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山西可以說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五千年歷史從未中斷過的省份,從炎帝時期,女媧的媧皇陵在山西,堯舜禹湯的首都,基本在山西,可以說山西是正統中華文化的繼承人。所以「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這句話一點也不錯。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出自2001年鳳凰衛視專題節目中。
「堯王立都平陽是在公元前4700 年發生的事情,堯王在這裡劃分九州,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體制。」
具體可以參考一本書。《國家的事:2001——2003中國走讀報告》。
01.留下不解之緣的帝王將相
華夏始祖炎黃二帝之後,黃河流域先後出現的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皆定都於山西。堯治平陽,今山西臨汾;舜治蒲坂,今山西運城;禹治安邑,今山西運城。
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
封建王朝始皇嬴政,生前曾兩至晉地,在太原和上黨留下了足跡。
統治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武帝劉徹,曾率領群臣到河東郡祭祀后土,寫下為人傳頌的《秋風辭》。
除此之外,唐宗、宋祖也在山西留下了他們的文治武功。
02.底蘊深厚的名勝古蹟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中國的70%以上。
五臺山佛光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佛光寺東大殿造形規整完善,製作精細,技法純屬,堪稱我國唐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的唐代塑像和唐代壁畫薈萃一堂,極為珍貴。集塑像、壁畫、墨跡、建築於一體的東大殿,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稱為「第一國寶」。
應顯木塔,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構塔式建築。與塔艾菲爾鐵塔、比薩斜塔齊名。平面八角形,五層六簷樓閣式,總高67.31米。頂層為八角攢尖頂,剎高9.91米。木塔雄偉壯觀,瑰麗精巧,體態和諧,雍容大方,在藝術構圖上有著相當嚴密的幾何關係,迷宮一樣的木構架將結構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使從今人的眼光看,也具超群的魅力。
太原晉祠,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忻州五臺山——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大同雲岡石窟——三大佛教石窟之一
大同北嶽恆山——中國五嶽之一
懸空寺——國內僅存「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
晉中平遙古城——現存三座古城之一
03.起源最早的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早在北宋年間,當北宋王朝的國都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勾欄」「瓦舍」的時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築、被稱作「舞亭」「樂樓」的正式戲臺了。宋、金、元、明、清以來,山西戲臺屢有所建,雖然年深月久,幾經滄桑,現今古戲臺仍在百座以上。
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
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
——晉西舊戲臺楹聯
漢代——出現戲曲萌芽
元代——全國戲曲藝術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臺基本都在山西(晉南)
明代——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地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
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山西的四大劇種: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04.稱霸中國商界500年的晉商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明清以來的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歐亞的晉商舉世矚目,山西特別是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晉中盆地商人前輩,舉商貿之大業,經營範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錢莊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餘年,創造了亙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商業文化。
2006年胡玫導演執導,陳建斌、蔣勤勤、馬伊琍等主演的商戰劇《喬家大院》,講述的就是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
「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恪守其業,天之鑑也。」
——王現·晉商代表人物
05.人類祖先與第一堆聖火
20世紀90年代,在山西的垣曲縣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世紀曙猿」化石起碼有4000萬歲,比非洲發現的靈長類還要早500萬年。
在山西這片土地上,人類不但問世早,而且製造出中國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國第一堆「遠古聖火」。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發掘出的動物「燒骨」,經古地磁法測定,距今至少在183萬年以上。
簡而言之,從古至今,山西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與發展,而且一度在歷史的舞臺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而留存下來的眾多文物古蹟也訴說著千年中國的漫漫歷程。
山西人都知道——
清明節由來,為了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