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狂草名帖:「篆籀」筆法幾人懂?

2020-11-23 騰訊網

總第一四四六期;歡迎關注。

「篆籀氣」向來被目光敏銳的書家關注,遂成為書 家們評價書法雅俗的一個重要標尺。書家在評價和欣賞非篆 書作品時,總用「篆籀氣」來衡量作品是否「氣息高古」、是 否「意與古會」。本文通過剖析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的「篆 籀氣」,探究「篆籀氣」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解析「篆籀氣」 的審美價值,以期給讀者提供更多創作的思考。

本文為【篆籀專題】之九——@書法入門

01/

「篆籀氣」的內涵及提出

所謂「篆籀氣」,是指篆書(包含大篆和小篆)所呈現出 的整體氣息,它是我們對於作品的一種審美觀,同時也是篆籀技法的一種外在體現。當然,對於幫助我們理解「篆籀氣」的審美特徵,應當是總結歷史上書論家的言論。

分析他們的言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在氣息上,以「古」為核心,突出古意;在結構章法上,「大小隨機,一任天機」;在力度、厚度上,主張「圓勁婉通」、「勁直如矢、彎曲如弓」;在神採上,能體現氣息內斂,渾穆高古的龍德之神韻。

歷史上的諸多書家、書論家曾提出書法要具備各體之美。 晉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曾說:「結構圓備如篆書,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孫過庭在《書譜》也曾說:「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張懷灌《評書藥石論》云:「書復於本,上則注於自然,次則歸於篆籀,又其次者,師於鐘王。」又「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有篆隸意則自高古。雖或不工,亦不俗矣」。

02/

黃庭堅草書中「篆籀氣」的成因

首先,盛唐時期的書風對黃庭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代楷書的確立直接的影響就是唐人重法,唐五代至宋初跳出其藩籬者亦寥寥無幾,黃庭堅想要破除唐代的楷式法度束縛,就必須推陳出新。

「推陳」即要打破唐人的法度,打破思想的樊籠;「出新」即要抒發情感,融入自己對古人筆法的理解,當然也包括對各種書論的理解,創作出具有鮮明個性的作品。

「推陳出新」對黃庭堅的影響十分深遠,是其創立個人風格的源泉。

其次,藝術的目的在於抒發情感,在於表現自我,直至自成一家。黃庭堅在《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詩中寫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在其他很多地方,他也反覆提到這兩句,可以看出「自成一家」始終貫穿於他的思想。

蘇軾自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則不但要跳出古人,更要連著今人一併跳出,要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第一步,就是要免「俗」。如何才能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呢?黃庭堅認為書法首先不能流於凡俗,書法的一大弊病就是「俗」。怎麼做才能「不俗」呢?黃庭堅在《書播叔夜詩與侄械》中用人做了比喻:「餘嘗為諸弟子言:『士生於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餘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這裡講的不俗關乎人的品格。這種不俗和其書法中的要求是一樣的,在書法中,不俗便是要氣息高古,在篆書中其尋到了想要的答案,就是在作品中融入渾穆高古的篆籀氣息。

黃庭堅曾說「隨人作計終後人」,但是其並不反對我們學習古人,他認為在學習古人時,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自己需要的,才能寫出獨樹一幟的風格,才能「自成一家」。

黃庭堅雖然提倡學習古人,但是他並不盲目地學習古人,也不盲目地迷信權威。黃庭堅的這種學習方法,正是辯證的學習方法。正因為黃庭堅堅持這種學習方法,才有了「自成一家」的豪情,才在書法中自創門派,自成一家。

03/

《諸上座》中的「篆籀氣」

《諸上座帖》,草書長卷,紙本,此卷79行,383字(不包含 後13行 行 書 ),縱33釐 米,橫730釐 米,現 收 藏 在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此帖是山谷錄寫的僧人語錄,全文用的都是佛家禪語,語言晦澀難懂。此帖是黃庭堅的狂草成熟之作,是研究黃庭堅草書的代表作。

在用筆上,黃庭堅深知篆書的圓勁婉通,在書寫時,線條無所不曲,而又張力瀰漫,線質蒼茫老辣,又不顯遲滯呆板,縱橫交錯而絲毫沒有輕滑之感。

在起筆處,沉重而不滯澀,筆鋒時順時逆,靈活多變,多見如篆書中的逆鋒起筆,如「要 」(2行)「、山」(13行)、「著」(8行)等,還有諸多起筆動作在空中完成,這些無不彰顯了書者很強的控筆能力。

在行筆過程中,用筆多變,線條流動而不輕滑。我們知道在書寫草書時,由於速度快,用筆輕滑是難免的,但黃庭堅在書寫過程中,由於高執筆的書寫方式,線質圓潤高古,氣息純淨,如「後」(3行)、「圖」(3行)等,即使在一些情感跌宕的地方,書者處理得也十分到位,如「執」(6行)「、揔」(64行)等。

在收筆處,多能收住筆鋒,圓潤收筆,帖中多出現牽絲連帶現象,作者也能平穩過渡。

另外,《諸上座帖》中也多見連斷現象,文中用筆,有點運筆正酣,卻突然斷開,出乎意料,但細細品味其結體卻又恰到好處,如「為」(1行)等。

最精彩的是「諦」(30行)字,正當其一圈一圈連得正起勁的時候,最後一筆突然斷開,就好似一口氣憋在心中,但細看此字,左收右放,相互呼應,最後一筆,使得整個字張合有度,讓人賞心悅目。

在線條和結體的處理上,《諸上座帖》頗顯篆籀氣息。

在點畫線條上,作者以內撅緊勒之筆加使轉翻折恣意揮灑,線條縱橫交錯,穿插用筆。中鋒用筆為主,高執筆,正心著紙,凝澀中透著蒼茫,渾勁中又包含了流動婉通。

例如,「教」「解」「無」「麼」「學」等字,線條剛中帶柔,動有姿態。

在結體上,安排左邊的結構時,晉人多用蕭散的意韻;黃庭堅則選用篆意筆法,張力外撐,左右呼應,如「諦」「佛」「傍」「承」「類」等。

清代孫承澤在黃魯直《諸上座》中評曰:

「此卷......字法奇宕,如龍搏虎躍,不可控御,宇宙偉觀也。然縱橫之極,卻筆筆不放,古人所謂如屋漏痕、折釵腳,此其是矣。」

《諸上座帖》全篇多取扁圓形體勢,比較寬張、開博。區別於顏真卿《爭座位稿》中圓形字體的內斂,《諸上座帖》氣勢十分渾穆宏大。而這種風格在《散氏盤》《大盂鼎》 等篆書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章法的處理上,變化非常豐富,前半部分松朗一些,中後段比較緊湊,字體的大小穿插以及整個章法的布局都讓人耳目一新,局部的變化與整體的節奏相統一。

從中可以了解到黃庭堅在書寫時不疊暗格,隨意寫來,無法生法,無跡可尋,與「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的章法處理有著密切的聯繫。今人書寫疊格與其相去甚遠,在書 寫時,隨格局安排章法,無法生法,大小隨機,一任天機值得我們共同研究與思考。

相關焦點

  • 搞懂顏真卿「篆籀筆法」,學顏體將事半功倍,很多人盲目寫了一生
    實際上,「篆籀筆法」就是篆隸的運筆方法,即用平畫書寫,結字是寬結的。這種筆法寫出的字有古拙純樸、結體莊嚴、氣韻淳厚等特徵。而《郭虛己墓誌》與《多寶塔碑》等早期作品,顏真卿還處於模仿學習階段,並未將變法後的「篆籀筆法」運用其中。(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
  •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
    但凡有一個正確的「筆法」意識,臨習過隋唐之前的碑帖,不難理解這些「篆籀」之筆來源何處、如何落筆。   用一個簡單的讀帖方法,大家自會明白——   |看筆尖|   現在的高清圖像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看到細枝末節。
  •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你看懂了嗎?
    尋找顏魯公的「篆籀」筆意。但凡有一個正確的「筆法」意識,臨習過隋唐之前的碑帖,不難理解這些「篆籀」之筆來源何處、如何落筆。注意出鉤線條處的「內圓外方」特徵,這是典型的魏晉筆法,這種筆法,在南宗裡是有單獨專門筆法訓練的。圖八「開」字,如上所述,使轉半圈出來的線條,更顯蒼古。多加注意的是,第一筆的「筆尖(鋒尖)」在左還是在右?
  •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卷》:理性的狂草
    廉頗藺相如傳卷(草書·局部) 黃庭堅   【佳作賞析】   《廉頗藺相如傳卷》是黃庭堅的精心之作,筆畫圓勁凝練,極有力度,有的筆畫,仿佛是搖曳而出。黃庭堅更在意結字的疏密變化,往往將幾個字集結成緊密的字群,為了字字頂接,把縱橫之筆寫成橫筆;字群之間,又故意拉長某些筆畫,既保持筆勢的連貫,也形成大塊的空白,與密集的字群形成虛實黑白的反差。各字都有朝揖向背之勢,造成不同方向的傾斜,使得行款錯落擺宕。這些,也留下他精心營造的痕跡。   晉唐草書是兩座高峰,宋人好寫草書,遠宗晉人草書,近法唐人狂草,但只有黃庭堅在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裡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關於筆法的追溯,源於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係;金文中「模範」與「澆鑄」的關係。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 分享一篇講解黃庭堅筆法和空間結字特點的文章
    「圖」字行筆的速度和方向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圖中的紅色圈圈表示行筆的變化線條,本來他完全可以不用這麼停頓的去寫,直接像懷素一樣用一個優美的弧線來代替,就如上圖中的「長沙」二字,但是黃庭堅沒有跟隨懷素、張旭的腳步,也沒有跟隨絕大多數人書寫草書的腳步,而是像這樣另闢蹊徑。
  • 黃庭堅書法的「去俗」與「重韻」
    黃庭堅,是北宋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雖為蘇軾門下,然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如此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黃庭堅,也逃脫不了「俗」的困擾。
  • 黃庭堅「蕩槳筆法」:雲煙滿紙
    北宋尚意書家多以行書見長,擅長草書的不多,而黃庭堅則除行書外,草書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從藝術表現來說,其草書更勝行書。 黃庭堅的草書繼承了唐代張旭、懷素的狂草之風,他曾自述學草書的經歷:「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
  • 明代狂草第一高手:內行看不夠,外行看不懂!
    前面我們談到過一個問題,楷書並不是草書的基礎,很多沒有專業學習草書的朋友不理解,其實只要稍微了解一點書法史以及筆法史的話,就能完全明白。草書的線條與轉折技巧在晉唐時期完全是以篆籀筆法為主,而楷書的用筆與之相同者甚少,兩者之前並不構成基礎關係,當時如果你能將篆書、隸書、楷書學好,對於草書來講,則有莫大的好處。
  • 一幅流落民間的狂草,這字霸氣十足,1000年才出一件
    中國草書在晉人時候已經發展成熟,到了唐代,有了「顛張醉素」的加持,狂草從體勢和筆法上為之一變。到了宋代,黃庭堅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草書大旗,將狂草發展到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後世的草書大師,無不是從黃庭堅這裡汲取營養而卓然成家的。
  • 宋代草書的最高成就:黃庭堅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3。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黃庭堅放棄了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了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了統一。
  • 文徵明罕見的狂草作品,這字筆法通神、字字高妙,令人讚嘆
    在書法史上,晉人書法名手往往在高門大姓當中的人群,唐代的書壇名家不是同事就是子侄,不是師徒就是親友,到了宋代不是師徒就是同僚,到了明代中晚期,幾乎所有的書法名家都匯集到了太湖流域!文徵明如今流傳後世的作品多為小楷或者行書以及小草,在狂草領域的作品極為罕見,甚至有人說他可能不會寫狂草,但是就在文徵明50歲的時候,他寫下了一幅狂草作品,從此作可以看出文徵明在狂草領域也是一代高手。
  • 草書的歷史上,黃庭堅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宋代在草書發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這種地位幾乎由一個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黃庭堅。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 黃庭堅的草書,奔放且寬博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
  • 狂草,應該這麼寫!
    其貴在動處,所以要臨好狂草,非得有飛箭射鳥的功夫不可。狂草的點畫和字形結構沒有楷隸書那樣具有相對穩定的形式,它已經擺脫了成法的約束,筆法豐富,點畫「變化如鬼神」,是最具活性的書體。其奔放之氣勢,起伏之節奏,往往如長江大河,連綿不斷,氣脈貫通。且行筆瀟灑放縱,自由活潑,因勢賦形,放逸生奇,筆意暢達,精神飽滿。鉤鎖連環的筆意,有如連珠,其串珠之線,即是狂草的生命力所在,也就是狂草的靈魂,謂之為氣勢。
  • 張旭與懷素的書風對顏真卿和黃庭堅的影響
    承上啟下: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後為平原太守,世稱「顏魯公」。尚意書風:黃庭堅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擅長行草書,同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書法代表作有《花氣詩帖》、《諸上座貼》、《廉頗藺相如列傳帖》、《李白憶舊遊詩帖》等。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在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草書創作中逐步形成了以欹代平、中宮緊縮、四面開張的極具個性的藝術風格,在狂草藝苑中自成一家。
  • 中藝匯品書法: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狂草名作-《諸上座帖》
    比如黃庭堅在草書上的成就就要更大一些,而今天我們就要來一同欣賞他的狂草名作《諸上座帖》。這幅《諸上座帖》共92行,縱33cm、橫729.5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內容是黃庭堅晚年時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語錄,都是些佛家禪語。如果大家好奇文章內容和釋文的話,可以去網上搜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
  • 顛張醉素狂草藝術筆墨形態比較:一個「肥勁」一個「瘦硬」
    線條上的「肥勁」與「瘦硬」在狂草藝術中,筆墨節奏的對比強烈,線條外形的懸殊差別,形成了形體上的驟然騰躍,給人以舞蹈般跳躍的感覺。狂草作品中揚揚灑灑,氣貫長虹,運筆節奏的豐富性,給予了狂草藝術無限豐富的表現力,形成了書家表達的情感所特有的藝術語言。
  • 邱振中:從黃庭堅開始,人們用行書的筆法來書寫草書
    草書的結構與其它書體比較,具有更大的自由,特別是在狂草中,所有空間都必須隨機處置,這對一位書家的訓練和和才能提出了與其它書體不同的要求。 第一個階段,草書從發生到狂草的出現,一直沿著流動、簡捷的道路發展,書寫中沒有著意的停駐,但筆觸推移中運動和線條的質地變化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