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這個物理學概念,「絞轉」等書法術語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2020-12-11 晨之論史

書法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術語,如「捻管」「絞轉」「一圓之理」等。這些筆法各有其大量擁泵,並存在著大量是己非人,自神其說的現象。

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雲女士非常推崇捻管,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

中央美院博導邱振中先生推崇「絞轉」,他說:「將絞轉筆法內部運動的豐富性運用到極致的是傳為王羲之的《初月貼》《喪亂貼》《頻有悲禍貼》諸貼……由於絞轉筆法的缺失,宋人的作品在內在的流動感和氣勢上不能與晉唐的行草書相提並論。」

推崇「一圓之理」的人,則批評「捻管」與「絞轉」說:「很多初見一圓之理的人,都會想當然把『一圓之理』」與米芾的『八面出鋒』、邱振中的『絞轉』、甚至與孫曉雲的『捻管』相混淆……然而「一圓之理」所首要禁忌的恰恰就是絞鋒和捻管。」

這些爭論到底孰是孰非呢?書法家們說得頭頭是道,然而讀者卻不免糊裡糊塗。其是這些觀點看似花樣繁多,其實其所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若從物理學上來講,它們都涉及到物理學上一個概念——張力!

所謂「張力」,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它指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其中,被拉伸的弦、繩等柔性物體對拉伸它的其他物體具有作用力,被拉伸的柔性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也存在著作用力。

筆毫是柔軟的,要想讓柔軟的筆毫寫出強勁有力的線條,就一定得會巧妙地利用筆毫,使它由曲變挺,產生張力!文學作品中,文章寫得跌宕起伏,有緊有松、有疏有密、有張有馳,節奏感好,讀起來才能賞心悅目。書法創作寫出的線條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富有力度。

衛夫人推崇書法創作中的力,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強調「筆力」的書法觀念,為後世書論所廣泛運用。而這就少不了張力的發揮。

物理學上講,物體受到拉力後物體內部能產生一種牽引力。所以,孫過庭《書譜》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簡單的來說,書法創作寫出的線條要想強健有力,就要善於用「曲」。這正如拳先收回(「用曲」),再打出去(「用直」)才有力量。包世臣說:「古帖之異於後人者,在善用曲……能辨曲直,則可以意求之有形質無形質之間,而窺見古人真際也!」

要學會「用曲」,就得避免筆鋒一面著紙,不能用平拖的辦法來用筆!「平拖」的方法類似拖把拖地,寫出來的點畫缺乏力度。王羲之強調「筆忌直過」,這就是說即使寫直線,也要「曲中見直」,不能平順用筆、一拖而過,寫成筆直。譬如江水看似直的,細看則有波濤之曲。包世臣說:「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終見其直。若天成之長江、大河,一望數百裡,瞭之如弦然,揚帆中流,曾不見有直波。」

在反對用筆「直過」上,眾多書法家有著共識。如唐太宗《筆法訣》中說:「努不宜直,直則失力。」唐代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那麼,為避免筆鋒平拖直過,該怎樣「用曲」呢?在這個基礎上,「捻管」「絞轉」等一系列筆法就產生了。

黃賓虹主張用「圓筆」,「逆鋒」入紙,他說:「凡水,雖黃河從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勢亦莫不準於平,故《說文》曰:『水,準也。』吾以此為字之勒;運筆欲圓,而出筆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孫曉雲主張「捻管」,要求依照著橫豎撇捺等點畫不同方向的筆勢來實現左右轉筆。她說:「筆法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左右來迴轉筆……利用轉筆左右來回發力一次還原的慣性,將一個字寫成。……『筆勢』則是根據或左或右轉筆發力的這種慣性形成的筆毫順向。」

邱振中推崇「絞轉」,要求通過筆亳轉動自然強鋒並增強筆力。他說:「王羲之的《初月貼》《喪亂貼》《頻有悲禍貼》諸貼……操作便捷,符合指腕運動的生理機能,並通過筆毫的轉動把種種複雜微妙的運動痕跡保留到點畫線條中,為點畫塑造出立體效果……絞轉由於在運行的過程中筆鋒不會離開紙面並做連續的滾動,故而所形成的點畫線條始終豐實並富有自然的變化,不會出現中部薄弱的狀況。」

「一圓之理」要求順應書寫的方向、角度而使用筆毫腰圍圓周的各個點作為著紙面進行書寫,並自然舒暢的改變行進方向。

唐代書法家林蘊在《撥鐙序》中介紹了四種筆法「推、拖、捻、拽」——「其法曰『撥鐙』……推、拖、捻、拽是也。訣盡於此,子其旨而味乎!」這幾種筆法之中,「拖」最簡單易使,但寫出的點畫容易缺乏力度,而「推、捻、拽」三種筆法就涉及「用曲」,避免了「拖」筆的缺陷。

總之,「殺豬殺屁股,一人一個殺法」,書寫者可以自己習慣與愛好,擇善而從,曲中求直,寫出點畫的張力,不必太拘泥了。

相關焦點

  • 書法中的「絞轉」與「使轉」有何區別?
    於是,清代碑學書法遂成書壇主流,「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但是,包世臣雖然書法理論厲害,實踐表現卻比較一般。有人說他字全靠一張嘴,「好為大言」。書法家白蕉嘲笑包世臣:「一路翻滾,大如賣膏藥好漢表演花拳秀腿。」啟功則說:「他就不是講寫字了,那就是造謠了……我看講這些事情的書是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些書都撕了。
  • 「絞轉」的筆法在用筆時要不停的換面,這是怎樣做到的?
    受日本書論的影響,中國書法界也有不少人將毛筆的運動方式用西方物理知識來進行歸納。如是,書法中的「筆法」就被按照毛筆的運動方式簡化為三種——「平動、提按和絞轉」。「平動」就是毛筆在一個平面內前後左右的運動,「提按」是指毛筆在空間的上下運動。那麼是「絞轉」呢?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筆法高不高,關鍵就是看絞轉(值得收藏)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最關鍵就是看絞轉(含折筆)。今天,我們主要講絞轉絞轉 是書法專用術語。是指書法家在用毛筆書寫線條時連續不斷地轉動毛筆的錐面。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書法家潘伯鷹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十歲出家,待苦練書法至三十歲時,終於覺得「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於是「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
  • 什麼是「絞轉」筆法?
    而"絞轉"筆法,即是"使轉"的第二種寫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使轉"也就是"絞轉"。這種筆法,是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多用於草書,通過筆畫的靈動轉變可以有效營造出草書的獨特美感。"絞轉"這種筆法尤以王羲之書法為最,他將"絞轉"筆法推向巔峰,特別是他的《姨母帖》,我們來看一下:這幅作品中,涉及到橫折的字,如"月"、"自"等都使用了絞轉筆法,使得線條飽滿、厚重而有質感。
  • 從量子物理學中悟道?
    《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是對1979年以來量子物理學發展的整體概述,集中了量子力學、量子邏輯、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之精華,外加一些物理學未來走向的新觀念。 「有一些人深具慧心,他們想了解高等物理學,可是卻不懂物理學術語,有時甚至不懂物理數學。這本書就是為這樣的人所寫的。」該書作者蓋瑞·祖卡夫在開篇《引序》中說。
  • 論教育學的術語和概念體系
    作為一門科學的教育學,或曰「教育科學」(如同「物理學」之謂「物理科學」①),其術語和概念體系不僅反映著它的科學思維水平,也反過來影響著它的科學化發展。「教育科學的理論基礎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實踐教育學。在接受實踐教育學基本觀念的同時,其專業術語或專業用語也被繼承和接收下來……實踐教育學的專業用語或專業術語又均來源於口語或日常語言。因此,它們所指示的東西,在許多情況下並不足夠精確。」
  • 概念含義的變遷
    但是,當我們現在,或者上個世界八九十年代說這個詞的時候,如果有人說「她是個小姐」,可不是對這個人的「尊稱」。 當我們現在談及「小姐」這個概念,有誰能夠想到它的含義是「對未婚女性的尊稱」?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研究筆法的演變過程,首先應選擇墨跡書法來研究,因為墨跡比銘文刻石更加真實可靠。在瀏覽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篇文章——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更有助於大家理解此文所說的「絞轉」、「轉筆」、「平動」等筆法概念。
  • 華夏古典哲學術語的基本概念
    因物之「象」可感知,道學術語將其稱之為「有」,易學術語將其稱之為「陽」,「無有」「陰陽」是華夏古典哲學不可離的基本術語,凡是堅持物之「質」這個「無」或陰為道之體,則是唯本哲學,否則就是唯象哲學,西方之唯物哲學就是唯象哲學。
  • 如何理解絞轉?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轉和折是兩個既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概念我們經常合在一起說轉折,其實轉和折是兩個概念,表現於外在形態上,轉出來是圓的,折出來是方的。楷書折多轉少,草書轉多折少,比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即是典型代表。
  •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一種筆法體系可以表達一種相類近的書法風格。書法創作都是通過用筆方法來推進書寫的進程,所以我們會覺得筆法是書寫的核心,將之視為書寫的不二法門。一種用筆體系有一種用筆體系的特點,沒有所謂的高下,能區分的就是對控筆能力的高下。在歷代傳統作品中,各種筆法體系都有經典之作。
  • 寫字的人為什麼要知道書法史?想要和別人不一樣,這些知識要懂得
    書法史,就是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可能有很多的人覺得,我就喜歡寫字,與書法史有什麼關係?就這一句話,問題也就來了。你整天寫字,別人會問你,你寫的是誰的?這個人的字有什麼特點?怎麼樣才能寫好?需要注重什麼?有什麼方法和捷徑?讓我也學一學。看看,這裡面就包含了多少問題。由此,我們知道,寫字的人,一定要了解書法史,並不是埋頭寫寫字就行了這麼簡單的。
  • 千百年來大家熟知但並未深究的書法術語
    朋友們、各位老師們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書法中的幾個術語。折釵股、折釵股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釵是古代婦女頭上的一種金或銀的飾物,一般由兩根或以上的簪子合成,質地非常堅韌:後來被藉以形容轉折的筆畫,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姜夔在《書譜續》中曾經有所提及。
  • 汽車術語AWD是什麼含義?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汽車術語AWD是什麼含義? 汽車術語AWD是什麼含義?AWD是什麼含義?  如果小編用「全時四驅」來回答你問AWD是什麼含義這個問題,似乎太不給你面子了。見你對汽車知識支持有嘉,小編就多絮叨幾句吧。  全時四驅是指汽車四個車輪一直保持有驅動力的四驅系統。全時四驅系統內有三個差速器:除了前後軸各有一個差速器外,在前後驅動軸之間還有一個中央差速器。這樣就解決了半時四驅系統無法在鋪裝路面上行駛的問題,前後輪的轉速差會被中央差速器吸收。
  • 如何欣賞一件書法作品,領悟書法的生命力和魅力
    一、書法作品的構成一件書法作品的構成,用書法術語來說,就是筆法、章法、墨法、節奏與文辭組成一件書法作品。 1、筆法:漢字由各種筆畫組成,如何用毛筆書寫出各種筆畫。筆法的本質是控制筆毫的運動,決定點畫(線條)質感和表現力的關鍵。
  • 中國書法必知的書法術語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近代書法大師沈尹默評價書法「無色而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書法作為一種高雅藝術,她以獨特的書法美使人迷戀。學習書法,這些書法術語不可不知!1、書法狹義上,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
  • 古人筆法的奧秘就在這個動作,一看就會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翻筆:在行筆中,筆鋒鋪開的狀態下,由一個面直接翻到另一個面(類似於刷漆時刷子的使用);折筆:行筆時向毛筆施加壓力
  • 林語堂:韻律美學發端於書法
    很奇怪,這種對韻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發展起來的。一幅寥寥幾筆畫出的頑石圖,掛在牆上,供人日夜觀賞。人們面對它沉思冥想,並得到一種奇異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種快感,就非懂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原則不可。學習書法藝術,實則學習形式與韻律的理論,由此可見書法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