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日子在後頭(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④)

2020-12-18 人民網

小到一個家庭的脫貧致富、走向小康,大到一片區域的欣欣向榮、持續發展,乃至一個國家從溫飽有餘走向繁榮富強,都建立在實幹和奮鬥的基礎之上

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閩寧鎮原隆村寬敞筆直的柏油路上,很難想像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戈壁灘。村口一側,是2019年剛剛落成的電商扶貧車間,同行的村支書王升說:「別看它外表普普通通,裡面可是大有文章!」

推門探訪,果然別有洞天,除了忙著打包快遞的工人外,角落的直播間引人注目。「閩寧特產紅棗圈,兩盒只要九塊九……」一名年輕人面對鏡頭侃侃而談,面前的桌子上,枸杞、紅棗、金絲菊依次排開。趁著直播間隙,和「播主」打個招呼攀談起來,才知他是福建廈門選派來的掛職副鎮長李輝欽。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地農副產品銷路不暢,李輝欽親自試水做起了直播售貨。一天最少直播4小時,腰疼腳酸嗓子啞,但銷路打開了,百姓增收了,李輝欽樂在其中。

較之東部沿海地區,這裡的網絡直播售貨氛圍一點也不差。與李輝欽的直播間一牆之隔,27歲的原隆村村民馬燕也每天準時與粉絲交流。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她,短短數年實現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再到售貨「網紅」的轉變。聊起這些年的經歷,馬燕坦言每一步都不容易,「好日子不會從天降,不拼不幹,哪來幸福?」馬燕脫貧致富的經歷充分說明,有黨和政府大力支持,有各族群眾不懈奮鬥,今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更幸福。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寧夏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寧夏群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所謂「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小到一個家庭的脫貧致富、走向小康,大到一片區域的欣欣向榮、持續發展,乃至一個國家從溫飽有餘走向繁榮富強,都建立在實幹和奮鬥的基礎之上。

以閩寧鎮為例,歷經20餘年,6.6萬名群眾陸續走出「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山區,來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將「天上無飛鳥,地裡不長草」的「幹沙灘」,改造為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的「金沙灘」。無論是「向沙要糧」的頑強毅力,還是「平地建鎮」的無畏勇氣,歸根結底都是「奮鬥」二字。如今熱火朝天的逐夢小康,遍地開花的直播售貨,無不是閩寧人拼搏奮鬥的時代縮影。

歷史是連續的,脫貧夢、小康夢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接續奮鬥中成為現實。從帶領村民開荒墾田的第一代移民謝興昌,到倡導「不等不靠,勤勞致富」的老村支書海國寶,再到如今借網絡把產品賣到大江南北的新生力量,閩寧鎮接續奮鬥的精神令人動容。光陰流轉,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追求從未改變,對通過自身奮鬥創造幸福生活這一價值觀的堅守從未改變。奮鬥實幹的精神,早已深深鐫刻在這片土地之上,鐫刻在她所養育兒女的基因之中。

如今,閩寧人已經開始放遠眼光,追求更高層次美好生活。特色養殖、商貿物流、光伏發電、文化旅遊,一系列量身定製的產業政策紛紛落地,發展門路越來越多,大伙兒幹勁也越來越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奮鬥逐夢,相信寧夏改革發展的康莊大道一定能越走越寬廣。

(作者為本報內參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8日 05 版)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