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劇場新劇目新觀眾 四川省川劇院「變臉」(圖)

2020-12-05 四川新聞網

    新建的四川省川劇院非常氣派

    位於成都鹽市口的鬧市區,有一棟頗具特色的銀灰色建築,「四川省川劇院」幾個大字上,一幅《巴山秀才》的劇照鋪滿了整面劇照牆……2011年8月,由四川省川劇院出資200萬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藝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成立,省川劇院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省川劇院院長、「二度梅」獲得者陳智林坦言,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營銷川劇,推動非遺項目走市場是公司成立的目的,公司將通過藝術創作、展演平臺、市場化運作模式進行整合,打造一個川劇的非遺傳承、保護、推廣平臺,讓古老的川劇走上一條生產性保護的新道路。

    兩條腿走路既搞傳承又走市場

    2011年8月,由四川省川劇院出資200萬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藝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成立,由陳智林擔任公司法人代表。公司以經營綜合文藝表演和國內演出為主要業務,旨在創新藝術生產方式,繁榮川劇藝術,推廣、傳播傳統藝術,促進傳統川劇藝術的現代化、世界化。

    陳智林敢於「老戲新唱」的底氣,源於四川省川劇院優秀的人才和劇目。陳智林、古小琴、何苓、崔光麗、李莎、劉誼,四川省川劇院6朵「梅花」競相怒放。四川省川劇院近年來創作演出的《變臉》、《易膽大》、《巴山秀才》等經典川劇,也曾先後榮獲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金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

    「劇院專心搞創作,劇場提供展演、傳承的平臺,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我們有底氣兩條腿走路,一邊搞傳承一邊走市場。讓古老的川劇走上一條生產性保護的新道路。」

  川劇產業鏈劇場+俱樂部+商業產品

    銀灰色的塗漆外牆,鋁質的褶皺外觀,坐落於鬧市區的省川劇院充滿了藝術氣質。「高16米、長18米,牆面是我們從北京量身定製的『六面翻』劇照牆,可以不斷『變』出《巴山秀才》《白蛇傳》等經典川劇劇照。」劇院裡,能容納400名觀眾的川劇新劇場,擁有一個可升降收縮的大型舞臺,高25米、長近20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表演空間。這樣在有限的空間中,每一個觀眾都能享受到貴賓席一樣的觀看感受。

    「樓頂的天台,我們準備成立一個大型的戲劇文化俱樂部,定期舉辦戲劇沙龍、傳統戲劇演出。」陳智林說,大劇院今後每個月將進行兩場免費演出,輪流上演川劇精品劇目和折子戲。而在一樓大廳,一個500平方米的商業區,則用於開發川劇臉譜、卡通玩偶、戲劇音樂等系列產品,打造川劇產業鏈。

    「3—5年,讓川劇火起來」

    「我反對說『川劇看不懂,沒有觀眾』的說法。我們將大學鎖定為中國川劇大劇院的目標觀眾群體。」陳智林說,除了將大學生邀請到劇院外,他們還把川劇送到大學校園中,讓學子與川劇零距離。「我希望在3-5年間,能夠在大學、中學開辦川劇賞析班,讓更多青少年能夠與川劇親密接觸。」

    早在2003年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上,《巴山秀才》連續兩日在長安大戲院上演,原本800元的最高票價被炒至1000元,創下了川劇票價的一個歷史紀錄。2005年,《巴山秀才》走進清華、北大等高校並受到高校學子的熱捧,成為第一出走進北京高校的川劇。

    與此同時,幾年前省川劇院就開始策劃各類商業巡演,先後運作了《心有淚行》、《牛玉儒》、《巴山紅葉》、《火焰山》、《鏡花緣》等劇目上百場海內外商業巡演。如今,每年省川劇院的國外巡演高達50至70場,川劇熱銷海外,關鍵在於變依靠政府撥款創作劇目的「輸血」方式,為面向市場找項目融資、參與市場運作的「造血」方式。

    站在漂亮大氣的新劇場門前,陳智林講起蘊藏在他內心的這個夢想:3-5年之後,經過他與一眾川劇人的努力,讓川劇重新火起來!

    記者 伍翩翩 攝影 吳小川

相關焦點

  • 經典川劇《變臉》復演 新面孔徵服觀眾
    12月29日,在四川省川劇院建院60周年慶祝儀式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之一的《變臉》時隔多年重又搬上舞臺,贏得了包括川劇愛好者謝雲霞在內的觀眾認可。演出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重慶川劇名家沈鐵梅作為嘉賓代表向主創送去鮮花併合影。
  • 四川省川劇院將攜經典劇目《白蛇傳》等亮相臺灣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陳思武 劉剛)川劇變臉、吊打、託舉、站肩、掛頸、纏腰、鑽圈……四川省川劇院65名老中青演員將於4月6日至7日,在臺北演出匯聚川劇一系列高難度技巧的經典劇目《白蛇傳》,並精選《包公賠情》等六出折子戲,為臺灣觀眾呈現一場川劇盛會。
  • 四川省川劇院慶祝建院60周年
    「水上漂變臉咯!」12月29日下午,在四川省川劇院,為慶祝建院60周年,經典川劇《變臉》精彩上演。在下午的慶祝儀式上,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致賀詞,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羅強代表省政府講話。
  • 四川省川劇院將攜《白蛇傳》等經典劇目來臺獻藝
    四川省川劇院將於4月攜經典劇目《白蛇傳》及六出傳統折戲來臺演出,作為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中「戲曲經典」單元節目之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臺傳承與交流。「川劇麻辣燙——五腔並存的魔幻劇種」戲曲講堂25日在臺灣戲曲中心舉辦,介紹即將於4月6日和7日在此地展演的劇目,並普及川劇知識。
  • 視頻|復排版經典川劇《變臉》到底怎樣?彩排對公眾開放,首批觀眾...
    就在2天前,新版川劇《變臉》的彩排現場首次免費對公眾開放,一時間自發地吸引了不少戲迷去劇場觀看,400多個座位的劇場被坐得幾乎滿滿當當,展現出經典川劇劇目的「觀眾號召力」。當天彩排現場,演員們帶妝帶道具上臺表演,用正式演出的態度詮釋角色。
  • 四川省川劇院來樂 傾情上演《火焰山》
    為祝賀「新又新科社」成立80周年,2日下午,四川省川劇院《火焰山》劇組,帶著傳統藝術的魅力和藝術家們的拿手絕活走進樂山城區新又新大戲院,為樂山的觀眾專場演出神話川劇《火焰山》,幾百名樂山觀眾現場領略了傳統藝術的無限魅力。
  • 建院六十載桃李芬芳 四川省川劇院名家薈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12月29日下午2點半,《回望芳華,致敬經典——四川省川劇院建院60周年專題片》拉開了四川省川劇院建院六十周年慶祝儀式的序幕。現場,魏明倫、沈鐵梅、任庭芳、左清飛、陳智林、崔光麗、劉誼等戲劇戲曲界名家以及文藝院團負責人等齊聚一堂,祝賀省川建院60年。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劉嫈慶祝儀式上,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劉嫈,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先後發言,她們均表示要繼續守正創新,弘揚巴蜀文化,為川劇藝術的創新發展作出更大成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川劇來惠民 四川省川劇院「折子戲」迎新年
    川劇迎新年惠民演出折子戲專場演出現場(四川省川劇院 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劉垚):12月27日——12月29日,四川省川劇院「川劇迎新年惠民演出折子戲專場」在成都武侯區文化館武侯夢想劇場進行三場演出。
  • 輝煌·滄桑·燦爛——紀念四川省川劇院成立六十周年
    年華似水,歲月如流,彈指間,四川省川劇院從1960年3月17日在成都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六十個春秋。、風華正茂的四川省川劇學校首屆畢業生,便是建院初期的主要成員,這支嶄新的川劇表演團體,年輕的文藝新軍,在初出茅廬之際,便以成都市提督街解放軍影劇院為基地,首先推出建院公演的現代戲《金沙江畔》,獨具姿色而一炮走紅。
  • 川劇人對變臉洩密「變臉」(視線)(圖)
    圖為著名川劇變臉表演者何洪慶  越來越多的川劇行外人會變臉,已是不爭的事實。不久前,一位外地川劇愛好者給四川省川劇院發去一份報紙傳真,上面的消息令幾位負責人大吃一驚:當地一家小學剛舉行了千人變臉活動,學校還準備因此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變臉「洩密」成事實  這則消息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變臉絕技的保衛戰」。
  • 如何守住川劇「變臉」的秘密?「變臉」還有秘密嗎?
    很多人知道川劇,但說不出一個川劇經典劇目,「變臉」幾乎成了普通大眾心中的川劇全部。市場充斥著為「變臉」而「變臉」,為炫技而炫技的做法必將引來觀眾的厭惡。「變臉」從全本戲中獨立的歷史僅有三十年左右,上世紀九十年代,川劇演員彭登懷發現成都夜間很有演出市場,故而他率先將川劇《白蛇傳》中的變臉絕活從劇目中獨立出來,在成都附近的夜間戲場演出,以短、平、快、絕為特點的「變臉
  • 詳解川劇與川劇變臉
    這種同臺演出,不但滿足了觀眾的要求,並促使了幾種聲腔戲班的藝人有了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為了區別於在四川流行的京劇、漢劇等其他外來的劇種,這種統一演出的戲曲形式便稱為"川戲",後改稱"川劇"。    川劇的劇目十分豐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經四川省川劇院和川劇藝術研究所搜集的劇目有約近兩千出之多。已記錄的劇本約有一千本。1955年到1957年間,成渝兩市川劇界,對所搜集的劇目進行鑑定演出,演出的傳統劇四百個。
  • 慢鏡頭都看不穿川劇「變臉」背後的洪荒之力
    四川川劇院導演毛庭齊介紹戲服,展示川劇變臉面具。上世紀80年代,四川省川劇院的劇目《白蛇傳》前往歐洲演出,王道正老師的「變臉」引起了轟動,國外很多人都覺得很神奇,用很多攝像機對準王老師,回去後用慢鏡頭慢慢放,想要揭開變臉的秘密。「儘管如此,他們也沒有看出來到底是怎麼變的。從歐洲回來後,四川省委宣傳部和文化廳就制定了「禁止洩密」的規定。」國家級一級演員、四川省川劇院導演毛庭齊講述了多年前的故事。
  • 四川省川劇院4名演員亮相APEC歡迎晚宴表演「變臉」(組圖)
    四川在線消息  (四川在線記者 張銳)12日,記者從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處了解到,日前我省川劇院四位重量級演員在APEC歡迎晚宴中包攬「變臉欄目」,展示川劇變臉風採。
  • 四川省川劇院出品陳智林主演,電影《巴山秀才》開機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婷)「30多年後,能看到《巴山秀才》從川劇變成電影,常演常新,好高興!」電影版《巴山秀才》由四川省川劇院出品,一經開拍便得到了四川省文化與旅遊廳、四川省文聯以及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整部電影由國家一級導演張忠執導,他此前也曾導演過影視作品《小西天狄道傳奇》《我也有夢想》《笑裡藏刀》等。電影《巴山秀才》由二度梅花獎獲得者陳智林、梅花獲得者何苓、劉誼等川劇名家領銜主演,魏明倫任編劇,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劉嫈擔任總製片人,著名川劇音樂藝術家李天鑫任作曲,陳平任司鼓等。
  • 《鏡花緣》:川劇國際化運營新啟示
    國際化的劇目生產運營方式將為川劇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拓展海外演藝市場、探索體制改革路徑提供新的啟示和經驗。好風憑藉力:巧妙利用海外投資 川劇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杜建華介紹,清代乾嘉時期,川劇在高腔、胡琴、彈戲等幾種聲腔融合雜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
  • 川劇變臉來之不易,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人人都是守護者
    而在眾多絕技絕活中,最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被稱為「即時藝術」的川劇變臉了。據老輩藝人們相傳,川劇變臉最早出現在20 世紀20年代,是在被譽為「川劇聖人」的康子林為首的眾多川劇藝人的藝術交流中催生、發展出來的。最先在表演中出現變臉的是《歸正樓》,後來《歸正樓》裡的變臉被藝人們引用到《蒙面俠》、《八陣圖》、《白蛇傳》和《飛雲劍》等劇目中,逐漸發展壯大。
  • 甘當民族文化的守望者:訪川劇院長陳智林(圖)
    陳智林面對挑戰,知難而上,他多方請益,天天苦練,可謂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首場演出中,得到業界專家和廣大觀眾的極大好評,成功的實現了又一次自我超越。  院長陳智林  陳智林自1988年擔任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助理、副院長,曾下派達川市渠縣擔任掛職副縣長。2002年被任命為院長。
  • 曾金貴揣摩川劇變臉秘密 披露部分變臉過程(圖)
    、「有一位神秘的四川藝人教會曾金貴變臉」、「他肯定出了錢剽竊的!」等等猜測頻頻出現在網民和媒體的報導中。  昨日,記者再次來到曾金貴家裡,他也知道了這些「流言蜚語」,他氣憤地說:「這是冤枉!是嫉妒!是造謠!說我剽竊,有種的就拿出證據來證明!」說完,他也破天荒地叫記者當觀眾,將他的變臉絕活的整個過程展示在記者面前。
  • 四川省川劇院全新打造經典川劇《禹門關》
    央廣網成都2月28日消息(記者賈宜超)四川省川劇院近日成立川劇《禹門關》新劇組,傳承創新打造這一經典劇目。對於此次川劇《禹門關》的全新打造,四川省川劇院表示,不僅是為給觀眾呈現一個嶄新的舞臺感受,更是要實現劇目傳承創新與人才的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