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壯闊東方潮|中國首款自研抗癌藥誕生:一個科學家的張江十年)
澎湃新聞記者 包雨朦
和記黃埔醫藥資深副總裁吳振平博士。
今年是吳振平從美國加州回國的第十年,在這一年,他的一個夢想實現了——帶領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出一款創新抗癌藥。
9月5日,由和黃中國醫藥科技(Chi-Med)旗下子公司和記黃埔醫藥研發的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治療藥物呋喹替尼膠囊,獲批上市。這是在中國本土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創新抗癌藥。現任和記黃埔醫藥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的吳振平,是呋喹替尼成功獲批的主要操盤手。
吳振平是新藥研發領域的資深科學家,浸淫製藥行業20多年。職業生涯的前半段,主要在美國加州度過,曾在輝瑞聖地牙哥研發中心和羅氏加州研發中心,負責新藥研發。2008年回國,加入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和記黃埔醫藥。
「在跨國公司工作多年,我一直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就是想幫助中國企業一起完成一款新藥的研發。對我而言,這是相當快樂和有意義的事。」吳振平說。
如今,這個夢想在浦東張江照進了現實。
「做中國人吃得起的藥」
出生於1959年的吳振平,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到境外留學的大學生之一。1984年,他前往香港大學攻讀化學博士學位。1987年又前往美國,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獲得了工商管理碩士的學位,從此定居美國,進入醫藥行業,在新藥研發領域深耕了20多年。
在美國工作期間,吳振平將多個新藥候選藥物推進至臨床各個階段和市場,曾經主導了輝瑞旗下的重磅抗腫瘤藥物舒尼替尼的研發工作。但一直令他感到遺憾的是,在大公司工作,每個人只能各司其職,能經歷一款藥物從立項到研發上市,再到生產全鏈條的機會並不多。
這讓吳振平有了回國的想法。
吳振平至今仍然記得,回國第一年,上海給他帶來的衝擊,「當時上海的繁榮給我帶來的震撼不亞於我25歲那年第一次抵達香港時受到的衝擊。」
很快,吳振平組建了一個研發團隊,剛開始只有三五個人,現在有150個人,還建立起一個GMP工廠。
靶向藥研發並不容易。(編註:所謂的靶向藥物,就是讓藥物能夠瞄準特定的病變部位,抑制某一種特定的酶生成,從而起到抑制腫瘤發展、治療疾病的作用。)
首先要克服的困難就是靶標的選擇。吳振平打了一個比方;「靶標就像一把鎖,我們研發的藥就是開鎖的鑰匙,但做藥的過程中有幾千幾萬把鑰匙,需要一把一把去試。並且試的過程並不真的像開鎖這麼簡單,每一次嘗試都要經歷非常複雜和精細的工作。光前期找到正確的靶標就要歷經千辛萬苦。」
據了解,呋喹替尼目前是國內唯一獲批的針對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靶向藥物。此前國內的結直腸癌病人大多只能依賴傳統的化學藥物,化藥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害正常細胞,毒副作用很大,接受化療的病人到最後常常難以堅持。因為在本土研發、本土生產,即便將來海外的進口同類靶向藥獲批進入中國,呋喹替尼也將在價格上具有更大優勢。
「這也是我回到中國做創新藥的目的之一,就是做中國人吃得起的藥。」吳振平說道。
全面服務和政策創新
呋喹替尼攻堅克難的背後,一直都有張江藥谷的大力支持。
在呋喹替尼研發過程中,和記黃埔醫藥曾面臨試驗和辦公空間不足的困境。在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的協調下,他們入駐張江藥谷孵化器,解了燃眉之急。
吳振平告訴記者,「園區知道我們在做呋喹替尼這個項目之後,定期就會舉行討論會,傾聽我們的困難。大到研發中的科學攻關,小到新建一個實驗室完成環評、安評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和準備 不光是對我們,對其他公司的項目也是這樣。」
對於和記黃埔醫藥這樣的研發企業來說,創新政策的先行先試意義更為重大。
「呋喹替尼從立項到成功獲批,走過了12年的時間,這樣的速度對一個本土的初創藥企來說已經超過預期。如果沒有創新政策的支持,花的時間會更久。」吳振平說。
據介紹,呋喹替尼是上海第一款通過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試點上市的國家一類新藥。該制度將上市許可和生產主體相分離。在該制度實施以前,藥品上市申報的單位只能是藥品的生產者,而實施了該政策以後,擁有藥品技術的藥品研發機構也可以申請藥品批准文件。這意味著,研發機構在短期內可以控制自建工廠的成本。
此外,呋喹替尼還進入了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並且被納入了新藥的優先審評審批通道。
「在研發的過程中,藥監部門也給我們給予了密切的幫助,包括藥學上、工藝上的問題都能夠事先與監管部門進行討論,這些也為之後的快速批覆打下了基礎。」吳振平表示。
據介紹,和記黃埔醫藥在新藥研發上共獲得了約5.9億美元的支持,但如果沒有前述制度創新,這些資金投入將遠遠不夠。
「太大膽、太樂觀」
這在10年前,還難以想像。
張江藥谷。 東方IC圖
當時,張江藥谷剛剛形成產業氣候,對於想要從事創新藥研發的歸國人才來說,可以選擇的本土公司並不多,很多人還是選擇了跨國公司在上海的研發中心。
也是在2008年前後,吳振平一次與十多位醫藥行業企業家在杭州聚會,預測10年後的張江藥谷會有怎樣的發展。席間有人提出,到時候張江會有50家製藥企業,至少10個新藥進入臨床研發。不少人一聽連連搖頭,「這個想法太大膽、太樂觀了。」
「事實上呢,10年後張江藥谷的發展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吳振平感嘆道。
「新藥研發是一項投入高、風險大的工作。一個公司的新藥成功了,就會起到示範效應,讓更多的公司也想來張江發展。整個生態圈建立起來,成功的案例也就越來越多。」吳振平說道。
如今,張江藥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經形成新藥研發、藥物篩選、臨床研究、中試放大、註冊認證、量產上市的完整創新鏈。每天在這裡工作的生命科學從業人員超過3.5萬人。園區聚集了4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20餘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300餘家研髮型科技中小企業、40餘家臨床試驗業務(CRO)公司、10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
目前,全球排名前10名的製藥公司,已有8家在張江建立了研發中心。國家每批准3個I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張江從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中拿到的經費佔全國1/3;張江企業臨床申請獲批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2017年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營收規模達633億元,同比增長7.9%,佔浦東新區的62%。
成為首選
吳振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回國的這十年間,他突然發現,越來越多美國的老朋友在張江成為了鄰居。
吳振平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工作時,曾擔任中美生物技術和製藥協會理事長和會長,這是一個致力於推動中美生物醫藥探討合作的組織。
「當時我們協會裡有五六百個成員,如今協會中回國的超過了1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張江。現在大家似乎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如果想回國從事創新藥研發的事業,張江是首選。」吳振平說。
張江的背後是浦東。
前浦東新區區委常委邵煜棟是個土生土長的「老浦東」,也是浦東大開發的親歷者。
他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浦東的發展歷經了三個階段:1990-2000年,浦東改革開放之初,是基礎設施建設階段;2000年是產業結構形成階段,浦東以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四大開發區為重點突破,聚焦金融、航運、貿易、先進位造等幾大產業;2012年以來,浦東發展迎來了深化改革、創新轉型的第三階段,自貿試驗區和科創中心建設,成為新的發展重點。
張江藥谷所依託的張江園區,便承載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上海自貿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雙自聯動」等多重國家戰略的重任。
對於吳振平們來說,這些都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