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軍首領盧循剛剛佔據江州城時,就到廬山去拜訪慧遠大師。慧遠年少時曾經和盧循的父親盧嘏一起作書生,論行輩慧遠應是盧循的父輩,但他見到盧循時,仍然很開心的敘舊,並且朝夕相見。有僧人向慧遠阻諫道:「盧循是國賊,如果與他交往,恐怕會讓人起疑心。」
慧遠大師說:「在佛法中,以平等心處世,無所取捨,只要心地皎然,又何必擔心呢?」後來宋武帝(劉宋開國皇帝)追討盧循,設帳在桑尾時,左右說:「遠公向來主持廬山,與盧循交情很好,應多加注意。」宋武帝說:「遠公乃遺世獨立的人,豈有彼此的分別?」於是派遣使者前往致敬,並致送錢米以供養,到這時,遠近的人才服遠祖的明見。
當時江東一帶,經典很少流傳,禪法尚無所聞,律藏也殘缺不全,慧遠大師感慨道之不傳,就派弟子法淨、法領等逾越沙雪,遠行尋求眾經,歷時多年,方才歸返,因此獲得梵本多種,得以傳譯。慧遠祖師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每遇西域來賓,就誠懇前往諮訪。
慧遠大師又聽說鳩摩羅什入關,馬上寫信通好,兩位大師彼此雖未曾見面,但早就互相心儀,他們為法向道之心,都是同樣的懇切。慧遠祖師寫信致羅什大師道:「去年收到姚左軍的信,承蒙關懷,無任感荷,仁者因前遠在異域,而當時中外音信未開,而遠早已聞其德風而心生慕悅,但恨關山阻隔,各居一方,以致無法一見。只有遙相欣賞雅風與道範,而無由就近請益。負荷大法的人,必以一無所執為心,且使功不在己。只要法輪常轉於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路,並在三寶將盡之期常宣法音,則必不讓龍樹專美於前。」
羅什大師答書說:「經中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勉哉仁者,善弘佛法。有五項必需具備的事:一是福,二是戒,三是博聞,四是辯才,五是深智。兼而有之者其道必隆,而仁者正可謂兼備這五項優點的人了。」
遠公又與羅什寫信說:「聽說仁者將回本國(龜茲),令人悵惘不已。前此實因仁者翻譯諸經,所以未便諮問,以後恐機緣不再,故此條列數十事請教,希望在暇時,一一為遠解釋。這些雖非經中大難之處,但要取決於仁者,方能讓遠心安。」
從以上史實,足可看出古德之交友態度,可說是「同明相照」、「同氣相投」了。他們的學問無不是從謙虛中得來的。
桓玄徵討殷仲堪,大軍經過廬山,就想請慧遠法師出山。慧遠大師託病不出,因此桓玄親自入山相請。桓玄進謁遠祖時,一見祖面,不覺肅然起敬,於是就提出問題質疑說:「儒禮以父母髮膚, 敢毀傷。大師何以剪削父母髮膚?」遠祖說:「儒者立身行道,先全其形,釋門立身行道,務全其性。故不同也。」
桓玄聽後稱讚不已。也因此,其他問難的話,都無法再問出。於是就只好再請問 次徵討的成敗利鈍,遠祖概不置答。桓玄出山後,顧左右說:「遠祖德風,實為平生所未見。」
桓玄挾其權勢,想讓遠祖為他效力,以為大師一出山,天下的事就可以平定了。於是寫信遊說,勸慧遠大師做官,大師義正詞嚴的拒絕了。桓玄拿他毫無辦法。
後來,桓玄見佛門中許多弊竇,於是下令說:「沙門除能闡揚佛法,或能謹守戒行的外,其他的全部要還俗。只有廬山是道德所居,不在其列。」遠祖致書桓玄道:「佛教陵夷(衰敗)已久,每一興念及此,就慨憤滿懷,竊見清澄諸雜濫道人,實合素懷。破邪貴在顯正,只要涇渭分明,則清濁就可昭然。邪枉者即可改正,不仁者自會遠去。其他矯飾虛偽者,從此斷絕以假亂真之路。胸懷真心者,也無背負世俗的嫌疑。從此佛道與世風交興,三寶從此復隆。」因此更推廣桓玄的條文法制,桓玄就助成其事。
當時沙門有是否應敬王者的爭論,遠祖就寫了《沙門不敬王者論》,共五篇,大意說1、沙門能導世人出迷途,開啟教化之路,與儒家之道殊途出歸,同有功於教化,並可輔儒家之不足。2、沙門忘名利,道德高潔,他們的特質是啟發俗人的蒙昧,幫助其開發認識世界和人生的智慧。這樣的氣質情操,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官僚世胄也是難以具備的。3、沙門出家離世以求其所志,與俗不同,其袈裟非朝廷之服,缽盂非廊廟(指國家)之器,沙門全是方外之人,所以不應致敬王者。4、沙門近開人天之路,遠通出世之津梁,不但可以道洽六親,抑且可以使德澤天下。雖然不處王侯之位,而可助王者之化。所以內有背於天倫之重,而不違其孝;在外有缺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
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當時的人很少有能被他推崇的,可一見到慧遠大師,就肅然心服。慧遠大師內通佛法,外善群書,他道化所普及的地方,道俗都能沾到他的法味。
結語:三十年足不入俗
慧遠祖師自從在廬山安定下來,結白蓮社後,三十多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次見到聖相,卻沉厚不言。
晉安帝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的東龕,才剛從入定狀態起來,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日光之中,有諸化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左右侍立。佛告訴遠祖說:「汝七天後,當生我國。」又見蓮社中先往生者如慧永、劉遺民等,皆在佛側,並向前作揖說:「大師早先發心,何來之晚。」遠祖道:「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天又得再見聖相,吾將必生淨土。」
八月六日,慧遠大師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門徒號哭悲慟,如喪考妣,道俗奔赴,接踵而來。遠祖以婆娑情重,恐難割捨,所以早制定七日展哀之期,遺命使露骸於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潯陽太守阮侃,於山之西嶺鑿礦開冢。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南陽宗炳,又立碑於寺門。
遠祖的一生,善作文章,辭氣清暢文雅,每登講席,談吐精簡而扼要。再加以容儀端整,風採灑落。他的門人畫了他的像放於寺中,借供遠近瞻仰。所著論序銘贊詩書收集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遠師以僧節令人欽仰,其風範可謂善繼道安。
註:淨土歷代宗師:慧遠大師;唐二祖長安善導大師(疏論淨土三論);唐三祖南嶽承遠大師——曾居衡山設教,從化者以萬計;唐四祖五臺法照大師——在五臺山建竹林寺,代宗尊為國師;唐五祖新定少康大師——在睦州開念佛道場,在新定散錢於市,使小兒輩隨之念佛;宋六祖杭州延壽大師——即智覺禪師,本是法眼宗第三代祖,日課佛號數萬,作四料簡,提倡禪淨雙修,著有《宗鏡錄》百卷;宋七祖杭州省常大師——住杭州南昭寺,結社領眾念佛,度化緇素頗眾;明八祖杭州袾宏——號蓮池,因居雲棲寺,所以亦名雲棲大師,融合禪淨二宗,以禪理疏理成《彌陀疏鈔》,一生著作悉收在《雲棲法匯》中;清九祖靈峰智旭——字藕益,自號八不道人,融會性相,扶持戒律,倡修淨土,著有《藕益大師全集》;清十祖虞山行策大師——字截流,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學者翕然宗之;清十一祖杭州實賢——號省庵,因念佛是誰得悟,後專修淨業,著有《勸發菩提心文》,清十二祖紅螺際醒——字徹悟,號夢東,亦由禪入淨,著有《徹悟禪師語錄》,專闡淨土法門;清十三祖蘇州聖量——字印光,深通經藏,力倡念佛為不二法門,著有《印光大師全集》
本文內容修改翻譯自《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之33.《袈裟裡的故事——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