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613-681)是唐代盛弘淨土教的一代宗師。(安徽泗州人)。(一說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俗姓朱,十歲時即跟從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的明勝法師出家,歸心向佛。初時學習三論宗的經典,間中常有讀誦《法華》、《維摩》諸經。如是經歷數年的靜心修學後,佛學修養漸見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導大師並不自滿,常自思維:佛教法門甚為廣大,教藏經典其數無量,若不契機,功即徒使。應當擇一法門,潛心修學方為上策。
之後依止妙開律師受具足戒已,偶入藏經樓中,於藏經前默禱祈願佛力加被,指導所向。即於經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觀無量壽經》,大為欣喜,自言:「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便即常依是經潛修十六觀門,恆諦思維西方勝境。數載之後,觀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於定中備觀極樂世界的樓閣、金臺、寶池等境,如現目前,由是更加堅定了修學淨土法門的信願。 善導大師非常景仰東晉慧遠大師的芳蹤。曾往廬山瞻禮遺範,之後更週遊各地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大德。唐貞觀十五年(641)時大師二十九歲,聞說道綽大師在西河(今山西省境內)廣弘淨土法門,開闡淨土道場。即不遠千裡趕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請教修學淨土的要領。
道綽大師見其誠意可嘉,便授之以《觀無量壽經》的深奧義理,並令其親觀淨土九品道場。紅紅的炭火邊,一老一少兩代僧人相對而坐,徹夜長談。此時的大唐正值貞觀盛世,彌陀淨土信仰也來到了決定性的時刻。又過了四年,道綽圓寂。善導帶著往生西方的無量信心來到長安,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善導大師即轉赴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淨土法門,激發四眾同修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則「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則:「每逢人即演說淨土法門。」三十年如一日。言傳與身教並舉,以身作則,勉己勵人,專弘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共入彌陀願海,遂成當時著名的弘傳淨土法門的大師。有關善導大師示寂的記載,於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種說法。據《佛祖統紀.樂邦文類》記述:「(善導)忽一日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懼,得生安養』。言已投身而逝」。
另據元代優曇普度所著《蓮宗寶鑑》卷四云:「(善導)乃登所居寺前柳樹西向願曰......,願畢於其樹上端身立化」。
又據《香光閣隨筆》所記「(善導)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時維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
從以上這些史料來看,大師的示寂,顯然存有異說,並且頗有出入。然而從中皆可明見大師自知時至,預期往生的同一跡象。前者所記「師謂人曰,吾將西歸」,已明西意與去向;次者記的自登柳樹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後者,於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催令速成就,問其緣故,答言:「吾將西歸,可住兩三夕而已」。
由此可見大師修持淨土法門的功夫,的確非同尋常,難以思議。而且往生之後「身體柔軟,容光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此正是決定往生的瑞跡。大師寂後,其弟子懷惲等,將大師的遺骸埋葬在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立靈塔名崇靈塔,並於塔旁建寺名香積寺,作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師念佛口出光明,神異無比,故賜額為「光明寺」,後世學人也因而稱師為「光明和尚」。
大師處世為人師表,上受帝王之尊崇,下則普為世人所敬仰。據《佛祖統紀.卷廿六.淨土立教志》記言:宋代時宗曉,擇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共七人,立為蓮宗七祖,將大師列於廬山慧遠大師之次,列為蓮宗二祖。而淨土教法傳到日本後,日本淨宗更尊稱大師為「高祖」、「宗家」等。並有奉阿彌陀佛為初祖,善導為二祖,法然上人(日僧)為三祖的說法,誠乃推崇之至。然若了知善導大師之生平事跡者,皆謂為名至實歸。中國佛協與日本淨土宗,曾召集兩國佛教徒及學者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在長安香積寺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法會,以追紀善導大師生西一千三百周年。
中國佛教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