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2020-12-06 晨之論史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書法家潘伯鷹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十歲出家,待苦練書法至三十歲時,終於覺得「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於是「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顏真卿回憶自己跟張旭學書經歷時說:「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

張旭

筆法是用筆的規範,它的形式很多,有「提筆、頓筆、蹲筆、駐筆、挫(cuò)筆、衄(nǜ)筆、轉筆、折筆、搶筆、揭筆」等。解縉總結說:「若夫用筆,毫釐鋒穎之間,頓挫之,鬱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揚之,藏而出之,垂而縮之,往而復之,逆而順之,下而上之,襲而掩之,盤旋之,踴躍之……。」

這麼多的筆法,讓人不免有望洋興嘆、無所適從之嘆。不過,美院博導邱振中認為,從「筆鋒的空間運動形式」來看,所謂的筆法只有三種:「平運」、「絞轉」、「提按」!他認為這三種筆法的出現,意味著「毛筆在空間中運動形式的終結。」

邱振中說:「根據運動學的有關原理,通過筆桿來操作的筆毫錐體在空間中只可能產生三種運動:平動、絞轉、提按。書法史上任何複雜的筆法,都是由這三種基本運動組合而成的;換句話說,書法史上再複雜的筆法,其構成的基礎,都不會走出這三種基本運動的範圍。」 那什麼是平動、絞轉與提按呢?

第一,「平動」是以筆鋒的一個錐面,在書寫面上進行的各種直線或曲線的平面運動。運行過程中,筆鋒只做平面運動,與紙面的距離保持不變。平動多用在篆書中,形成的點畫邊廓圓潤、對稱、均衡。但由於形式單一,內部缺乏豐富性,所形成的點畫質地不高,表現力有限,無法做到孫過庭所說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書譜》)

第二,「提按」是筆鋒的一個錐面,在書寫面上進行的提起和落下的空間運動。提按過程中,筆毫也會包含局部的轉動,但主要是提起、按下的動作。點畫起筆要自然按下,收筆要自然提起。起收之外,在行筆過程中筆鋒亦可能起伏。黃庭堅行書和草書中的「震顫」就是由微妙的平動和提按共同構成的。

提按多用在楷書中,所形成的點畫邊廓勻稱,發端及轉折處多渾厚雄肆,中部略平直單薄,風格靜穆、莊嚴、整飭。

第三,「絞轉」是筆鋒的多個錐面,在書寫面進行的旋轉運動。在運行過程中,筆鋒著紙的錐面不斷變化,在不離開紙面的情況下連續滾動前行。所形成的點畫邊廓複雜,起收處輕微自然,中部豐實厚重,具有立體感及多樣性。書法家常常通過手指捻動筆管來實現絞轉的,有時也可能會有腕的轉動。「平動」中的轉動以手腕為中心類似於地球的公轉,而絞轉以筆桿為軸心類似於地球的自轉。

邱振中認為「絞轉筆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初用毛筆書寫墨書時的『擺動』動作。」所謂「擺動」,就是以握筆處為軸心,圍繞筆桿作上下、左右方向的直線或弧形擺動,使筆毫在書寫材料上留下兩頭尖細、中間寬厚豐實的墨痕。邱振中說「連續擺動的出現已經標誌了絞轉筆法的誕生」,它使筆毫錐面在不離開紙面的情況下不斷旋轉,在一個點畫結束前為下一點畫的書寫做好筆鋒轉換的埋伏運動,「正是絞轉典型的運動特徵」。

絞轉的筆法也可運用在點畫承接時的空中過渡階段,它可讓筆毫的多個錐面迅速與紙張摩擦,產生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有的書家多用絞轉讓點畫豐富,有的書家少用絞轉讓點畫簡潔。對於同一種用筆方式,書家與書家之間、書家的不同作品之間也相互不同,歐陽詢使用提按的幅度和褚遂良明顯有別,懷素《自敘帖》與《小草千字文》行筆之緩急也明顯有別。

懷素《自敘帖》

平動、絞轉和提按是基本的筆法類型,如果不能對法帖中的點畫動作仔細揣摩,就很難掌握書法要領。如《喪亂帖》中的「喪」字,每一個筆畫都寫得圓勁飽滿,如果你將這個字分拆成幾筆來臨摹,每寫一筆就離開紙面,然後再寫下一筆,那麼肯定很難臨得像。事實上,從入筆之後,筆毫幾乎始終沒有離開紙面,只不過筆毫在紙面上來回牽引的痕跡被接下來寫出的筆畫覆蓋了而已。

王羲之《喪亂帖》

毛筆的平動、提按、絞轉構成了筆鋒運動的基本內容。書家對諸多用筆方式的選擇多有不同,書法家往往在紙面上完成了一個比較複雜的平動、絞轉連帶提按的運筆過程,有一部分筆痕被另一部分筆痕所覆蓋,有的筆痕隱沒,有的筆痕顯揚,真可謂「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相關焦點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絞轉」的筆法在用筆時要不停的換面,這是怎樣做到的?
    受日本書論的影響,中國書法界也有不少人將毛筆的運動方式用西方物理知識來進行歸納。如是,書法中的「筆法」就被按照毛筆的運動方式簡化為三種——「平動、提按和絞轉」。「平動」就是毛筆在一個平面內前後左右的運動,「提按」是指毛筆在空間的上下運動。那麼是「絞轉」呢?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邱振中:書法的現代闡釋
    邱振中我根據運動學原理(物體在空間可能進行的各種運動)所建立的筆法理論認為,一切筆法都由平動、絞轉、提按三種基本運動構成,基本運動的興替成為字體演變的重要原因,同時據此進行了書法史上筆法演變的陳述(擺動—連續擺動—絞轉—提按)。它為書法史中對筆法的認知提供了進路。
  • 學書法不懂筆法,你永遠只是個門外漢
    關於筆法緣起,孫曉雲老師在其著作中提到,古人為了使筆能多聚墨(或顏料)一次可多畫幾筆,發現只有將筆桿左右轉動,才能將筆毫隨時裹住,即快速又勻稱的畫出可粗可細的線條。這或許是筆法的起源,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優勝劣汰,終以書法家的傳承被發揚光大。
  • 書法理論到底是發現還是發明?讀懂邱振中教授真的不容易
    緊接著先生提出了以自己提出的筆法理論來論證「理論是一種發明」。主要論據是:1981年碩士畢業論文,假如自己沒有寫筆法理論「利用運動學的原理來建立了一套中國筆法理論」,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從平動到擺動,然後到連續擺動,到絞轉,最後又簡化為提按」理論。這段話,我看了好幾遍。
  • 罕見京劇大師梅蘭芳書法作品,筆法雋秀嚴謹,結體自然淳厚,好字
    魏晉多用絞轉,唐以下多用頓挫。米芾曾說,唐人的書法只有一面,我卻是「八面出鋒」。他的意思是唐人無論轉筆、折筆、行筆時始終以筆鋒的一面觸紙,而米芾則能依著筆勢,不斷地用不同的筆鋒觸紙,使得書姿體態萬千,形成「八面出鋒」的藝術特點。
  • 書法乾貨 | 淺述古代筆法的遮蔽
    回到甲骨文中的轉筆,分析這些弧線,可知書寫時僅僅使用了筆毫的一個側面,這種筆法,可用邱振中先生定義的「曲線平動」的概念說明。只是,書寫中「曲線平動」的時間要提前了,並不是到了戰國中期的侯馬盟書(公元前386年)才有,而是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綜上所述,甲骨文的筆法至少有「擺動」和「曲線平動」兩種。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研究筆法的演變過程,首先應選擇墨跡書法來研究,因為墨跡比銘文刻石更加真實可靠。在瀏覽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篇文章——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更有助於大家理解此文所說的「絞轉」、「轉筆」、「平動」等筆法概念。
  • 邱振中: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技巧,啟功沈鵬還不到大師的級別
    邱振中:這只是市場熱的表現。民國書法走俏,主要源於資源多,可供炒作的空間大。從藝術創作及學術研究來說,民國書法並不是一個熱門。民國書法直接繼承了晚清的藝術風致,對於現在創作的影響,其實並不大。
  • 懂得這個物理學概念,「絞轉」等書法術語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書法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術語,如「捻管」「絞轉」「一圓之理」等。這些筆法各有其大量擁泵,並存在著大量是己非人,自神其說的現象。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雲女士非常推崇捻管,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邱振中:楷書筆法的流弊及補救
    楷書逐漸成為通往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  楷書把自己的典型筆法——提按、留駐、端部與折點的誇張等等,帶給了各種字體,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行書和草書。  楷書形成前期,提按的運用並不顯著,南北朝時楷書的筆法迅速從絞轉向提按轉移,行書便明顯受到提按筆法的影響,如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 書法成就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 邱振中書法展在昌開幕
    書法成就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 邱振中書法展在昌開幕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2015年03月12日18:19 書法愛好者參觀邱振中書法展 據了解,邱振中是江西南昌人,1981年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與繪畫比較研究副會長。他曾在北京、日內瓦、奈良、洛杉磯等地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參加「生活在此時─29位來自中國的現代藝術家」(德國國家現代美術館)等多種重要展覽。
  • 淺述古代筆法的遮蔽
    回到甲骨文中的轉筆,分析這些弧線,可知書寫時僅僅使用了筆毫的一個側面,這種筆法,可用邱振中先生定義的「曲線平動」的概念說明。只是,書寫中「曲線平動」的時間要提前了,並不是到了戰國中期的侯馬盟書(公元前386年)才有,而是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綜上所述,甲骨文的筆法至少有「擺動」和「曲線平動」兩種。
  • 從絞轉到提按,論楷書的前世今生及筆法的變化關係
    它是草書中最大的、最可貴的、也是最有難度的筆法。我們從王羲之的一些手札中似乎能看到這樣的用筆。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絞轉筆法,其特點是筆畫的邊廓由提按與絞轉共同組成,它們不像隸書那樣缺少提按,如此在一個筆畫完成後,經過提筆,點畫的軌跡也就有所變化,與下一個筆畫的銜接非常巧妙。
  • 書法隨筆之四:所謂「晉人筆法」
    書法亦如是。章草隸篆在前,魏晉之後,所產生的種種,今草、行書、楷書,及其筆法、筆意、筆勢、結體、章法,無一不能在此找到源頭。楷書有鍾繇,行書有二王,草書有張芝。翻挑,使轉,提按,「一拓直下」,「千裡陣雲」……比如三國時期吳國書家皇象章草《急就章》:儘管保留了大量波磔,更展示了許多我們所熟悉的許多「晉人筆法」,那些看不懂的「釁扭」、「裹束」、「絞轉」也變得似懂非懂起來……2
  • 筆法的發展史
    後文所提到的絞轉、使轉,都是特指後一種轉筆。 綜上所述,所有筆法都能分解為這樣三種基本的運動:絞轉、提按、平動。換句話說,任何複雜的筆法,都可以由這三種基本的運動組合而成。 平動是運用各種書寫工具、書寫任何文字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方式;而絞轉、提按卻是給書法線條帶來無窮變化的兩種獨立的運動,它們對於筆法發發展史具有特殊的意義。
  • 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顏真卿如何能與王羲之「雙峰並峙」?
    顏真卿就出生這一時代,他通過學習王羲之,初唐三大家(虞、歐、褚),甚至是金文北碑、魏晉殘紙、民間書法、張旭的書法等。初唐時期瘦長,精雕細琢的書風,過於狹隘,要想在書法中體現,剛毅、氣宇軒昂,重節義的大忠臣的本性,就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顏真卿感到只有胸懷寬廣,飽含誠實感的剛勁的書法才能表現自己的精神。
  • 邱振中:​「現代書法」的定義和評價準則
    邱振中: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形式,我們接觸一件作品,總是從與形式的遭遇而開始;第二個方面,內涵。從形式來說,必須在視覺上與傳統風格有較大的距離,其中包括筆法和線結構。由筆法來判斷現代性很困難。
  • 邱振中書法理論的兩個誤區:一是主觀猜想,二是西方美學
    邱振中書法理論的兩個誤區:一是主觀猜想,二是西方美學。邱振中在書法界比較有名氣,但是筆者倒不願意把他歸類於書法家的隊伍,因為他的書法寫得實在是過於奇形怪狀,沒有傳統的規則,已經脫離了「字」的結構,書法不以「字」為基礎,多是線的自由構造,類似於胡寫亂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