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閔不克
一、引言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出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南京第二鋼鐵廠工人在一座名為「宮山」的小山取土時,發現了一座大型南朝墓葬,考古人員發下墓室的南北牆壁上有兩幅巨型磚印壁畫。專家將兩幅磚畫拼接在一起,命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拼壁畫。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畫。如今它保存在南京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竹林七賢」磚畫分為南壁和北壁兩個部分,南壁依次是怡然彈琴的嵇康、吹指長嘯的阮籍、執杯欲飲的山濤、仰首赤足的王戎;北壁依次是閉目沉思的向秀、嗜酒狂放的劉伶、妙解音律的阮鹹、悠然自得的榮啟期。前七位是大名鼎鼎的魏晉名士「竹林七賢」。最後一位榮啟期是哪位大神?
榮啟期是一位春秋時的隱士。孔子在泰山遊覽時看見他穿著破衣服,彈著琴,唱著歌。孔子好奇地問:「先生為什麼這麼快樂呢?」榮啟期回答說自己有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將九十。榮啟期清高遁世的思想和高士風度,完全契合竹林七賢,八個人才能兩兩對稱。
二、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吃藥
壁畫中的王戎,仰首赤足,應該是吃五石散後的發散狀態。
魏晉風度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吃藥。
一般情況是有病了才吃藥,當然現代也有很多人吃藥是為了保健與預防。魏晉時期吃藥的人比當下那些把保健品當飯吃的人還厲害,他們吃的藥是五石散(寒食散)。吃藥,是魏晉時期最流行的時尚。
魏晉時期的人們為什麼好端端的吃藥?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追求長壽。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人們普遍沒有安全感,感嘆人生苦短,對死亡極度恐懼,非常渴望生命。許多人相信吃五石散可以長壽,吃藥隨之流行。二是五石散不僅美容效果奇佳,而且增強性能力,有效增加夫妻生活的樂趣,這也是服藥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
五石散具體是什麼,有什麼成分這裡就不解釋了,有興趣的同學會可以用頭條搜索去。這裡重點介紹五石散的副作用,因為副作用的存在多少促進了魏晉時期飲酒和服飾的變化。五石散的主要副作用是體內產生大量的熱能,如果發散不好就會中毒。所以吃完藥後要嚴格按照一套繁瑣的步驟發散毒性和熱性,否則會危及生命。
①五石散能否起作用關鍵在酒。服藥後首先要喝優質的熱酒,一天需要多次飲酒,保持身體一直處在微醉狀態,以利於毒和熱的發散。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劉伶為什麼常常坐車時還拿著一壺酒的行為了。為什麼要喝優質的熱酒呢?因為喝冷酒或劣質酒,會喪命。
②飲酒後身體發熱時,應立即用冷水洗手腳,藥力發作時,再用冷水浴,這樣可使藥的毒性熱性較快地發揮。洗浴之後要迎風梳頭,穿寬大的衣服、大量吃冷飯。
③服藥後一定要散步,即使病重體弱不能下床,也要由人攙扶著強行散步。
雖然服用寒食散有拿自己的性命當賭注的嫌疑,副作用多多,如《禹貢地域圖》的作者裴秀因為服用冷酒喪命。但是發散得當的話,可以使人神明開朗,產生妙不可言的感覺,所以服食五石散逐漸成為社會時尚。
三、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飲酒
壁畫中的山濤,執杯欲飲,他的行為代表了魏晉風度的另一個特徵飲酒。
五石散價格昂貴,副作用大,僅流行於貴族,酒的價格則便宜的多,飲酒之風逐漸盛行,魏晉之際,社會動蕩,朝不保夕,喝酒買醉成為許多人解決人生苦悶的逃避手段,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道出了當時的社會心態。酒是個好東西,可以有助於五石散毒性的發散,可以把人帶入無憂無慮的幻鏡,更可以在清談是增加情趣,酒成為士人的首選。
竹林七賢個個都是酒中豪傑:
嵇康的理想人生就是「濁酒一杯,彈琴一曲」。
阮籍,又被稱為「阮步兵」,原因就是他見步兵廚釀的酒好,要求任步兵校尉,目的就是能喝到好酒。
阮鹹也是個「酣飲」的酒徒。
七賢中喝酒最兇的非劉伶莫屬,劉伶的妻子常常勸他戒酒,劉伶見妻子懇切,便說:「你說的對,我要對鬼神發誓戒酒,你去買些酒肉來吧。」妻子備好酒和肉,劉伶便跪下發誓:
「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婦兒之言,慎不可聽。」
原來劉伶耍了個花招,不僅騙吃騙喝,而且鄭重表白,我劉伶來到人間就是為了喝酒!
……
其實,魏晉之際貴族士人們的酗酒,不僅僅是為了追求享受,有的時候是為了遠離政治鬥爭,通過酗酒的手段保全自己。如八王之亂時,楊淮見政局動蕩,自己的才幹無法施展,便縱酒逍遙。東晉初年,阮裕受大將軍王敦信任,但阮裕看出王敦有「不臣之心,」於是借整天醉酒為手段,由此耽誤工作被免職。
以酒為障眼法,企圖免禍,實際是一種消極的反抗。
四、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清談
壁畫中的向秀,閉目沉思,他的行為代表了魏晉風度的另一個特徵清談。
清談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一大特色,杯中俗物飲酒與高雅玄學的結合,兩者相得益彰。玄學家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或「無」。「道」,無法用語言描述,看不見摸不著,只靠內心的直覺去把握,而在飲酒之後特別是在微醉的狀態,人會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種感覺與他們所理解的道十分接近。
玄學的理性與醉酒後身心的感覺相結合,不僅促進了飲酒風氣的流行,還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們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理解。劉伶的《酒德頌》描述了一位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每天只做一件事——飲酒。大人先生的清高不入俗,引起了傳統衛道士的議論責難,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劉伶借酒談玄,表達的是對自然的追求,對自由的嚮往和自我意識的宣洩。
清談類似於現在的辯論會,魏晉士人把它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在日常交往,賓朋聚會時都能見到清談的身影,有人廢寢忘食,有人思考不輟。有人為此喪命。《世說新語》記載,衛玠體弱多病,他的母親常禁止他清談,衛玠全然不顧。一次衛玠在王敦家遇到了當時著名的清談家謝琨,兩人興奮不已,談了一夜,結果是因為過度勞累,一命歸西。
清談玄學是魏晉士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清談,舊觀念和舊文風開始在人們頭腦中瓦解,在一定程度開創了學術平等思想自由的新局面。
五、結語
以吃藥、飲酒、清談為代表魏晉風度,其背後隱藏的是人性的覺醒,表現為魏晉士人自我意識強烈和情慾的肯定。僅舉幾例:
桓溫年輕時和殷浩同樣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種競爭心。桓溫問殷浩:「你和我相比,誰強些?」殷浩回答說:「我和自己長期打交道,寧願作我。」殷浩直截了當的對自己做了肯定,擺脫了外在標準,突出了自己的價值,與不能自誇的傳統觀念相比,自我意識得到了釋放。
魏晉時期,每年的七月七日有有曬書的習俗,郝隆那天到太陽地裡臉朝上躺著,有人問他幹什麼,他回答說:「我曬書。」意思是我的肚子裡全是學問,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阮鹹愛上了姑姑家的一個鮮卑族婢女。在給母親守孝期間,他姑姑要遷到遠處,帶走了婢女,阮鹹知道了,借了客人的驢,穿著孝服去追她,兩人一起騎著驢回來。這個婢女就是阮遙集的母親。阮鹹為了愛完全不顧雙方身份地位的差別,在當時也是屬於另類的人了。
難怪宗白華先生把魏晉時代成為「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鬱熱情的一個時代」。
參開資料:
1.《晉書》2.《世說新語》3.蘇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與魏晉畫風》4張豈之《中國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