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了一首「口吃」詩,能一次讀通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2020-12-15 史料不輯

八百標兵奔北坡,北坡炮兵並排跑,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此句出自繞口令《八百標兵》,相信不少朋友都曾「挑戰」過它,繞口令,又被稱為「吃口令、拗口令」,是我國傳統的一種語言遊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那麼它為何會如此「難讀」呢?

其實是編者在寫它的時候,故意把若干雙聲、疊韻詞,或者發音相同、相近的字詞放在一起,讓人讀起來有種「舌頭打架」的感覺,要想一口氣把繞口令念完,可得有相當紮實的發音基本功。

900多年前,大詩人蘇軾就曾寫過一首「繞口令詩」,目的是為了幫助他的一位口吃朋友,專門寫給他來練習,這首「繞口令詩」叫做《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大家不妨來試試看能不能一口氣讀完!

《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 蘇軾江幹高居堅關扃(jiōng),犍(jiān)耕躬稼角掛經。篙竿系舸(gě)菰(gū)茭(jiāo)隔,笳(jiā)鼓過軍雞狗驚。解襟顧景各箕(jī)踞(jù),擊劍賡(gēng)歌幾舉觥(gōng)。荊笄(jī)供膾(kuài)愧攪聒(guō),乾鍋更戛(gā)甘瓜羹。

這首詩雖然讀起來難,但意思卻非常簡單,前4句都是在描述周圍的景色,從第5句開始交代大家的狀態,由於喝了酒,身體發熱,情緒高漲,於是一些人解開了衣襟,舞起了劍來,另一些人就邊喝酒、邊吃東西邊觀看舞劍,十分愜意。

做此詩時,正是蘇軾因「烏臺詩案」打擊,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之時,這一天蘇軾的弟弟蘇轍跑來黃州看望他,蘇軾很開心,便帶著弟弟一起共遊九曲亭,再邀請朋友們一起吃頓飯,十分快活,恰逢席間有一位姓王的朋友說話結巴,於是蘇軾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首《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送給朋友,來幫助他矯正口吃。

王居士有沒有成功念完這首詩筆者不得而知,至少筆者第一次見到這首詩,並且試著讀一讀時,差點沒咬到自己的舌頭,誰要是能一次就讀通順,考普通話證書絕對沒問題!

其實這種「繞口令詩」早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被發明了出來,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古人的發音和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差別是很大的。

以庚信的《示封中錄詩》為例:

貴館居金谷,關扃(jiōng)隔藁(gǎo)街。冀君見果顧,郊間光景佳。

這首詩要是用普通話來念,有些字是g聲母,有些字是j聲母,其實讀起來並不算拗口,然而在詩人所處的年代,它們全部都是念g聲母的字,這難度,想想都嚇人。

當然了,無論是蘇軾的《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還是庚信的《示封中錄詩》,都是作為文字遊戲的存在,借鑑之處並不多,主要是用來熟練運用語音知識的。各位讀者朋友們用了幾遍才讀通《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你們覺得難度咋樣?

相關焦點

  • 蘇軾寫下一首口吃奇詩,能一次讀通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有問題
    這樣的詩稱為「雙聲詩」或者口吃詩、吃語詩、結巴詩、繞口令詩,相當考驗一個人的發音能力。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蘇軾的一首代表作,可以考驗你的普通話是否過關。 這首詩的名字叫《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蘇軾早些年因為「烏臺詩案」備受打擊,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
  • 蘇軾隨手寫了一首奇詩,能一次讀通順的,考普通話一定沒問題
    我們在對詩歌等的學習中常會遇到押韻,押韻會使如詩、詞、歌、賦、曲類的韻文,讀起來音律和諧,朗朗上口,易於理解也易於背誦。這種詩叫做「雙聲詩」,要求一句或整首詩中都用同聲母的字,讀起來像高階繞口令一樣,若舌頭不靈活、普通話不標準,讀這種詩很容易結巴,因此這種詩又被叫做「口吃詩」「結巴詩」等。這種詩始創於南北朝,詩句大多拗口,以聲母相同為目的進行創作,因此詩的內容大多沒有可讀之處,只能算是一種趣味詩,一種文字遊戲,可見作者的文字功底,如南朝齊王融的一首《雙聲詩》。
  • 蘇軾即興寫的一首奇詩,能一次讀通順的人,考普通話一甲絕對很輕鬆
    許多人都說,蘇軾得虧有一個爭氣的弟弟蘇轍,否則接連被貶,不說性命難保,也不可能逍遙度日,還嘗盡人間美味。蘇軾與蘇轍也是同年進士及第,蘇軾因得歐陽修誇讚而名動京師,蘇轍在詩詞、文章雖不及蘇軾,但他在政治方面卻要比蘇軾得心應手許多。
  • 蘇軾即興寫的一首奇詩,能一次讀通順的人,考普通話一甲很輕鬆
    很多人都說,蘇軾幸虧有了一個好鬥的弟弟蘇轍,否則接二連三地被貶,不說是命難保,也不可能逍遙法外,還能品嘗人間美味。同時,蘇軾和蘇轍也是同一年的進士和第,因為受到歐陽修的誇獎而名震一時,蘇轍在詩歌和文章上雖然不及蘇軾,但在政治上卻比蘇軾更能得心應手。
  • 蘇軾寫下一首口吃奇詩,普通話不過關的人,讀完懷疑自己是結巴
    那,如果把聲母相同的字大量安排在一首詩裡,讀起來會怎樣呢?這樣的詩稱為「雙聲詩」或者口吃詩、吃語詩、結巴詩、繞口令詩,相當考驗一個人的發音能力。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蘇軾的一首代表作,可以考驗你的普通話是否過關。這首詩的名字叫《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蘇軾早些年因為「烏臺詩案」備受打擊,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
  • 蘇軾隨手寫的一首奇詩,能一口氣讀完的,都是神人
    宋神宗便讓蘇軾出面對付遼國使者。當時蘇軾寫了一幅12字的《晚眺》讓遼國使者解讀。遼國使者看了半天,不知所云。這首《晚眺詩》寫得很是巧妙,只有12字,但是卻能解讀出28字的絕句。這是一首「口吃詩」,有點像我們今天說的繞口令。「口吃詩」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傳聞王融的《雙聲詩》就是第一首「口吃詩」。而蘇軾的這首《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是他被貶黃州時所作。
  • 蘇軾即興寫了一首奇詩,讀一篇後就懷疑自己是個口吃,不信你試試
    看得人眼花繚亂,讀起來更是饒舌,但這首還算是比較通俗的,意思也比較好理解,讀幾遍基本就背下來了,下次再度也就不會再那麼的咂舌根了。在過去還有一種「雙聲詩」或者說是「口吃詩」、「結巴詩」,那讀起來才叫折磨人。
  • 中華好詩詞分享「口吃詩」,蘇軾帶你入坑沒商量,能讀順的都是大神
    在那個娛樂項目極少的時代,古人們經常醉心於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俏皮的古人們也作出一首首讀起來拗口的"口吃詩"。當整首詩映入眼帘的時候,大家也許會覺得這些字看起來都認識,可真的讀起來便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此刻我們不免感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詩人們那些天馬行空的創作力。近日,中華好詩詞就分享了一波讓網友直呼古人俏皮的"口吃詩"。你能順利讀出來嗎?
  • 有一首詩據說讀之可以治療口吃,你知道是哪一首嗎?
    同音詩也叫做雙音詩,這類詩歌要求,一句或整首詩都採用聲母相同的字,以造成繞口令般的效果,因而又被稱為「口吃詩」,「吃語詩」。 不過,由於地方發音有異、古今語音變化等緣故,有些詩我們現在讀起來並不一定是同一個聲母。民間有一種說法,經常讀這首詩,由慢到快,由生到熟,長此以往對人們練習中文發音,是很有益處的。
  • 蘇軾的一首即興之作,堪稱千古奇詩,第一遍能讀準確就服你!
    在我,第一反應就是蘇軾。用「藝高人膽大」來形容大文豪蘇軾再恰當不過了。如果我說,蘇軾的文字掌控力堪稱千古第一,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這首詩,是蘇軾的一首即興之作,堪稱千古奇詩。如果沒有新聞聯播主持人的口語級別,你就別想一次性非常準確地流利地讀出來。
  • 蘇軾夢見佳人,醒來寫組奇詩,初讀平平,反著讀一次才知他的厲害
    讀了多年古典詩詞後,筆者一直在想:真正的文字高手寫詩文能到什麼境界?當看到蘇軾的一組迴文詩時,筆者才明白,能把字句運用到如蘇軾寫詩般得心應手就算是入了化境了。在夢裡他還為這位小姐姐寫了句詩:亂點餘花唾碧衫。夢醒後,蘇軾覺得這句詩寫得不錯,便為它添上前後句,寫成這樣一組詩。這組詩共兩首,初讀平平,歌詠的就是一位佳人。但如果以為僅是這樣,那就太小東坡了。大家把這首詩倒過來讀一次試試,就會發現,它其實是組迴文詩。也就是說,這組詩可以正讀,也可以倒讀,而且兩首讀法敘述的都是同一件事。這樣倒著讀一次,咱們就知道東坡的厲害。
  • 蘇軾絕妙佳作:正讀是一首詩,倒讀是一首詩,合在一起還是一首詩
    》)縱觀歷史兩千年,真正能算得上絕妙、進而得以流傳至今的迴文詩其實並不多。這是因為,迴文詩雖然讀起來很絕,但寫起來卻太難,既要正著讀倒著讀都通順,又要押韻,還不能有違和感,非常考驗寫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底。所以,縱然是最才華卓絕之人,也需經過巧妙構思,方能偶爾寫成一首。最擅長寫迴文詩的古代文豪非蘇軾莫屬,他真真的是用自己的絕世才華,把這門藝術呈現到了極致。其代表作便是那首千古稱奇的《題金山寺》。
  • 蘇軾最令人叫絕的一首詩:正著讀是經典名篇,倒著讀更是千古絕唱
    縱觀歷史兩千年,真正能算得上絕妙、進而得以流傳至今的迴文詩其實並不多。這是因為,迴文詩雖然讀起來很絕,但寫起來卻太難,既要正著讀倒著讀都通順,又要押韻,還不能有違和感,非常考驗寫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底。所以,縱然是最才華卓絕之人,也需經過巧妙構思,方能偶爾寫成一首。 最擅長寫迴文詩的古代文豪非蘇軾莫屬,他真真的是用自己的絕世才華,把這門藝術呈現到了極致。其代表作便是那首千古稱奇的《題金山寺》。
  • 三首口吃詩,能一口氣讀完的都是人才
    什麼是口吃詩?詩雙聲詩,又稱同聲詩、聲母詩、同紐詩,又叫吃語詩、結巴詩、拗口詩、繞口令詩。雙聲詩要求詩的各句都採用聲母相同的字。簡而言之,能讓你舌頭變不利索的詩。什麼是舌頭不利索?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非常流利而清楚的把他讀出來 ,什麼,做不到?舌頭不利索是什麼意思,這回不用多說了吧。那麼,詩歌是以朗朗上口,易於傳頌而聞名的,世界上難道還有所謂的口吃詩 ,寫這這種詩的人他到底圖個什麼呢?
  • 他寫一篇奇文,96字僅一個讀音,能一次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演說》中曾寫過:「語言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除了智慧之外,語言和文字都是讓我們從大自然裡脫穎而出的一種特質。一方面它們是最主要的感情表達渠道,另一方面這更是一種文明和文化的承載體,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
  • 他寫一篇奇文96字僅一個讀音,能一次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演說》中曾寫過:「語言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除了智慧之外,語言和文字都是讓我們從大自然裡脫穎而出的一種特質。一方面它們是最主要的感情表達渠道,另一方面這更是一種文明和文化的承載體,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
  • 蘇軾一首「迴環詩」詞,正著讀令人欣喜萬分,倒著讀讓人黯然淚下
    蘇軾有一首詞可以說是頗有深意,這是一首獨特的「迴環詩」,正著讀令人欣喜萬分,倒著讀讓人傷心欲絕,展現了蘇軾極其高潮的文字技巧,尤其這一首詞是悼亡詞是蘇軾較少的婉約詞,讀起來迴環往復、盪氣迴腸。這首詞就是《西江月·詠梅》。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迴文詩,正著反著讀都意境唯美、卻很少有人聽過
    文/畢之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迴文詩,正著反著讀都意境唯美,卻很少有人聽過蘇軾是宋朝特別出名的文豪,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膾炙人口的佳作。古詩本來就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文學水平,而且就算你有文採也不定能寫出好詩。所以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歌很多,但是特別好的卻並沒有多少。可能有些人更了解東坡肉,其實小編也很喜歡吃……我們還是言歸正傳,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的是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迴文詩。
  • 蘇軾最神奇的一首詩,順著讀是天亮了,倒著讀是天黑了
    蘇軾雖然以詞出名(代表作《江城子》、《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但不代表他就不會寫詩。只不過蘇軾畢生致力於改變「詩尊詞卑」的文學格局,所以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創作詞上。至於蘇軾的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幾首。
  • 蘇軾做了個美夢,醒來寫組奇詩,初讀平平,倒過來讀才知他的厲害
    讀了多年古典詩詞後,筆者一直在想:真正的文字高手寫詩文能到什麼境界?當看到蘇軾的一組迴文詩時,筆者才明白,能把字句運用到如蘇軾寫詩般得心應手就算是入了化境了。蘇軾一生寫了2700多首詩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經典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