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來之不易,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人人都是守護者

2021-01-08 鏘鏘文史局

川劇

要說老年人在春晚最喜歡看什麼節目?很多人都能張口就來——戲劇。確實,戲劇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憑藉著其優美鏗鏘的唱腔,華麗而不失平和的動作演繹,婉轉動人的劇情在老年人當中得到廣泛傳播,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哼上幾句。

依據表演形式的不同,戲劇又分為川劇、京劇和豫劇等諸多劇種。其中髮根於巴蜀之地的川劇中的變臉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人有百面,戲子有千面

在戲曲出現之前,臉譜和面具就已經存在了,如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提到:「西涼伎,假面湖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即那時的歌舞藝人已開始在演出時佩戴面具。

臉譜被稱為「戲曲的圖案化的性格化裝」,變臉則是改變臉譜。變臉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在川劇中。川劇明末清初開始在四川中部和東部、重慶、貴州和雲南廣泛流行,距今約有三百年歷史。

川劇以表演見長,有著諸多絕技絕活,如變臉、踢慧眼、噴火、繩索功和代角等,極具觀賞性,在戲劇界有句話說「聽京劇看川劇」不無道理。

而在眾多絕技絕活中,最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被稱為「即時藝術」的川劇變臉了。據老輩藝人們相傳,川劇變臉最早出現在20 世紀20年代,是在被譽為「川劇聖人」的康子林為首的眾多川劇藝人的藝術交流中催生、發展出來的。

最先在表演中出現變臉的是《歸正樓》,後來《歸正樓》裡的變臉被藝人們引用到《蒙面俠》、《八陣圖》、《白蛇傳》和《飛雲劍》等劇目中,逐漸發展壯大。

川劇演員在表演變臉時,通過使用袖、袍、扇等道具,在遮面一瞬間時使用某種特別手法達到變臉的目的來描述劇中人物內心和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情緒和心理狀態以不同顏色不同花紋的臉譜表現出來,極具視覺感染力,這也是川劇臉譜的獨特性。

川劇變臉

今日川劇變臉來之不易

變臉出現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輔助表演方式,還存在很多表演漏洞,並未取得廣泛關注。發展到今天的豐富且神秘的變臉文化則是一百年來一個又一個變臉藝術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首先,變臉臉譜材料的更換對變臉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1954 年,川劇藝人孫德才將變臉臉譜的材質由夾皮紙變成了布料。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四川省川劇院武生演員劉忠義改用綢緞製作臉譜,變臉的臉譜數目明顯增多,破綻幅度得到明顯降低,變臉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變臉技藝的完善,變臉技藝被應用到了更多的劇目當中,由於變臉的神秘性與藝術性,川劇的舞臺效果越來越好。變臉也成為了川劇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絕活,有「看川劇不看變臉等於白看」之說。

川劇

新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日漸方便,變臉文化迅速傳播開來,不僅僅是在巴蜀之地,在國內的其他地方上的人們也通過手機、電腦認識到了川劇,認識到了變臉。在2006年,川劇藝術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入選非遺,使變臉傳統藝術文化屬性得以提高。人們不再簡單把它當成一種山野雜技。

變臉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形式,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代表著巴蜀之地人民的智慧,人們對藝術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

傳承之路崎嶇坎坷

正所謂福兮禍所依,儘管川劇和變臉藝術在蓬勃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些問題接連出現,這些問題不得到很好的解決的話,必定會阻礙著川劇和變臉藝術的發展。

1. 觀眾對川劇變臉缺乏深層次認知

川劇變臉不是僅僅變換自己臉上覆蓋著的臉譜,變臉要與川劇的一些表演環節結合起來才能了解變臉要表達的深層次東西。在變臉過程中,變臉藝術者不僅要快速變換自己臉上的面具,而且還要在變臉時注重自己的神情與動作,這樣有利於觀眾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川劇的精彩。可是很多觀眾看不到這一點。

臉譜

臉譜以顏色劃分有紅、白、青、綠等幾種,每種又可以代表著一種心情,比如紅色代表憤怒,白色代表狡詐。變臉過程中通過臉譜顏色的變化也可以於無聲之中反映出劇中人物心情的變化,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川劇劇情,這也是最初川劇中設置變臉環節的原因。

隱藏在臉譜背後的故事不為觀眾所知曉,自然也對川劇的傳承造成諸多阻撓,不利於川劇變臉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2. 變臉形式落後,缺乏創新,沒有與時俱進

川劇變臉作為一種傳統藝術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本著回歸底層,回歸過去保持本心的發展路線,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深受一些民間群眾的喜愛。這種方式有利於川劇在底層紮根,但是不利於其發展壯大。

在網絡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如果固步自守,不思進取,不做創新,很難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中衝出重圍。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戲曲類演出場次0.74萬場,比2018年同期上升4.51%;票房收入4.1億元。全國戲曲演出半年的票房還不如一部引進的國外電影票房多。

我們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走出大山,走出村落,走到國際化的大舞臺上去,讓全世界都能夠欣賞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時傳統川劇表演又非常受制於表演形式,需要場地和專門的服裝和道具,不能做到「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自由化演出,不利於川劇的傳播與傳承。

3. 變臉離開川劇還叫變臉嗎

如果你去問一個小孩或者年輕人你看過川劇嗎?他很可能回答說沒有。但如果你問他看過變臉嗎?他可能就回答的是看過了。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不願意去欣賞川劇中的其他表演環節,只去欣賞神秘酷炫的變臉環節,仿佛變臉就代表著川劇的精華、川劇的全部。

有需就有應,為了響應眾人對單獨變臉的嚮往,很多變臉藝術者不再以川劇為依託,把變臉單獨抽出來作為一種民間技藝進行展示,這也就使得人們更加無法體會到臉譜背後隱藏的含義。

如果去四川那邊旅遊就會發現,在一些景點,火鍋店,茶樓經常可以看到變臉藝術者的身影。這種表演形式與在劇院表演不太一樣,觀眾和演員之間的互動更加自由。無疑這種形式有利於變臉為人們所見識,但是它也會在無形中淡化人們對變臉原本想表達的意義的探討,對完整且準確的傳承變臉文化造成不利影響。

變臉藝術者

築起傳承之基

川劇變臉作為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些年來在傳承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不再只從紀錄片裡看到變臉,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 加大對中國川劇戲劇文化的宣傳

川劇作為我國戲劇殿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劇種,在傳統戲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變臉是川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表演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在變臉過程中不僅要讓觀眾看到它的藝術價值,也要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價值內涵。

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群眾當中,了解群眾對變臉已知的與未知的,並對此開展相關工作,加大對川劇文化的宣傳力度,使川劇文化能夠立根於群眾,與群眾產生共鳴,提高社會對川劇的了解。

變臉藝術者

2. 與時俱進,跟上網際網路的浪潮

川劇劇情跌宕起伏,表演者字正腔圓,又憑藉變臉、噴火、雜技等絕活具有非常高的觀賞性,在過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可是在如今視頻資源橫行,人手一部手機,只要想看隨時就可以看,傳統川劇表演飽受打壓。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表演劇目缺乏創新,表演形式缺乏創新,傳播模式缺乏創新等等。在如今的時代裡,不創新,搞固步自封就是落後,終究會被淹沒在科技化的浪潮之中。網絡時代的到來,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的過程中,要緊跟時代潮流,登上網際網路的快車。

我們可以將川劇與動漫結合創建經典ip形象賦予川劇新的活力,比如《京劇貓》的誕生就無疑促進了京劇的傳播;可以結合時事開發新的劇目,比如以扶貧攻堅為背景編寫新劇目;利用新設備新材料對表演形式進行優化創新,比如在表演中加入聲光電等特效;利用好短視頻平臺,剪輯優質內容上傳;開發川劇文創產品,讓川劇走入尋常百姓家......

唯有不斷創新,未來川劇變臉藝術才會走得更遠。

3.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技藝與文化同時輸出

由於很多產業對變臉藝術者的需要,因此會有很多人抱著只學習變臉技藝之後憑此獲利的心理進行學藝,這是萬萬不行的。變臉藝術是川劇的一部分,變臉離不開川劇中其他表演環節。離開了,變臉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市井雜耍,不具有文化內涵和深刻意義。

這就要求對傳承者們嚴格把關,確保他們想學的是變臉以及它背後的川劇,而不僅僅是變臉這一技藝本身,同時也要要求傳承者們在學成之後,即便是要單獨表演變臉,也要向觀眾展示變臉文化意義與內在蘊含,讓更多人真正了解到川劇,而不僅僅拘泥形式。

每個人都是守護者

川劇變臉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技巧性與文化藝術價值。可是由於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網絡上的快餐文化,如短視頻等,而在慢慢把變臉這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給忘卻。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夠在劇院中見到一次正宗的變臉,為了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長久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們需要對川劇變臉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我們的文化,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守護者,都應該好好守護它,讓它在今後的漫漫歲月中依舊保持蓬勃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戲劇》

2.《試論川劇臉譜藝術形式與受眾審美的互動》

3.《戲劇文學》

4.《戲劇之家》

相關焦點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變臉傳承單位巴蜀文化川劇變臉學校
    記者十三問讓你全面了解國粹變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嘴壺表演記者問1:巴蜀文化川劇變臉學校是如何傳承川劇變臉的答:巴蜀文化川劇變臉學校是由中國川劇變臉大師、巴蜀變臉王黃磊老師創辦,變臉大師黃磊老師多次被黨和國家受邀到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做川劇變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採訪;黃磊老師創辦巴蜀文化川劇變臉培訓學校主要是為弘揚國粹藝術精華為宗旨,變臉藝術大師黃磊老師說川劇變臉是我們中國的國粹
  • 川劇變臉吐火參加四川省第七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世世代代回憶錄——中國「變臉文化」的陳年舊事
    領導人在講話中曾經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五千年上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並流傳至今,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然而變臉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的一項文化藝術,更是將中國文化的生命力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令人嘆為觀止!
  • 川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戲曲的虛實結合,極具美學特徵
    當你第一次聽到「變臉」這個詞是在哪裡呢?很多人說它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結合手藝人的一個創造,其實它存在的意義真的很大。主要流行的地區在四川一帶,所以有了這樣的一個稱呼,在戲曲中它也是一個著名的品類,結合了很多的藝術特色在其中。
  • 被人遺忘的川劇,四川與重慶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拯救?
    川劇,廣泛流行於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等省市的地方戲曲。目前,川劇是屬於四川省和重慶市共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部分人的傳統印象當中,川劇裡的變臉、吐火等炫目的表演形式,就代表了它的全部,大家對於川劇的了解也就止步於此。
  • 青州17歲中職生苦學川劇變臉 月入上萬元
    寒暑假火鍋店兼職迷上川劇變臉初中畢業,李俊廷來到青州市當地一家火鍋店打工。正是這段經歷,讓他開始接觸川劇變臉。「當時,火鍋店經常從外地邀請會川劇變臉的藝人表演。」李俊廷說,他一下子就被這變幻莫測的藝術著了迷。後來,李俊廷得知,這位川劇變臉藝人是濰坊川劇變臉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孫寧。最終,李俊廷決定辭去火鍋店的工作,跟隨老師系統學習川劇變臉。
  • 川劇變臉「洩密」在我國引起激烈爭論
    新華網成都6月9日電(記者苑堅 白潔)我國將在本月10日迎來首個「文化遺產日」,但屬於中國「國家二級機密」的川劇變臉「洩密」事件本周卻在我國引起激烈爭論。  有「變臉王」之稱的川劇演員王道正日前透露,屬於「國家二級機密」的川劇「變臉」藝術遭「洩密」,個別演員私自對外傳授川劇「變臉」,甚至已流傳到國外。
  • 川劇變臉:變臉在全國各地的飯館流行,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川劇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的臉譜,是川劇表演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變臉就是表演者在變換自己的臉譜。相比於吐火、藏刀,變臉更適合在飯店演出,既沒有危險還比較有趣,最重要的是,觀眾們不需要去了解川劇,光看變臉也能圖個樂呵。
  • 四川南充4歲萌娃學川劇變臉 5分鐘變4個臉譜
    1月11日下午,在四川廣安舉行的某教育集團的一場匯報演出上,5個萌娃身穿白、藍、紅、黑、黃色的川劇服裝,踩著小碎步登臺,一亮相,就引起現場一片歡呼。這是南充一家幼兒園的匯報演出節目《川劇傳承》。5個表演川劇變臉的萌娃,來自幼兒園中班、大班。
  •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川劇,是歷代川劇藝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創作並傳承下來的具有四川地區濃鬱特色的曲藝劇種,是四川省最重要的曲藝劇種,主要在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等地區流行,甚至一段時間在大江南北引起轟動,在相隔萬裡的西方國家仍然可以看到川劇的影子,尤其是川劇變臉,更是在大江南北廣為流行,即使現在,仍有很多人慕名學習
  •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幸福場是這樣做的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記憶更是我們成都人的驕傲▲ 原成都秀麗東方幸福場實拍在有一段時間複雜「小眾」的蜀繡曾面臨失傳的危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麵塑、糖畫除了很多四川非遺一些從北方遠道而來的非物質文化
  • 川劇名家齊聚成藝大學 共話川劇振興傳承之策
    ……和川劇一樣,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臨斷層之困,如何依託大學進行非遺傳承人培養,如何把川劇振興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日前,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名家雲集。巴蜀鬼才魏明倫、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嚴福昌、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王超,四川省劇目工作室主任丁鳴等戲劇界知名人士30餘人,就如何讓川劇在現代煥發生機活力,如何依託藝術職業本科大學培養一批非遺傳承人才,如何藉助川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議題暢所欲言,熱情碰撞。
  • 慢鏡頭都看不穿川劇「變臉」背後的洪荒之力
    新華社成都11月1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童方)一張張或紅或綠、或喜或悲的面孔,在同一個人身上瞬間變幻,給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這就是川劇「變臉」的魅力。川劇「變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二級機密,這也是中國戲劇界惟一一項國家機密。作為一項神秘的傳統藝術,川劇「變臉」的精彩之處在哪兒?
  •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這四個基礎精神鑄就了,中華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和遺產傳承,其中包括以下現從的,被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古代建築。這些遺產的價值,是沒有任何物體和文明精神所能替代的。它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文明。我們應當繼續保護和傳承,使得這些遺產流芳千古。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分三種,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這是全人類的遺產,我們國家其中有55項被列為世界遺產和義大利並列全球第一。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大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繼續
    2020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值此非遺盛會之際,大邑縣於6月13日-19日開展12場「大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省級非遺項目《牛兒燈》川劇《變臉》本次展演把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送到了王泗蜀之源酒廠職工和王泗小學師生面前,非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現代人與非遺文化之間的交流;有利於非遺文化的傳承,也提高了人們的文化修養。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大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來襲
    2020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值此非遺省會之際,大邑縣於6月13日-19日開展12場「大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活動以「暢遊成都·體驗非遺」為主題,由大邑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主辦
  • 如何守住川劇「變臉」的秘密?「變臉」還有秘密嗎?
    如何守住川劇「變臉」的秘密,重拾「變臉」的神秘呢?「變臉」大師王正道曾批評一些川劇演員貪圖錢財而私下教授別人「變臉」技藝。現在甚至出現了變臉培訓學校,山東濟南就有一家名為「巴蜀文化川劇變臉培訓學校」,學校明文規定,按臉收費,學變8張臉和12張臉是不同版型,實在細緻入微。
  • 中國的川劇變臉是怎麼做到的?(改)
    那天,懶羊耐不住肚子裡對熱辣辣的渴望,去了趟當地的川菜館:館子裡,音樂一直在重複播放著跟懶羊年紀不符的曲子,臺上大茶壺茶藝表演和變臉陸續進行著。懶羊確是很好奇----川劇變臉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通常我們了解到的變臉都是跟川劇相關,但是,變臉只是川劇的一種絕活而已。作為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在唱腔、服飾及樂器和曲牌等上都極具特色。相傳,變臉是古人為了直面兇禽猛獸時能生存下來,所以把自己的臉勾畫成不同的形態。
  • 川劇變臉:"國寶"的危機
    「這對變臉的發展非常不利。」  無據可查的國家機密  「我們也只是聽說它是國家機密。」王道正承認,對變臉是否為國家機密,自己並不確定。  他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1987年,他去日本訪問演出前,在四川省文化廳為他們餞行的宴席上,「當時,席上有一副廳長、一文化科長以及國家安全局一科長,就有人說到變臉是國家機密。」
  • 小學生跟著大師學川劇變臉
    傳承川劇變臉藝術 彭登懷首開娃娃班  5月15日,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先生把「七小娃彭登懷川劇變臉藝術團」的牌子親手交到七中初中附小校長劉靚手上,四川蜀蓉戲劇社·七小娃彭登懷川劇變臉藝術傳承班正式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