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2020-12-14 大眾書法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裡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

關於筆法的追溯,源於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係;金文中「模範」與「澆鑄」的關係。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係。篆書與曲線,隸書與方折。這些都對書寫用筆的方式帶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筆法,不能單一而靜止的觀念,認為筆法是一種書寫不變的技術法則。

一種筆法體系可以表達一種相類近的書法風格。書法創作都是通過用筆方法來推進書寫的進程,所以我們會覺得筆法是書寫的核心,將之視為書寫的不二法門。一種用筆體系有一種用筆體系的特點,沒有所謂的高下,能區分的就是對控筆能力的高下。在歷代傳統作品中,各種筆法體系都有經典之作。

這裡著重比較「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的應用。

這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都有很經典的範式作品。「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對前人筆法的一種提煉,他對運筆與筆鋒狀態的體驗,強化起筆和行筆的方便。應該說「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筆特徵。開創了帖學的源頭。王羲之的《十七帖》為代表的一批手札都是這種用筆方法。如圖1、2。

▲圖1:《十七帖》局部

▲圖2:王羲之《遠宦帖》

「篆籀絞轉」

顧名思義,最先是用於篆書的書寫,因為篆書以曲線為主的結字形態,形成獨特的用筆方法(圖3左)。這種筆法在行草書經過了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幾代人不斷提煉與純化,最終以懷素《自敘帖》最為典型(圖3右)。

▲圖3:《嶧山碑》局部(左),《自敘帖》(局部)(右)

起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迴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迴旋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於微微扭曲的狀態,筆鋒也處於中鋒狀態。因為迴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才能完成書寫,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如圖4左、圖5左。

「一搨直下」的筆法起筆,突現入筆的自由與快捷。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後再根據筆鋒入紙的角度,進行擺正,調到中鋒狀態。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象「打點」的方式,入紙後擺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力的過程,再到行筆。形成了「打點」-「發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帶有「快」、「準」、「狠」的起筆與筆勢別於「篆籀絞轉」。如圖4右、圖5右。

▲圖4:篆籀起筆,筆毫微微裹絞狀直順(左);一搨直下,尖鋒入紙筆(右)

▲圖5:《小草千字文》中的「行」篆籀絞轉的起筆(左),《行穰帖》中的「行」一拓直下的起筆(右)

行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因為起筆舒緩的筆勢和微微帶有裹絞狀態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徵,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面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變化相對豐富。運筆過程中力度變化較小,這需要相對衡定的控筆能力。因為帶有裹絞形態的筆毫,墨水滲透到紙上的軌跡也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線條質感常帶有顆粒性的枯筆形態。如圖6左、圖7左。

「一搨直下」在行筆中,因為起筆儲足了快速行筆的筆勢,所以行筆直接,「一搨直下」就是這種行筆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過」。「一搨直下」筆鋒在行筆過程呈平行狀,所以枯筆會出現平行的飛白形態。如圖6右、圖7右。

▲圖6:篆籀行筆,筆毫微微裹絞狀(左);一搨直下,行筆保持筆毫直順(右)

▲圖7:「侯真卿」篆籀絞轉行筆(左),「頓首喪」一搨直下的行筆(右)

轉折方式的區別

我認為這兩種筆法最突出的用筆特徵不是起筆與行筆過程,而是轉折方式的不同。「篆籀絞轉」突出是「圓轉」,「圓轉」因為是通過一定弧度的曲線現實改變畫筆的方向。當筆毫順著曲線運筆時,筆毫也在圓轉中裹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絞轉」筆法。這一筆法可以現實筆畫與筆畫之間連綿不斷的對接,「絞轉」筆法成熟的為連綿大草的出現奠定了用筆的基礎。

「一搨直下」在轉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轉」。「切轉」與「絞轉」不同,「切轉」是通過「下切」的用筆動作,重新擺正筆鋒,儲足另一個方向的行筆筆勢。很顯然「切轉」是突然改變行筆方向,「切轉」角度根據行筆的方向確定,運用最多的橫折、豎提兩種筆畫。所以相對「絞轉」來看,「切轉」出現的筆畫形態一般都是銳角與直角。「切轉」在筆畫與筆畫之間連帶上沒「絞轉」來得方便,「切」實際上就是另一個筆畫方向的重新起筆。所以王羲之的草書,還是和行書屬於同一範疇的用筆方式。

▲圖8:篆籀圓轉,緩緩改變方向筆毫呈裹絞狀(左);一搨直下切轉,突然改變運筆方向(右)

▲圖9:「亡侄」一線下來方向變化,圓轉的裹絞筆意(左);喪亂之極方,向用切轉方直(右)

用筆審美的區別

「篆籀絞轉」這種用筆方法連綿的長節奏,速度變化產生的緩急,故線條形態有粗細、濃枯,產生線條的節奏感更強,線條形態的變化更豐富,這些線質表達的情感也更為複雜。在表達情感上有先天的優勢,可以表現出鬱郁芊芊的生機。「篆籀絞轉」好比悠揚連綿,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一搨直下」在行筆過程中的直接與乾淨,形成精緻與典雅,一板一眼的節奏感,易出君子之風、瀟灑風度之美。「一搨直下」有如欣賞叮噹有致,起伏跌宕的古箏曲。

內容源自中國書法家論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
    但凡有一個正確的「筆法」意識,臨習過隋唐之前的碑帖,不難理解這些「篆籀」之筆來源何處、如何落筆。   用一個簡單的讀帖方法,大家自會明白——   |看筆尖|   現在的高清圖像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看到細枝末節。
  •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你看懂了嗎?
    尋找顏魯公的「篆籀」筆意。但凡有一個正確的「筆法」意識,臨習過隋唐之前的碑帖,不難理解這些「篆籀」之筆來源何處、如何落筆。關於「篆籀」之筆,古人有很多論述。明人豐坊《書訣》:「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法標淳古,使轉勁逸。」一個「使轉」點明了書旨。不過,問一句用心的書友:顏魯公此帖所傳達的「使轉」,與當代書法培訓班所講的「絞轉」是不是一樣呢?
  • 什麼是「絞轉」筆法?
    "使轉"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通過毛筆與紙的接觸角度變化來營造中鋒和側鋒的變化,從而在變化中使轉出不同的轉折線條,即所謂的"變鋒法";一種是在不改變毛筆與紙接觸角度的前提下,用手指輕微轉動毛筆來完成使轉,這種寫法叫"捻管法"。而"絞轉"筆法,即是"使轉"的第二種寫法。
  • 為什麼「篆籀」筆意在書法中尤為可貴?
    對,這就是篆書的基礎筆法。篆籀筆法很簡單,中鋒運筆,有轉無折。在篆書裡,是絕對不存在篆書筆意這一說的,因為本就是用的篆書筆法。把篆書筆法用入楷行草隸,才叫「筆意」就看這個「雨」,外邊這個圓轉。這就是典型的篆籀筆法。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解縉總結說:「若夫用筆,毫釐鋒穎之間,頓挫之,鬱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揚之,藏而出之,垂而縮之,往而復之,逆而順之,下而上之,襲而掩之,盤旋之,踴躍之……。」這麼多的筆法,讓人不免有望洋興嘆、無所適從之嘆。不過,美院博導邱振中認為,從「筆鋒的空間運動形式」來看,所謂的筆法只有三種:「平運」、「絞轉」、「提按」!
  • 古人孜孜以求的「神秘筆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它的底層邏輯!
    起筆:當代人學書法,一般皆從隸書、篆書或者楷書學起,不論是哪種書體,最先學習的必定的是一個橫畫,許多老師在教橫畫的時候,往往會授之以「藏鋒起筆」的動作,即「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之法,許多教授者不懂「古法」,誇大的了種「藏鋒」用筆,在起筆的時候畫一個圓圈,甚為忸怩,而「古法運筆」當中一般為兩種動作,一為「一搨直下」筆法,另一種為
  • 「絞轉」的筆法在用筆時要不停的換面,這是怎樣做到的?
    如是,書法中的「筆法」就被按照毛筆的運動方式簡化為三種——「平動、提按和絞轉」。「平動」就是毛筆在一個平面內前後左右的運動,「提按」是指毛筆在空間的上下運動。那麼是「絞轉」呢?中央美院的博導邱振中把它定義為「筆毫與紙接觸的錐面不斷發生變換的旋轉運動」,又稱「筆鋒不會離開紙面並做連續的滾動」,並且把這種絞轉的筆法說的神乎其神。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研究筆法的演變過程,首先應選擇墨跡書法來研究,因為墨跡比銘文刻石更加真實可靠。在瀏覽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篇文章——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更有助於大家理解此文所說的「絞轉」、「轉筆」、「平動」等筆法概念。
  • 筆法高不高,關鍵就是看絞轉(值得收藏)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翻筆:在行筆中,筆鋒鋪開的狀態下,由一個面直接翻到另一個面(類似於刷漆時刷子的使用);折筆:行筆時向毛筆施加壓力,順手改變行筆方向造成的方折形態。
  • 黃庭堅狂草名帖:「篆籀」筆法幾人懂?
    分析他們的言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在氣息上,以「古」為核心,突出古意;在結構章法上,「大小隨機,一任天機」;在力度、厚度上,主張「圓勁婉通」、「勁直如矢、彎曲如弓」;在神採上,能體現氣息內斂,渾穆高古的龍德之神韻。
  • 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顏真卿如何能與王羲之「雙峰並峙」?
    在筆法的源流中,平動筆法的篆書隨著實用性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快捷實用的字體——隸書。用筆著重提按頓挫,遲速行留的內涵表現。 在春秋晚期,《侯馬盟書》已屬草篆,筆畫間已呈現出某些簡單的連帶方式,除強化西周金文波磔式線條而行筆提按有序處「絞轉」的筆鋒運動形式開始出現。主要表現在筆鋒由正而側的簡單轉換。
  • 顏真卿行書的字法規律,掌握運用方法,書寫比較完整的作品
    #書法#聊到學行書,多數人或許都是以「二王」為尊,認為學行書就要直追魏晉高峰但是,你別忘了,就帖學而言,行書分為兩個體系,一是「二王」的一搨直下筆法體系,二是顏真卿的篆籀絞轉筆法體系。顏真卿是王羲之之後的又一座書法高峰。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復追篆籀氣,結體中常參有篆書寫法,外緊內松,變背勢為向勢,易方折為圓轉,改變了唐初「二王」體系一統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