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東晉(公元334-416年),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俗姓賈,幼時即勤奮好學。年方十三,便隨其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典以及老莊之學。二十一歲時,本想往南方豫章(今江西南昌)隨當時名儒範宣子隱居,但因戰亂,道路受阻,未能成行。而當時的佛教領袖釋道安,正在太行恆山(河北曲陽西北)建寺弘法,大師便慕名前往參學。當時道安法師正在講《般若經》,慧遠聞已,豁然開朗,深感佛法博大精深,曾感慨:「儒道九流學說,講得都只是些皮毛啊」於是歸依道安法師,出家為僧,專門從事於佛教教育事業,夜以繼日,精進不已。登壇習講,每使聞者心悅誠服,頗得道安法師賞識。並且常說:假如將來有人能使讓佛法在中國光大,這個人應該就是慧遠了。可見當時大師的成就已非同一般。
公元365年,由於時事動蕩,隨同道安法師等,到襄陽弘傳聖教。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於是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客居於荊州上明寺。公元381年,欲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內)靜修弘教,路經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閒曠秀麗,正是修行的好處所,即定居於此,建造精舍龍泉寺,領眾清修,弘法濟生。後來由於各地高僧名士望風而來者日益增多,龍泉寺已不敷使用。於是,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資助下,在廬山東面,重新建立寺院東林寺,作為集眾行道的場所。此後三十餘年間,依託這座大山,他建立起了當時中國南方最賦盛譽的僧團,香火傳續,影響至今,而廬山也因為他的到來,名揚天下。後遂成中國佛教淨土宗著名的發源地之一。
公元402年,大師主持東林寺道風日盛,由於大師德行感召,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至。如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劉遺民,雁門周續之,豫章雷次宗,新蔡(今河南汝陽)畢穎之,南陽(今河南南陽)宗炳,張季碩等,此皆當世俊傑名士,都捨棄世間名聞利養,前來親近大師修行辦道。可見大師在當時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大師觀察此會大眾真為生死而來,便對大眾說:「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於是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般若臺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發誓:「眾等齊心潛修淨土法門,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並約定:「因眾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先得往生極樂淨土者,需幫助提攜後進者,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
又命劉遺民著《發願文》,刻於石碑上。又有王喬之等人作《念佛三昧詩》以表達自己的志願。大師也為之作序,序中說:「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鑑,鑑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是以奉法諸賢,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頹影,懼來儲之未積,於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垂策其後,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
此次集會前,大師曾率眾於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是以中國佛教史上稱此集結為「結白蓮社」,或簡稱「結蓮社」,並確認為中國淨土宗之始。而淨土一教後來之立宗,也因之而又稱為「蓮宗」。 大師自公元381年到廬山以來,歷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平時經行,迎送客友均以虎溪為界。縱然是當朝帝王晉安帝相邀,也稱病不出,在東林寺界內,志心於淨土,用功辦道,著書立說,弘傳聖教,將全部身心都奉獻於道場,奉獻於佛教。
公元461年八月初六,慧遠在廬山圓寂。圓寂前,有門徒請飲用豆豉浸成的藥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但因過午不食,仍不許。再請飲蜜和水之漿,乃命人翻查律典,看是否可飲。不料,律典尚未翻到一半,大師已飄然離去。
大師自知宿緣已盡,安然示寂於東林寺。時年八十有三,僧臘六十三年。潯陽太守阮侃及弟子將其安葬於廬山西嶺,門下名士謝靈運為撰碑文,歌頌大師的德行及其光輝一生。
大師一生弘傳佛法,勤學精進,持戒精研。雖身居山林而胸懷天下,身體力行,為天下出家人謀劃安身立命的長久之策不遺餘力。尤其晚年,首成念佛法門,為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