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自費辦楓葉文化節 只為推介故土萊州寒同山

2020-12-12 水母網

水母網10月7日訊(YMG記者 李鑫) 今年10月末,由第十屆寒同山楓葉文化節即將在萊州舉辦。該文化節在10年前是怎樣創辦的?在這10年間又有怎樣的艱辛故事?昨日,記者前往萊州柞村鎮大抬頭村採訪了創辦寒同山楓葉文化節的樸實農民———周文勳老人,從他的口中了解到寒同山楓葉文化節創辦和發展歷程。

深愛故土萌生創辦文化節

昨日,記者在萊州柞村鎮大抬頭村看到,萊州寒同山楓葉林有萬畝之多,正值初秋時節,楓葉如火,燒紅了山,映紅了天,氣象萬千,巍巍壯觀。這裡存有八處道教懸崖仙洞,楓林的自然景觀和仙洞的道教底蘊,疊加融生為獨有的不可複製的寒同山文化,滋養著人們的心田,令人敬畏與感佩。

坐落寒同山腳下的大抬頭村,是65歲周文勳老人故土,他對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獨有鍾情。周文勳做好了老伴工作,首出資金近萬元,晝夜不休策劃,組織起以他為團長的萊州市票友京劇團演職人員43人,帶上音響、道具、樂器,搭起舞臺,寫出祝詞,掛起「萊州市首屆寒同山金秋楓葉旅遊觀賞文化節」醒目的大紅條幅,於2003年10月30日風風火火辦起了首屆楓葉文化節。

資金有限文化節步履維艱

「但楓葉節要年復一年辦下來,談何容易。」周文勳老人介紹,到籌辦第四、第五屆時,他感到非常艱難了。當時老伴遞給4000元錢,算是對他辦節的支持,可老伴說:「不能再多給了,這攤子越呼隆越大,怕你收不了場,看你往後該怎麼弄。」由於資金困難投入不足,加之局限性的活動形式,參與人員積極性不高了,周文勳也一度出現撂挑子的情緒。但轉念一想,舉辦的前幾屆以楓葉為載體宣傳了家鄉,以活動為紐帶拉動了旅遊,以文藝形式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以節為媒大開了山門廣交了朋友,這些收穫又令他信心倍增。

為把節辦的更好,周文勳先後找旅遊、林業、文化、教體等部門交流觀點,得到廣泛支持。楓葉節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宏大的活動場面,也吸引了周邊縣市區乃至其它省內外人員慕名而來,使寒同山聲譽遠播。

楓葉節成萊州文化品牌

耕耘孕育收穫。由於周文勳老人的支撐、堅持,連續八年舉辦了八屆的楓葉節,引起社會良好反響和廣泛認同,也引起萊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鑑於周文勳老人的文化努力和文化貢獻,省文化廳於2011年分別授予他和他的團隊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拔尖人才、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團隊的榮譽稱號。」萊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杜旭昌說。

目前,周文勳老人在籌備第十屆楓葉節,同時還將迎來他的票友京劇團建團十周年。

相關焦點

  • 煙臺萊州寒同山:老農自費辦「楓葉文化節」
    原標題:萊州寒同山:老農自費辦「楓葉文化節」  每年10月末,萊州寒同山楓葉文化節總以其特有的風情,向來往者展示自己獨特的風姿。熱鬧背後,誰曾知道,這別具一格的盛節竟是萊州柞村鎮大抬頭村一位普通農民首創的,而這其中的故事更是婉轉千回,饒有韻味。
  • 萊州金秋旅遊文化節開幕 數萬遊客賞紅葉探仙洞品田園
    齊魯網煙臺10月28日訊(記者 張泉邦 董睿卓)10月28日上午,「萊州金秋旅遊文化節」在萊州寒同山隆重舉行。
  • 萊州千餘件作品亮相寧津非遺文化節
    寧津雜技表演、全國蟋蟀大賽、蟋蟀文化書畫展等活動共同亮相首屆寧津縣非遺文化節暨第八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博覽會。據了解,本次展覽會上,萊州寧津兩地12個(國家、省、市)非遺項目同臺亮相,為觀眾奉獻了多彩的「非遺盛宴」。
  • 世紀來美術館山東萊州寫生基地正式成立並成功掛牌
    活動中,世紀來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紀來美術館館長吳剛先生正式聘請中國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府林書畫院院長李永福先生為世紀來美術館副館長。世紀來美術館山東萊州寫生基地掛牌儀式現場世紀來集團公司總部設立在中國北京。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公司已成為國內重要的全產業鏈文化藝術產品展示與交易平臺。
  • 世紀來美術館山東萊州寫生基地正式成立並成功掛牌
    活動中,世紀來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紀來美術館館長吳剛先生正式聘請中國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府林書畫院院長李永福先生為世紀來美術館副館長今天世紀來美術館在萊州建立寫生基地,屆時將邀請全國各地的書畫家到萊州採風、寫生,這對不僅讓世紀來美術館廣大籤約藝術家及擁護者受益匪淺,同時也對大力推進萊州市文化建設和書畫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膠東古蹟:萊州「邢家黃花」村的石窟石像
    2020-12-28 22:13:13 來源: 歷旅 舉報   萊州歷史悠久
  • 華夏神祇和道教文化發祥地,山東萊州的這座山來頭不小,你去過嗎
    在山東省萊州有這樣一座山,據說是黃帝神像形成的地方,也是道教文化的發祥地,秦皇、漢武東巡都在這裡祭奠神靈,這座山的名字叫做大禹神山。大基山素有「掖山」之稱,位於萊州市城東10公裡,東接山東山,南接連寒同山,海拔476.9米,是萊州市著名的高山之一,中國的始祖雷格魯斯黃帝徵服東夷後,曾在此祭祀神靈,是中國神只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大基山身體呈半圓形,四周群山環抱,內部有一深深的圓谷,谷內自先秦時期至清朝末年一直是道家子弟講經說法,以養生為主,當地稱之為「道士谷」。
  • 萊州中華月季園遊覽攻略來了!
    在今年5月19日,在第十個中國旅遊日到來之際,在月季花開最美的時節,煙臺市將在萊州中華月季園隆重舉辦「2020中國旅遊日煙臺分會場暨萊州月季花節文旅嘉年華」啟動儀式暨系列主題活動,向廣大遊客和網友展示萊州月季花城文旅盛宴。
  • 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北魏時期光州示意圖) 膠東半島的光州,治所在掖縣,與後來的萊州相同,因此不少人將光州等同於萊州。但嚴格來說,光州與萊州並不能完全等同(最多跟唐初的萊州相同),因為就轄區而言,光州幾乎相當於萊州和登州之和,膠萊河以東的地區,大致都是光州地界。 追溯歷史,膠東半島的光州是在北魏時期設立,比南朝梁在河南設立的光州,要早數十年。兩者在南北朝曾並存過一段時間。
  • 萊州千餘件非遺展品亮相寧津縣,精彩
    9月20日,萊州非遺項目走進寧津主題展在寧津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開展,與寧津雜技表演、全國蟋蟀大賽、蟋蟀文化書畫展等活動共同亮相首屆寧津縣非遺文化節暨第八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博覽會。兩地12個(國家、省、市)非遺項目同臺亮相,為觀眾奉獻了多彩的「非遺盛宴」。其中,萊州4個項目參加展覽,分別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萊州草辮、萊州玉雕和省級項目萊州毛筆、萊州麵塑,共計1000餘件展品。
  • 河南老漢還原「曹操石鍘」 耗時十年自費萬元
    如今該村內,古時金戈鐵馬的喧囂已不再,只留下曹操當年發明八稜石鍘的傳說和印記,依然向人們訴說著那個王圖霸業的時代。  大孟鎮草場村76歲的田金漢老人,是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經過十年的尋覓、傳承及複製,7月上旬,田金漢最終自費複製成功了傳說中曹操當年發明的八稜石鍘,使這一當時的「勞作利器」重見天日。
  • 楓葉紅來菊花兒黃
    陳磊也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在曉起待了10年,住破舊的屋子,整天和村裡人摸爬滾打在一起,琢磨種茶、制茶、賣茶,還辦幼兒園、茶作坊、茶客棧、茶藝班、農民文化宮。老百姓見他總幹賠錢的事,說他是「傻教授」,他也樂而應之。了解到婺源歷史上有過種菊的傳統,父親便開始引種菊花,偶然發現黃菊特別適應上曉起的水土氣候,生長健壯,開得燦爛,用土法烘烤出來分外香,直接泡水湯色金黃,濃香撲鼻,入口甘甜,回味無窮。
  • 萊州紅犬,蘇聯紅犬,純種萊州紅看家護院
    "蘇聯紅"的正確名稱該是叫"萊州紅"。萊州紅犬(Red dog of Laizhou)幾十年來在萊州朱橋鎮由大丹犬、平背德國牧羊犬、韓國杜莎犬、山東細犬、日本狼青犬與當地犬雜交選育出來的,結合了獒種犬和狼種犬的基因,廣泛分布於萊州、龍口、煙臺及全國各地。
  • 煙臺萊州民警要辦疫情下的特殊婚禮
    自疫情防控戰打響的那一天,煙臺萊州公安全體公安民警就全員在崗!90後勇擔重任「非典那年我還小,大家都保護90後,今年疫情來臨,90後要保護大家了!」萊州市城港派出所90後黨員民警趙雪初自防疫工作開始以來,下鄉隨訪、崗位執勤……永遠在路上奔波。另一位沙河派出所的90後小劉,她的父母都在醫院,而在父母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她也必須堅守崗位。
  • 注意丨萊州公交已執行2020冬令時刻表!附最新線路
    注意丨萊州公交已執行2020冬令時刻表!—綺麗製衣—榮星駕校—交警大隊—淇水村8路往返社會福利中心—毛家莊子村—碧桂園—鍾家疃—東三嶺子村—西三嶺子村—西三嶺子小區—文昌建材家居廣場—城建大樓—文泉花園—縫紉機廠宿舍—市立醫院—山水國際小區—和平醫院—河濱公寓—河濱公園—合眾公寓—電業公司—永安車站—大騁車站—新世紀大酒店—金都花園—中國銀行—廣場公寓—萊州廣場
  • 妙「剪」生花傳承文化 小小剪紙展現魅力萊州
    藝術源於生活用剪紙語言展現魅力萊州「我最近有一個新想法,想根據月季仙子的傳說,創作一套月季花系列的剪紙,用剪紙的語言表達萊州美麗月季仙子的傳說和月季之鄉的美譽。」陳淑香一邊設計剪紙圖樣一邊告訴記者,在萊州的剪紙當中,好多題材都與民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藝術源於生活,自己的剪紙作品,靈感大多來自於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我這次創作的月季花系列剪紙就以月季仙子為主題,搭配各種造型的月季花和代表寓意吉祥的祥雲、仙鶴、蝴蝶、蝙蝠等圖案,將萊州月季、萊州故事、萊州剪紙文化和萊州長壽之鄉文化融入其中,讓剪紙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陳淑香說。
  • 民間故事:老漢下地幹活,救了幾隻黃鼠狼,幾日後卻幫了老漢大忙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32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話說在古時候,一個靠山的小村子裡住著一個李姓老漢。老漢爹娘沒得早,家境甚是貧寒。他30多歲時,在其叔父幫助下才娶了個媳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