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7種美食,都為紀念介子推所設,全吃過的沒有幾個人!

2020-12-04 歷史店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另外三個節日是春節、端午和中秋。而清明節是一個與「孝」字有關的節日,因為人們都約定俗成地在這一天,上墳掃墓,緬懷先人。

清明節的來歷是紀念一位先人,他的名字叫介子推。公元前655 年,公子重耳面對晉國內亂,他為了保命,流亡在國外19年,有一次公子重耳在衛國五鹿堪堪餓死,介子推在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救了重耳一命,重耳許諾,將來自己做了國君,一定要重重地賞賜介子推。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重耳復國,成為晉文公之後,可是介子推卻不想當官,世人講他有三大功勞:割股奉君、功不言祿、和功成身退。他避到了綿山之中,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晉文公為了逼著他出來做官,便在綿山放了一把火,最後介子推抱著母親,燒死在了一棵枯楓之下:

人們為了紀念功不言祿,而且還至情至孝的介子推,除了在清明節這日祭奠他之外,還發明了七種美食,甚至在餐桌上,也要祭奠他,這七種美食都有什麼呢,就讓小編給您一一揭秘:

1、黑米飯

晉文公放火燒山,綿山上一片漆黑,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便在清明節這日,煮黑米飯來紀念他。黑米飯的做法是用楓樹葉熬湯煮飯,為何會用楓樹葉?因為在傳說中,介子推和母親是死在了一棵大楓樹之下。

2、艾餃

艾葉是一種能夠驅邪禳毒之物,用它在清明節包成燕子狀的餃子,不僅是祭奠介子推,也有祈求介子推的靈魂,隨著燕子形的艾餃,早早地離開綿山,到天堂去享福的意思。

艾餃味道清香而略苦,食之別有風味,是一種綠色的健康食品。

3、寒食麵

山西人好吃麵,為了在清明節緬懷介子推,他們就製成了一種寒食麵,這種麵食是將麵條煮熟後,放在水中冷卻,吃時,拌黃瓜、西紅柿,蔥花薑末等等調味品,別有一番涼涼的滋味在心頭。

4、子推饃

子推饃類似於過去武將的頭盔,饃內包裹著雞蛋或紅棗,而饃外面圍著小饃,小饃的形狀有燕子,蟲子,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的形象。

這種饃最大的重有一斤,一個人吃不了,是一種非常耐吃的美食,當然,這種饃以介子推命名,也是為了祭奠介大賢人而存在的。

5、子推燕

燕子不管飛出去多遠,可是秋去春回,不忘舊巢,用之比喻忠臣介子推可以說是非常契合。山西人用面做成清明燕,又叫子推燕,這種麵塑的燕子,可以做一隻,也可以將三隻燕子,堆在一起,成為一個品字。燕子被堆疊在一起的寓意就是:介子推的品格非常高尚。

6、蛇盤兔

晉文公重耳被比作是龍,而輔佐他的五位重臣,就被比喻成了蛇,而介子推就是那五位重臣之一。

晉文公放火燒綿山之時,介子推抱著母親,撲在了一株楓樹之上而死。而蛇盤兔這道菜,就是一條蛇,保護著一隻兔子,這是一道孝心菜,表現的就是介子推護母的故事。

7、護龍鱗

護龍鱗這道菜是雞蛋麵皮卷菜。晉文公是晉獻公的兒子,對於晉獻公而言,晉文公就是他的龍鱗,而介子推割肉救重耳,就是在保護龍鱗。

這道有面有菜的名菜,蘸著山西老醋吃,別有一番味道。

清明是一個「孝」 節,為人父母者,無不愛子女,而作為子女來說,往往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父母對自己的感情,好好地孝敬父母,切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悲劇重演。

相關焦點

  • 清明節前後最適合吃的幾種美食,最後一種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清明節前後最適合吃的幾種美食,最後一種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1、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 清明節(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
    時值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清明節有兩層節慶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和紀念的意義。  每年「清明節」,這一天中國人民都以各種形式憑弔、祭掃故人,抒發思念之情。舊時有一個古老的風俗,為紀念介子推,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因此,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這個風俗從何而來?這裡有一段動人的歷史傳說。
  •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為你講述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故事
    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兩個節日是紀念歷史人物的:一個是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是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今天講講介子推的故事。一、重耳流亡: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
  • 寒食節的由來,是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
    寒食節,是在清明前一兩天的一個傳統習俗,這個節俗的主要特點就是禁火,在這一天,百姓們提前準備好這天吃的食物,家家都不開灶燒火,烹製食物。隨著歷史的演進,清明節和寒食節逐漸合二為一,現在有些地方寒食節成為清明節的別稱。
  • 清明節應該吃的9種美食,活了30年我一樣都沒吃過,長見識了
    這首詩可以說是在很多孩子幾歲的時候,還沒有學習詩句的時候就記得了。清明節除了一些傳統習俗外,還有就是清明節所指定要吃一些傳統美食,吃這些美食其寓意就是一年都健康,好運相伴,然而,在這衣食無憂的時代,我特地查詢了有關清明節該吃的這些美食,慚愧的告訴網友們,我一樣都沒吃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些美食吧,看看你們有吃過哪樣呢?
  • 8種清明節傳統美食,每一款都不能辜負,都吃過的舉手
    文/阿宏「時年八節」中的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但凡過節都離不開吃,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的美食藏在其中,清明節也不例外。身在異鄉,只有那些心心念念的時令美食,才能讓人寄託那份隱藏已久的思鄉之情。8種清明節傳統美食,每一款都不能辜負,都吃過的舉手。【1,艾餈/青團】聽了這個名字,不由得讓人想起綠色的氣息,帶著春天的味道,那一份清香和香甜,很多人從小吃到大,每逢清明都會吃上幾個。香糯軟綿的味道,清香適口,總讓人難以忘懷,思鄉之情由此而起。
  • 清明節•與介子推對話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題 記清明節之際,讀著這篇「衣裳襟血詩」,又想起了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其間,介子推為了救餓昏過去的重耳,還把自己肩膀的肉割下一塊給他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介子推卻不圖富貴,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綿山,卻因不肯出山而被燒死,留下這首血詩……晉文公為了紀念他,便定下每年4月5日為清明節。
  • 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餘韻悠遠,流傳至今。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 的節日""。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在流亡的途中,在一處沒有人的地方,又累又餓,站不起來。
  •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 臨沂人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嗎
    很多傳統節日都是為了紀念人物而設立,那麼清明節是不是也存在這樣一個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 寒食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關於清明節,這3個常識你需了解
    為了讓重耳活命,隨行的介子推走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後來,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成為晉文公,當他大肆犒賞流亡期間幫助過他的人時,卻唯獨不見介子推。問身邊的人才知道,介子推已帶著他的母親,去深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苦找介子推未果,於是有人建議的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逼介子推出來。可是,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介子推都沒有出來。
  • 介子推與清明節
    其中有一名叫介子推的大臣。一次,重耳餓得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解救重耳,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後來,重耳結束了流亡生活,回國做了君主,再後來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登基後,大加封賞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分封了很多人,唯獨忘了割腿上肉給他吃的介子推。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真正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也不是被燒死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 清明節的由來與來歷 清明節重耳、介子推歷史傳說故事100字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掃墓的重要節日。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過後,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萬物生長、農民耕作的好時節,因此我國民間向來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
  • 寒食節與介子推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節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往國外,隨行賢士多人,主要幕僚有5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
  • 中國清明節傳統美食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2012清明節時間:2012年4月4日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 我國第一個有紀念意義的節日——清明節
    我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按照時間順序分別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其中,最早的節日為春節,大約在商朝。但要論紀念意義的第一個傳統節日,非清明節莫屬。因為清明節始於春秋,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原先清明是對應於農事的節日,春秋時期我國是農業國家,講究春耕春種。
  • 清明節人們都在關心什麼
    依託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指揮中心提供的大數據,交匯點數說新聞帶您來看看清明小長假期間的大數據。 「清明小長假」「掃墓」「祭祖」「節氣」「高速公路」都是清明期間熱力較高的詞彙,今年比較搶眼的熱詞還包括「寒食節」。
  • 只屬於晉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是如何推廣到全天下的?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起源於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活動。據史書記載,晉文公因為後悔自己燒死介子推的過錯,下令晉國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不許生火以寄哀思。所以晉國人在這天只能吃沒有加熱的食物,故名「寒食節」。
  • 年年都在過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嗎?不只是祭祀那麼簡單
    清明節之所以成為節日,和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寒食節是古人們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設立,相傳晉文公為了迫介子推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在介子推死難的那一天,人們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在漢朝山西地區的百姓為了祭祀介子推,一個月都不使用火。
  • 寒食節,緬懷春秋先賢介子推
    寒食節,距今已有2655年的歷史,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賢士介子推而設立的。    介子推,春秋晉文公時期著名賢臣隱士,跟隨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歷盡磨難,一直不離不棄,曾經因為飢餓「割骨奉君」,晉文公繼位後賞賜跟從大臣,然而並沒有介子推,介子推沒有他人一樣主動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