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七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經語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七章(外身無私章)第一段:天長地久。
-
道德經第十九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九章棄智章\返樸歸真章第一段: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二十二章全德自隱章第一段: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三段: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四段: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五段: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道德經第十八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八章大道廢章第一段: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一章反戰章二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經第31章譯文:精美的兵器啊!此校注引發宋代以來道德經文本爭議,宋代晁說之再版道德經時在跋文中說:「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晁以為王弼無注就意味著王弼此章不是老子原文,這是天大的誤解。王弼注有詳有簡,個別有無注(第66章同樣無注)。嚴格說,王弼注是為自己注,領會極深處洋洋灑灑,注墨極多,第38章達1300字,很多章節只有幾十個字,基本不注字。
-
道德經第十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經語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章修內明心章\營魄抱一章第一段: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21章題解:道是第一因,是宇宙法界的真正創造者,是絕對本質。如何證道最為關鍵,第14章是即物證道一,此章是即物證道二。即物證道是建立在前面的離物入空證道第一和體無證道第二的修行次第基礎之上。世人心量被物的邏輯所反鎖,不能容納物邏輯之外的實存,這是大宗師玄同大定中所實證。
-
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20章題解:此章本師在濁世顯形,第一稀有,後世修行人一睹真容,得未曾有。上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一氣貫通,故有此異象也。大宗師之愚乃真知真覺,世人之智乃真愚真迷。後文「以智治邦,幫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其理在此。世人耽於欲樂,甘盡苦來,此苦無有窮期。剎那之樂豈能消萬劫之大苦?迷途知返,回頭是岸。與大宗師同遊神域,乃是多生累劫修德修善之福所致。譯文:--絕學無憂的教法修行日久,--今日來到濁世應化顯形。
-
道德經第十六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經語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六章歸根復命章\甚深禪定章第一段:致虛極,守靜篤。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原文對照
道德經第25章題解:此章以「道法自然」 著名,令學人反覆參悟。道德經是橫空出世,「道法自然」足以讓世人震驚。人生密碼就在其中,人必須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脫胎換骨,成為新人。此章提出道的定義和道天地人的四元新宇宙觀(四大) ,代替天地人的三元宇宙觀。這是偉大的觀念變革,從直觀進入抽象。人具有抽象能力,可以進行概念分離。物、象、無象是認識宇宙真相的根本路徑,這三次概念分離、三次抽象是無與倫比的偉大成果,離物入空是離開物邏輯,進入空邏輯。
-
道德經第六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六章穀神生天地章第一段: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第三段: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第6章譯文(穀神生天地)虛空是最廣大無邊的,虛空有神奇的妙用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長,cháng)第三段: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第四段: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惡,wù;處,chǔ)道德經第23章題解:此章與上章是姐妹篇,是補充。
-
道德經第十五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五章真修道士章第一段: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德經第15章題解:此章宣講「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真修道士氣韻。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6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6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因為大道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說清楚的,堵住自己嘴巴塞住自己耳朵閉上自己眼睛,不受道聽途說的幹擾排除欲理還亂的愁緒,讓自己的心靈與自然之光相和諧對照輝映;與大地塵土同在合一而不強調自我的存在,
-
道德經第十四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四章道體無相章\即物證道章第一段: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原文對照
第三段: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四段: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道德經第27章題解:道德經以道妙德善為指歸。道的本性是妙,德的本性是善。道德經被人們稱為治國書、兵書、謀略書,都不是。道德經就是救世書,是歸根復性以救世的聖典。復性歸根既能救人,又能救世。老子對「禮」的藐視是因為禮是外在的,沒有歸根復性,禮會流於形式。德雖然有內在的一面,但沒有觸及靈魂深處,還依賴外界的評價,這樣德教的脆弱性就暴露無遺。老子深刻洞察這一點,所以把最符合自然的道妙作為人和社會的基礎。濟世救人需要妙法,沒有妙法則一切徒然。
-
道德經第五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五章虛空化物章第一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三段: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譯文(虛空化物章)天地懷有無心之心,萬物如夢如幻般顯現。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二十八章守常德章\守真樸章第一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忒,tè)第三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第四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三章不生滅章\死而不亡章第一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章名:不生滅章\死而不亡章譯文:對他人觀察入微, 能夠清楚知道他人的優點和缺點,從而精於計算,獲取自己的利益,這是世人讚嘆的「智」。
-
《道德經》第51-60章原文譯文,收藏學習
來源:喵咪文學社 ID:mmwenxueshe 《道德經》 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