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四川省川劇院非常氣派
位於成都鹽市口的鬧市區,有一棟頗具特色的銀灰色建築,「四川省川劇院」幾個大字上,一幅《巴山秀才》的劇照鋪滿了整面劇照牆……2011年8月,由四川省川劇院出資200萬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藝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成立,省川劇院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省川劇院院長、「二度梅」獲得者陳智林坦言,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營銷川劇,推動非遺項目走市場是公司成立的目的,公司將通過藝術創作、展演平臺、市場化運作模式進行整合,打造一個川劇的非遺傳承、保護、推廣平臺,讓古老的川劇走上一條生產性保護的新道路。
兩條腿走路既搞傳承又走市場
2011年8月,由四川省川劇院出資200萬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藝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成立,由陳智林擔任公司法人代表。公司以經營綜合文藝表演和國內演出為主要業務,旨在創新藝術生產方式,繁榮川劇藝術,推廣、傳播傳統藝術,促進傳統川劇藝術的現代化、世界化。
陳智林敢於「老戲新唱」的底氣,源於四川省川劇院優秀的人才和劇目。陳智林、古小琴、何苓、崔光麗、李莎、劉誼,四川省川劇院6朵「梅花」競相怒放。四川省川劇院近年來創作演出的《變臉》、《易膽大》、《巴山秀才》等經典川劇,也曾先後榮獲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金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
「劇院專心搞創作,劇場提供展演、傳承的平臺,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我們有底氣兩條腿走路,一邊搞傳承一邊走市場。讓古老的川劇走上一條生產性保護的新道路。」
川劇產業鏈劇場+俱樂部+商業產品
銀灰色的塗漆外牆,鋁質的褶皺外觀,坐落於鬧市區的省川劇院充滿了藝術氣質。「高16米、長18米,牆面是我們從北京量身定製的『六面翻』劇照牆,可以不斷『變』出《巴山秀才》《白蛇傳》等經典川劇劇照。」劇院裡,能容納400名觀眾的川劇新劇場,擁有一個可升降收縮的大型舞臺,高25米、長近20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表演空間。這樣在有限的空間中,每一個觀眾都能享受到貴賓席一樣的觀看感受。
「樓頂的天台,我們準備成立一個大型的戲劇文化俱樂部,定期舉辦戲劇沙龍、傳統戲劇演出。」陳智林說,大劇院今後每個月將進行兩場免費演出,輪流上演川劇精品劇目和折子戲。而在一樓大廳,一個500平方米的商業區,則用於開發川劇臉譜、卡通玩偶、戲劇音樂等系列產品,打造川劇產業鏈。
「3—5年,讓川劇火起來」
「我反對說『川劇看不懂,沒有觀眾』的說法。我們將大學鎖定為中國川劇大劇院的目標觀眾群體。」陳智林說,除了將大學生邀請到劇院外,他們還把川劇送到大學校園中,讓學子與川劇零距離。「我希望在3-5年間,能夠在大學、中學開辦川劇賞析班,讓更多青少年能夠與川劇親密接觸。」
早在2003年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上,《巴山秀才》連續兩日在長安大戲院上演,原本800元的最高票價被炒至1000元,創下了川劇票價的一個歷史紀錄。2005年,《巴山秀才》走進清華、北大等高校並受到高校學子的熱捧,成為第一出走進北京高校的川劇。
與此同時,幾年前省川劇院就開始策劃各類商業巡演,先後運作了《心有淚行》、《牛玉儒》、《巴山紅葉》、《火焰山》、《鏡花緣》等劇目上百場海內外商業巡演。如今,每年省川劇院的國外巡演高達50至70場,川劇熱銷海外,關鍵在於變依靠政府撥款創作劇目的「輸血」方式,為面向市場找項目融資、參與市場運作的「造血」方式。
站在漂亮大氣的新劇場門前,陳智林講起蘊藏在他內心的這個夢想:3-5年之後,經過他與一眾川劇人的努力,讓川劇重新火起來!
記者 伍翩翩 攝影 吳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