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是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維護考試公平事關社會公平正義。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司法解釋,明確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等重點考試中的組織作弊犯罪屬「情節嚴重」,將從重量刑;同時還對考試作弊關聯犯罪加大懲治力度。
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對外發布《關於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考試作弊定罪量刑標準做出明確規定。其中規定:對在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等4大類「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當天,@央視新聞 在微博平臺對這場新聞發布會進行了直播。
「最嚴」司法解釋引發網友深入思考
據新浪輿情通數據平臺統計,9月3日至9月4日14時,「『兩高』明確考試作弊裁判標準」的全網信息量為1.62萬條。截止4日14時,#高考等4類考試作弊屬犯罪#、#兩高發布最嚴解釋懲處考試作弊#等相關話題總閱讀量為6425.2萬次,討論數超七千條。
從信息走勢圖可見,3日14時@央視新聞報導此事後,經媒體轉載,事件逐漸發酵,16時達到峰值,至9月4日仍有一定的關注量。
關鍵詞雲圖中,「兩高」「發布」最嚴「解釋」懲處「考試作弊」是事件傳播的核心詞彙,「高考」「研究生考試」「司法考試」等「4類」「國家考試」考試作弊屬犯罪引起網友關注,「量刑標準」也成為關注重點之一。
分析該事件的核心傳播媒體,@人民日報在傳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央視新聞 、@新華視點 等主流媒體官方微博對事件傳播貢獻較大。
從微博表情分析中可以看出,「並不簡單」成為網友轉發、評論時較為常用的表情,說明「兩高」出臺的司法解釋引發網友深入思考。同時,網友對於嚴懲考試作弊表示「good」和「贊」。
考試作弊危害大 制度層面需完善
輿論認為考試作弊行為關乎社會公平,嚴懲是法治的應有之義。
光明時評表示「考試作弊入刑並不是近日才完成的。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人才評價和選拔制度,『平等競爭』是考試制度的靈魂。寬容考試作弊,就是縱容投機取巧,破壞公平競爭,不但會直接導致結果不公,更會敗壞社會風氣。依法懲處考試作弊,關乎公民誠信品格的培育,也關乎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中國日報網稱「司法解釋對於維護公平公正的考試秩序必將發揮重要作用。人社部門將進一步完善各類職業資格考試管理制度,加強誠信考試體系建設,加強高科技在反作弊中的應用,打造風清氣正的考試環境」。
@硬體測評匠稱「這樣一來有利於推進社會公平及考試的公平性」。
同時,部分輿論希望司法機關嚴格落實此項司法解釋,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完善考試監管制度。
天府評論表示「嚴刑峻法首先是要揪出幕後的作弊組織者,司法機關在查處國家考試作弊案件時,不能逮住作弊者就鳴鑼收兵,應當順藤摸瓜一查到底,揪出掩藏在背後的組織者並繩之以法,才能真正貫徹落實好這項司法解釋。否則,讓考試作弊組織者逍遙法外,這項司法解釋也就淪為一紙空文,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東方頭條表示「對於考試作弊亂象叢生,有關部門不能止於對作弊者的查處,應進一步完善考試制度,避免給不法之徒留下可乘之機」。
光明時評指出「個案查處一方面要警示後來者,另一方面也警醒考試組織者應及時完善考試監管。如近年來人臉識別等技術日臻成熟,若能有效運用並與其他措施無縫對接,即便不能完全杜絕替考案的發生,也能將之壓縮至最低限度」。
據最高法院相關人士披露,近年來,考試作弊高發多發,特別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的有組織的考試作弊活動持續蔓延,危害日益嚴重。截至2019年7月,全國法院審理考試作弊刑事案件1734件,判決3724人。其中,組織考試作弊刑事案件951件、2251人,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刑事案件117件、205人,代替考試刑事案件666件、1268人。考試作弊犯罪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兩高」出臺的相關司法解釋對于震懾犯罪,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考試環境也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浪輿情通-政企輿情大數據服務平臺,為政企用戶提供輿情監測、預警、分析、報告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