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11)慧遠大師下

2020-10-09 賞雲

叛軍首領盧循剛剛佔據江州城時,就到廬山去拜訪慧遠大師。慧遠年少時曾經和盧循的父親盧嘏一起作書生,論行輩慧遠應是盧循的父輩,但他見到盧循時,仍然很開心的敘舊,並且朝夕相見。有僧人向慧遠阻諫道:「盧循是國賊,如果與他交往,恐怕會讓人起疑心。」

慧遠大師說:「在佛法中,以平等心處世,無所取捨,只要心地皎然,又何必擔心呢?」後來宋武帝(劉宋開國皇帝)追討盧循,設帳在桑尾時,左右說:「遠公向來主持廬山,與盧循交情很好,應多加注意。」宋武帝說:「遠公乃遺世獨立的人,豈有彼此的分別?」於是派遣使者前往致敬,並致送錢米以供養,到這時,遠近的人才服遠祖的明見。

當時江東一帶,經典很少流傳,禪法尚無所聞,律藏也殘缺不全,慧遠大師感慨道之不傳,就派弟子法淨、法領等逾越沙雪,遠行尋求眾經,歷時多年,方才歸返,因此獲得梵本多種,得以傳譯。慧遠祖師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每遇西域來賓,就誠懇前往諮訪。

慧遠大師又聽說鳩摩羅什入關,馬上寫信通好,兩位大師彼此雖未曾見面,但早就互相心儀,他們為法向道之心,都是同樣的懇切。慧遠祖師寫信致羅什大師道:「去年收到姚左軍的信,承蒙關懷,無任感荷,仁者因前遠在異域,而當時中外音信未開,而遠早已聞其德風而心生慕悅,但恨關山阻隔,各居一方,以致無法一見。只有遙相欣賞雅風與道範,而無由就近請益。負荷大法的人,必以一無所執為心,且使功不在己。只要法輪常轉於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路,並在三寶將盡之期常宣法音,則必不讓龍樹專美於前。」

羅什大師答書說:「經中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勉哉仁者,善弘佛法。有五項必需具備的事:一是福,二是戒,三是博聞,四是辯才,五是深智。兼而有之者其道必隆,而仁者正可謂兼備這五項優點的人了。」

遠公又與羅什寫信說:「聽說仁者將回本國(龜茲),令人悵惘不已。前此實因仁者翻譯諸經,所以未便諮問,以後恐機緣不再,故此條列數十事請教,希望在暇時,一一為遠解釋。這些雖非經中大難之處,但要取決於仁者,方能讓遠心安。」

從以上史實,足可看出古德之交友態度,可說是「同明相照」、「同氣相投」了。他們的學問無不是從謙虛中得來的。

桓玄徵討殷仲堪,大軍經過廬山,就想請慧遠法師出山。慧遠大師託病不出,因此桓玄親自入山相請。桓玄進謁遠祖時,一見祖面,不覺肅然起敬,於是就提出問題質疑說:「儒禮以父母髮膚, 敢毀傷。大師何以剪削父母髮膚?」遠祖說:「儒者立身行道,先全其形,釋門立身行道,務全其性。故不同也。」

桓玄聽後稱讚不已。也因此,其他問難的話,都無法再問出。於是就只好再請問 次徵討的成敗利鈍,遠祖概不置答。桓玄出山後,顧左右說:「遠祖德風,實為平生所未見。」

桓玄挾其權勢,想讓遠祖為他效力,以為大師一出山,天下的事就可以平定了。於是寫信遊說,勸慧遠大師做官,大師義正詞嚴的拒絕了。桓玄拿他毫無辦法。

後來,桓玄見佛門中許多弊竇,於是下令說:「沙門除能闡揚佛法,或能謹守戒行的外,其他的全部要還俗。只有廬山是道德所居,不在其列。」遠祖致書桓玄道:「佛教陵夷(衰敗)已久,每一興念及此,就慨憤滿懷,竊見清澄諸雜濫道人,實合素懷。破邪貴在顯正,只要涇渭分明,則清濁就可昭然。邪枉者即可改正,不仁者自會遠去。其他矯飾虛偽者,從此斷絕以假亂真之路。胸懷真心者,也無背負世俗的嫌疑。從此佛道與世風交興,三寶從此復隆。」因此更推廣桓玄的條文法制,桓玄就助成其事。

當時沙門有是否應敬王者的爭論,遠祖就寫了《沙門不敬王者論》,共五篇,大意說1、沙門能導世人出迷途,開啟教化之路,與儒家之道殊途出歸,同有功於教化,並可輔儒家之不足。2、沙門忘名利,道德高潔,他們的特質是啟發俗人的蒙昧,幫助其開發認識世界和人生的智慧。這樣的氣質情操,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官僚世胄也是難以具備的3、沙門出家離世以求其所志,與俗不同,其袈裟非朝廷之服,缽盂非廊廟(指國家)之器,沙門全是方外之人,所以不應致敬王者。4、沙門近開人天之路,遠通出世之津梁,不但可以道洽六親,抑且可以使德澤天下。雖然不處王侯之位,而可助王者之化。所以內有背於天倫之重,而不違其孝;在外有缺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

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當時的人很少有能被他推崇的,可一見到慧遠大師,就肅然心服。慧遠大師內通佛法,外善群書,他道化所普及的地方,道俗都能沾到他的法味。

結語:三十年足不入俗

慧遠祖師自從在廬山安定下來,結白蓮社後,三十多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次見到聖相,卻沉厚不言。

晉安帝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的東龕,才剛從入定狀態起來,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日光之中,有諸化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左右侍立。佛告訴遠祖說:「汝七天後,當生我國。」又見蓮社中先往生者如慧永、劉遺民等,皆在佛側,並向前作揖說:「大師早先發心,何來之晚。」遠祖道:「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天又得再見聖相,吾將必生淨土。」

八月六日,慧遠大師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門徒號哭悲慟,如喪考妣,道俗奔赴,接踵而來。遠祖以婆娑情重,恐難割捨,所以早制定七日展哀之期,遺命使露骸於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潯陽太守阮侃,於山之西嶺鑿礦開冢。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南陽宗炳,又立碑於寺門。

遠祖的一生,善作文章,辭氣清暢文雅,每登講席,談吐精簡而扼要。再加以容儀端整,風採灑落。他的門人畫了他的像放於寺中,借供遠近瞻仰。所著論序銘贊詩書收集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遠師以僧節令人欽仰,其風範可謂善繼道安。

註:淨土歷代宗師:慧遠大師;唐二祖長安善導大師(疏論淨土三論);唐三祖南嶽承遠大師——曾居衡山設教,從化者以萬計;唐四祖五臺法照大師——在五臺山建竹林寺,代宗尊為國師;唐五祖新定少康大師——在睦州開念佛道場,在新定散錢於市,使小兒輩隨之念佛;宋六祖杭州延壽大師——即智覺禪師,本是法眼宗第三代祖,日課佛號數萬,作四料簡,提倡禪淨雙修,著有《宗鏡錄》百卷;宋七祖杭州省常大師——住杭州南昭寺,結社領眾念佛,度化緇素頗眾;明八祖杭州袾宏——號蓮池,因居雲棲寺,所以亦名雲棲大師,融合禪淨二宗,以禪理疏理成《彌陀疏鈔》,一生著作悉收在《雲棲法匯》中;清九祖靈峰智旭——字藕益,自號八不道人,融會性相,扶持戒律,倡修淨土,著有《藕益大師全集》;清十祖虞山行策大師——字截流,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學者翕然宗之;清十一祖杭州實賢——號省庵,因念佛是誰得悟,後專修淨業,著有《勸發菩提心文》,清十二祖紅螺際醒——字徹悟,號夢東,亦由禪入淨,著有《徹悟禪師語錄》,專闡淨土法門;清十三祖蘇州聖量——字印光,深通經藏,力倡念佛為不二法門,著有《印光大師全集》

本文內容修改翻譯自《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之33.《袈裟裡的故事——高僧傳》

相關焦點

  • 有聲讀物《中國歷代高僧傳》——第五集——慧遠大師(晉)
    本書介紹中國歷代高僧大德。慧遠(晉代淨土宗高僧)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中國東晉時高僧,雁門郡樓煩縣人 (今山西原平大芳鄉茹嶽村人) ,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慧遠引老莊義為連類以解說佛經《高僧傳》,及以道家道體的永常不減,來詮釋法性。 公元365年,由於時事動蕩,隨同道安法師等,到襄陽弘傳聖教。晉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於是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客居於荊州上明寺。
  • 《高僧傳》(11)誦經降雨惠眾生,智誠感出阿育王的慧遠大師上
    慧遠大師二十一歲時,想去江東拜隨範宣子求學,當時正值石虎(後趙皇帝)已死,中原一帶盜賊搔擾,道路上很不太平,所以就沒能如願。這時,道安法師立寺於太行恆山,弘揚佛法,聲譽甚隆。慧遠就去投奔了道安法師。慧遠一見道安法師,就感到非常投契,有「真是我的老師啊」的感嘆。後來聽講《般若經》。豁然有悟,開始知道儒、道、百家都不是究竟圓滿的學問。唯有佛法才能了生脫死,得真實受用。
  • 高僧傳|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 ■ 講經論著,闡發佛理 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 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
  • 高僧傳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活動,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四: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慧遠大師,簡稱「慧遠」,本姓賈氏,晉雁門婁煩(今山西省)人。慧遠自幼好學,很小就跟隨舅父遊學洛陽,學儒家典籍,尤通莊老。21歲時的他原想到南地從豫章名儒範宣子去隱居,適值戰事,道路不通,因此未能成行。高僧釋道安那時在太行恆山建寺弘法,名聞各地,慧遠慕名參見,並從之出家。從此,他常以立宗弘法為己任。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對於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學特有會心,登壇講說,聽眾悅服。道安法師對他非常器重,預言佛法在中土將因為慧遠而得到更好的弘傳。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 ■講經論著,闡發佛理 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
  • 慧遠大師和虎溪三笑
    慧遠大師慧遠大師,俗姓賈,東晉淨土宗高僧,雁門郡樓煩縣人(今山西原平大芳鄉茹嶽村人)。另外,慧遠大師還完全繼承了道安祖師創立的大雁氣功。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大師自知宿緣已盡,安然示寂於東林寺。時年八十有三,僧臘六十三年。
  • 佛法與王法——以慧遠大師的《沙門不敬王者論》為例 ​
    慧遠大師(334-416)是東晉高僧道安的弟子。
  • 慧遠大師與樓煩名剎
    忻州頭條34;是原平市北端沿溝鄉的一座古剎,近年來聲名鵲起,原因就是此寺乃佛教領袖慧遠大師的落髮之所,譽為「慧遠故裡」。東晉高僧慧遠大師,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促成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和淨土宗的初祖,其影響極其深遠。
  • 沿溝鄉歷史名人之---慧遠大師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於是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客居於荊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內)靜修弘教,路經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閒曠秀麗,正是修行的好處所,即定居於此,建造精舍龍泉寺,領眾清修,弘法濟生。後來由於各地高僧名士望風而來者日益增多,龍泉寺已不敷使用。
  • 宏海法師開示東晉高僧慧遠大師的故事
    這裡曾經駐錫過一位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高僧,叫慧遠大師。由於他對佛教的影響和他修學的特色,稱之為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東林寺也被我們稱為淨土宗的第一個祖庭。慧遠大師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以至於他在出家的時候,他的師父道安法師,特別批准他可以看別人不能看的世間書,學問。就是為了輔佐他能夠更好地講法。
  • 雁門奇人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俗性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貴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
  • 祖師傳·慧遠大師 | 廬山佛影,長謝百憂
    有一次,慧遠大師聽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佛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天竺即印度,佛影乃佛的真身之影,即佛的影子,是佛為眾生而留。佛影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法顯的《佛國記》亦有記載。關於佛影,有這樣一個典故。佛陀時代,有一個放牛的人,這位放牛人每日要供奉國王牛乳。
  • 大德高僧慧遠弘法當陽
    慧遠駐錫之地建起的廟前光伏發電場。周新仕攝引言:中國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是淨土宗,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據重要位置。在廬山創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開中國淨土宗先河的東晉慧遠大師,在創建東林寺之前,曾在當陽建廟弘法,留下了不少歷史遺蹟。
  • 慧遠故裡在原平
    梁《高僧傳》載:「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東晉樓煩時屬何地?多存疑異。慧遠姑母道儀尼師,為中國早期著名比丘尼,梁《比丘尼傳》載其「聰明敏哲,博聞強記」,「精義達理,因心獨悟」;遠公胞弟慧持大師,為峨眉山佛教開山祖師,《高僧傳》載其「衝默有遠量」,「善文史,巧才制」;至於遠公,《高僧傳》則載其「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善屬文章,辭氣清雅」。茹嶽村賈氏,一門三高僧,且姑侄三僧,人人兼通內外學,在中國佛教史上應屬罕見,亦不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 山西省原平市樓煩寺舉行慧遠大師紀念活動
    第二屆原平•慧遠故裡文化論壇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慧遠大師紀念活動開幕(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與會人員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初六,山西省原平市樓煩寺舉行「淨土發源地·佛教中國化」慧遠大師紀念活動。
  • 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淨土宗代代傳續下來,一般都講十三祖,這十三位祖師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這兩個補充資料對我們信心的建立以及對法門觀念的釐清有幫助,所以補充在這裡。(一)善導大師有無造訪廬山有人問:善導大師到底有沒有訪問過廬山?
  • 一代佛教領袖人物——慧遠大師(圖)
    桓玄以此經文非難慧遠「剪削」(剃髮)為僧的行為,置對手與「不孝」的地位,遠公「立身行道」的答語也出自《孝經》,言簡意深,令桓玄十分佩服。桓玄下山後對左右隨從說:像遠公這樣的人,實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的確是個高僧大德!
  • 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六)恭逢廬山慧遠大師紀念日
    廬山慧遠大師像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六)恭逢廬山慧遠大師紀念日,據記載慧遠大師於農曆的這一天往生。慧遠大師為東晉高僧,居廬山,創立蓮社,弘揚淨土,被後世奉為中國淨土宗之初祖,慧遠大師畢生繼承熱忱弘法,積極支持佛教經典翻譯事業,自身修持得力,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為後世學人典範。現謹依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廬山慧遠大師的著作和傳記。
  • 鳩摩羅什答慧遠大師:定中見佛,並非虛妄
    鳩摩羅什答慧遠大師:定中見佛,並非虛妄(文/十八公)據南宋志磐法師增修的《東林十八高賢傳·慧遠法師》記載:慧遠法師居山三十年,專修淨土。慧遠大師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隨後往生。期間,慧遠大師曾把見佛是否虛妄的疑問,求教於鳩摩羅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