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在大洋彼岸的一個私營的文物保護研究機構會和莫高窟合作進行文物保護研究長達三十年。
2015年,美國蓋蒂中心曾展出「敦煌莫高窟: 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特展,此展覽由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會聯合舉辦。
美國蓋蒂中心曾展出「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特展
特展為慶祝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逾25年的合作,旨在能夠揭開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從而建立人們對於保護與研究敦煌莫高窟的意識以及興趣培養,讓更多的國際觀展者了解關於佛教文化藝術、中國古代史、美術史、建築史,了解這些燦爛而又輝煌的藝術瑰寶。
展覽不僅囊括了來自莫高窟,現藏於歐洲的4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從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借展的絹畫、織物、繪畫和文書等),還在蓋蒂中心廣場呈現了敦煌研究院美術所純手繪、原尺寸真實還原的3座洞窟(第275、285和320窟)並配合相關的壁畫,佛像彩塑,3D立體虛擬實境洞窟全方位向遊客展示最真實最純粹的石窟細節精髓。
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本《金剛經》,出自藏經洞,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完整印刷書籍,由大英圖書館借展蓋蒂
莫高窟第275窟
莫高窟第285窟
3D眼鏡體驗下的第45窟內部的立體影像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敦煌的世界現存最大、連續營造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群。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今有1600餘年歷史,保存有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4-14世紀的洞窟735個,分布在南北長1680米,高15-30米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其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分布有壁畫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餘身,唐宋木構窟簷五座5座,以及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近5萬件、達5000餘種。北區的243個洞窟(其中有5個洞窟編入南區),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屆全體會議批准將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莫高窟
美國蓋蒂中心
蓋蒂中心是美國洛杉磯一個重要的標誌性人文景點,位於洛杉磯市西部的聖·莫尼卡山上。蓋蒂中心的創立者是曾經位居美國首富的石油大王保羅·蓋蒂。他酷愛收藏,用絕大部分財產購買了大量珍貴藝術品,並修建了最初的博物館。1983年,蓋蒂基金會在聖·莫尼卡山買下了110畝土地,經過長達13年的設計和施工,總耗資達10億美元的蓋蒂中心在1997年落成。
蓋蒂中心
蓋蒂中心包括蓋蒂博物館、蓋蒂保護研究所、蓋蒂基金會等。
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以下簡稱GCI),創立於1985年,是一個私營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其研究對象包括藝術品、古建築、文化遺蹟等,也是世界上研究力量最強、技術手段最先進、研究領域最廣泛、合作夥伴最多的文物保護研究機構之一。
蓋蒂保護研究所自創立以來,作為私人的非營利機構,參與了國內、國際眾多保護項目,包括圖坦卡蒙陵墓壁畫和獅身人面像的保護、古地中海地區的馬賽克鑲嵌畫的保護「Mosaikon」項目、坦尚尼亞拉多裡原始人類足跡保護、埃及帝後谷、瑪雅文化遺址、義大利赫庫蘭尼姆古城、突尼西亞蕾吉雅遺址的保護工作等,為了人類歷史文明的傳承,蓋蒂保護研究所的足跡遍布非洲、南美洲、地中海、歐洲世界各地。1988年,蓋蒂保護研究所也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敦煌。
敦煌莫高窟與蓋蒂保護研究所的30年
自蓋蒂保護研究所1988年第一次訪問莫高窟之後,敦煌研究院與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合作就從未中斷過。1989年,敦煌研究院和蓋蒂保護研究所正式合作,對莫高窟進行研究性保護。
風沙災害一直是敦煌莫高窟保護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風沙嚴重影響著莫高窟文化遺產的保護。針對風沙災害、支撐體病害等問題,雙方先後開展了環境監測、壁畫和彩塑的顏色監測、莫高窟頂流沙治理研究、石窟崖壁裂隙位移的觀測研究、洞窟頂部的加固方法及其材料的研究等一系列項目。經過20多年連續觀測、研究、試驗,長期受風沙侵擾的敦煌莫高窟,不僅擺脫了長期窟頂「下沙」的困境,還通過一系列科技治沙項目,使進入窟區的積沙量減少了85%以上。上世紀八十年代,遊客必須頭頂著「大簷帽」入窟參觀,否則頭髮會鑽滿沙子。當時,工作人員一大任務是每天清理沙子,而現在已基本消除這個現象。
敦煌莫高窟頂風沙防護體系的前沿阻沙柵欄帶和草方格固沙帶
研究保護過程中,9世紀的大型石窟85窟成為了兩所機構共同合作的示範性項目。雙方以莫高窟85窟為例開展了莫高窟壁畫保護研究,首次對壁畫病害原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研究出的保護處理方法使壁畫儘可能保持了原狀,解決了長期困擾莫高窟第85窟空鼓、酥鹼病害壁畫的修復問題,並且找到了合適的方法來控制病害的蔓延——環境監測控制和保護幹預措施,推動現狀調查方法和檔案記錄的逐步完善和科學化。通過雙方專家持續科學、詳細的研究,第85窟合作項目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可以應用於莫高窟其他洞窟和絲綢之路沿線其他遺址的保護和研究。
第85窟保護研究工作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實質上不存在技術保護和遺址管理方面有機的統一。保護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技術幹預,而遺產管理也被看作是行政、財政及政治方面的管理。正是中國國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及蓋蒂保護研究所及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在《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制定的長期合作中,將遺產管理、規劃、和技術保護密切的聯繫在一起的。
1989年-2019年,敦煌莫高窟和蓋蒂研究所的30年,與莫高窟矗立在敦煌的1600多年相比,只是須臾。但這30年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對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等文化遺產而言如重獲新生,延續生命。數十年如一日的監測評估控制,防患於未然的災害預警機制,將新技術新方法運用在文物保護工作上,讓文化遺產的預防性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來源:文博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