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無界 | 易無疆 | 師無涯】
如果您也喜歡國學、茶、以及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請關注「茶易師」,我們一起交流、一起進步、共同踐行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
雖然常言道「茶酒不分家」,然而其兩者之間卻往往還是有著莫大的不同之處。如果說酒的奔放狂烈與放誕不羈有時使得它不幸淪為一種所謂的「糊塗亂性」之物,那麼茶的清靜收斂與舒緩平和便往往能使它有幸成為一種所謂的「寧靜明白」的靈丹妙藥!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些心煩意亂之事時,我們常常會想到借酒來消愁。殊不知,酒醉的當下可能是一時的渾然不覺與半會的酣暢淋漓,然當你酒醒過後,卻往往依然還是持續的痛苦不堪與心迷無望。可見最後能真正解愁破煩的並非在其酒本身,而在其人。下面要說的這位高人,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大家蘇東坡,巧的是,他更是一位懂得借茶來暢敘幽情、以茶來明志的高人!為了說好這個故事,我就拿他的一首詩來作分享罷。
《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艤舟北岸何時渡,晞髮東軒未肯忙。康濟此身殊有道,醫治外物本無方。風流二老長還往,顧我歸期尚渺茫。
首先來說說此詩的創作背景:話說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館判官告院,當時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寫了《上神宗皇帝書》、《擬進士對御試策》等文,直言不諱批評新法之不當,遂引起當道者的不滿。因深感仕途險惡,主動請求外任。於是在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被調往杭州任命,當他途經鎮江時,便順路到達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二位長老,並於寺中留宿,因半夜觀賞江上夜景,不由浮想聯翩,而寫下了這首詩。
其次我們重點來看看詩詞中的「康濟此身殊有道,醫治外物本無方」這兩句話,簡單翻譯過來是說「我蘇軾搭救度化我自己倒簡單得很,有茶就足夠了,可是要我去醫治救助其他人、去解決政壇乃至社會上的其它種種弊病時,倒顯得沒啥法子了」,由此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即便在仕途多舛、時運不濟的當時,蘇軾依然是秉著一種豁達無礙的心境坦然處之,這裡他借茶暢敘幽情並以茶明志,既表達了憑己之力,對當時時事政事的束手無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如茶一般清醒寧靜的政治主張與人生價值觀。其個中不盡韻味,一切盡在不言中,卻又一切盡在這三言兩語中……。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唯有真正想得明白、看得通透者,以及唯有具備高度的理性與智慧者,方能真正找到當下煩惱的根源及其相應的破解之道,而巧的是高手們已然懂得了用茶來幫助自己掌握這個法門併入此大道。這裡蘇軾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當你還在無可奈何地借酒消愁,人家蘇軾卻已經學會了高段位的以茶明志、暢敘幽情……。
如果您也喜歡國學、茶、以及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請關注「茶易師」,一起交流!(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