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清宮劇錯把京劇當崑曲 文化常識豈容虛構

2020-12-04 環球網

原標題:文化常識豈容虛構(金臺論道)

近日,一部熱播清宮劇將京劇經典唱段誤認為是崑曲,被批評為缺乏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專業精神。

「海島冰輪初轉騰」本是梅蘭芳版京劇《貴妃醉酒》的唱詞,但劇中琴聲,不是京胡卻是崑曲所用二胡。再看演員對白,說的也是崑曲。翻看網絡,主創人員還推出了演員學戲的幕後花絮,反覆強調的仍是崑曲。

在影視劇片頭,往往有「情節純屬虛構」的友情提醒。對於影視藝術創作而言,虛構情節以增強感染力無可厚非,可以說是藝術表現的必然過程。然而,劇中的文化常識卻不容虛構,畢竟藝術形式可以千人千面,而關乎民族精神的文化傳統只能一以貫之,符合歷史真實方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杜撰、隨意嫁接,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失去基本的敬畏。尤其對於受眾面較廣、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熱播劇,主創團隊更應在涉及文化常識的細節方面慎之又慎。

誠然,我們不能要求非相關專業出身的影視劇主創團隊杜絕差錯,但沉下心來、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著實少不得。電影《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承擔了不少京劇戲份,臺上臺下、舉手投足戲味滿滿,連專業京劇演員也挑不出毛病;電視劇《大明王朝 1566》對道具、服飾精益求精,甚至絲綢的紋樣圖案都於史有據;電視劇《貞觀之治》則參考大量出土文物,幾乎將唐朝的歷史場景完全還原,毫無違和感。這些影視作品之所以評分高、口碑佳,與主創人員在文化常識與歷史細節上的求實、求細、求精不無關係。

為追求流量以及由此而生的利益,除了通過離奇劇情吸引眼球,明星效應、網絡平臺預熱、噱頭營銷等方法早已司空見慣。遺憾的是,主創團隊往往專注於此,將藝術作品的文化傳承作用置於次要地位,忽視了必要的真實和準確。在這樣的影視藝術創作氛圍中,對於文化常識錯誤,主創往往並不在意,甚至在播出之餘,用幕後花絮進一步消費傳統文化,造成以訛傳訛的影響。

類似問題折射了影視創作過程中追求流量而忽視質量、追求點擊而忽視口碑、追求收益而忽視文化的不良傾向,主創人員當深以為戒,避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不當演繹和娛樂式消費。

此外,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顧問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在歷史文化常識方面擔負起把關人責任,做到名實相符,而不是「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的掛名角色。

影視劇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是令人欣喜的好事,我們應該予以鼓勵和支持,只是向優秀傳統文化借力時,應多一些嚴謹和敬畏。

相關焦點

  • 硬說京劇是崑曲,創新or胡鬧?
    近日,一部熱播清宮劇將京劇經典唱段誤認為是崑曲,被批評為缺乏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專業精神。「海島冰輪初轉騰」本是梅蘭芳版京劇《貴妃醉酒》的唱詞,但劇中琴聲,不是京胡卻是崑曲所用二胡。再看演員對白,說的也是崑曲。
  • 人民網批《延禧攻略》沒文化常識,把京劇當崑曲
    人民網發文說:近日,一部熱播清宮劇將京劇經典唱段誤認為是崑曲,被批評為缺乏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專業精神。最近兩個月,熱播的清宮劇就兩部,一部是剛收官沒幾天的《延禧攻略》,一部是剛上映沒幾天的《如懿傳》。原本,於正很以此為傲,一直在說,傳承非遺文化,可不料卻被人民網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並批評其沒有文化常識。《延禧攻略》播出後,深受網友好評。我也是從頭到尾一集不落追劇的,此劇我也喜歡。此劇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劇情精彩,演技很好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化妝服飾非常美,真的是每一幀都是一副復古畫,截下來就可以收藏的那種。
  • 中國古代京劇常識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其中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至今仍然令世界著迷。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在考試當中常見的中國京劇常識。一、知識介紹(一)京劇的形成京劇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為給乾隆祝壽,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
  • 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歷史文化常識:你應該知道的中國京劇常識
    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歷史文化常識:你應該知道的中國京劇常識 2019-09-10 13:54:22| 福建軍轉網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京劇常識匯總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其中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至今仍然令世界著迷。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在考試當中常見的中國京劇常識。一、知識介紹(一)京劇的形成京劇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 《京劇》被批:人物以偏概全 常識錯誤不少
    從第一集引起的京劇與崑曲之爭開始,不斷有觀眾指出該紀錄片細節不夠專業,文藝化的鏡頭和臺詞則被指責「形式大於內容」,有「要彩」之嫌(註:「要彩」,京劇專用術語,指演員在臺上不顧劇情以賣弄技巧博得喝彩的做法)。       作為國粹藝術的京劇,此前並無一部描述其發展史的紀錄片,《京劇》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白。
  • 齊海岱:京劇崑曲的區別?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京劇」是按地域分類的提法。而「崑曲」是按照唱腔分類的提法。京劇如果按唱腔命名的話,應該叫「北京皮黃」或是「北京二黃」,事實上很多北方的老戲迷還是習慣把京劇叫二黃。 按說皮黃和崑曲的差別是很明顯的,但是為什麼還有京昆傻傻分不清的情況呢?就是因為京劇在最終形成的過程中與崑曲有一個相愛相殺的歷程,當然,不僅是崑曲,還有梆子腔。
  • 京劇中的【吹腔】與【崑曲】(上)
    【吹腔】與【崑曲】(上)2000年09月13日13:56:25     京劇中的皮簧腔是來自京劇的母體——徽調與漢調的,在京劇音樂形成的過程中,還有一些聲腔曲調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吹腔】和【崑曲】。    京劇在它的策源地:皖、鄂、贛一帶,早就接受了流傳到當地的崑曲和弋陽腔的影響。  首先,在二簧腔的形成過程中,就是從弋陽腔流行在皖、贛一代的支脈「嚨咚調」(即【吹腔】)發展到平板二簧(即〔四平調〕),再與由梆子發展來的撥子相結合,進而成為後來的二簧腔的。
  • 崑曲京劇交響樂齊爭豔 中國文化照耀紐約(圖)
    能把人們從溫暖的家中吸引出來的,莫過於溫暖人心的文化演出了。近日,紐約的文化交流就頗有人情味。  崑曲公演 百年經典  2016年是中國湯顯祖、英國莎士比亞兩位戲劇大師逝世400周年。為紀念兩位劇作家對中西戲劇的深遠影響,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紐約海外崑曲社特邀上海崑劇團訪問紐約,分別於11月5日和6日獻演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崑曲經典折子戲和莎翁名劇《麥克白》改編的《血手記》選場等。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代總領事程雷和文化參贊李立言分別出席了這兩天的活動。
  • 2019事業單位你應該知道的中國京劇常識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技文化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留下了許多令世人至今仍嘆為觀止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中國國粹——京劇。 一、知識介紹 (一)音樂常識 1.音階:五音是中國古代五個音階的總稱,即宮、商、角、徵、羽,常以「五音不全」形容某人不善唱歌。五音理論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形成。後來在角徵、羽宮之間各出一個偏音,排成七個音階為宮、商、角、清角、徵、羽、閏。
  • 京劇班唱崑曲、蘇繡行頭……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這些細節...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國粹京劇,主題曲中引用崑曲《牡丹亭》唱段點亮片頭,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更是在劇中驚豔亮相。劇中一些細節則引發網友討論:主人公商細蕊對行頭要求極高,不惜重金置辦蘇繡戲服;遇到喝倒彩、砸場子,臺上演員「八風不動」堅持唱完,兩位主角也因此相互賞識……這些劇情真實嗎?幕後有沒有什麼說法?
  • 紀錄片《京劇》遭炮轟:史實不清 常識錯誤不少
    紀錄片《京劇》遭炮轟:史實不清 常識錯誤不少   京劇史不是這麼拍的   不夠系統全面 常識錯誤不少 主題過於沉重  人物以偏概全  跟京劇相關的名人太多,《京劇》著重選擇了一些角兒來描述,如梅蘭芳。但是,戲迷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指出:「怎麼不提京劇鼻祖余三勝呢?講譚派的太多。北京人的面孔滲在片子裡。」
  • 2020廣州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易混考點:京劇
    2020廣州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易混考點:京劇由廣州公務員考試網行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廣州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廣州市考行測試題,廣州公務員行測的內容,請關注廣州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崑曲不僅僅是京劇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它還滋養了京劇發展的過程
    由於已定型的京劇聲腔系統中,西皮和二簧是最主要的兩大組成部分,所以京劇曾長期被泛稱為皮簧。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稱為北平,此後至1949年的期間裡,京劇曾稱為平劇。30年代梅蘭芳、餘叔巖、齊如山、傅惜華等創辦國劇學會,以京劇為主要研究對象,所以京劇又被尊稱為國劇。從50年代初期開始,這個劇種被普遍統一地稱為京劇。
  • 當東方遇見西方音樂會 歌劇、京劇、崑曲同臺演繹
    原標題:當東方遇見西方音樂會 歌劇、京劇、崑曲同臺演繹   9月8日,北京長安街畔的華彬歌劇院,由歌劇之王、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以及京劇梅派傳人胡文閣等藝術大師領銜,一場歌劇、京劇、崑曲同臺交相輝映的演出,以「當東方遇見西方-北京音樂會」的藝術形式,成為2016年紀念「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
  • 他們對京劇藝術做了哪些貢獻?
    也曾為清朝內廷供奉、清宮教習。唱腔中有徽調色彩,號稱「天下第一青衣」。代表作有《二進宮》、《玉堂春》等。 程長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縣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早年出身徽班,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位列"老生三傑"之首。同治年間程長庚入宮做內廷供奉。
  • 梅葆玖:「父親說,要唱京劇必須先學崑曲」
    梅葆玖登臺演唱《遊園驚夢》中最著名的皂羅袍演出當晚還有一個驚喜——梅蘭芳之子,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特地趕到現場,共敘梨園佳話。因此,梅葆玖把這次亮相視為再續梅俞二位的《牡丹亭》情緣,「我作為一個八十歲的老演員,能夠參加今天這樣的盛會,和從上海來的一代崑曲精英和名家在清華歡聚,這將成為崑曲歷史的佳話」。梅葆玖透露,自己從小就在梅蘭芳的要求下學習崑曲,「父親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我說,『你必須學崑曲』,他說的不是『應該』、『儘量』,而是『必須』二字。
  • 部編版六上:京劇趣談手寫筆記、文體常識及京劇常識拓展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23課《京劇趣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議論文。題目裡的「談」就是談論、議論的意思。全文圍繞一個「趣」字作為論點來寫,文章選擇了什麼論據內容來論證京劇的有趣呢?我們應該如何去解讀京劇之趣呢?
  • 你認為京劇、崑曲,到底誰可以稱為國劇?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布了19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在通過的這19項文化遺產中,中國崑曲名列榜首。中國崑曲何以獲此殊榮? 這一事件,是不是已經在實際上承認崑劇為中國國劇的地位?
  • 崑曲藝術文化,百戲之師崑曲,崑曲對地方戲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從600多年前的千墩(今崑山市千燈鎮)傳唱出來的崑曲,以其委婉、綺麗的風格吸引了無數文人的傾心投入。而當崑曲遇上了文化精英們之後,便逐漸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和審美積澱,具體地表現在編劇的技法、唱腔的柔麗嫵媚、舞蹈的抒情寫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