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書法家潘伯鷹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十歲出家,待苦練書法至三十歲時,終於覺得「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於是「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顏真卿回憶自己跟張旭學書經歷時說:「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

筆法是用筆的規範,它的形式很多,有「提筆、頓筆、蹲筆、駐筆、挫(cuò)筆、衄(nǜ)筆、轉筆、折筆、搶筆、揭筆」等。解縉總結說:「若夫用筆,毫釐鋒穎之間,頓挫之,鬱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揚之,藏而出之,垂而縮之,往而復之,逆而順之,下而上之,襲而掩之,盤旋之,踴躍之……。」
這麼多的筆法,讓人不免有望洋興嘆、無所適從之嘆。不過,美院博導邱振中認為,從「筆鋒的空間運動形式」來看,所謂的筆法只有三種:「平運」、「絞轉」、「提按」!他認為這三種筆法的出現,意味著「毛筆在空間中運動形式的終結。」
邱振中說:「根據運動學的有關原理,通過筆桿來操作的筆毫錐體在空間中只可能產生三種運動:平動、絞轉、提按。書法史上任何複雜的筆法,都是由這三種基本運動組合而成的;換句話說,書法史上再複雜的筆法,其構成的基礎,都不會走出這三種基本運動的範圍。」 那什麼是平動、絞轉與提按呢?
第一,「平動」是以筆鋒的一個錐面,在書寫面上進行的各種直線或曲線的平面運動。運行過程中,筆鋒只做平面運動,與紙面的距離保持不變。平動多用在篆書中,形成的點畫邊廓圓潤、對稱、均衡。但由於形式單一,內部缺乏豐富性,所形成的點畫質地不高,表現力有限,無法做到孫過庭所說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書譜》)
第二,「提按」是筆鋒的一個錐面,在書寫面上進行的提起和落下的空間運動。提按過程中,筆毫也會包含局部的轉動,但主要是提起、按下的動作。點畫起筆要自然按下,收筆要自然提起。起收之外,在行筆過程中筆鋒亦可能起伏。黃庭堅行書和草書中的「震顫」就是由微妙的平動和提按共同構成的。
提按多用在楷書中,所形成的點畫邊廓勻稱,發端及轉折處多渾厚雄肆,中部略平直單薄,風格靜穆、莊嚴、整飭。
第三,「絞轉」是筆鋒的多個錐面,在書寫面進行的旋轉運動。在運行過程中,筆鋒著紙的錐面不斷變化,在不離開紙面的情況下連續滾動前行。所形成的點畫邊廓複雜,起收處輕微自然,中部豐實厚重,具有立體感及多樣性。書法家常常通過手指捻動筆管來實現絞轉的,有時也可能會有腕的轉動。「平動」中的轉動以手腕為中心類似於地球的公轉,而絞轉以筆桿為軸心類似於地球的自轉。
邱振中認為「絞轉筆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初用毛筆書寫墨書時的『擺動』動作。」所謂「擺動」,就是以握筆處為軸心,圍繞筆桿作上下、左右方向的直線或弧形擺動,使筆毫在書寫材料上留下兩頭尖細、中間寬厚豐實的墨痕。邱振中說「連續擺動的出現已經標誌了絞轉筆法的誕生」,它使筆毫錐面在不離開紙面的情況下不斷旋轉,在一個點畫結束前為下一點畫的書寫做好筆鋒轉換的埋伏運動,「正是絞轉典型的運動特徵」。
絞轉的筆法也可運用在點畫承接時的空中過渡階段,它可讓筆毫的多個錐面迅速與紙張摩擦,產生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有的書家多用絞轉讓點畫豐富,有的書家少用絞轉讓點畫簡潔。對於同一種用筆方式,書家與書家之間、書家的不同作品之間也相互不同,歐陽詢使用提按的幅度和褚遂良明顯有別,懷素《自敘帖》與《小草千字文》行筆之緩急也明顯有別。

平動、絞轉和提按是基本的筆法類型,如果不能對法帖中的點畫動作仔細揣摩,就很難掌握書法要領。如《喪亂帖》中的「喪」字,每一個筆畫都寫得圓勁飽滿,如果你將這個字分拆成幾筆來臨摹,每寫一筆就離開紙面,然後再寫下一筆,那麼肯定很難臨得像。事實上,從入筆之後,筆毫幾乎始終沒有離開紙面,只不過筆毫在紙面上來回牽引的痕跡被接下來寫出的筆畫覆蓋了而已。

毛筆的平動、提按、絞轉構成了筆鋒運動的基本內容。書家對諸多用筆方式的選擇多有不同,書法家往往在紙面上完成了一個比較複雜的平動、絞轉連帶提按的運筆過程,有一部分筆痕被另一部分筆痕所覆蓋,有的筆痕隱沒,有的筆痕顯揚,真可謂「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