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洋的文物保護——敦煌莫高窟與蓋蒂保護研究所

2020-12-12 騰訊網

1987年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在大洋彼岸的一個私營的文物保護研究機構會和莫高窟合作進行文物保護研究長達三十年。

2015年,美國蓋蒂中心曾展出「敦煌莫高窟: 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特展,此展覽由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會聯合舉辦。

美國蓋蒂中心曾展出「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特展

特展為慶祝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逾25年的合作,旨在能夠揭開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從而建立人們對於保護與研究敦煌莫高窟的意識以及興趣培養,讓更多的國際觀展者了解關於佛教文化藝術、中國古代史、美術史、建築史,了解這些燦爛而又輝煌的藝術瑰寶。

展覽不僅囊括了來自莫高窟,現藏於歐洲的4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從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借展的絹畫、織物、繪畫和文書等),還在蓋蒂中心廣場呈現了敦煌研究院美術所純手繪、原尺寸真實還原的3座洞窟(第275、285和320窟)並配合相關的壁畫,佛像彩塑,3D立體虛擬實境洞窟全方位向遊客展示最真實最純粹的石窟細節精髓。

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本《金剛經》,出自藏經洞,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完整印刷書籍,由大英圖書館借展蓋蒂

莫高窟第275窟

莫高窟第285窟

3D眼鏡體驗下的第45窟內部的立體影像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敦煌的世界現存最大、連續營造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群。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今有1600餘年歷史,保存有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4-14世紀的洞窟735個,分布在南北長1680米,高15-30米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其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分布有壁畫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餘身,唐宋木構窟簷五座5座,以及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近5萬件、達5000餘種。北區的243個洞窟(其中有5個洞窟編入南區),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屆全體會議批准將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莫高窟

美國蓋蒂中心

蓋蒂中心是美國洛杉磯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人文景點,位於洛杉磯市西部的聖·莫尼卡山上。蓋蒂中心的創立者是曾經位居美國首富的石油大王保羅·蓋蒂。他酷愛收藏,用絕大部分財產購買了大量珍貴藝術品,並修建了最初的博物館。1983年,蓋蒂基金會在聖·莫尼卡山買下了110畝土地,經過長達13年的設計和施工,總耗資達10億美元的蓋蒂中心在1997年落成。

蓋蒂中心

蓋蒂中心包括蓋蒂博物館、蓋蒂保護研究所、蓋蒂基金會等。

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以下簡稱GCI),創立於1985年,是一個私營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其研究對象包括藝術品、古建築、文化遺蹟等,也是世界上研究力量最強、技術手段最先進、研究領域最廣泛、合作夥伴最多的文物保護研究機構之一。

蓋蒂保護研究所自創立以來,作為私人的非營利機構,參與了國內、國際眾多保護項目,包括圖坦卡蒙陵墓壁畫和獅身人面像的保護、古地中海地區的馬賽克鑲嵌畫的保護「Mosaikon」項目、坦尚尼亞拉多裡原始人類足跡保護、埃及帝後谷、瑪雅文化遺址、義大利赫庫蘭尼姆古城、突尼西亞蕾吉雅遺址的保護工作等,為了人類歷史文明的傳承,蓋蒂保護研究所的足跡遍布非洲、南美洲、地中海、歐洲世界各地。1988年,蓋蒂保護研究所也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敦煌。

敦煌莫高窟與蓋蒂保護研究所的30年

自蓋蒂保護研究所1988年第一次訪問莫高窟之後,敦煌研究院與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合作就從未中斷過。1989年,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正式合作,對莫高窟進行研究性保護。

風沙災害一直是敦煌莫高窟保護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風沙嚴重影響著莫高窟文化遺產的保護。針對風沙災害、支撐體病害等問題,雙方先後開展了環境監測、壁畫和彩塑的顏色監測、莫高窟頂流沙治理研究、石窟崖壁裂隙位移的觀測研究、洞窟頂部的加固方法及其材料的研究等一系列項目。經過20多年連續觀測、研究、試驗,長期受風沙侵擾的敦煌莫高窟,不僅擺脫了長期窟頂「下沙」的困境,還通過一系列科技治沙項目,使進入窟區的積沙量減少了85%以上。上世紀八十年代,遊客必須頭頂著「大簷帽」入窟參觀,否則頭髮會鑽滿沙子。當時,工作人員一大任務是每天清理沙子,而現在已基本消除這個現象。

敦煌莫高窟頂風沙防護體系的前沿阻沙柵欄帶和草方格固沙帶

研究保護過程中,9世紀的大型石窟85窟成為了兩所機構共同合作的示範性項目。雙方以莫高窟85窟為例開展了莫高窟壁畫保護研究,首次對壁畫病害原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研究出的保護處理方法使壁畫儘可能保持了原狀,解決了長期困擾莫高窟第85窟空鼓、酥鹼病害壁畫的修復問題,並且找到了合適的方法來控制病害的蔓延——環境監測控制和保護幹預措施,推動現狀調查方法和檔案記錄的逐步完善和科學化。通過雙方專家持續科學、詳細的研究,第85窟合作項目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可以應用於莫高窟其他洞窟和絲綢之路沿線其他遺址的保護和研究。

第85窟保護研究工作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實質上不存在技術保護和遺址管理方面有機的統一。保護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技術幹預,而遺產管理也被看作是行政、財政及政治方面的管理。正是中國國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及蓋蒂保護研究所及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在《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制定的長期合作中,將遺產管理、規劃、和技術保護密切的聯繫在一起的。

1989年-2019年,敦煌莫高窟和蓋蒂研究所的30年,與莫高窟矗立在敦煌的1600多年相比,只是須臾。但這30年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對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等文化遺產而言如重獲新生,延續生命。數十年如一日的監測評估控制,防患於未然的災害預警機制,將新技術新方法運用在文物保護工作上,讓文化遺產的預防性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來源:文博楓華

相關焦點

  • 美國蓋蒂藝術中心將展敦煌文物
    建於五胡十六國晚期北涼時期的第275號窟,是莫高窟現存時代最早的洞窟之一。   本報訊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將於2016年5月在美國蓋蒂藝術中心呈現。本次展覽由蓋蒂保護研究所、蓋蒂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及敦煌基金會聯合舉辦,屆時將展出來自敦煌莫高窟的3個著名石窟的全尺寸複製窟以及全世界現存最早的完整印刷書籍——來自藏經洞的《金剛經》。   據悉,此次展覽的籌備歷時3年,是蓋蒂藝術中心最複雜、工程量最大的展覽之一。
  • 留住千年芳華 延續敦煌故事——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科技創新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 陳瑜「總書記勉勵文化工作者講好敦煌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作為從事文物保護的科技工作者,我們很受鼓舞。」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談及當天下午參加的座談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處處長陳港泉研究員十分激動。
  • 敦煌莫高窟建環境監測預警系統保護文物
    敦煌莫高窟,是享譽世界的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的文物保護工作也是人們一直關心的話題。18日,中新社記者在敦煌研究院採訪獲悉,由敦煌研究院開發的莫高窟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已經建立,並已初步投入使用。
  • 參觀莫高窟 |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始建1992年並於1994年落成的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坐落在大泉河東岸與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東西相望,佔地面積2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它是一座國內獨一無二的設備齊全功能完備的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機構。它為海內外遊人不斷提供一道又一道敦煌文化大餐——視覺的盛宴。
  •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本專著——《敦煌莫高窟》
    》,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專著,印數為6000冊。《敦煌莫高窟》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介紹莫高窟藝術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專著。該書包括:一、常書鴻先生寫的《敦煌莫高窟介紹——中國人民的藝術寶庫》,相當於序言;二、《概況》,洞窟外景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工作現場照片19張(含萬庚育製作的《莫高窟全圖》),相當於《敦煌莫高窟介紹》一文的插圖;三、洞窟塑像與壁畫30幅,另外有3張臨本彩圖(常書鴻臨《馬車》、史葦湘臨《得醫圖》、李承仙臨《推磨圖》),封面為莫高窟第320窟的雙飛天臨本;四、圖版說明。
  • 九牧走進敦煌莫高窟 助力文物保護開發
    10月25日,「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敦煌站暨敦煌莫高窟衛生間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敦煌研究院舉行。本次活動,民族品牌九牧廚衛與敦煌莫高窟籤約,向莫高窟捐贈一批具有敦煌文化特色元素的衛浴潔具,助力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
  • 莫高窟記得,"飛天"記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素描
    莫高窟記得,「飛天」記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素描  敦煌研究院技術人員在莫高窟98窟內對病害壁畫進行修復。  1944年元旦,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莫高窟近500年無人管理的歷史終結了。  那時的常書鴻,或許想像不到,自己也會成為一盞明燈,指引著一批又一批熱愛敦煌藝術的青年們在荒灘戈壁紮下根來,用青春、汗水、熱血甚至生命澆灌,讓「敦煌之花」絢爛怒放。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原標題: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敦煌研究院12日發布消息稱,國強公益基金會11
  • ...書寫精彩的「敦煌答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群像素描
    1月17日,中宣部將向全社會發布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為「時代楷模」;當晚21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播出「時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發布節目。通過螢屏,我們將會看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和第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分別從中宣部副部長梁言順手中接過「時代楷模」的證書和獎牌。
  • 莫高窟數位化新生:保護一刻也不能停止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投入運營的2014年,是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也是從這時起,莫高窟的保護工作跨越了「搶救性保護時期」和「科學保護時期」,進入到「預防性保護時期」。灰頭土臉的搶救石窟裡的藍色工作服近乎靜止。
  • 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敦煌揭牌
    8月19日,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敦煌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8月19日,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敦煌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是在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已有科研平臺基礎上,整合甘肅省文物優勢研究資源組建的。中心依託單位為敦煌研究院,共建單位有蘭州大學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
  • 讓可持續旅遊逐步走向成熟 ——訪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項目專家...
    讓可持續旅遊逐步走向成熟   ——訪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項目專家內維爾·阿根紐 2019-09-04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受下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的高科技
    初秋的敦煌,風和日麗,藍天白雲把大漠裝扮得分外迷人。在正實施修復的莫高窟231窟,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趙林毅帶著科技日報記者,一邊穿梭於腳手架,一邊講述莫高窟的壁畫、彩塑和崖體的病害及其保護。
  • 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
    據新華社電 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19日在敦煌莫高窟成立,20多個學科的百餘名人才將匯聚保護研究中心,對敦煌文物保護領域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堅。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依託敦煌研究院建立,由蘭州大學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共建。研究隊伍由文物保護、考古、敦煌學、化學、物理、環境科學等20多個學科的131名人才構成。
  • 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 攻堅保護重大問題
    新華社蘭州8月20日電(記者張玉潔、何問)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19日在敦煌莫高窟成立,20多個學科的百餘名人才將匯聚保護研究中心,對敦煌文物保護領域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堅。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依託敦煌研究院建立,由蘭州大學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共建。研究隊伍由文物保護、考古、敦煌學、化學、物理、環境科學等20多個學科的131名人才構成。
  • 敦煌文物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從搶救性保護進入預防性保護
    敦煌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寶藏。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莫高窟,在欣賞文物的同時,由於人員密集,如果空氣溼度、溫度等參數控制不好,壁畫就會受到直接的侵蝕和損壞。將這一文化遺產要代代相傳,敦煌文物的保護就要放在首位。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甘肅之行的第一站就來到敦煌莫高窟,考察調研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主題,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交流。
  • 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他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推薦下來到敦煌。王旭東曾在接受新華網採訪中表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崖體穩定性研究。
  •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初心始終在敦煌
    本期選刊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樊錦詩的《初心始終在敦煌》,以饗讀者。2019年9月17日,是我終身難忘的日子。習近平主席籤署主席令,授予我「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對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褒獎。
  • 新技術賦能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和展示
    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可為遊客提供實景導航。(線上遊覽截圖)新華社蘭州4月13日電(記者張玉潔)一項虛實結合的遊覽技術正在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呈現。遊客拿起手機,就能看到洞窟實景與數字壁畫相結合的畫面。
  • 探訪敦煌莫高窟文物修復,20年修一座洞窟,還是太快了
    如治病救人在以壁畫精美而著稱的莫高窟第254窟,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修復師劉濤接受了第一財經N+採訪。自從1986年他退伍轉業來到敦煌研究院,他已經在這裡工作30多年。現在每天來這座窟裡進行修復的,是他帶出來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