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蘭州網11月11日消息 濤濤黃河,四季川流不息;黃河之濱,迴響琴聲隴韻。腳步是如此從容,收穫是如此驚喜。2020年末,有許多正能量主題一一上演,但蘭州市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卻最令人歡呼鼓舞。路途漫漫,時有荊棘,但從未懈怠。文化版圖,只爭朝夕,成就「蘭州印跡」。
深耕細作百花齊放春滿園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優秀文藝產品創作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文化繁榮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甘肅這個文化大省多年來考量的一個「硬體標配」。令人欣慰的是,在文化自信這條道路上,我省藝術工作者迎難而上,深入田間地頭,走到鄉野民間,挖掘文藝素材,講述脫貧攻堅故事,收穫滿滿。
多年以來,蘭州市文藝精品創作步伐從未停止,先後創作電影電視劇36部、紀錄片56部、歌舞劇45部,以及各類書法、攝影、美術作品等共計23111部。而僅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就有32部榮獲國家、國際獎項,45部榮獲省級獎項。
電影《丟羊》獲第17屆華表獎最佳農村電影獎,《芬芳》獲第16屆倫敦世界電影獎;電視劇《長徵大會師》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優秀電視劇提名作品獎;紀錄片《踢球吧,孩子》獲第32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獎,《決戰蘭州》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十佳作品獎。
數年前,蘭州影視作品只是參與者,或者亦是見證者。如今,講述著蘭州自己的故事,捧回了蘭州自己的獎盃,我們自己成了走上領獎臺上的親歷者。
與打造文化蘭州之路的工程相比,這個成績只是「蘭州印跡」的一個「代碼」。近年來,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文化部門傾力推出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讓市民走出家門聽名家講座、走上街頭品書香蘭州成為易如反掌之事,從而提升蘭州「文化軟實力」。
首當其衝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是由市委宣傳部打造的《金城講堂》品牌工程,莫言、餘秋雨、薛其坤、康震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共214人邂逅金城。每一個周末,文化名家暢談古今,話家國情懷,說人文軼事,劇院內迴響著文化音符。與此同時,文化沙龍、書法沙龍、文學時間等活動應接不暇,線上線下受眾達500餘萬,市民在「周末充電」「頭腦風暴」的活動中與文化蘭州共同成長,共同加冕。
除此之外,百名全國知名書法家寫蘭州、百名蘭亭獎獲獎作者寫蘭州、百名國內外著名攝影家拍蘭州等「百字號」書法文化創作活動,邀請蘇士澍、孫曉雲、鄭曉華等742位文化大家,以不同方式聚焦金城、書寫蘭州。
厚積薄發,這是「蘭州印跡」的必經之路。2020年,「十三五」年終盤點高歌猛進。收關之年,「蘭州印跡」再次發力,成就點睛之筆。
開疆拓土碩果纍纍收穫豐
黃河之濱,一步一景;黃河之夜,歌舞歡騰;左邊是醉人風景,右邊是秦聲隴韻。
左右逢源,原來竟是隴原之韻。
《大夢敦煌》《絲路花雨》,攜帶著敦煌基因走遍五湖四海,大洋彼岸。但是,在文化建設這條道路上,精緻蘭州不餘遺力走上舞臺開啟「城市藝術秀」——
看,黃河風情線上體育公園文化廣場歌聲嘹亮,舞姿優美,「2020黃河之濱藝術節」在這裡閃亮登場。
夜幕降臨,飛天舞者《相約千年》,絲綢之路緩緩鋪就友誼之路,市民和舞臺融為一體,高雅藝術走下殿堂,近在咫尺。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受益者,文化惠民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成就了一項民心工程。
文化廣場、各大劇院、水車博覽園、黃河風情線、大學校園內,「黃河之濱也很美」全國書法美術攝影視頻及文學作品大賽、第九屆黃河文化旅遊節、第七屆蘭州國際鼓文化藝術周暨第八屆蘭州國際民間藝術周、第八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等重大活動輪番登場。
走出家門,350場優秀主旋律公益電影任性觀看;甘肅省圖書館、蘭州市圖書館、各大書店,近200場閱讀活動無門檻參與。
「2020黃河之濱藝術節」,四大板塊輪番上演,100多場精彩演出,歌舞、民族交響樂、戲劇、曲藝、兒童劇、舞劇、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輪番上陣。
緊隨其後,第十屆蘭州黃河文化旅遊節閃亮登場,國內外旅行社「朋友圈」好友相約金城深度解讀蘭州,品味蘭州,或一覽蘭州水墨丹霞的神秘,或一睹黃河岸邊黃河樓的風採,或一聞黃河之夜的悠悠民謠,便不會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和蘭州印象捆綁起來,更不會將蘭州和「沙漠之舟」劃上等號。從第一屆至第十屆,十年的發展歷程,文化積澱愈加厚重,人文景觀日新月異,城市風貌驚豔蝶變,「朋友圈」的動態更新也在每一次與金城的相遇中四季常新,來一次金城版的「文化之旅」。
在眾多活動中,黃河之濱如同一個藝術寶庫源源不斷地為文化活動注入不竭動力,而這就緣於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視察,讚譽蘭州「黃河之濱也很美」。
今天,我們在黃河之濱,以千年黃河的名義,邀請五湖四海的賓客,聆聽古老黃河的吟唱;今天,我們在黃河之濱,以百年鐵橋的名義,邀請大江南北的朋友,傾聽中山鐵橋的訴說;今天,我們在黃河之濱,以都會城巿的名義,敞開大山大河的胸懷,奏響新時代華彩的樂章;今天,我們在黃河之濱,以精緻蘭州的名義,舒展身披盛裝的軀體,宣稱一個城市的驕傲。
昨日金城、今日金城和明日金城,炫目、奪目。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高宏梅實習生王串紅
稿源:蘭州晚報 編輯:劉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