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術語,如「捻管」「絞轉」「一圓之理」等。這些筆法各有其大量擁泵,並存在著大量是己非人,自神其說的現象。
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雲女士非常推崇捻管,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
中央美院博導邱振中先生推崇「絞轉」,他說:「將絞轉筆法內部運動的豐富性運用到極致的是傳為王羲之的《初月貼》《喪亂貼》《頻有悲禍貼》諸貼……由於絞轉筆法的缺失,宋人的作品在內在的流動感和氣勢上不能與晉唐的行草書相提並論。」
推崇「一圓之理」的人,則批評「捻管」與「絞轉」說:「很多初見一圓之理的人,都會想當然把『一圓之理』」與米芾的『八面出鋒』、邱振中的『絞轉』、甚至與孫曉雲的『捻管』相混淆……然而「一圓之理」所首要禁忌的恰恰就是絞鋒和捻管。」
這些爭論到底孰是孰非呢?書法家們說得頭頭是道,然而讀者卻不免糊裡糊塗。其是這些觀點看似花樣繁多,其實其所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若從物理學上來講,它們都涉及到物理學上一個概念——張力!
所謂「張力」,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它指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其中,被拉伸的弦、繩等柔性物體對拉伸它的其他物體具有作用力,被拉伸的柔性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也存在著作用力。
筆毫是柔軟的,要想讓柔軟的筆毫寫出強勁有力的線條,就一定得會巧妙地利用筆毫,使它由曲變挺,產生張力!文學作品中,文章寫得跌宕起伏,有緊有松、有疏有密、有張有馳,節奏感好,讀起來才能賞心悅目。書法創作寫出的線條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富有力度。
衛夫人推崇書法創作中的力,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強調「筆力」的書法觀念,為後世書論所廣泛運用。而這就少不了張力的發揮。
物理學上講,物體受到拉力後物體內部能產生一種牽引力。所以,孫過庭《書譜》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簡單的來說,書法創作寫出的線條要想強健有力,就要善於用「曲」。這正如拳先收回(「用曲」),再打出去(「用直」)才有力量。包世臣說:「古帖之異於後人者,在善用曲……能辨曲直,則可以意求之有形質無形質之間,而窺見古人真際也!」
要學會「用曲」,就得避免筆鋒一面著紙,不能用平拖的辦法來用筆!「平拖」的方法類似拖把拖地,寫出來的點畫缺乏力度。王羲之強調「筆忌直過」,這就是說即使寫直線,也要「曲中見直」,不能平順用筆、一拖而過,寫成筆直。譬如江水看似直的,細看則有波濤之曲。包世臣說:「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終見其直。若天成之長江、大河,一望數百裡,瞭之如弦然,揚帆中流,曾不見有直波。」
在反對用筆「直過」上,眾多書法家有著共識。如唐太宗《筆法訣》中說:「努不宜直,直則失力。」唐代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那麼,為避免筆鋒平拖直過,該怎樣「用曲」呢?在這個基礎上,「捻管」「絞轉」等一系列筆法就產生了。
黃賓虹主張用「圓筆」,「逆鋒」入紙,他說:「凡水,雖黃河從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勢亦莫不準於平,故《說文》曰:『水,準也。』吾以此為字之勒;運筆欲圓,而出筆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孫曉雲主張「捻管」,要求依照著橫豎撇捺等點畫不同方向的筆勢來實現左右轉筆。她說:「筆法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左右來迴轉筆……利用轉筆左右來回發力一次還原的慣性,將一個字寫成。……『筆勢』則是根據或左或右轉筆發力的這種慣性形成的筆毫順向。」
邱振中推崇「絞轉」,要求通過筆亳轉動自然強鋒並增強筆力。他說:「王羲之的《初月貼》《喪亂貼》《頻有悲禍貼》諸貼……操作便捷,符合指腕運動的生理機能,並通過筆毫的轉動把種種複雜微妙的運動痕跡保留到點畫線條中,為點畫塑造出立體效果……絞轉由於在運行的過程中筆鋒不會離開紙面並做連續的滾動,故而所形成的點畫線條始終豐實並富有自然的變化,不會出現中部薄弱的狀況。」
「一圓之理」要求順應書寫的方向、角度而使用筆毫腰圍圓周的各個點作為著紙面進行書寫,並自然舒暢的改變行進方向。
唐代書法家林蘊在《撥鐙序》中介紹了四種筆法「推、拖、捻、拽」——「其法曰『撥鐙』……推、拖、捻、拽是也。訣盡於此,子其旨而味乎!」這幾種筆法之中,「拖」最簡單易使,但寫出的點畫容易缺乏力度,而「推、捻、拽」三種筆法就涉及「用曲」,避免了「拖」筆的缺陷。
總之,「殺豬殺屁股,一人一個殺法」,書寫者可以自己習慣與愛好,擇善而從,曲中求直,寫出點畫的張力,不必太拘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