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篆籀」筆意在書法中尤為可貴?

2020-10-11 纆緣閣

關於「篆籀筆意」,所有學過篆書的人或者顏楷的人,大多都有一點了解。

篆籀,是表達一個人寬博,圓融,渾厚的單是和氣魄。沒有方筆一路的靈逸,秀氣讓人更討人喜歡。篆籀筆意代表人物是顏真卿,代表作品也並不是祭侄稿,而是《爭座位》。

如下圖:

看這些畫紅線的地方。中鋒運筆,多轉無折。對,這就是篆書的基礎筆法。篆籀筆法很簡單,中鋒運筆,有轉無折。

這種筆法,稍加提按變化,虛實變化,就是草書裡的「篆書筆意」。在篆書裡,是絕對不存在篆書筆意這一說的,因為本就是用的篆書筆法。把篆書筆法用入楷行草隸,才叫「筆意」就看這個「雨」,外邊這個圓轉。這就是典型的篆籀筆法。

絞轉和篆籀筆意有什麼區別呢?慢行筆,筆鋒自然通過力量的轉動轉過來,就是篆籀。如果草書中,行筆快,又要實現中鋒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過「絞」的方式,讓筆鋒八面都擦過一面紙,達到力量的均勻,不出側鋒。絞轉是用「八面鋒」,篆籀只中鋒。區別就是在一個快一個慢,但是想達到一樣的「筆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鋒,第一是露鋒,第二是藏鋒。這是一手寫一手排的,所以滲水有點多,可能不清楚。圖為正寫的「露鋒」也就是隸書一類的「方筆」起筆。

這則是篆書起筆的方筆。其實起筆就可以決定一個筆畫是隸書用筆還是篆書用筆。關鍵看是切筆還是逆鋒今人強調「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鋒的意思。

為的就是出中鋒的筆力。

逆鋒,然後切筆,因為鋒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筆就自然成了折筆。這種形狀就是藏鋒和露鋒的結合。

篆書起筆。力量是均的,頭是圓的,明顯是篆籀意味。

其實篆籀筆意並不神奇,就是中鋒。以營造「力度」「渾厚」的線條為主。但是這個筆法,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大家可能會有一點感覺,用側鋒就比純中鋒快。

這是用的篆籀筆意寫的「無」草書篆籀筆意,筆畫不在粗細。而在中鋒,並不是篆籀筆意就得特別粗。細的也可以。關鍵是「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篆書筆意在書法中尤為可貴?
    先說篆籀筆意。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所有學過篆書的人或者顏楷的人,大多都有一點了解。篆籀,是表達一個人寬博,圓融,渾厚的單是和氣魄。沒有方筆一路的靈逸,秀氣讓人更討人喜歡。篆籀筆意代表人物是顏真卿,代表作品也並不是祭侄稿,而是《爭座位》。
  • 這才是顏真卿書法中的「篆籀筆意」,學會這一招,才算入門
    文|夏紹毅【摘要】:顏真卿書法深得王羲之精髓,兼收張旭之法度,形成了渾厚雄強的書風,這就是被後世推崇的無比推崇的「篆籀筆意」。本文通過顏真卿的傳世書法,試分析他的「篆籀筆意」用筆是怎樣變化的,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
  • 陳洪武 | 顏真卿書法篆籀氣考略
    在收筆處也相當講究,每每回鋒。這使得此稿在迅疾中能留得住筆,線條婉轉含蓄,不直率流滑。由此可以體會顏真卿所說的「用筆如紙下行」⑦的深意。應該說,行草與篆籀筆法的完美結合,在此草稿中盡顯。這篇墨跡作品還將現存《爭座位帖》碑版無法呈現的飛白等細節表達得淋漓盡致。
  • 篆籀筆力寫風華--吳昌碩館藏精品
    所謂書畫同源,書法通畫法,這在吳昌碩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畫面左側有行草書長題三列,通幅直下,下筆迅猛,有一種排山倒海之勢,很好地起到了襯託畫面氣勢的作用。(圖文轉自國畫通鑑)附文字:篆籀筆力寫風華,贏得齊白石的折服,石鼓文作為遠古的書法造型,古穆沉雄,樸茂堅實,還有韓愈石鼓歌中的表述: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 篆籀越來越遠,書法越來越新
    至於楷書,因為「安排費工」,所以便不是作為藝術的書法,而是作為實用的庸俗之作。米芾認為楷書是「安排」之字,失了篆籀的自然、古雅,當然是俗書。楷書之俗,來源於楷書的實用性,這即發展了書法,也限制了書法。也因為唐延用了秦漢兩晉的書法,畢竟篆籀還相去不遠,所以遺留了部分篆籀筆意。再加上唐朝的寬博時俗,出了非常多的書法大家。
  •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
    在線條中注意筆尖(鋒尖)的指向,以及筆尖(鋒尖)的調整變化。用這個簡單的辦法,稍加觀察,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總結顏魯公的筆法:   1、側鋒用筆。   非常明顯的字例如圖一「承」字、圖二兩字。看清楚筆尖(鋒尖)的指向,即可明白側鋒用筆的特性。
  •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你看懂了嗎?
    但凡有一個正確的「筆法」意識,臨習過隋唐之前的碑帖,不難理解這些「篆籀」之筆來源何處、如何落筆。在線條中注意筆尖(鋒尖)的指向,以及筆尖(鋒尖)的調整變化。用這個簡單的辦法,稍加觀察,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總結顏魯公的筆法:1、側鋒用筆。非常明顯的字例如圖一「承」字、圖二兩字。看清楚筆尖(鋒尖)的指向,即可明白側鋒用筆的特性。
  •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裡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關於筆法的追溯,源於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係;金文中「模範」與「澆鑄」的關係。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 書法中的術語「下筆即走」和「下筆即轉」,是什麼意思?
    所謂「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右軍用筆,體現出一個「快」字。學習二王筆法的元人趙松雪能夠「日書萬言而精氣不衰」,可謂深得右軍閫奧。「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王羲之書法,為什麼寫得快?這跟他的運筆時使用力量的方法有很大關係。
  • 「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
    大愚書法「篆籀」有著拙、澀、樸、厚的審美特徵,具有自然樸茂、古厚雄奇的風神,這些都是書體從高古藝術到普世實用衍變過程中,容易遺失掉的重要元素,相比於篆籀,後世楷法雖標緻,不過造型擺列而已。大愚書法「篆籀」,自古便是書法家所強調的書學關鍵
  • 黃庭堅狂草名帖:「篆籀」筆法幾人懂?
    這種不俗和其書法中的要求是一樣的,在書法中,不俗便是要氣息高古,在篆書中其尋到了想要的答案,就是在作品中融入渾穆高古的篆籀氣息。正因為黃庭堅堅持這種學習方法,才有了「自成一家」的豪情,才在書法中自創門派,自成一家。
  • 搞懂顏真卿「篆籀筆法」,學顏體將事半功倍,很多人盲目寫了一生
    顏真卿書法,遠法王羲之,近學褚遂良,後拜張旭為師,得「筆法十二意」,從而深諳筆法秘訣,並以此為基礎,改造初唐秀美書風,蘇東坡稱「顏魯公書,雄秀獨出」。顏字融「篆籀筆法」,嫁接於楷行草,其筆法並無更易,無非是中鋒行筆、藏鋒起筆、回鋒收筆。
  • 先學立筆,這種學習書法的過程,比孫過庭的更適合今人
    他在《九勢》中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句話的解讀到現在還有人誤讀,認為筆軟了就不能正常書寫了。而正確的含義恰恰相反,是說唯有筆軟才會產生不同的筆勢。這裡的「奇怪」當然是一個古今異義的詞,按古文的解讀方法,「奇,異也。」是不同的意思。「怪,異也。」
  • 他是元代書畫家,對書畫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書法造詣很高
    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趙孟與夫人 管道升同為 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趙孟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 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 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讚譽很高。
  • 「謂是篆籀非丹青」——吳昌碩「蒼茫古厚」繪畫風格的由來
    「己卯」年,吳昌碩三十六歲,但畫風和題款書法均似其晚年成熟之作,故斷為偽作。據吉林省博物館所藏吳昌碩四十三歲時所畫《荷花》和四十六歲時所畫《菊花》都十分稚嫩簡單,且無甚特色。他四十四歲時所畫《綠梅圖》也如此,其畫上書法全出於鐘太傅,無石鼓文筆意。
  • 先學立筆,這種學習書法的過程,比孫過庭的更適合今天的人
    他在《九勢》中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句話的解讀到現在還有人誤讀,認為筆軟了就不能正常書寫了。而正確的含義恰恰相反,是說唯有筆軟才會產生不同的筆勢。這裡的「奇怪」當然是一個古今異義的詞,按古文的解讀方法,「奇,異也。」是不同的意思。「怪,異也。」也是不同的意思。古文中常有這樣的用法,兩個意思相近的字聯合起來使用,表示更確切的含義。
  • 篆籀筆意,八副顏真卿行書集字對聯欣賞,氣韻太足了
    他寫的楷書端莊雄偉,大氣磅礴;行書氣勢遒勁,後世也稱其楷書為「顏體」,對後人學習書法產生巨大的影響。與趙孟、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顏真卿《自身告書》顏真卿書法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帶有篆籀氣,楷書結體中常常參有篆書結體,而且不使巧勁,不求妍媚,
  • 書法方筆和圓筆的用筆方法真的是涇渭分明,不可調和嗎?
    書法的筆法之中,有方筆和圓筆之分,這是大部分人熟知的常識。那先得了解何為方筆,何為圓筆。筆法中的方筆和圓筆,都與不同時代的字體有關。這裡要贅述點書法史的知識。見下圖一所示,散氏盤的字是西周時的篆籀,字的筆法以圓筆為主,不過可以注意圖一裡的田字,可以看到字裡面的空白處形成的角是尖角,而外部是圓轉的線條,這便是方圓結合的典範。由散氏盤可以看出,先祖寫篆籀時就已經不自主地用上方圓結合的藝術手法了。到了漢代,隨著隸書的成熟,我們可以看到用方筆或是圓筆,都可以寫出不同風格的隸書。
  • 楷書書寫中的一個小動作,瞬間提升書法質量
    作品特點《顏勤禮碑》誕生於顏真卿的晚年,其字形內緊外松,內方外圓,點畫橫細豎粗,用筆多為篆籀筆法,整體氣象高古樸拙,雄渾蒼茫,氣象爛漫,融入了書者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書法寶典和後世學習書法的楷模典範。
  • (乾貨)為什麼要練控筆?怎麼練控筆?
    為什麼要練控筆?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為此點讚,在他為《晉書》寫的《王羲之傳》中,歷數各家書法之短,唯獨贊王羲之曰:「祥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為書家親撰傳論,並如此推崇,這是十分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