善導塔,塔門上所嵌「涅槃盛事」即此時鐫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陳景富在《香積寺》一文中說:「直至清末,寺內尚有不少金石文物,精刻119件。」同治年間,香積寺再度毀於兵火,據傳日本浪人趁機盜走大批金石文物,寺僧為了保護文物,曾埋藏若干,但至今這些文物下落不明。
清之後,不復當年壯觀景象,僅存大和殿、金剛殿、僧房和善導塔等幾座小塔。清末民國初時,香積寺只有1名僧人,擁有80畝土地,但都被周圍的村民耕種。僅住僧3至5人,有土地80畝,分別由香積寺村和周家莊的村民自種,民國年代寺院之衰,不堪言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住僧增至8人,在土地改革中,香積寺的8名僧人分得28畝土地,過著農禪並重的生活。到1963年,寺僧增加到19人。文革中,4位僧人病故,4人還俗,2人參加建廠,9人下放到香積寺村生產隊從事農業生產,到1968年,有12人返回寺廟居住。寺內大塔中身因雷擊分裂,一片殘敗氣象。
1979年,人民政府為振興香積寺,拆掉長安縣子午鎮(今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辦)的佔戲樓,修建了新的佔地18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五間,對佛舍利供養塔進行了加固維修,收回寺周土地30餘畝,修築了長方形的全部圍牆,又在大殿之後新建了一座佔地130平方米的一進三間佛堂,平整了花園卉圃,開闢始至賈裡村至香積寺的公路,在淨業法師塔前開闢了停車場。
1987年5月25日,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香積寺視察,他指出:佛教也要對外開放,因此把寺院的環境殿宇的布局和殿堂的內部裝修,搞得要講究一些,以適應接待外賓的需要。為此,香積寺又修建了貴賓接待室。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香積寺的面貌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