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到行筆方向改變了,皆須換鋒。這又涉及到兩個概念:轉與折。下面讀兩則關於轉折的書論:
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宋·姜夔《續書譜》
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我們經常合在一起說轉折,其實轉和折是兩個概念,表現於外在形態上,轉出來是圓的,折出來是方的。楷書折多轉少,草書轉多折少,比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即是典型代表。
智永《真草千字文》
那麼在具體動作上,怎麼實現方圓的變化呢?康有為說的好,圓筆用絞,也有稱為絞轉的;方筆用翻,也有稱為頓翻的。請看幹毛筆演示:
幹毛筆演示頓翻
幹毛筆演示絞轉
需要注意的是,絞轉並不是說讓筆鋒扭成麻花,而是鋒面處於動態變換中,筆鋒始終是順的。這一點我在筆法課程中詳細分析了,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觀看。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為什麼要頓翻、絞轉?不就用毛筆寫個字嗎,搞那麼複雜幹嗎?是不是多此一舉?實際上還是為了調整筆鋒,達到中鋒行筆的目的。我們之前講過,為什麼要講求中鋒?因為中鋒行筆,每一根鋒尖著紙,正是所謂的萬毫齊力,寫出的點畫自然有一種由內而外的張力。
而這樣的動作,產生了外在形態上的方與圓。所以我們看,後來的很多概念,都是圍繞中鋒展開的。我們一直強調筆法的核心是中鋒,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中鋒,深入過程中的很多理解都成隔靴搔癢。
當然,姜夔的話還有後半句,就是說轉和折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常常結合起來運用,轉中帶折,折中帶轉。從力的角度來講,方筆體現剛勁,圓筆體現柔勁。我們中國文化崇尚中庸之道,陰陽調和,所以書法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語)」,亦講究方圓結合,剛柔並濟。
轉中帶折的,往往外圓內方,比如趙孟頫的書;折中帶轉的,往往外方內圓,比如蔡襄的南。
趙孟頫的書字
蔡襄的南字
還是那句話,方是折出來的,圓是轉出來的。外圓內方,說明外部筆鋒在轉,內部在折;外方內圓,說明外部筆鋒在折,內部筆鋒在轉。很有意思是吧,這也許就是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一支小小的錐型筆毫,因為軟而產生了無窮變化。
唯筆軟而奇怪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