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磚畫,描繪了七賢的縱情任性,表現的是魏晉風度

2020-12-10 青鑑文史

文/閔不克

一、引言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出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南京第二鋼鐵廠工人在一座名為「宮山」的小山取土時,發現了一座大型南朝墓葬,考古人員發下墓室的南北牆壁上有兩幅巨型磚印壁畫。專家將兩幅磚畫拼接在一起,命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拼壁畫。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畫。如今它保存在南京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竹林七賢」磚畫分為南壁和北壁兩個部分,南壁依次是怡然彈琴的嵇康、吹指長嘯的阮籍、執杯欲飲的山濤、仰首赤足的王戎;北壁依次是閉目沉思的向秀、嗜酒狂放的劉伶、妙解音律的阮鹹、悠然自得的榮啟期。前七位是大名鼎鼎的魏晉名士「竹林七賢」。最後一位榮啟期是哪位大神?

榮啟期是一位春秋時的隱士。孔子在泰山遊覽時看見他穿著破衣服,彈著琴,唱著歌。孔子好奇地問:「先生為什麼這麼快樂呢?」榮啟期回答說自己有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將九十。榮啟期清高遁世的思想和高士風度,完全契合竹林七賢,八個人才能兩兩對稱。

二、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吃藥

壁畫中的王戎,仰首赤足,應該是吃五石散後的發散狀態。

魏晉風度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吃藥。

何晏是吃五石散的始祖。(劇照)

一般情況是有病了才吃藥,當然現代也有很多人吃藥是為了保健與預防。魏晉時期吃藥的人比當下那些把保健品當飯吃的人還厲害,他們吃的藥是五石散(寒食散)。吃藥,是魏晉時期最流行的時尚。

魏晉時期的人們為什麼好端端的吃藥?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追求長壽。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人們普遍沒有安全感,感嘆人生苦短,對死亡極度恐懼,非常渴望生命。許多人相信吃五石散可以長壽,吃藥隨之流行。二是五石散不僅美容效果奇佳,而且增強性能力,有效增加夫妻生活的樂趣,這也是服藥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

五石散具體是什麼,有什麼成分這裡就不解釋了,有興趣的同學會可以用頭條搜索去。這裡重點介紹五石散的副作用,因為副作用的存在多少促進了魏晉時期飲酒和服飾的變化。五石散的主要副作用是體內產生大量的熱能,如果發散不好就會中毒。所以吃完藥後要嚴格按照一套繁瑣的步驟發散毒性和熱性,否則會危及生命。

①五石散能否起作用關鍵在酒。服藥後首先要喝優質的熱酒,一天需要多次飲酒,保持身體一直處在微醉狀態,以利於毒和熱的發散。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劉伶為什麼常常坐車時還拿著一壺酒的行為了。為什麼要喝優質的熱酒呢?因為喝冷酒或劣質酒,會喪命。

②飲酒後身體發熱時,應立即用冷水洗手腳,藥力發作時,再用冷水浴,這樣可使藥的毒性熱性較快地發揮。洗浴之後要迎風梳頭,穿寬大的衣服、大量吃冷飯。

③服藥後一定要散步,即使病重體弱不能下床,也要由人攙扶著強行散步。

雖然服用寒食散有拿自己的性命當賭注的嫌疑,副作用多多,如《禹貢地域圖》的作者裴秀因為服用冷酒喪命。但是發散得當的話,可以使人神明開朗,產生妙不可言的感覺,所以服食五石散逐漸成為社會時尚。

三、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飲酒

壁畫中的山濤,執杯欲飲,他的行為代表了魏晉風度的另一個特徵飲酒。

五石散價格昂貴,副作用大,僅流行於貴族,酒的價格則便宜的多,飲酒之風逐漸盛行,魏晉之際,社會動蕩,朝不保夕,喝酒買醉成為許多人解決人生苦悶的逃避手段,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道出了當時的社會心態。酒是個好東西,可以有助於五石散毒性的發散,可以把人帶入無憂無慮的幻鏡,更可以在清談是增加情趣,酒成為士人的首選。

竹林七賢個個都是酒中豪傑:

嵇康的理想人生就是「濁酒一杯,彈琴一曲」。

阮籍,又被稱為「阮步兵」,原因就是他見步兵廚釀的酒好,要求任步兵校尉,目的就是能喝到好酒。

阮鹹也是個「酣飲」的酒徒。

七賢中喝酒最兇的非劉伶莫屬,劉伶的妻子常常勸他戒酒,劉伶見妻子懇切,便說:「你說的對,我要對鬼神發誓戒酒,你去買些酒肉來吧。」妻子備好酒和肉,劉伶便跪下發誓:

「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婦兒之言,慎不可聽。」

原來劉伶耍了個花招,不僅騙吃騙喝,而且鄭重表白,我劉伶來到人間就是為了喝酒!

……

其實,魏晉之際貴族士人們的酗酒,不僅僅是為了追求享受,有的時候是為了遠離政治鬥爭,通過酗酒的手段保全自己。如八王之亂時,楊淮見政局動蕩,自己的才幹無法施展,便縱酒逍遙。東晉初年,阮裕受大將軍王敦信任,但阮裕看出王敦有「不臣之心,」於是借整天醉酒為手段,由此耽誤工作被免職。

以酒為障眼法,企圖免禍,實際是一種消極的反抗。

四、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清談

壁畫中的向秀,閉目沉思,他的行為代表了魏晉風度的另一個特徵清談。

清談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一大特色,杯中俗物飲酒與高雅玄學的結合,兩者相得益彰。玄學家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或「無」。「道」,無法用語言描述,看不見摸不著,只靠內心的直覺去把握,而在飲酒之後特別是在微醉的狀態,人會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種感覺與他們所理解的道十分接近。

玄學的理性與醉酒後身心的感覺相結合,不僅促進了飲酒風氣的流行,還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們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理解。劉伶的《酒德頌》描述了一位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每天只做一件事——飲酒。大人先生的清高不入俗,引起了傳統衛道士的議論責難,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劉伶借酒談玄,表達的是對自然的追求,對自由的嚮往和自我意識的宣洩。

清談類似於現在的辯論會,魏晉士人把它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在日常交往,賓朋聚會時都能見到清談的身影,有人廢寢忘食,有人思考不輟。有人為此喪命。《世說新語》記載,衛玠體弱多病,他的母親常禁止他清談,衛玠全然不顧。一次衛玠在王敦家遇到了當時著名的清談家謝琨,兩人興奮不已,談了一夜,結果是因為過度勞累,一命歸西。

清談玄學是魏晉士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清談,舊觀念和舊文風開始在人們頭腦中瓦解,在一定程度開創了學術平等思想自由的新局面。

五、結語

以吃藥、飲酒、清談為代表魏晉風度,其背後隱藏的是人性的覺醒,表現為魏晉士人自我意識強烈和情慾的肯定。僅舉幾例:

桓溫年輕時和殷浩同樣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種競爭心。桓溫問殷浩:「你和我相比,誰強些?」殷浩回答說:「我和自己長期打交道,寧願作我。」殷浩直截了當的對自己做了肯定,擺脫了外在標準,突出了自己的價值,與不能自誇的傳統觀念相比,自我意識得到了釋放。

魏晉時期,每年的七月七日有有曬書的習俗,郝隆那天到太陽地裡臉朝上躺著,有人問他幹什麼,他回答說:「我曬書。」意思是我的肚子裡全是學問,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阮鹹愛上了姑姑家的一個鮮卑族婢女。在給母親守孝期間,他姑姑要遷到遠處,帶走了婢女,阮鹹知道了,借了客人的驢,穿著孝服去追她,兩人一起騎著驢回來。這個婢女就是阮遙集的母親。阮鹹為了愛完全不顧雙方身份地位的差別,在當時也是屬於另類的人了。

難怪宗白華先生把魏晉時代成為「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鬱熱情的一個時代」。

參開資料:

1.《晉書》2.《世說新語》3.蘇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與魏晉畫風》4張豈之《中國思想史》

相關焦點

  • 六朝神品:「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
    原標題:六朝神品:「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國寶華光)   1960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了一座東晉晚期至南朝劉宋時期的帝王陵墓。其中最有價值的,為墓室南北兩壁的大型模印拼嵌磚畫(或稱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該磚畫分兩組,各由近300塊磚拼嵌而成。
  •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竹林七賢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出土了一座南朝時期的王墓,墓室南北兩壁的畫像磚表現的即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從此,我們只需到南博就可一睹1700年前竹林七賢的「魏晉風度」。
  • 完美磚畫「畫活」竹林七賢(圖)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模印拼嵌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簡稱「竹林七賢磚畫」)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一幅魏晉人物畫的實物,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  1960年4月,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太崗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時發現了竹林七賢磚畫。
  • 禁出文物|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它的流行時間從戰國一直到魏晉南北朝,主要出土於河南、江蘇、四川等地,是我國歷史文物寶庫中的珍貴遺存。南京博物院所藏模印拼嵌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簡稱「竹林七賢磚畫」)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且品相最為完好的大型人物畫像磚實物,是南朝帝王陵墓裝飾壁畫,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歷來被國內外史學和美術界所重視。
  • 關於《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的那些趣事
    西擅橋出土的磚畫在所有這些磚畫中是藝術水平最高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創作時間是南朝,材料為模印磚畫,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館。《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魏晉以來,魏晉風骨便成為文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話題,竹林七賢更是文人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形象。
  • 葛軍|魏晉風度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是指魏晉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的合稱。雅道的代表人物,被隱宗妙真道奉祀為大宗師。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紫砂來自大自然的恩賜,竹林七賢具備了大自然的性情,將自然材質與自然性情結合,每一把壺都帶有各自的性格。每一個人的個性中,都有值得欣賞的一面,每件作品取其一面。
  • 竹林七賢,竟然跟竹林沒關係?
    看過國家寶藏吧,其中南京博物院的一件藏品「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描繪了風流倜儻的魏晉第一男子天團——竹林七賢。這件磚畫全長480cm,高88cm,由300多塊墓磚組成,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關於竹林七賢,大家知多少?一直以來,你可能誤會了「竹林七賢」。
  • 漢橋話畫:孫位《高逸圖》與「竹林七賢」
    《高逸圖》《高逸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該畫作刻畫了魏晉士大夫「高逸風度」的共性,又刻畫出了他們的個性。現存《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只剩四賢。在長卷式的畫面上,主體人物是四個封建士大夫分別坐於華麗的氈毯上,每人身旁都有一名小童侍候。
  • 竹林七賢與魏晉風骨中的文化故事
    如果他們年輕有才,他們就很有風度。事實上,魏晉南北朝的這些俊男才子在那個黃金時代也有引發了特殊的「潮流」。魏晉男孩的美是什麼?你可能在腦海中描繪了一群身著長袍、清涼自傲的才子「總裁」,在山林間飲酒娛樂,在亭臺樓閣裡吟詩畫畫,在月下彈琴,宛若處於仙境之中。但是,想像依然只是想像。
  • 竹林七賢磚畫中的「古琴」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 南京博物院藏 原標題:竹林七賢磚畫中的「古琴」 近日,南京博物院的一件重要館藏——南朝時期「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因現身央視《國家寶藏》節目而名聲大噪。但是,這次袁弘不需要「背鍋」,央視也不需要背鍋,因為他們所演繹的,正是南朝竹林七賢磚畫的真實畫面。 可以說,這幅國寶級文物裡「琴」的擺放方向本身反了。 還要說明的是,並不是「琴」的方向擺放反了,而是整個「琴」製作錯了。
  • 南京發現宮山大墓"竹林七賢"磚畫入選"國家寶藏"
    宮山大墓「竹林七賢」磚畫入選「國家寶藏」  南博「竹林七賢」為何有「八賢」  「竹林七賢」生活的年代則比榮啟期晚得多,他們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  春秋時代的榮啟期為何「穿越」到這場魏晉名士的「party」上來呢?南京博物院六朝史學者羅宗真研究員認為,榮啟期清高遁世的思想和高士風度,與竹林七賢是完全一致的。同時,將榮啟期「搬」到畫面上來,也解決了構圖對稱問題,八個人才能兩兩對稱。
  • 不說不知道「竹林七賢畫」暗藏的秘密
    這18件寶貝,大多有出國經歷,但其中又有一件因為過於珍貴被國家文物局明令禁止出境展覽,那就是國寶級文物「竹林七賢磚畫」。這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單室墓,早年曾被嚴重盜掘過,考古隊原本沒抱太大希望,但一看到墓中出土的磚畫,立即驚到了。磚畫分為兩部分,分布在墓室的南北兩壁,各由300餘塊青磚拼嵌而成,每面長2米多,高近1米。畫面上是竹林七賢和榮啟期把酒彈琴的歡宴圖,這幅人物像磚畫又稱《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 竹林七賢是落魄文人的心靈放逐,魏晉風度是自我為中心的人格殘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七個文人,形成了一個圈子,常集於山陽(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竹林之中,或清談吟詠,或彈琴長嘯,以瀟灑的風貌顯示著對自由與超越的嚮往。他們特立獨行、肆意酣暢、放曠不羈,對後世產生過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世稱「竹林七賢」。
  • 魏晉風度——竹林七賢
    而魏晉的名士們抓住了莊子中的齊物而觀、畸人牟天、憤激嫉俗等特色又加以「發揚光大」,從而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魏晉風度。而竹林七賢,就是魏晉風度的傑出代表。魏晉時的美眉是比較「好色」而大膽的,既然敢向潘安擲果盈車,那恐怕偷看嵇帥哥的也不在少數。嵇康打鐵時有個幫忙的下手,此人也非等閒之輩,他叫向秀,也是「竹林七賢」之一。據說和司馬氏一黨的鐘會前來探訪嵇康時,嵇康依舊自顧自的打鐵,讓鍾會好生沒趣,就此埋下了殺身之禍。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司馬氏不容於他。
  • 「竹林七賢」磚畫為南博鎮館之寶 畫上為何沒「竹林」?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這是一組由200多塊古墓磚組成的磚畫,竹林七賢和榮啟期8人席地而坐,姿態各不相同,人物刻畫生動傳神。■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被稱為「天下第一塔」,而在1856年太平天國戰爭中遭到損毀,經過細緻的修復才得以在此展示,你看著它,便仿佛能聽到它在講述那段歷史。
  • 文物介紹——《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
    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六朝展區有一幅六朝陵墓中的磚畫,內容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京和丹陽地區目前一共出土並對外公布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有四座,包括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丹陽胡橋南朝大墓、丹陽金家村南朝大墓、丹陽吳家村南朝大墓四座。其中以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賢磚畫保存最為完好。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於1960年4月發現,其壁畫各長2.4米、高0.8米、距底0.5米。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魯迅先生在任中山大學教授的時候做過一篇演講,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說魏晉的名士之所以與後來的不同,蓋因「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後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因此大約可以認為,魏晉名士先是「名士」,然後才是「飲酒的名士」。
  •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的淵源,一人簡說磚畫
    竹林七賢是魏晉風流代表,榮啟期相傳是和孔子交談過的隱士。竹林七賢和榮啟期,時差有七百多年啊。他們的淵源來自我們現在的考古發現。1960年4月,《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模畫,首次於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墓中被發現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發現南朝大型拼鑲壁畫墓。目前全國僅在五處南朝墓葬中發現過《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五處墓葬均位於江蘇省境內。
  • 竹林七賢,真實與想像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劉伶、王戎,這七人因為「竹林七賢」的名號被後人視作一體,也作為縱情自我、竹林遊弋的故事主人公成了中國士人階層千年來欽羨的文化符號。但在形成「竹林七賢」之說的東晉初期,中國社會更習慣稱竹林為「竹園」,直到七賢名號流傳開後,佛經翻譯中的「竹林」比重才有所上升。可見並非時人借佛經為七人命名,更可能是「竹林七賢」稱號的流傳影響了佛經翻譯。從佛道兩教的分野來反駁陳寅恪也是一種思路。
  • 嵇康與山濤:竹林七賢魏晉風度,絕交之後仍是知己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史稱「竹林七賢」,他們崇尚老莊,研究玄學,信奉清靜無為,追求超然於物,引領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後世稱之為「魏晉風度」。(竹林七賢)「竹林七賢」頗喜雅集,常常聚在一起飲酒、服藥、清談、縱情歌舞、吟詩作賦,彼此志趣相投,交情頗深,其中嵇康與山濤的情誼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向來為後世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