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宮中最獨特的標誌

2020-12-19 大豫網

  重拾的驕傲依然是今天的驕傲

  北宋時期誕生的「水運儀象臺」不僅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更是一個世界科技文明的劃時代創舉!但是這個實物隨著朝代的更迭,早已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在現代,我國最早研究「水運儀象臺」並且發表論文的是清華大學劉仙洲教授。國家有關部門於1958年做成1∶5的模型,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另外,福建同安縣(1988年複製原大的1∶8,陳列於蘇頌紀念館)、北京天文臺、中國臺灣臺中自然博物館(1993年複製)、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1997年複製原大的1/5,現存河南博物院)等也先後製作了按比例縮小的模型。近幾十年來,國外也有人研究它,如國際著名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專家李約瑟博士,也複製了一座模型和一臺單獨的擒縱機構演示模型,陳列於英國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

  「水運儀象臺」被譽稱為「世界時鐘鼻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尊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中國古代的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只能算計時器,而北宋宰相蘇頌在1090年製造的水運儀象臺不但計時準確,而且有擒縱器,只有擒縱器工作時才會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也就是鐘錶與計時器的根本區別。瑞士鐘錶最權威的第一品牌刊物《百達翡麗》也明確無誤地承認:「中國宋朝人蘇頌在1090年做了『水運儀象臺』,裡邊裝置了全世界第一個擒縱器,歐洲運用這個原理發展鐘錶,是在中國這個擒縱器問世3個世紀以後的事情。」現在,「水運儀象臺」已經出現在全世界很多權威鐘錶書籍的封面上。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蘇頌把鐘錶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6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鐘表的發明人)先行7個半世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精工等公司用了8年和大約6億日元,成功仿製了「水運儀象臺」,並且於1997年3月17日正式對外展出,引起國際計時儀器史學界的極大關注,也令今人能夠目睹這一發明的偉大之處。它坐落於日本長野縣的「儀象堂」(Gishodo)博物館,其紅色的外表在藍天、綠樹的掩映下,顯得更加醒目而神秘。更加重要的是,它不僅是按照實物大小進行完全復原,而且能夠經久不息地運轉。充分體現了中國北宋時期的科技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水運儀象臺的故鄉——開封人民的榮耀。

  水運儀象臺始末

  在北宋統治的168年間,前後頒行了七部曆法。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對舊渾儀進行改造,取消白道環,校正渾儀軸,雖取得很大進步,但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頒行的《壽元歷》等均不盡人意。沈括上書解釋,要求製作精密觀測儀器。因為觀測數據和推算方法是編制曆法準確度的關鍵,而觀測數據的準確度又取決於觀測儀器的精度,這是促使蘇頌研製水運儀象臺的重要原因。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朝廷批准了蘇頌製造水運儀象臺的報告,向朝廷推薦精通數學運算和天文學的韓公廉等人共同研製。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5月,蘇頌製成了全部儀器的小木樣。經過檢驗之後,在當年的12月又製成了大木樣。大木樣製成以後,朝廷命令把大木樣放置在皇宮內的集英殿,同時又命令翰林學士許將前來鑑定。許將率領水運渾儀所裡的天文學者周日嚴、苗景等人檢測了3個多月,認為這臺水運儀象臺與實際天象是相合的。於是朝廷命令用銅來製造正式的儀器。

  蘇頌水運儀象臺高按宋時木矩尺計算是三丈五尺六寸(約12米),寬兩丈一尺(約7米),是一座以水為動力,集渾儀、渾象、報時為一體的,上窄下寬呈長方形的木結構建築,用木板做臺壁,板面畫有飛鶴,在當時屬大型設備,其中製作渾儀等鑄銅件就用了一萬多公斤的銅材。由於傳動系統複雜,要求動靜態平衡及相互配合。既要解決水動力能源,時間顯示精度,又要準確調整與天體運行同步。特別是在當時全靠手工製作、裝配,其難度是非常大的。

  水運儀象臺共分為三大層。上層,是一個露天的平臺,設有渾儀一座,用龍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渾儀上面覆蓋有遮蔽日曬雨淋的木板屋頂,為了便於觀測,屋頂可以隨意開閉,構思比較巧妙,這已經具有現代天文觀測室的雛型了。露臺到儀象臺的臺基有7米多高。中層,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密室」,裡面放置渾象。天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機輪帶動旋轉,一晝夜轉動一圈,真實地再現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變化。下層,設有向南打開的大門,門裡裝置有五層木閣,木閣後面是機械傳動系統。第一層木閣名「正衙鐘鼓樓」,負責全臺的標準報時。到了每個時辰的時初、時正,就有一個穿紅、紫色衣服的木人分別在左右門裡搖鈴;每過一刻鐘,一個穿綠衣的木人在中門擊鼓。第二層木閣可以報告十二個時辰的時初、時正名稱,相當於現代時鐘的時針錶盤,這一層的機輪邊有24個司辰木人,手拿時辰牌,牌面依次寫著子初、子正、醜初、醜正等。每逢時初,時正,司辰木人按時在木閣門前出現。第三層木閣專刻報的時間。共有96個司辰木人,其中有24個木人報時初、時正,其餘木人報刻。第四層木閣報告晚上的時刻。木人可以根據四季的不同擊鉦報更數。第五層木閣裝置有38個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隨著節氣的變更,報告昏、曉、日出以及幾更幾籌等詳細情況,計時方面,一天一夜的誤差只有一秒,相當精確。五層木閣裡共有162個木人,木人能夠表演出這些精彩、準確的報時動作,是靠一套複雜的機械裝置「晝夜輪機」帶動的。因整個機械輪系的運轉依靠水的恆定流量,推動水輪做間歇運動,帶動儀器轉動,因而命名為「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總結、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在天文學和天文儀器技術方面卓越的科技成就,它把「儀、象、鍾」三者合一,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其中渾儀的四遊儀窺管、水運儀象臺頂部的九塊活動屋板、擒縱控制樞輪的「天衡」系統等三項為世界首創,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蘇頌水運儀象臺完成後,在開封使用34年,金兵打下開封,北宋滅亡,水運儀象臺等天文儀器被金兵繳獲。於是金兵把儀象臺遷運燕京想重新裝配使用,但由於經過長途搬運,一些零件已遭損壞或散失,又缺少有經驗的能工巧匠,又因開封和燕京地緯度不同,地勢差異,從望筒中窺極星,要下移4度才能見到,連一般觀察也不能進行。水運儀象臺毀壞後,其影響依然存在,金與南宋都想複製,秦檜曾派人尋找蘇頌後人並訪求蘇頌遺書,還請教過朱熹,想把水運儀象臺恢復起來,但始終沒有成功,從此,水運儀象臺只能作為史書上的記載見證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和機械製造所曾經達到的一個高峰。

相關焦點

  • 「北宋皇宮」亮相橫店
    近日,在東陽橫店環城北路附近,一座紅牆綠瓦的新宮殿出現在人們眼前,這座平地而起的宮殿是橫店影視城新建造的北宋皇宮據悉,在國內拍攝基地中,雖然有不少宋代時期的場景,但唯獨缺少宋代皇宮場景。北宋皇宮「大慶殿」的建成,將成為目前國內唯一的北宋皇宮實景。
  • 「北宋皇宮」宋仁宗的家究竟有多大
    最近追《清平樂》的朋友一定對於劇中的皇宮很熟悉。那麼劇中的皇宮與真實的北宋皇宮有什麼區別?這裡小呱就帶大家看看北宋皇宮的真容劇中福寧殿北宋定都東京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處在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的交界地帶
  • 十二星座最獨特標誌,你獨特在哪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12星座也是這樣,一起看看她們的獨特之處吧!十二星座最獨特標誌巨蟹座--為啥說巨蟹最神經,具有雙重人格,心情好的時候特別好,心情壞的時候無比憂鬱獅子座--獅子是出了名的要面子天蠍座--天蠍什麼都放在心底,你想要看穿,真的太難了
  • 正月裡在開封必做的事,北宋皇宮看花燈
    龍亭公園在歷史上可是非常有名,北宋時期的皇宮就建於此,更早還可以追溯到唐德宗在位期間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唐之後,宋之前,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千年前的古都,許多傳統的文化習俗正在恢復,如大宋上元燈會,自北宋時期就是當時最重要的節慶活動之一,2017年燈會在龍亭公園,鐵塔公園,開封城牆,天波楊府,大宋御河同時舉辦,夜晚的開封流光溢彩。
  • 宋朝那麼富裕,皇宮為什麼那麼小? 宋朝的皇宮應該是歷朝歷代中最...
    至此以後,想要擴充皇宮,一怕與民爭地,二怕耗費錢財,三則幽雲十六州故地未曾收復,所以北宋一朝皇帝均不曾擴充皇宮。到了南宋,偏安一偶,政局未定,和北宋一樣採取改州治為行宮辦法,在臨安建置因陋就簡。至紹興八年至二十八年間﹐屢經擴建僅及北宋汴京皇宮的四分之一。
  • 北宋王朝留下的風水獸,仍在鎮守著皇宮遺址,講述著汴京城的繁華如夢
    現在開封市著名景點龍亭的所在地,是北宋等六朝的皇宮故址。龍亭門前,一對石獅昂首直立,通高三米有餘,大有巍峨之勢。只見雄獅腳踏繡球,張嘴圓目,雌獅腿搭小獅,屏氣怒視。搜尋史料,關於這對石獅子的記載很多,回憶性的文章也很多,可見開封市民對其是有著難以言表的熱愛之情的。
  • 莊園就要這樣玩,《逆水寒》玩家復刻出霸氣北宋皇宮
    今天要帶大家去看一個玩家打造的霸氣北宋皇宮。大家一起看看這組圖片:大家先看看這個鳥瞰圖,從畫面上看,是不是就覺得相當之霸氣,方正的布局,迂迴的走線,無不顯示出整個莊園的莊嚴感。中間一座主庭院,左右兩邊各一個小庭院,相互輝映。
  • 皇宮官方日常用瓷選用汝窯製作是北宋王朝的一大痛點
    如果要細論北宋皇宮及官家選用汝窯製作瓷器,可能還得從歷史中去查證。可以說,皇宮官方日常用瓷選用汝窯製作是北宋王朝的一大痛點。當初北宋皇宮多使用定窯產品。定窯所產瓷器有多種顏色多種形態,但多以白色瓷器為主調。
  • 知否:皇宮有那麼多狗洞可信嗎?別說,在北宋還真有可能
    在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出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情節,就是在宋朝皇宮大內中,竟然有許多的狗洞,而且身材瘦小的人都可以爬出去。試想,如果有刺客想刺殺皇帝,他們都從狗洞中行走,那麼皇宮的守衛就如同虛設了。
  • 宋鈞窯天藍釉六方花盆,北宋皇宮中的花盆,後世瓷器收藏中的珍品
    宋鈞窯天藍釉六方花盆,北宋皇宮中的花盆,後世瓷器收藏中的珍品在中國古代,宋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創造了大量的優秀的文化和重要的瓷器。宋代的瓷器首推五大名窯,而在五大名窯生產的優秀瓷器中,精品中的精品,都被宮廷使用和壟斷。
  • 馬德裡皇宮——歐洲皇宮中最值得遊覽的!
    這座從卡洛斯三世至阿方索十三世作為皇室居所的皇宮帶領遊客進行一場西班牙歷史之旅。儘管目前王室不再居住於此,但它依然是國王的官方居所。現在,遊客還可以參觀皇宮裡迷人的皇家廚房,它是歐洲皇室廚房中保存完好、最值得遊覽的之一。
  • 北宋滅亡前皇宮中出現怪獸「黑眚」,到底是啥?御林軍都不敢抓它
    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年僅24歲的宋哲宗趙煦病逝。宋哲宗生前沒有留下子嗣,只能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在他的眾多兄弟中選擇一個人作為皇位繼承者。最終經過向太后和宰相曾鞏等大臣商議,宋哲宗的弟弟趙佶,得以繼承大寶,成為宋朝第八任皇帝。
  • 他差點統一全國,卻喜歡深居皇宮指揮前線,葬送北宋大好局面
    公元976年,北宋皇宮發生了讓後世猜測不斷的燭光斧影。這一年,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宮中暴斃,其弟趙光義從他手中接過了王朝大權成為北宋新的統治者。繼位後的趙光義定國號為「太平興國」,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趙光義是個很有志向的皇帝。他內心深處大概是非常想要成為像秦皇漢武那樣的帝王。
  • 深藏鄉間鮮為人知的全國唯一北宋廡殿頂萬榮稷王廟,有其獨特看點
    萬榮稷王廟雖然不是這一帶規模最大的廟宇,卻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在晉南一帶稷王廟中稱得上是最具特色的廟宇。看點之一是廟內主殿,這是目前全國唯一建造在民間的單簷廡殿頂結構。廡殿式建築,其特點為四面斜坡,一條正脊,四條斜脊,四個曲面。分為單簷、重簷,一般多用於皇宮建築。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建築制式中,除皇宮之外,在民間極少見到廡殿頂建築。
  • 考古奇觀:開封地下城疊城,上下疊羅漢摞6座城池,北宋皇宮在列
    1981年,對河南開封的龍亭東湖進行清理淤泥工作,在這次挖掘事件中,人們意外的發現了一個明朝遺蹟——明代周王府遺蹟。考古工作者對這6個古建築群中所採集的證據和遺蹟進行了分析,終於將6個古建築群進行了定位,他們分別是:清開封城、明開封城、金汴京城、北宋東京城、唐汴州城、魏大梁城。
  • 中秋節從北宋正式開始 皇宮吃宮餅民間吃月團
    到了周代,祭月成為完備的禮儀系統中最重要的一項,並稱祭月為「夕月」,祭日為「朝日」,日月祭祀是當時天子舉行大型祭祀活動時必不可少的項目。  天子為什麼要祭天地日月?中國古人認為,天和日為陽,地和月為陰,天子是上天之子,自然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也是向天下臣民示範「孝悌」,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 最全北宋東京汴梁城,不愧是濃墨重彩的畫卷
    北宋東京城,現已埋藏於地下的8—12米深處,我們可以通過「北宋東京城模型沙盤」來一睹它昔日「汴京富麗天下無」的風採。1000多年前的北宋東京城的城市布局,設有宮城、裡城和外城,大小相套,是一座典型的三重城格局。
  • 靖康之恥,北宋皇宮妃嬪被金軍劫掠一空,為何唯獨此女得以倖免?
    靖康二年春天,北宋都城汴京的寒意還沒有退去,金人的鐵騎隨即打破汴京的安寧。二月六日,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太宗廢掉,北宋滅亡。北宋皇族最悲慘的一幕發生了,從當年三月二十七日開始,金軍將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等一萬四千餘人分七批押往金國。
  • 南宋定都 在鳳凰山麓建皇宮
    有著獨特的江南之美、山水之美、意境之美。在時代的年輪中,每個城市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記憶。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杭州市檔案局推出《杭州記憶》連載,帶你追溯歷史,品味風光,領略現代都市的魅力。
  • 射鵰英雄傳中,楊康為何能輕易進入南宋皇宮?看看當時的皇帝是誰
    在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之中,對於南宋皇宮的描寫,除了北丐洪七公貪圖御廚的美食躲藏在皇宮大內之外,還有大反派楊康為了奪取武穆遺書,曾多次率領手下打手們進入南宋皇宮搜尋,讓人不禁覺得南宋皇宮的守衛簡直就是兒戲。那麼,南宋的皇宮真的是如此不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