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論擷英」轉折處如何實現筆鋒的方圓變化?如何理解絞轉?

2020-11-09 求泉齋書法

上一篇我們講到行筆方向改變了,皆須換鋒。這又涉及到兩個概念:轉與折。下面讀兩則關於轉折的書論:

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宋·姜夔《續書譜》


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轉和折是兩個既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概念

我們經常合在一起說轉折,其實轉和折是兩個概念,表現於外在形態上,轉出來是圓的,折出來是方的。楷書折多轉少,草書轉多折少,比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即是典型代表。

智永《真草千字文》

那麼在具體動作上,怎麼實現方圓的變化呢?康有為說的好,圓筆用絞,也有稱為絞轉的;方筆用翻,也有稱為頓翻的。請看幹毛筆演示:

幹毛筆演示頓翻

幹毛筆演示絞轉

需要注意的是,絞轉並不是說讓筆鋒扭成麻花,而是鋒面處於動態變換中,筆鋒始終是順的。這一點我在筆法課程中詳細分析了,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觀看。

轉折依然是基於中鋒而變化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為什麼要頓翻、絞轉?不就用毛筆寫個字嗎,搞那麼複雜幹嗎?是不是多此一舉?實際上還是為了調整筆鋒,達到中鋒行筆的目的。我們之前講過,為什麼要講求中鋒?因為中鋒行筆,每一根鋒尖著紙,正是所謂的萬毫齊力,寫出的點畫自然有一種由內而外的張力。

而這樣的動作,產生了外在形態上的方與圓。所以我們看,後來的很多概念,都是圍繞中鋒展開的。我們一直強調筆法的核心是中鋒,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中鋒,深入過程中的很多理解都成隔靴搔癢。

需方圓結合,剛柔並濟

當然,姜夔的話還有後半句,就是說轉和折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常常結合起來運用,轉中帶折,折中帶轉。從力的角度來講,方筆體現剛勁,圓筆體現柔勁。我們中國文化崇尚中庸之道,陰陽調和,所以書法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語)」,亦講究方圓結合,剛柔並濟。

轉中帶折的,往往外圓內方,比如趙孟頫的書;折中帶轉的,往往外方內圓,比如蔡襄的南。

趙孟頫的書字

蔡襄的南字

還是那句話,方是折出來的,圓是轉出來的。外圓內方,說明外部筆鋒在轉,內部在折;外方內圓,說明外部筆鋒在折,內部筆鋒在轉。很有意思是吧,這也許就是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一支小小的錐型筆毫,因為軟而產生了無窮變化。

唯筆軟而奇怪生焉!

相關焦點

  • 「書論擷英」轉折處要訣是什麼?若能理解草書使轉,則筆法通透矣
    今天我們再讀兩則關於轉折的書論:作書須筆筆斷而後起,言筆筆有起訖耳。然行書筆斷而後起者易會,草書筆斷而後起者難悟。倘從草書會其用筆,則探驪得珠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字畫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
  • 書法中的「絞轉」與「使轉」有何區別?
    因為用羊毫寫碑很難體現力度,所以趙之謙在書寫的過程中就將筆鋒絞轉起來使用,使筆力貫通。後來這個概念又演化為裹束。筆毫能鋪能裹,方圓自如,起倒開合運用得宜,則「什麼筆畫,均可下筆成形,筆勢自然,絕無多餘」。晉唐用筆多為硬毫(主要是兔毫),所以筆鋒在運行過程中多用「使轉」,而無須筆鋒絞裹。唐代孫過庭《書譜》中說:「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
  • 「書論擷英」筆鋒到底如何發力?是手的力越大筆畫就越有力嗎?
    今天我們讀兩則古代書論: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是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若求古人筆法,須於下筆處求之。所有之法,全在下筆處,筆行後無法,無從用心用力也。
  • 從絞轉到提按,論楷書的前世今生及筆法的變化關係
    這兩種筆法是從字的點畫書寫而來的,平移即為點畫的平推,擺動可理解為波狀過程。如果說隸書以中鋒為主,帶有波磔的需要擺動筆法,那麼,章草和草書則增加了一個轉動的筆法,它改革了隸書的轉折,而形成了在轉折處不需要停頓的弧形轉動,使筆法更為簡潔。
  • 如何理解並實現「用戶第一」?
    可以說「用戶第一」這句話應該是很多產品設計人員的最高信條和價值追求。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可以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用戶第一」的行為內涵和實踐層次要想做好「用戶第一」,首先必須真正理解「用戶第一」的內涵。對於這四個字的理解,其實每家企業、每個人都會有不相同。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那什麼是平動、絞轉與提按呢?第一,「平動」是以筆鋒的一個錐面,在書寫面上進行的各種直線或曲線的平面運動。運行過程中,筆鋒只做平面運動,與紙面的距離保持不變。平動多用在篆書中,形成的點畫邊廓圓潤、對稱、均衡。
  •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迴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象「打點」的方式,入紙後擺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力的過程,再到行筆。形成了「打點」-「發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帶有「快」、「準」、「狠」的起筆與筆勢別於「篆籀絞轉」。如圖4右、圖5右。
  • 「書論擷英」什麼是換鋒?這是筆法的關鍵技術,掌握好無往不利
    上一篇我們讀了關於中鋒的書論,了解到行筆時要儘量保持中鋒,那麼在轉折後,也就是改變方向之後,筆鋒容易「倒」、「臥」,又如何保持中鋒呢?這就涉及到換鋒或調鋒,是筆法的關鍵技術。下面來看兩則書論:轉折即同另起一筆,不是斷開,只是換法。
  • 筆法瑣談(八)方圓
    起筆方圓,取決於行筆習慣和點畫所處位置。從視覺效果來看,方筆顯得冷峭,而圓筆顯得厚重;反過來,方筆容易顯得生硬,而圓筆容易顯得軟弱。這在前文,特別是討論「藏露」時,已經討論過,此不贅述。  這樣,其實方圓問題,就回到了轉折問題。胡小石《書藝略論》說:  凡言用筆,首辨方圓。方圓之分,形貌外須注意其使轉之跡。方者多折,斷而後起,昔人譬之為「折釵股」。
  • 「絞轉」的筆法在用筆時要不停的換面,這是怎樣做到的?
    理解了什麼是翻滾運動,那麼怎樣做到絞轉就變得很簡單了。它實際上指的也就是毛筆在行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中鋒和側鋒得不停變化前行而已。「正鋒取勁,側鋒取妍」,書寫時如果使用中鋒能夠增加筆力,讓寫出來的點畫富有力量感。
  •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今天我們讀兩則關於中鋒的書論: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宋·姜夔《續書譜》作字之理,不過中鋒二字盡之。然人初下筆,未嘗不曰中鋒,但落筆雖中,一行筆則臥矣。則轉折既多,純系側筆。古人則自落筆以及左右盤旋,甚至一氣連三五字,直無毫芒非中,故能精神貫注,骨肉相生,即所謂君子而時中也。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何謂絞轉筆法,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筆法高不高,關鍵就是看絞轉(值得收藏)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可以看出,在書寫圓線條為了能保證裹鋒用筆的狀態(筆鋒是尖狀),需要運用好絞轉的技術,我們找一組古人寫圓弧的圖片看看是否飽滿。
  • 「技法」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核心差異
    」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迴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因為起筆舒緩的筆勢和微微帶有裹絞狀態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徵,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面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變化相對豐富。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戰國盟書信陽楚簡這些線條不再是商代墨跡那樣簡單的兩頭粗、中間細,而是粗細更加富有變化,粗細變化均勻,一般一個線條上會有兩次由細到粗的變化,即有兩次擺動的動作。另外一點,如下圖所示,在轉折處,出現了商代沒有的絞轉筆法,這種絞轉是比較低級的,是擺動法的延伸,它只是在水平面上加了弧度,是更加複雜的擺動法,但比篆書的絞轉簡單多了。
  • 如何設計一所學校,讓每一處空間都體現著「以人為中心」?
    那麼我們首先就需要設定一些原則來做具體的闡釋,比如什麼叫做「支持每一個人」,空間環境裡如何體現「以人為中心」。我們其實並不是從空間設計本身去找一些原則,雖然這樣做可能很快幫我們找到一些看起來完全正確的詞彙,比如靈活性、個性化、溫暖等等。但對於設計師來說,這些詞彙無助於幫助他們理解「到底想建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 「言意之辨」——魏晉歐陽建的「言盡意論」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的言意觀中的「意」,就不限於形而上的實體或原理,而兼及於形而下地推物情態。從先秦時期開始,「名」與「實」的關係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歐陽建在《言盡意論》則主要對「名」和「言」作了區別,名的對象是事物,其內容是概念,名的對象是對事物的描述,而言則是對事物及規律的分析判斷。
  • 歷史教授:重點不是「歷史學什麼」,而是「歷史該如何學」
    或者在課堂中,教師在述說某個看法時,補上一段:「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看法…」這樣的「多元併陳」只是表面,而非真正讓學生認識各種觀點的由來,或者學習如何理解和判斷。真正的多元是讓學生深刻認識不同觀點的內涵、緣起、訴求,以及彼此衝突之處,學生應該有機會討論、辯證、質疑。重點在於學生藉此而「理解」他者所思所想,進而能培養寬容、包容,從而尋求可能的折衷和妥協。
  • 如何使用 Julia 語言實現「同態加密+機器學習」?
    最後一步才是神奇之處。它使用加密數據評估了 f,並返回了另一個與基於加密值評估 f 的結果對應的加密值。這一性質正是我們將這種技術稱為「同態加密」的原因。一般可以通過自助法(bootstrapping),將「有限」同態轉換為「全」同態,但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全同態加密是最近的研究,Craig Gentry 在 2009 年發表了第一個可行(但不實際)的方。現在陸續出現了一些更新也更實際的 FHE 方案。更重要的是,還有一些可以高效地實現這一方案的軟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