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市規劃局公布《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初步方案,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成都晚報記者了解到,最新編制的這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中,不僅對「三步走」戰略目標進行了詳細解釋,還明確了成都的四大戰略定位、城市人口規模、市域總體空間結構等。
發展目標
到2022年,在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建強區域中心城市
「五中心一樞紐」功能顯著增強,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顯著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創新驅動體制機制基本形成,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覆蓋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大城市病」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成渝城市群極核地位明顯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高標準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城市能級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衡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中的引領作用持續發揮,成為「一帶一路」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成渝世界級城市群基本形成。
到2050年,邁入可持續的世界城市行列
建成國際運籌中心、國際創新中心、國際文化中心;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實現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建成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其中還特別提到,成都將成為超大城市永續發展的示範樣板。
四大戰略定位
四川省省會
國家中心城市
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世界文化名城
城市人口規模
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以內
至2035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360萬
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一心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
一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兩翼: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
一區:龍門山生態涵養區,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保障成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區域
三軸: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集聚核心城市功能
多中心:8個區域中心城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強化扇葉狀格局,構築「雙心、雙軸、多點」 的空間結構
嚴控生態綠楔,延展扇葉狀布局模式,優化用地布局和結構,構築「雙心、雙軸、多點」的空間結構,引導中心城區發展重心向東、向南轉移
「雙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雙軸」是指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多點」是指集中承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區中心
科學確定「五中心」核心功能內涵,有效保障空間落位五個中心
經濟中心
科技中心
金融中心
文創中心
對外交往中心
配套——建構國際標準、便捷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建設對標國際的重大公共設施,提升高端人才吸引力
●構建步行15分鐘生活圈,提升宜居生活便利度
地下空間
構建由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地下交通系統、地下市政設施系統和地下人防設施系統等組成的城市地下空間系統
關鍵詞1
五大主體功能區
1
高起點規劃東部區域,
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
範圍:包含龍泉驛區車城大道以東部分,青白江區和天府新區龍泉山部分,簡陽市、金堂縣全域
2
高水平發展南部區域,
打造區域創新發展新引擎
範圍:包含天府新區直管區(五環路—成自瀘高速—車城大道連接線以外部分且不含龍泉山)、雙流區(五環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崍市(羊安、牟禮、回龍三鎮)
3
高標準提升西部區域,
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新模式
範圍:包含彭州市成綿高速複線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區、溫江區五環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縣,邛崍市除羊安、牟禮、回龍以外部分,蒲江縣
4
高質量改造北部區域,
增強區域一體功能新支撐
範圍:包含青白江區(除五環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區域和龍泉山部分)、新都區(五環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綿高速複線以東部分)
5
高品質優化中部區域,
開創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徑
範圍:主要為五環路以內區域
關鍵詞2
生活城市
成都是中國最具生活品質和最具居民幸福感城市之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強化成都這一重要的城市特質,在合理優化人口結構的基礎上,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務、更有保障的住房供給、更具品質的公共空間、更具魅力的城市風貌,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
關鍵詞3
生態格局
兩山、兩網、兩環、六片
涉及生態格局的區域需要加強保護其生態功能。劃定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
兩山:龍門山和龍泉山
兩網: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
兩環:環城生態區和環二繞生態環
六片:都彭生態區、崇溫生態區、邛蒲生態區、天府生態區、龍青生態區和金簡生態區等生態綠隔區
文化
全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兩個層次、十個方面系統完善、重點突出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協調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
兩個層次:市域、中心城區
十個方面: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大遺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工業遺產,文化線路,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
構建「一環、兩軸、四線、五片」全域文化空間保護展示體系
一環:串聯古蜀文化遺產的水上環線
兩軸:龍門山前歷史文化保護軸、從都江堰到成都平原歷史演變的文化軸
四線:古蜀道金牛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成渝古驛道
五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崍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片區和國家公園片區
交通
對外交通:打造洲際門戶樞紐機場,構建國際航空樞紐——依託「一市兩場」格局,強化航空樞紐能級;加密洲際航線,強化空港國際中轉能力;加密腹地航線網絡,擴大輻射範圍;完善空鐵通道,拓展中西部腹地。
深入落實「蓉歐+」戰略,構建國際鐵路貨運樞紐——拓展蓉歐通道,強化國際貨運網絡;完善腹地鐵路網絡,拓展輻射範圍;加強港區聯動,建立空鐵水多式聯運體系;優化場站布局,強化鐵路貨運樞紐體系。
融入國家高鐵網,構建國家鐵路客運樞紐。
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構建國家高速公路樞紐。
加快信息網絡建設,提升通信樞紐聯通能力,構建國際通信樞紐。
內部交通:構建網絡化、多層次、高標準市域快速交通體系——完善市域高快速路網絡,構建高效互聯道路體系;構建三鐵融合市域軌道交通體系,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優化內河航運,完善市域交通體系。
構建三網融合城市綠色交通體系——完善城市軌道、地面公交、慢行網絡,強化樞紐體系;以城市軌道為基礎優化地面公交;完善慢行交通網絡;構建層次清晰的四級客運樞紐體系,促進三網融合。
完善路網體系,提升路網密度,強化道路交通效率。
中心城區依託「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構建一體化和網絡化路網體系。中心城區規劃結構性主幹路68條,在各個組團形成功能完善、級配合理的路網體系。落實街區制標準,提高次支路網密度,打通微循環,豐富街巷的交往、展示、遊憩功能。至2035年,中心城區路網密度達到8千米/平方千米。
城市設計
構建「三軸、四片、多點」的整體景觀格局,強化空間景觀秩序,突出三軸統領城市空間格局、串聯重點景觀區域與景觀節點的骨架作用。
三軸:天府文化景觀軸、城市中軸線景觀軸、東部城市新區景觀軸
四片:市域中重要的核心景觀片區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區直管區、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簡州新城城市中心。深入挖掘展示天府文化形象、體現時代特徵的重點景觀區域,體現國家中心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多樣性
鄉村振興
完善新型城鄉體系——創建完善中心城區、東部城市新區-區域中心城-特色鎮-新型社區及林盤、聚落的新型城鄉體系。
構建以特色鎮為核心、多個新型社區或林盤聚落支撐、以環形綠道串聯的「一核多點一環」的「星座式」布局的城鄉統籌單元,共同形成「產田相融、城田相融、城鄉一體、山水滲透」的新型城鄉形態。
成都晚報記者 滕楊
原標題:《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成都四大戰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