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型文博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已經熱播過半,熱度節節攀升。這檔節目集結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每家博物館挑選出3件國寶,每件國寶由一位明星作為「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重現歷史人物和場景,讓國寶「活了起來」。
南京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號稱中國三大博物院;這三大博物院,都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頂級藏品,南京博物院,國寶級的文物就有10件,鎮館之寶更遑論一兩件,而是多達18件。今天的博物館傳奇,要說的就是其中的一件國寶:竹林七賢磚畫。
南京博物館
所謂鎮館之寶,一定是最價值、最傳奇、最獨特的。這18件寶貝,大多有出國經歷,但其中又有一件因為過於珍貴被國家文物局明令禁止出境展覽,那就是國寶級文物「竹林七賢磚畫」。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拓片
竹林七賢磚畫發現的歷史並不長,是在建國以後發現的,並且就發現在南京。1960年4月的一天,南京西善橋鋼鐵廠在取土施工中發現了一座古墓,隨即報告了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南京分隊。
這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單室墓,早年曾被嚴重盜掘過,考古隊原本沒抱太大希望,但一看到墓中出土的磚畫,立即驚到了。磚畫分為兩部分,分布在墓室的南北兩壁,各由300餘塊青磚拼嵌而成,每面長2米多,高近1米。畫面上是竹林七賢和榮啟期把酒彈琴的歡宴圖,這幅人物像磚畫又稱《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磚畫
首先要問的是「竹林七賢磚畫」為何最為珍貴?原來畫像磚是我國古代墓室壁面上所用的一種圖像磚,主要出土於河南、四川、江蘇等地漢代至魏晉、南朝時期的墓葬中。「竹林七賢磚畫」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一幅魏晉人物畫的實物,也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
《竹林七賢》
1500年前的畫像磚,是給南京考古隊的上天之禮。在此之前,考古界從未發現過這樣拼嵌起來的磚畫。磚畫成型一直以來也是一個未解之謎。考古隊把畫像磚運回南京博物院後,破解了磚畫的製作工藝:工匠先將樣本或畫稿臨摹到木模上,在木模上刻好花紋再印至泥坯上,燒製成青磚,再用青磚砌築墓室,最後一一拼接而成。
如此眾多的磚頭,就像一塊塊小拼圖,古人又是如何完成這些拼圖的?南京的考古專家發現,在一些壁畫磚的正面,都有銘文,如「嵇上行十五」、「嵇上行廿四」、「嵇上行卅四」等,「嵇」代表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銘文是指示性的文字,它提醒工匠,在砌築墓室壁畫時,這塊壁畫磚所在的位置,以保證工匠快速準確地完成這幅大型拼圖。南博復原磚畫時,因環境改變青磚乾燥收縮,無法拼得像墓室中那樣嚴絲合縫,幸運的是磚畫在取回前拓了3套拓片,其原始面貌得以保留下來。
為什麼這幅人物像磚畫又稱《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為何與春秋時期的榮啟期同時現身一幅畫中?
穿越而來的榮啟期
竹林七賢是中國魏晉時期著名的七位名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嵇康、阮籍、阮鹹、山濤、王戎、劉伶和向秀,這個著名的七人文學團體隱逸山林,放浪形骸,以此安身立命,這是中國知識分子逃避現實、對抗黑暗政治的典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竹林七賢的思想行為對我國的思想文化,甚至國人的心靈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社會最動蕩、政治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但同時也是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時期,魏晉玄學和名士之風因此興起,士人喜清談鄙實務,樂山水賞會,愛飲酒服散。思想的自由與政治的嚴酷是一對極端的矛盾,造成了士大夫階層精神的頹廢和清高。
榮啟期則是春秋時的高士,傳說孔子遊泰山的時候,見榮啟期身穿鹿皮裘衣,在山水之間鼓琴而歌。榮啟期也是歷代文人名士推崇的楷模。創作者把榮啟期穿越過來與七賢並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志趣相同,另一方面也是墓室兩邊壁畫對稱的需要。
榮啟期
在南京西善橋發現這幅磚畫之後,緊鄰南京的丹陽又在三座南齊帝陵內發現了同樣題材的墓室磚畫,但南京的磚畫最完整、最精美、年代最早,雖然墓主身份至今是謎,但從出土器物推斷應該是東晉至劉宋的皇室。更令人驚訝的是,除了一些細節不同和個別人名錯亂,四座墓內的人物造型幾乎相同,專家認為它們很可能臨摹了同一粉本。
丹陽齊梁石刻
魏晉南北朝繪畫上承秦漢下啟唐宋,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轉折期,與抽象質樸、人比山大的漢畫像石相比,當時的繪畫更加寫實和傳神,人物造型嚴謹,山水描繪精細,產生了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和戴逵等中國畫史上早期的一批宗師。遺憾的是,他們的作品都已失傳,只有顧愷之有3件唐宋摹本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