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清平樂》的朋友一定對於劇中的皇宮很熟悉。那麼劇中的皇宮與真實的北宋皇宮有什麼區別?這裡小呱就帶大家看看北宋皇宮的真容
北宋定都東京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處在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的交界地帶,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所以城牆設計的很複雜並且年年加固。汴梁海拔比較低,而且臨近黃河,水系極為發達,跟南方的交通運輸很便捷,所以就出現了劇中範仲淹能在東京城吃到蘇州點心的一幕。也後來因經歷了多次黃河泛濫,大部分宋代建築早已被泥沙埋於地下而不復存在了。也因此北宋東京的宮城和皇城的布局考古成果認定有很多爭議,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汴梁在唐代只是一個州城,叫汴州,唐代有個刺史叫李勉,在原來舊汴州的基礎上開始擴展,建了汴州的羅城,也就是外城,然後在羅城之內又建了子城,這是唐代一般城市的基本形式,有子城和羅城。子城就是城中的小城,由城中統治者、刺史住的地方,相當於衙門。
北宋汴梁的建造就和隋唐的兩京城不一樣了,隋代建大興城,洛陽城都是一次建成的,一年之內把城牆,坊牆鑄造起來,裡面再慢慢讓大家分隔住宅的用地,蓋房子。但宋代是先有一個規劃,然後在擬建城牆的位置上插上一些標識。到農閒時候再集中力量把城牆造起來。在標識之內,等待國家專門的規劃人員來做規劃,先把城市的公共空間,比如軍營、街巷,倉儲,辦公的地方劃定好,這些地方由政府來建。其餘地方任百姓營造。這是一個有完整規劃的城市,但不是一次形成的。
從城市格局上講,汴梁應該是個典型的中國都城。在城市規劃史上,古代都城的「三套方城」制度,有外城、皇城、宮城三重城牆。最外面的外城是居民裡坊,市肆以及地方政權,叫外城。往內一層有一圈城牆的叫皇城,裡面是統治者遊玩的園林園囿和各種中央辦公機構。城市最中心城市最中心的部分是統治者的宮殿,叫宮城,也叫大內。原為唐代宣武軍節度使署,後梁時以大梁(開封)為東都,後晉改為大寧宮,再到宋太祖。
全城道路從市中心通向各城門,主幹道稱為御路者有三條:一條從皇城南門至外城南門的南北向幹道,寬200米,成為全城的主軸線;第二條為皇城南側的東西向幹道;第三條是在皇城東側的南北向幹道。此外,還有一些次要道路,組成不規則的道路網,反映了不受裡坊約束的特點。
北宋的宮城,從功能劃分上也大致遵循了「前殿後寢」的原則,由外朝、內廷、後苑等部分組成。外朝部分最主要的建築是大慶殿,劇中所說的舉行大朝會、冊尊號、祭祀行禮都是在這裡舉行,據記載,大慶殿面闊九間,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西側的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務活動場所,作為「外朝,凡不釐務朝臣日赴,是謂常朝」。北側的紫辰殿是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作為視朝之前殿,「每誕節稱觴及朔望御此殿」,即主要用於恭賀皇帝生日及每月初一、十五皇帝之視朝。此外,紫宸殿平時尚有接待契丹來賀,賜宴近臣、宰臣、百官之事。紫宸殿之西為垂拱殿,為「常日視朝之所也」,是接見外臣和設宴的場所,劇中範仲淹等人因反對仁宗廢郭皇后,為了勸諫而瘋狂砸的那個門就是這垂拱殿外的垂拱門。集英殿是策進士及觀戲、舉行宴會的場所,「每春秋誕聖節賜宴此殿。熙寧以後,親策進士於此殿」。集英殿之北,有需雲殿,東有昇平樓,再往北即為龍圖閣,閣後為天章閣、寶文閣,此三閣分別收藏宋太宗、真宗及仁宗的御書文集等。
外朝以北為內廷,是皇帝和后妃們的居住區。比如劇中最常提起的福寧殿。福寧殿是皇帝的寢殿,是吃飯睡覺批劄子的地方。一般皇帝會在天亮前兩個小時從福寧殿起床,整理裝束,準備處理國家政事,也會偶爾在這裡緊急的接待大臣。宋仁宗最終也是病逝於福寧殿。
圍繞著福寧殿,西邊是劉太后的居所——寶慈殿,劇中第一集呂夷簡就因在寶慈殿和劉太后議事,被八大王在殿門外罵了一通。北面是曹皇后的居所——坤寧殿,坤寧殿附近還有各娘子的閣殿,比如劇中張娘子的翔鸞閣和苗娘子的儀鳳閣。寶慈殿南側是皇儀殿,原來是太宗皇后的居所,後來廢棄不用改為「治後喪之所」 比如宋仁宗的張貴妃就是治喪於皇儀殿「追冊位號」
宮殿北部為後苑,皇帝為了表明勤儉愛民和對農事的重視,在後苑中設觀稼殿和親蠶宮。皇帝每年於殿前種稻,秋後收割,還記得知否裡就有這樣一個場面。皇后作為一國之母,每年春天在親蠶宮舉行親蠶儀式,並完成整個養蠶過程。
從總體布局看, 宋宮城由於是在五代遺留的宮殿舊址上加以擴建的,受到地域和周圍民居的限制,宮殿的布局,比起唐代、明清的皇宮,是雜亂了一些。北宋宮殿建築群中,只有舉行大朝會的大慶殿一組建築的中軸線穿過宮城大門。而外朝的文德、垂拱等殿宇,只好安排在大慶殿的西側,中央官署也隨之放在文德殿前,出現了兩條軸線並列的局面。
北宋東京的宮城一直給人們留下一種狹小的感覺。因為《宋史· 地理志》稱: 「宮城周回五裡。」 也就是周長只有5裡,比大明宮的15裡差遠了。但很多史料都記載著,東京皇城裡殿宇館閣極多,單是皇帝舉行朝禮的大殿就有大慶、文德、紫宸、垂拱四所, 另外還先後有崇文院建築群、六閣、景福殿庫、明堂等大型建築,在文德殿前還有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合稱「東西二府」的中書門下省與樞密院、國史院、都堂等建築,除了四座皇帝坐朝用的大殿外,皇城內還有大量功能用途各異的宮廷殿宇、樓臺池苑,總的來說,其結構布局遠較明清紫禁城複雜。而且,其建築體量符合中央皇朝的最高營造規格,例如大慶殿,史稱「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盡列法駕儀仗(約兩萬餘人)於庭,不能周遍」,絲毫不遜色於今天故宮裡的太和殿廣場。
所以也有說法是宋代宮城規模與紫禁城相當,甚至當然還要大一點。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推論啦。
這裡是小呱尋建築,歡迎點讚、關注,看有趣的建築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