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絞轉」與「使轉」有何區別?

2021-01-10 晨之論史

若提到書論,包世臣是清代繞不過去的一大名人,他的書論《藝舟雙楫》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扛鼎之作,在書壇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後,康有為又作《廣藝舟雙楫》以壯聲勢,為碑學作理論總結。於是,清代碑學書法遂成書壇主流,「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

但是,包世臣雖然書法理論厲害,實踐表現卻比較一般。有人說他字全靠一張嘴,「好為大言」。書法家白蕉嘲笑包世臣:「一路翻滾,大如賣膏藥好漢表演花拳秀腿。」啟功則說:「他就不是講寫字了,那就是造謠了……我看講這些事情的書是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些書都撕了。這些說法完全是造謠生事,完全是穿鑿附會。」

對包世臣書法的評價之所以褒貶不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包世臣的書法實踐難以服眾,寫不出來一流的碑學作品。從筆法來看,包世臣書法失誤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絞轉」用筆!

包世臣 草書《漁父詞四首》

包世臣論書,非常講究用筆鋪毫,以收萬毫齊力之效果。康有為曾說「圓筆用絞,方筆用翻」。「翻筆」指頓筆後利用紙面對筆毫的反彈之力順勢上挫,鋪開筆毫。由於切入時用筆毫的一側,而挫動和鋪毫時則用筆鋒的另一面,所以叫翻。明末張瑞圖就是常用這種筆法的典型,所以他的字方硬勁利圭角甚多。碑學用筆講究方勁之氣,所以時時翻筆鋪毫。

張伯瑞書法

但是清人用筆多為筆毫較軟的羊毫筆,羊毫鋪鋒作書容易綿軟無力,所以包世臣的實踐失敗可想而知的! 但是碑學書論的實踐者趙之謙為什麼能成功呢?這是因為趙之謙才氣傑出、修養全面,將帖學筆法融入碑學,擅長以帖寫碑(因此被康有為視作靡靡之音)。因為用羊毫寫碑很難體現力度,所以趙之謙在書寫的過程中就將筆鋒絞轉起來使用,使筆力貫通。後來這個概念又演化為裹束。筆毫能鋪能裹,方圓自如,起倒開合運用得宜,則「什麼筆畫,均可下筆成形,筆勢自然,絕無多餘」。

晉唐用筆多為硬毫(主要是兔毫),所以筆鋒在運行過程中多用「使轉」,而無須筆鋒絞裹。唐代孫過庭《書譜》中說:「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其中,「縱橫牽掣」指豎筆、橫筆及它們之間的轉換牽連,「鉤環盤紆」指弧、圓等曲線的打圈旋轉,它們分別概括書法轉折處所涉及的直線與弧線運動。因為硬毫書寫,所以毛筆各個書寫面的不同角度反彈所形成的感受都能瞬間回傳給書寫者,書寫者只要注意腕的運用就可以了。這樣書者的氣質韻度能通過運腕而直接在紙上表現出來。

王羲之《蘭亭序》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於自然,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用大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 (《用筆賦》)這種特點與使轉的巧妙使用有很大關係。唐人虞世南《筆髓論》中說:「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不斷增強。

清代盛行羊毫搭配生宣的書寫。羊毫是很軟的,加上生宣又很柔弱,這樣寫字筆毫彎下去易起不來,如此絞轉之法便得盛行,既增強筆力又便於束毫轉向。這正如繩子絞起來才有硬度,散開則綿軟無力。但絞裹又需適度,在運腕的同時還要關注筆鋒的絞轉程度。如若絞轉過甚,則無法行筆,即如潘伯鷹所說:「筆毫勢必由於轉動而扭起來,好像繩子一般,那就沒有筆鋒了。」

當然,無論絞轉或使轉都涉及到用筆毫用「曲」之法,而且若筆鋒絞在一起影響毛筆,都要通過順逆等手段進行調整。但整體而言,狼毫等健毫筆(清以前的筆偏硬)在轉折時只需手腕的轉動或靠提按筆毫就會彈起、筆鋒也能順利地轉換,故無需過於藉助絞轉之法來束毫轉向,光憑運腕即能使轉自如。

包世臣非不識「用曲」之妙,他說:「古帖之異於後人者,在善用曲……能辨曲直,則可以意求之有形質無形質之間,而窺見古人也!」又說,「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終見其直。若天成之長江、大河,一望數百裡,瞭之如弦然,揚帆中流,曾不見有直波。」但是在實際用筆過程中,他過於推崇鄧石如「懸腕雙鉤,管隨指轉」的捻管之法,而未得用腕之妙,故未獲絞轉之樞機,這是他的書法實踐遜於康有為等人的原因。

要而論之,「絞轉」側重於筆毫的扭裹之勢,用筆滯澀,需要指腕結合,乃碑學行筆的關鍵所在;「使轉」借筆鋒借旋扭下壓之勢快速行筆或轉向,殺紙立鋒,用筆輕捷,用腕為主,即唐人張懷瑾所謂之「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裡」。

鄧石如的門生包世臣、張裕釗等人沿襲鄧氏學說,都主張書法要轉指、捻管的書寫。包世臣綜合黃乙生、王良士、鄧石如諸人筆法,皆用捻管之法給學生相授。康有為批評包世臣說:「包慎伯之論書精細之至,為後世開山,然以其要歸於運指……其說粗謬可笑。……以腕運筆,欲提筆則毫起,欲頓筆則毫鋪,頓挫則生姿,行筆戰掣,血肉滿足,運行如風,雄強逸蕩。安有拋筋露骨,枯弱之病?慎伯自稱其書得於簡牘,頗傷婉麗,則逸少龍威虎震,大令跳宕雄奇,豈非簡婉乎?不自知腕弱之由,敗績在指,而反攻運腕之弱,不其謬乎!」

相關焦點

  •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一種筆法體系可以表達一種相類近的書法風格。書法創作都是通過用筆方法來推進書寫的進程,所以我們會覺得筆法是書寫的核心,將之視為書寫的不二法門。一種用筆體系有一種用筆體系的特點,沒有所謂的高下,能區分的就是對控筆能力的高下。在歷代傳統作品中,各種筆法體系都有經典之作。
  • 什麼是「絞轉」筆法?
    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意思是:楷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草書用不好使轉筆法,便寫不成樣子。"使轉"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通過毛筆與紙的接觸角度變化來營造中鋒和側鋒的變化,從而在變化中使轉出不同的轉折線條,即所謂的"變鋒法";一種是在不改變毛筆與紙接觸角度的前提下,用手指輕微轉動毛筆來完成使轉,這種寫法叫"捻管法"。而"絞轉"筆法,即是"使轉"的第二種寫法。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不過,美院博導邱振中認為,從「筆鋒的空間運動形式」來看,所謂的筆法只有三種:「平運」、「絞轉」、「提按」!他認為這三種筆法的出現,意味著「毛筆在空間中運動形式的終結。」邱振中說:「根據運動學的有關原理,通過筆桿來操作的筆毫錐體在空間中只可能產生三種運動:平動、絞轉、提按。
  • 毛筆入紙,絞轉的發生
    「不要讓我總是對你們進行『平動』,請你們自己也『絞轉』下。」這是一句很犀利的雙關語,他一方面用最淺顯的語言解釋了兩種用筆的不同,另一方面用筆法來對我們進行批評。絞轉的發生就沒這麼直接,毛筆入紙前施加一個動作使得毛筆一部分毛在某一面進行了翻絞,隨後讓這部分毛再繼續自行翻絞回原始狀態,所以絞轉是一個半自主的過程,當然毛筆自身的性能也很關鍵,硬毫較彈,絞轉起來就快,羊毫類的就軟,很容易絞著絞著筆就回不到原始狀態。在喪亂帖第五行,奈何兩個字與第四行結尾兩個奈何大小和用筆的區別。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懂得這個物理學概念,「絞轉」等書法術語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書法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術語,如「捻管」「絞轉」「一圓之理」等。這些筆法各有其大量擁泵,並存在著大量是己非人,自神其說的現象。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雲女士非常推崇捻管,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試探絞轉與使轉筆法在書法作品中的原理與作用
    書法中的筆法很多,甚至達到了百種以上,但按照各個書體的總體筆法來看,不外乎有中鋒用筆、提按用筆、平移筆法、使轉筆法、絞轉用筆等,這些筆法又演變了其它很多種書法用筆。前面我們提到了隸書、簡書中的筆法,它們是最可靠的筆法,是基礎,也是根本。上述中的筆法在隸書中幾乎都有存在,而使轉的筆法一開始便在簡書中誕生的。
  • 筆法高不高,關鍵就是看絞轉(值得收藏)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最關鍵就是看絞轉(含折筆)。今天,我們主要講絞轉絞轉 是書法專用術語。是指書法家在用毛筆書寫線條時連續不斷地轉動毛筆的錐面。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如何理解絞轉?
    需要注意的是,絞轉並不是說讓筆鋒扭成麻花,而是鋒面處於動態變換中,筆鋒始終是順的。因為中鋒行筆,每一根鋒尖著紙,正是所謂的萬毫齊力,寫出的點畫自然有一種由內而外的張力。而這樣的動作,產生了外在形態上的方與圓。所以我們看,後來的很多概念,都是圍繞中鋒展開的。我們一直強調筆法的核心是中鋒,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中鋒,深入過程中的很多理解都成隔靴搔癢。
  • 「絞轉」的筆法在用筆時要不停的換面,這是怎樣做到的?
    受日本書論的影響,中國書法界也有不少人將毛筆的運動方式用西方物理知識來進行歸納。如是,書法中的「筆法」就被按照毛筆的運動方式簡化為三種——「平動、提按和絞轉」。「平動」就是毛筆在一個平面內前後左右的運動,「提按」是指毛筆在空間的上下運動。那麼是「絞轉」呢?
  • 書法界裡的「中書協」和「國際書協」,有何區別?網友:半斤八兩
    其實在此之前有寫關於「國際書協副主席」書法的短文,然後發現評論區真的是很多人挺驚訝的——有一個「中書協」都了不得了,怎麼又冒出個「國際書協」來了呢?看來,雖然「國際書協」聽著挺大牌的,但作為一個創立至今不過十五年的書法組織,在名氣上還真是不夠它的名稱那般有規模,知道的人實在是不多,那麼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兩大書協——中書協和國際書協,作個小小的比較,看看它們有何區別。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為什麼「篆籀」筆意在書法中尤為可貴?
    關於「篆籀筆意」,所有學過篆書的人或者顏楷的人,大多都有一點了解。篆籀,是表達一個人寬博,圓融,渾厚的單是和氣魄。沒有方筆一路的靈逸,秀氣讓人更討人喜歡。篆籀筆意代表人物是顏真卿,代表作品也並不是祭侄稿,而是《爭座位》。
  • 王羲之的書法好在哪裡?捋捋他書法藝術的特點
    ,每個字線條的中段都很充實、厚重,特別是《姨母帖》中開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個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特別紮實,線條中段飽滿、厚重、古樸;還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陰」五字、「道憂悴」、「羲之報」等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用筆遲澀、有控制,有絞轉用筆的扭拗動作,使得線條質感結實、質量很高,絕無一帶而過的蒼白和空怯。
  • 為什麼篆書筆意在書法中尤為可貴?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所有學過篆書的人或者顏楷的人,大多都有一點了解。篆籀,是表達一個人寬博,圓融,渾厚的單是和氣魄。沒有方筆一路的靈逸,秀氣讓人更討人喜歡。篆籀筆意代表人物是顏真卿,代表作品也並不是祭侄稿,而是《爭座位》。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的寫法,有何異同?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共有21個「之」字,其中正文出共現20個「之」字,加上落款中的1個「之」字共計21個字「之」。其中這21個「之」字無一雷同,各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當然,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 原來我的書法寫不好,是因為沒有搞清「轉與折」的區別
    但是,今天我們在白話文中常把「轉折」連用,以至於很多人認為轉就是折、折就是轉,於是天天寫字,寫了一輩子字,到最後卻連二者的區別都沒搞清楚,在用筆上墮入惡道。,妄生圭角,卻以為是有險峻之勢;該折的用轉,導致整個字沒有力度、沒有神採。
  •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主要有這3個特點!
    說到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他被稱為書聖,那麼他的書法好在哪裡呢?我們從《蘭亭序》中尋找王羲之書法的特點。眾所周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之作,這幅書法也體現了王羲之的筆法精髓,王羲之被稱為書聖,首要原因就是他的筆法精湛。
  •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的寫法,有何異同?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共有21個「之」字,其中正文出共現20個「之」字,加上落款中的1個「之」字共計21個字「之」。其中這21個「之」字無一雷同,各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莎士比亞說,第一個說女人像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這樣說的是庸才,第三個為樣說的是蠢才,書法創作也是如此。
  • 書法練習中,畫「蚊香」真的有用嗎?
    畫「蚊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練習時一定要有耐心,屏氣凝息,一氣呵成,切不可在運筆過程中出現抖動或用力不均,那樣寫出來的「蚊香」線條就不流暢,疙疙瘩瘩的不好看。★畫「蚊香」有絞轉和捻管兩種筆法★因為畫「蚊香」是轉圈,在毛筆到達手腕的極限後,就需要發生筆鋒的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