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四:慧遠大師

2020-12-03 妙心堂
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簡稱「慧遠」,本姓賈氏,晉雁門婁煩(今山西省)人。公元333年出生。慧遠自幼好學,很小就跟隨舅父遊學洛陽,學儒家典籍,尤通莊老。21歲時的他原想到南地從豫章名儒範宣子去隱居,適值戰事,道路不通,因此未能成行。高僧釋道安那時在太行恆山建寺弘法,名聞各地,慧遠慕名參見,並從之出家。從此,他常以立宗弘法為己任。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對於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學特有會心,登壇講說,聽眾悅服。道安法師對他非常器重,預言佛法在中土將因為慧遠而得到更好的弘傳。公元365年,他隨道安尊師南遊樊沔。公元378年,符秦軍隊佔領了襄陽,道安法師被秦軍俘獲。慧遠帶著徒眾南行,到了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匡山廬峰林清靜使他認為這是難得修禪之地,索性定居下來,他初住匡山龍泉精舍,別置禪林,帶領徒眾修道。

慧遠繼承尊師道安的遺志,積極弘揚佛法,有感於南地佛典未備,專門派了弟子法淨、法領等西出流沙,遠求眾經。聞有西僧來華,便殷勤諮訪。391年,瀱賓沙門僧伽提婆南遊到了潯陽,他就迎之入山,請求協助翻譯《阿毗曇心》、《三法度》兩論,並為兩論作序,標舉宗旨,推重提倡,遂開南地毗曇學的端緒。401年,來自龜茲國的高僧鳩摩羅什來到長安,他立即寫了書信,派人送達以表問候,之後經常向鳩摩羅什請教經典和大乘深義。羅什亦讚許他的好意,往返酬答,相互切磋。原在廬山親近他的道生、慧觀等,都受了他的影響,相繼北行入關向羅什問道。晉室重臣桓玄,威震一時,路徑潯陽順道拜訪,敬佩慧遠的為人,並寫信請他還俗從政,慧遠婉言謝絕。恆玄終於感悟,沒有堅持執行。這次爭議,在中土僧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當時名僧多聚居廬山,各地清信之士,亦多望風來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 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等,都來廬山從慧遠遊止。

公元402年,他率眾於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結白蓮社,參與者達到123人。405年,鳩摩羅什在長安翻譯的佛經《大智度論》一百卷終於完成,姚興特遣送論書,請他作序。他以此論文繁義隱,不易研習,乃加以刪節,約為二十卷,並為序文,以便初學。

慧遠在廬山隱居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市,平時經行、送客常以虎溪為界。公元416年在東林寺圓寂,,享年83歲。後來,廬山東林寺因為曾經是慧遠大師帶領僧眾修道的處所,成為中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發源地之一。

關於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慧遠大師就介紹到這裡了,感恩您的閱讀與分享,祝您六時吉祥、法喜充滿。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妙心居士

相關焦點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六:道安法師
    道安是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最有影響的佛教宣傳者和組織者之一。由於世亂,父母早逝。道安幼時由外兄孔氏撫養,7歲開始讀書,15歲時通達五經文義,後來轉而學習佛法,師從佛圖澄。據《高僧傳》卷五的記載,道安在佛圖澄死後才離開鄴都,十三四年之間,他經常代替佛圖澄講說,並且解答了許多理論上的疑難問題,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十:鑑真大師
    公元753年,也就是天寶十二年,日本大使藤遠清河、副使大伴宿禰胡麿、吉備真備、安倍朝衡等人來到揚州拜見鑑真大師,再次邀請他東渡日本傳戒。儘管此前曾有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的經歷,但他還是毅然應允了,準備乘日本使船出發。754年2月1日到達大阪,中國僧人崇道等趕來供養。4日入平城京日朝廷遣正四位下安宿王於羅城門外迎拜慰勞,引入東大寺安置。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俗名「陳煒」,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是河南洛陽洛洲人。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
  • 一代佛教領袖人物——慧遠大師(圖)
    期間,連鳥獸也佇立周圍靜聽佛經,且山中似有琴聲歌聲縈繞耳際,祥瑞之氣充盈巖寺。一、慧遠大師一生弘護佛法慧遠大師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道安大師常常讚嘆說:「使佛教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托在慧遠身上了!」於此可見遠公的器識超出常倫。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五: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翻譯家之一。鳩摩羅什的祖籍印度,他的先祖本出婆羅門族,在印度世襲高位。苻堅在長安稱帝時,得知龜茲有鳩摩羅什,襄陽有釋道安,心生敬仰。公元382年,苻堅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7萬伐龜茲等國,臨行前,苻堅對呂光說:「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閒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
  • 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
    釋迦牟尼一、四大分類佛教主要按地區有四個分類:印度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今天我們只說北傳佛教裡的主流: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共有十脈,大乘八脈,小乘兩脈。所謂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其一區別是小乘佛教只承認只有釋迦牟尼一尊佛,而大乘佛教認為有無數尊佛。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淨土宗創始人:慧遠大師祖 庭:江西廬山東林寺和陝西西安香積寺代表人物:慧遠、善導、際醒、法照、藕益、印光、聖嚴、昌臻......眾多佛經記載,佛在很多法會中均無問自說,宣講了淨土法門。在大藏經中,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印度著名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均有淨土論著,解釋與弘揚淨土法門。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淨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
  • 雁門奇人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俗性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貴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
  • 高僧傳|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 ■ 講經論著,闡發佛理 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 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
  • 高僧傳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隨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活動,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慧遠在廬山設講經臺,講論不輟;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集成十卷。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
  • 沿溝鄉歷史名人之---慧遠大師
    相傳大雁氣功由晉代高僧道安所創,慧遠是道安最高得意的門生之一,慧遠完全繼承了道安祖師創立的大雁功法,並歷代單傳。大雁氣功的形成與道家文化有著不可分離的淵源。   4人物生平       西元365年,由於時事動蕩,隨同道安法師等,到襄陽弘傳聖教。
  • 漢傳佛教八大宗特色,禪宗經典《金剛經》,密宗之「密」在這裡!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前面四宗的特色上一篇已經簡單介紹過了,這一篇我們來講後面的四大宗派!禪宗也叫做佛心宗,創始人為達摩祖師,主要以佛教經典《金剛經》為立宗依據。「禪」字是「禪那」的簡稱,有靜中思慮之意,禪宗傳至六祖惠能之時又分為南宗與北宗,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惠能一派是「即心即佛」的頓悟派,神秀一派是漸修派。
  • 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指的是哪些宗派?
    原標題: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指的是哪些宗派? 我們都知道中國佛教宗派眾多,主要有八宗之說,那到底是哪八個宗派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些派別。 四、華嚴宗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為華嚴宗。
  • 佛法與王法——以慧遠大師的《沙門不敬王者論》為例 ​
    在宗教實踐上,慧遠大師注重持戒、修禪、念佛,率領僧團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宗教活動。日常法事,慧遠大師以身作則,「精思諷持,以夜續晝」,「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高僧傳·慧遠傳》)。他一直關注戒律的翻譯與奉行,弗若多羅與鳩摩羅什在長安翻譯十誦律,未完成,弗若多羅即不幸辭世,慧遠大師為此慨嘆不已,後聞毗摩流支來華,乃專遣弟子致書請其補足未譯出部分,並依律奉行。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九: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俗名張遂,原籍魏州昌樂縣,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之說,今河南省南樂縣境,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一行自幼喜愛讀書,20歲時博覽經史,尤其精通陰陽五行之學。當時的武三思有意與他結交,但他顧忌其名聲不好,隱而不見,正遇普寂禪師在嵩山弘揚禪要,參聽之後,深受感動,就禮普寂為師,剃度出家,那時一行已二十四五歲。據《舊唐書》記載,公元717年,唐玄宗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請一行入京,向他請教安國撫民之道,據《佛祖統記》卷二十九載,一行進京則在公元715年。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佛教在古印度傳承時期,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又如小乘佛學分為「空」、「有」兩派,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門戶。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漢地以來,至隋唐時期基本形成各宗派並立的局面。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的重要時期。 ■廣泛結交,廣傳佛教 雖然慧遠足不出山,但他的交往卻十分廣泛。歷任江州刺史都與慧遠有交往。在當時南北對峙的歷史背景下,東晉安帝致書問候慧遠,後秦姚興也不斷贈送禮品、法器等,同時還有一批文人學士、士族名流團結在慧遠周圍。
  • 《高僧傳》(11)慧遠大師下
    當時江東一帶,經典很少流傳,禪法尚無所聞,律藏也殘缺不全,慧遠大師感慨道之不傳,就派弟子法淨、法領等逾越沙雪,遠行尋求眾經,歷時多年,方才歸返,因此獲得梵本多種,得以傳譯。慧遠祖師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每遇西域來賓,就誠懇前往諮訪。慧遠大師又聽說鳩摩羅什入關,馬上寫信通好,兩位大師彼此雖未曾見面,但早就互相心儀,他們為法向道之心,都是同樣的懇切。
  • 方外之賓:紀念慧遠大師圓寂1600年學術研討會
    他是東晉中後期繼道安以後中國佛教的重要領袖,是中國佛教早期奠基人之一,他所創立的廬山僧團在漢地教團史上有著重要的裡程碑意義。2016年9月6日(農曆八月初六)是慧遠大師圓寂1600周年,千百年來慧遠大師以其「觀佛」、「念佛」淨土教法上自身修持的顯著成就,在澄心繫念中,證得念佛三昧,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慧遠大師以親身經歷,驗證念佛可生淨土之不虛,感召後世依從淨土教理,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之僧俗人等,不計其數,而依法修持得生極樂者亦難枚舉。
  • 淨影寺慧遠大師與東亞佛教學術研討會即將隆重召開
    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聯合發起的「淨影寺慧遠大師與東亞佛教學術研討會」即將於本月14日至17日,在焦作市淨影山莊隆重召開。本次會議旨在總結近代以來關於淨影寺慧遠的研究成果,深入考察和探究淨影寺慧遠的佛學思想及其影響,增進理解東亞佛教史的發展與演變,為淨影寺的文化研究開拓思路,提升淨影風景區的發展空間,為焦作市乃至河南省佛教歷史和文化研究提供深厚的學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