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文末含清明節傳說故事·介子推

2020-09-15 AL君說歷史

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山西可以說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五千年歷史從未中斷過的省份,從炎帝時期,女媧的媧皇陵在山西,堯舜禹湯的首都,基本在山西,可以說山西是正統中華文化的繼承人。所以「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這句話一點也不錯。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出自2001年鳳凰衛視專題節目中。


「堯王立都平陽是在公元前4700 年發生的事情,堯王在這裡劃分九州,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體制。」


具體可以參考一本書。《國家的事:2001——2003中國走讀報告》。


01.留下不解之緣的帝王將相


華夏始祖炎黃二帝之後,黃河流域先後出現的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皆定都於山西。堯治平陽,今山西臨汾;舜治蒲坂,今山西運城;禹治安邑,今山西運城。

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


封建王朝始皇嬴政,生前曾兩至晉地,在太原和上黨留下了足跡。


統治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武帝劉徹,曾率領群臣到河東郡祭祀后土,寫下為人傳頌的《秋風辭》。


除此之外,唐宗、宋祖也在山西留下了他們的文治武功。


02.底蘊深厚的名勝古蹟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中國的70%以上。


五臺山佛光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佛光寺東大殿造形規整完善,製作精細,技法純屬,堪稱我國唐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的唐代塑像和唐代壁畫薈萃一堂,極為珍貴。集塑像、壁畫、墨跡、建築於一體的東大殿,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稱為「第一國寶」。


應顯木塔,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構塔式建築。與塔艾菲爾鐵塔、比薩斜塔齊名。平面八角形,五層六簷樓閣式,總高67.31米。頂層為八角攢尖頂,剎高9.91米。木塔雄偉壯觀,瑰麗精巧,體態和諧,雍容大方,在藝術構圖上有著相當嚴密的幾何關係,迷宮一樣的木構架將結構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使從今人的眼光看,也具超群的魅力。


太原晉祠,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忻州五臺山——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大同雲岡石窟——三大佛教石窟之一


大同北嶽恆山——中國五嶽之一


懸空寺——國內僅存「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


晉中平遙古城——現存三座古城之一


  • 運城解州關帝廟——規模最大的武廟


03.起源最早的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早在北宋年間,當北宋王朝的國都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勾欄」「瓦舍」的時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築、被稱作「舞亭」「樂樓」的正式戲臺了。宋、金、元、明、清以來,山西戲臺屢有所建,雖然年深月久,幾經滄桑,現今古戲臺仍在百座以上。


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


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


——晉西舊戲臺楹聯



漢代——出現戲曲萌芽


  • 北宋——活躍多種土戲(中國戲曲的雛形)

元代——全國戲曲藝術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臺基本都在山西(晉南)


明代——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地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


  • 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


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山西的四大劇種: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04.稱霸中國商界500年的晉商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明清以來的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歐亞的晉商舉世矚目,山西特別是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晉中盆地商人前輩,舉商貿之大業,經營範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錢莊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餘年,創造了亙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商業文化。


2006年胡玫導演執導,陳建斌、蔣勤勤、馬伊琍等主演的商戰劇《喬家大院》,講述的就是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


「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恪守其業,天之鑑也。」

——王現·晉商代表人物

05.人類祖先與第一堆聖火


20世紀90年代,在山西的垣曲縣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世紀曙猿」化石起碼有4000萬歲,比非洲發現的靈長類還要早500萬年。


在山西這片土地上,人類不但問世早,而且製造出中國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國第一堆「遠古聖火」。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發掘出的動物「燒骨」,經古地磁法測定,距今至少在183萬年以上。


簡而言之,從古至今,山西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與發展,而且一度在歷史的舞臺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而留存下來的眾多文物古蹟也訴說著千年中國的漫漫歷程。


山西人都知道——

清明節由來,為了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的由來與來歷 清明節重耳、介子推歷史傳說故事100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 清明節(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
    ,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時值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清明節有兩層節慶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和紀念的意義。  每年「清明節」,這一天中國人民都以各種形式憑弔、祭掃故人,抒發思念之情。舊時有一個古老的風俗,為紀念介子推,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因此,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這個風俗從何而來?這裡有一段動人的歷史傳說。
  • 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餘韻悠遠,流傳至今。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這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   原標題: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為你講述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故事
    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兩個節日是紀念歷史人物的:一個是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是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今天講講介子推的故事。一、重耳流亡: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
  • 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
    寒食節與介子推有關。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時,為飢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文公幡然醒悟,於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願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據說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 清明節的來歷由來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故事及節日起源
    清明節傳說故事及節日起源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真正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也不是被燒死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 清明節•與介子推對話
    ---------- 題 記清明節之際,讀著這篇「衣裳襟血詩」,又想起了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在春秋時期,晉獻公在位時期,因一場宮庭謀害,重耳——後來的晉文公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路途艱險,只有忠心耿耿介子推,一直跟隨他。
  • 寒食節與介子推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節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往國外,隨行賢士多人,主要幕僚有5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
  • 清明節有7種美食,都為紀念介子推所設,全吃過的沒有幾個人!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另外三個節日是春節、端午和中秋。而清明節是一個與「孝」字有關的節日,因為人們都約定俗成地在這一天,上墳掃墓,緬懷先人。清明節的來歷是紀念一位先人,他的名字叫介子推。公元前655 年,公子重耳面對晉國內亂,他為了保命,流亡在國外19年,有一次公子重耳在衛國五鹿堪堪餓死,介子推在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救了重耳一命,重耳許諾,將來自己做了國君,一定要重重地賞賜介子推。
  • 介子推與清明節
    其中有一名叫介子推的大臣。一次,重耳餓得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解救重耳,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後來,重耳結束了流亡生活,回國做了君主,再後來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登基後,大加封賞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分封了很多人,唯獨忘了割腿上肉給他吃的介子推。
  •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節6個習俗+清明節的傳說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6個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1.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臨沂的網友你聽過多少
    今天是清明節,在我們臨沂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傳說故事,清明節也不例外,臨沂的網友知道有哪些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故事嗎?   清明節重耳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 清明節,其實是中國人的感恩節,你知道嗎?
    在我們中國有這非常多的的傳統節日,且這些節日文化博大精深,它們都涵蓋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和農業社會文明,也蘊藏了五千年來中國民族的人文情懷。每一個節日都有他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他們強調著一種精神,但是你們知道嗎?清明節,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感恩節,你知道嗎?
  • 介子推是在那座山燒死的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得名地方是?
    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這裡有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 清明節的由來及傳說_今年清明節會下雨嗎?
    清明節的由來及傳說_今年清明節會下雨嗎? 今年的清明節會下雨嗎?往年到清明節都是會下雨,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看安徽的天氣預報情況,清明節期間應該不會下雨,但是在清明節前確實下了不少長春雨。
  • 知道清明節前一天是什麼日子嗎?與兩千年前一個叫介子推的人有關
    如今人們只記得清明節是祭祀之日,殊不知,清明節前一天才是民間第一大祭日,叫寒食節,已延續了二千多年,是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在寒食節起源地山西,寒食節這天吃冷食、祭祀、踏青、鬥雞等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 清明故事: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的冷知識
    清明節大概始於周代,距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飢救了重耳一命,然而十九年後重耳當上了晉文公封賞當年跟隨他的人卻唯獨忘了介子推。等火熄滅後,他們發現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死在了一棵老柳樹下,自己留下了一封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悲痛萬分,隨後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祀,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由來。如果單說這個起源的故事,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
  •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 臨沂人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嗎
    很多傳統節日都是為了紀念人物而設立,那麼清明節是不是也存在這樣一個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作為節日是為了紀念誰呢?   下面我們從一個傳說中找答案。   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   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 只屬於晉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是如何推廣到全天下的?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起源於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活動。據史書記載,晉文公因為後悔自己燒死介子推的過錯,下令晉國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不許生火以寄哀思。所以晉國人在這天只能吃沒有加熱的食物,故名「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