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偉大帝國,在長達近300年的統治中,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航海,都曾一度達到過世界領先地位。
由於唐朝國家實力達到了頂點,所以形成了萬邦來朝的外交局面。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進行貿易和商業往來。
這其中就包括大家比較熟知的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印度人、僧伽羅人,以及高棉人、查姆斯人、猶太人等。
他們將本國的貨物帶入中國,並且將文化、習俗也融入到中國社會,一時間形成了異常繁榮昌盛的局面。
而中國境內的商品、文化,以及風土人情也隨著商船,傳播到大洋彼岸的世界各地。
相信對海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航海是高風險作業。一旦遇到了大風浪或颱風,那麼就很容易葬身於海底。
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一塊巨大的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一艘唐朝時期的沉船,就此,揭開一段塵封一千多年的唐朝航海歷史。
這艘被打撈上來的商船名為「黑石號」,裝載著數以萬計的中國貨,其中僅瓷器就高達67000多件。
但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我國並沒有得到這些文物,被新加坡人全部買走。6萬多件唐朝文物,中國為何無動於衷,一件沒買呢?
199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的9月份,一艘滿載著中國古代文物的沉船,被一位名叫沃特法的德國人,在「勿裡洞島」海域發現。
他根據船上的文物推測,這應該是一艘來自中國的貨船。將時間推移至公元826年,彼時是唐敬宗李湛剛登基第二年。
湖南長沙窯燒制了一批,準備向海外銷售的瓷器,因為在這批瓷器中,有一個長沙青瓷碗的背面,清晰地刻著「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這批瓷器被裝入巨大的阿拉伯商船,它的目的是西亞的阿拉伯。
6萬多件各式中國陶瓷器,隨著阿拉伯商船從中國出發,沿著東海南下進入南中國海,一路開到阿拉伯海。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艘一千多年以前的商船,在蘇門答臘海域的勿裡洞島附近,遇暗礁而沉沒。
人們在這座來自中國唐代的商船中,發現了不計其數的中國文物,尤其是六萬多件瓷器,更是令人為之驚嘆。
雖然這艘從唐代駛出的阿拉伯商船,觸礁出沒是令人惋惜的沉船悲劇。但是卻讓一千多年後的現代人,有機會大透過實物,感受到了大唐的盛世輝煌。
經過「黑石號」打撈方測量,這艘商船長約22米,船身寬約8米左右。這艘船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桅杆,因為整艘船都只依靠桅杆提供動力。
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船舶專家認定這是一艘「單桅縫合帆船」。簡而言之就是風帆,只依靠一根桅杆支撐,然後用「縫合」技法造出的船。
用來縫合「黑石號」的就是麻繩,整艘船需要縫合20多萬針,製作好的船,不需要使用一根鐵釘。
為了保證船體不進水,木板之間和縫線下方,使用了具有防水功能的樹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2002年,國內文物界獲悉「黑石號」的消息後,立刻引起了高度關注。「黑石號」作為罕見的寶庫,一直都讓人們為其牽腸掛肚。
國內的很多博物館,也都曾想購買「黑石號」內的文物。但是德國博物院卻開價4000萬美金,國內博物館由於囊中羞澀,所以只能遺憾的看著六萬多件文物,被新加坡「聖淘沙」機構購買。
實際上,我國之所以與這些文物失之交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金不足。因為沒有人願意花如此之多的高價,去購買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物。在現代人眼中這其實,就是一個難以釋懷的遺憾。
話說回來,換個角度想,文物在國外妥善保管,既向外國人展示中華文化,還有回國的一天。
一次就出現六萬多件的瓷器,而且本來就是外銷瓷,又能有多值錢呢?大路貨,不值錢,要是只有六件,倒有可能一個就值千萬。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發達的帝國之一,唐朝人以勤勞勇敢的生活作風,創造出了很多讓世界為之驚嘆的發明。
尤其是在西方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之前,唐朝船隊就可以乘風破浪進行遠洋貿易,這就足以說明了唐朝的偉大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