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八章譯文——原文對照

2020-09-09 道一解道德經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十八章

大道廢章

第一段:故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邦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第18章

題解:《史記·老子列傳》云:「世之學老者則黜儒學,儒學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儒道對立,自古已經存在,似乎成為定論。此章和下章被視為是儒道對立的明證,上章「親之譽之」顯然指「仁義」治國,太上道治的下衰。此章直言「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貶黜仁義和智慧。這是對常識的貶黜,一般人會難以理解。

宗師的貶黜獲得了思想精英和修道士的認同,因為「常識」恰恰是脆弱的。如果常識是究竟真理,則現實不會如此醜陋,周公的德教不會衰落。儒道同源還是儒道對立,這對華夏文明來說是第一等重要的事。站在華夏文明學的視覺來看,更能直視華夏文明的本質和高度,因此也決定華夏文明的未來走向。

儒道對立的淺層邏輯背後隱藏了深刻華人的心靈追求,這種追求一直被人為的壓抑著。華人智者不能解開儒道同源的內在邏輯,只能在儒道對立的邏輯中尋找華夏文明的內在精神,那華夏文明的未來一定暗淡。華人的內在文化訴求將留下深深的遺憾,禪宗二祖慧可「吾心不安」的大命題將沒有答案。

道妙德善是道學的根本,仁義是德善的部分訴求。仁義不是安心不是究竟地,而是中間休息站,是化城。大道才是終點站,修行不能在仁義這一中間站停下來。「儼兮其若客」,化城雖然美好,與究竟地有些相似,但畢竟還是他鄉,不是真正的故鄉,修行者是一位過客,整頓威儀,繼續前行,而不能留戀仁義的溫柔鄉。

此是儒道同源,道的大旗和德的大旗互相扶持,道德雙行。道有真道,儒有真儒,道不黜儒,儒不黜道,真道真儒之微妙法門如實開顯。老子認為「仁義」是表面的價值觀,不是究竟的價值觀,這是修行境界的差別相,正像《圓覺經》中佛對二乘人的呵斥,實際是糾偏,希望繼續修行。二乘是菩薩的同路人。

譯文:

所以說

大道廢棄,

才有人高舉仁義的大旗;

仁義雖然覺得美好,

但大道才是安住之地。

【離開大道的仁義,】

【終將繼續下衰,】

【最後陷入天下無道的亂世。】

巧智生起,機心存於內,

人間才會陷入大偽之中;

父母、妻子、兄弟失去天和,

才有人高舉孝慈的大旗;

當孝道被人稱揚時,

要警惕血親和夫妻之間已經不再真誠。

【世人既要高舉孝慈的大旗,】

【更要恢復人人本具的純真,】

【血親、夫妻才會像左手和右手一樣和諧,】

【這才是「相與於無相與」。】

邦國的主人神智昏亂,

忠臣才出來以血肉之軀拯救。

【忠臣是殉道者,】

【後人應該緬懷。】

【忠臣是護法神,】

【世人應該崇敬。】

恢復人人本具的純樸本性,

讓世間祥和,公平

才是忠臣心中的大願。

註:經文很含蓄,括號中是隱含義。

文本分歧:

「故」據帛本增補,王本原無。有承上章之意。

帛本原文: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

智慧出,安有大偽;

六親不和,安有孝慈;

邦家昏亂,安有忠臣。

「安」作於是解。此「安」是帛本的差別,因果關係更為明顯。譯文把因果關係翻譯出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七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經語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七章(外身無私章)第一段:天長地久。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一章反戰章二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經第31章譯文:精美的兵器啊!此校注引發宋代以來道德經文本爭議,宋代晁說之再版道德經時在跋文中說:「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晁以為王弼無注就意味著王弼此章不是老子原文,這是天大的誤解。王弼注有詳有簡,個別有無注(第66章同樣無注)。嚴格說,王弼注是為自己注,領會極深處洋洋灑灑,注墨極多,第38章達1300字,很多章節只有幾十個字,基本不注字。
  • 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20章題解:此章本師在濁世顯形,第一稀有,後世修行人一睹真容,得未曾有。上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一氣貫通,故有此異象也。大宗師之愚乃真知真覺,世人之智乃真愚真迷。後文「以智治邦,幫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其理在此。世人耽於欲樂,甘盡苦來,此苦無有窮期。剎那之樂豈能消萬劫之大苦?迷途知返,回頭是岸。與大宗師同遊神域,乃是多生累劫修德修善之福所致。譯文:--絕學無憂的教法修行日久,--今日來到濁世應化顯形。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原文對照
    道德經第25章題解:此章以「道法自然」 著名,令學人反覆參悟。道德經是橫空出世,「道法自然」足以讓世人震驚。人生密碼就在其中,人必須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脫胎換骨,成為新人。此章提出道的定義和道天地人的四元新宇宙觀(四大) ,代替天地人的三元宇宙觀。這是偉大的觀念變革,從直觀進入抽象。人具有抽象能力,可以進行概念分離。物、象、無象是認識宇宙真相的根本路徑,這三次概念分離、三次抽象是無與倫比的偉大成果,離物入空是離開物邏輯,進入空邏輯。
  • 道德經第六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六章穀神生天地章第一段:穀神不死,是謂玄牝。道德經第6章譯文(穀神生天地)虛空是最廣大無邊的,虛空有神奇的妙用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二十八章守常德章\守真樸章第一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譯文:通達世間雄性力量的世人,更應該守住雌性的柔性,成為天下的溪流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二十七章妙法救人章第一段: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道德經第27章題解:道德經以道妙德善為指歸。道的本性是妙,德的本性是善。道德經被人們稱為治國書、兵書、謀略書,都不是。道德經就是救世書,是歸根復性以救世的聖典。復性歸根既能救人,又能救世。老子對「禮」的藐視是因為禮是外在的,沒有歸根復性,禮會流於形式。德雖然有內在的一面,但沒有觸及靈魂深處,還依賴外界的評價,這樣德教的脆弱性就暴露無遺。老子深刻洞察這一點,所以把最符合自然的道妙作為人和社會的基礎。濟世救人需要妙法,沒有妙法則一切徒然。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惡,wù;處,chǔ)道德經第23章題解:此章與上章是姐妹篇,是補充。譯文:看哪!假修行者高高踮起腳尖來彰顯自己,他很快就跌倒了。假修行者跨大步狂奔以領先他人,很快他就氣力耗盡。那些自視甚高的假修行者,障蔽了自己的內明心,實際上是一個愚昧無知者。
  • 道德經第五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五章虛空化物章第一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譯文(虛空化物章)天地懷有無心之心,萬物如夢如幻般顯現。
  • 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為,wèi)道德經第12章(五官致昏章)題解:妙心能體無證道,五官只能見物。譯文:世人貪圖五色使眼睛致盲,世人貪圖五音使耳朵致聾,世人貪圖五味使口舌敗壞,世人貪圖馳騁田獵致使心狂亂,世人貪圖稀有寶物致使人行為乖張。
  • 道德經第八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八章上善若水章第一段:上善若水。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題解:此章宣說上善若水,水善利不爭的第一稀有德相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三章不生滅章\死而不亡章第一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章名:不生滅章\死而不亡章譯文:對他人觀察入微, 能夠清楚知道他人的優點和缺點,從而精於計算,獲取自己的利益,這是世人讚嘆的「智」。
  • 道德經第十九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見,xiàn)道德經第19章題解:「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讓世人目瞪口呆,成為道學和儒學(俗儒)的抉擇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二條不同的路,出世間法必需棄絕。不僅要棄絕粗大欲望,還要棄絕俗智和塵世的仁義。只有般若智才是修行者的修行目標,俗智是修行的反面,是勝人之術,溫柔的仁義鄉也不是究竟地。
  • 道德經第三十章譯文——原文對照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譯文:那些懂得用道來提升自己的人主,不會用兵力來顯示強橫,威嚇天下萬民。第55章也有此三句,並不意味重複。注釋家一看重出就斷為錯簡、衍文,並不恰當。題解:上下二章是老子的反戰章,是姐妹篇,義理一貫。戰爭是「取天下」的主要形式,所以老子接在此處,是對「取天下」的瘋狂行為的呵斥。老子用詞十分嚴密,含義豐富,甚至是雙關,一個「取」顯示非正義,此章盡顯此理。
  • 道德經第十七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七章道君無形章\理想國章第一段: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二十一章道體無相章二\即物證道章二第一段: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德經第21章題解:道是第一因,是宇宙法界的真正創造者,是絕對本質。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譯文——原文對照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三十六章飛鳥喻道章\利器毋用章第一段:將欲歙之,必固張之;(歙,xī)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強,qiáng,下同)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 道德經第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經語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一章體無證道章第一段: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道德經第四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四章第一段:道衝,而用之或不盈。譯文:道體衝虛如廣袤虛空,道體妙用無窮無盡,【比大千世界的河沙還要多。】
  • 道德經第三章譯文——原文對照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三章第一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