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德國人在亞洲海域,撈出6萬多件唐朝文物,中國為何無動於衷

2020-08-10 子夜說文化習俗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偉大帝國,在長達近300年的統治中,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航海,都曾一度達到過世界領先地位。

由於唐朝國家實力達到了頂點,所以形成了萬邦來朝的外交局面。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進行貿易和商業往來。

這其中就包括大家比較熟知的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印度人、僧伽羅人,以及高棉人、查姆斯人、猶太人等。

他們將本國的貨物帶入中國,並且將文化、習俗也融入到中國社會,一時間形成了異常繁榮昌盛的局面。

而中國境內的商品、文化,以及風土人情也隨著商船,傳播到大洋彼岸的世界各地。

相信對海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航海是高風險作業。一旦遇到了大風浪或颱風,那麼就很容易葬身於海底。

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一塊巨大的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一艘唐朝時期的沉船,就此,揭開一段塵封一千多年的唐朝航海歷史。

這艘被打撈上來的商船名為黑石號,裝載著數以萬計的中國貨,其中僅瓷器就高達67000多件

但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我國並沒有得到這些文物,被新加坡人全部買走。6萬多件唐朝文物,中國為何無動於衷,一件沒買呢?

一、德國人打撈出唐代沉船黑石號

199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的9月份,一艘滿載著中國古代文物的沉船,被一位名叫沃特法的德國人,在「勿裡洞島」海域發現。

他根據船上的文物推測,這應該是一艘來自中國的貨船。將時間推移至公元826年,彼時是唐敬宗李湛剛登基第二年。

湖南長沙窯燒制了一批,準備向海外銷售的瓷器,因為在這批瓷器中,有一個長沙青瓷碗的背面,清晰地刻著「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這批瓷器被裝入巨大的阿拉伯商船,它的目的是西亞的阿拉伯。

6萬多件各式中國陶瓷器,隨著阿拉伯商船從中國出發,沿著東海南下進入南中國海,一路開到阿拉伯海。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艘一千多年以前的商船,在蘇門答臘海域的勿裡洞島附近,遇暗礁而沉沒。

人們在這座來自中國唐代的商船中,發現了不計其數的中國文物,尤其是六萬多件瓷器,更是令人為之驚嘆。

雖然這艘從唐代駛出的阿拉伯商船,觸礁出沒是令人惋惜的沉船悲劇。但是卻讓一千多年後的現代人,有機會大透過實物,感受到了大唐的盛世輝煌。


二、國內文物界獲悉消息,但卻失之交臂

經過「黑石號」打撈方測量,這艘商船長約22米,船身寬約8米左右。這艘船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桅杆,因為整艘船都只依靠桅杆提供動力。

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船舶專家認定這是一艘「單桅縫合帆船」。簡而言之就是風帆,只依靠一根桅杆支撐,然後用「縫合」技法造出的船。

用來縫合「黑石號」的就是麻繩,整艘船需要縫合20多萬針,製作好的船,不需要使用一根鐵釘。

為了保證船體不進水,木板之間和縫線下方,使用了具有防水功能的樹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2002年,國內文物界獲悉「黑石號」的消息後,立刻引起了高度關注。「黑石號」作為罕見的寶庫,一直都讓人們為其牽腸掛肚。

國內的很多博物館,也都曾想購買「黑石號」內的文物。但是德國博物院卻開價4000萬美金,國內博物館由於囊中羞澀,所以只能遺憾的看著六萬多件文物,被新加坡「聖淘沙」機構購買。

實際上,我國之所以與這些文物失之交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金不足。因為沒有人願意花如此之多的高價,去購買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物。在現代人眼中這其實,就是一個難以釋懷的遺憾。

話說回來,換個角度想,文物在國外妥善保管,既向外國人展示中華文化,還有回國的一天。

一次就出現六萬多件的瓷器,而且本來就是外銷瓷,又能有多值錢呢?大路貨,不值錢,要是只有六件,倒有可能一個就值千萬。

結 語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發達的帝國之一,唐朝人以勤勞勇敢的生活作風,創造出了很多讓世界為之驚嘆的發明。

尤其是在西方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之前,唐朝船隊就可以乘風破浪進行遠洋貿易,這就足以說明了唐朝的偉大和繁榮。

相關焦點

  • 德國人撈出一艘唐代沉船,僅瓷器67000多件,卻開出天價敲詐中國
    當時外國人非常喜歡我們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品,可以說外國人痴迷的很,在唐朝時期,幾乎每一年都會有許多的商船開赴全世界各地的,可是古代的航船技術自然是比不上我們現代的,為此在航行中出現事故也是非常正常的。
  • 德國人上世紀打撈出唐代沉船,文物60000多件,為何中國一件沒買
    我們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一直都是世界人眼中東方最強大的國家。而唐朝就是我們國家在幾個封建王朝裡面的最巔峰。唐朝時期,我們國家經濟,政治,軍事,製造業各個方面都是世界頂尖。當時也是要萬國來朝的盛況。而當時中國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製造業了。唐代當時的瓷器,各種日用品都是被全世界人使用。我們今天就來講關於上世紀被德國人打撈出來唐代沉船的故事。
  • 印尼海底驚現千年沉船,撈出7萬件中國文物,為何最後落戶新加坡
    打撈公司花費一年的時間才將沉船成功打撈上岸,仔細觀察以後,發現這是一艘阿拉伯國家的船隻,但船內盛載大大小小7萬件中國文物,包括越窯、邢窯和長沙窯,以及奢華的金銀製品和銅器,都是唐朝的文物。看樣子,應該是唐朝時期,阿拉伯崇拜我國文化,特地來中國學習,走的時候,捎帶了唐朝的文物,途經印度尼西亞海域的時候,不慎遇到風暴,船沉海底。
  • 德國潛水員發現古老沉船,打撈走6萬多件唐朝文物,賺得盤滿缽滿
    隨著我國對考古方面的重視,以及專業人員的科學技術提高,有些文物正在被我們發現和保護起來,但是對於那些流失在國土之外的,就讓人有些鞭長莫及的失落感。1998年在印尼一處非常適合潛水的海域,來自德國的幾個潛水俱樂部的成員,正在進行潛水訓練和探險,其中幾個技術好的人員,無意間在海底發現了一艘木質的古老沉船。
  • 印尼海底打撈出中國七萬件文物,中國想要回,對方開口:3.5億
    這是因為在上個世紀,我國的下海捕撈事業還較為落後,雖然說這個寶藏離中國不遠,但是我們因為技術還有資金的原因導致了延遲到達。德國人到了之後,很快展現出了他們專業的打撈技巧,他們發現看到的這些寶藏都是從海底的一艘沉船上出來的,當時德國人還把這艘沉船命名為「黑石號」。
  • 我國古代沉船被盜,6.7萬件瓷器流失,今要向別國「借回」展覽
    每一個國家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而最能象徵著這些歷史文化的東西就是藝術品,時間久了,藝術品的身上還會多出一個名號來,那就是文物古董。因為自然、人為、利益等一些不完全可控的因素,有心之人也可以輕易的到盜取別國的藝術品。而中國就是一個文物流失大戶。
  • 德國水泥廠老闆打撈一艘中國古代沉船,發現6萬多件唐朝文物
    1997年,沃爾特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發現了一艘出自明朝的沉船及「鷹潭號」。這一發現極大鼓舞了眾人的士氣,他們深深意識到,一段歷史沉寂多年的訴說,正在慢慢浮出水面。巨大的尋寶過程,始於1998年9月,直至1999年6月,完成了基本工作,直至2000年,打撈上來的文物才正式進行整理。「黑石號」為世人「進獻」了大量珍貴的九世紀時期的古器,為世人敞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東南亞海上貿易的圖景,仿佛一下子伴著水墨丹青,慢慢暈染開來,歷史的篇章得以重現。
  • 德國水泥廠老闆打撈一艘中國古代沉船,發現6萬多件唐朝文物
    他不僅能準確地說出古代珍寶所藏的範圍,更可以大致推算出珍寶的所出年代。多次聽聞後,這樣的傳聞讓沃特法心動不已。 1996年,經過他幾年的準備與計劃,他帶著專業的潛水工具,與眾多熟悉當地環境的印尼工人,前往那片人人嚮往、口口相傳的神秘之地進發。
  • 德國人狂熱尋寶,打撈出千年唐代寶船!六萬多件絕世珍寶震驚世界
    多件器物。而這個時候,正是中國唐代第21個皇帝唐敬宗李湛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這些證據直接證明,這些瓷器出自中國,古船出海的年代至少是公元826年之後。這一次,這個德國人真的打開了一座沉寂一千多年的海底寶藏!
  • 德國水泥工太執著,同事講的一個傳說,下海撈出6萬件中國寶藏
    但是有這樣一個德國人,就是執著的相信了傳說,並且真的下海前去打撈。這個人叫做蒂爾曼·沃爾特法恩。1998年47歲的蒂爾曼還是一個德國一家水泥公司的工人,在某天聽說了一個印尼同事講述的一件印尼當地傳說。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勿裡洞島有一艘沉船,據說在沉船上有無數的珍奇寶藏。在印尼當地人都流傳著這個傳說的故事。
  • 美國老兵撈到中國國寶 文物深藏海底洞穴100年
    美國老兵撈到中國國寶  7月29日,格雷科在洛杉磯家中展示剛剛運抵美國的這批明代石雕,前來觀賞的訪客包括一些來自祖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收藏家。  這批文物包括2尊一文一武、2米多高的石人雕像,各重3000磅;2匹2米高、2.6米長的石馬和2頭體積稍小的石羊。
  • 海口"海撈文物"調查:走私?詐騙?疑似文物從哪來
    來自中國新聞網的報導稱:2000年以來,僅潭門邊防派出所就繳獲各類水下文物20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文物1000餘件。   另有中國新聞網2012年6月14日的報導稱,海南省文物局時任局長王亦平對媒體記者介紹說,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海沉船量為124艘,按船貨平均運載量計算可達5萬件,目前發現的沉船總量在不斷增加」。
  •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一,為何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最有看頭呢? 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 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 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而且均是文物中精品中的精品。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 , 將六大箱共計1200 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 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 1928年, 清東陵慈禧太后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 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 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1931年「9·18 」 事變後, 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 大量文物被劫走。
  •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建國以後, 尤其是20 世紀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也有大量珍貴的文物被販賣到海外,可以推測, 在全球, 我國至少有數百萬件文物流落異域。 1911年辛亥革命後, 內憂外患, 各地盜掘成風, 文物如潮水般地湧出國門。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 , 將六大箱共計1200 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 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 1928年, 清東陵慈禧太后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 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 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 最執著的德國水泥工:同事講個笑話,他盡下海撈出6萬件中國寶藏
    前言「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淘金需要千萬遍的淘盡泥沙,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淘出閃亮的黃金。根據當地的人說,這附近有大概三艘沉船,而其中最大的莫過於中國唐朝時期的沉船。當時唐代的商人將瓷器裝上阿拉伯的獨桅三角帆船「巴圖希塔姆」號,然後出口到馬來西亞等地,開啟這條海上貿易航線。於是沃爾特法恩在這片海域繼續尋找,最終找到了「巴圖希塔姆」號沉船地。
  • 海底沉船撈出7萬件中國文物,印尼叫價3.2億,結局怎樣?
    中國是一個擁有漫長歷史的國家,擁有燦爛的中華文明。中國走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一代一代樸實的中國百姓用汗水積澱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最明顯的是中國文物。中國文物,是中國古代人民用雙手和智慧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無論是大是小、精美或者簡陋,都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都是中國不可替代的財富。二十世紀上半葉二戰爆發,中國未能倖免且深受其害,濃濃戰火之下,不僅有無數的中國同胞命喪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並且許多寶貴的中華文物也隨之不翼而飛。尤其是圓明園的一把火,燒痛了每個國人的心。
  • 此國提出打撈沉船申請,救撈局:不行,中國的沉船得由中國來解決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海上尋寶的瘋狂年代,眾多海外盜寶者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南海海域海底文物進行盜撈,而噹噹時的中國又限於財力等原因不能獨立完成打撈撈工作,直到通過培養一批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後,撈捕工作才正式展開。
  • 時隔126年,重達18噸文物終於被撈出水面,終於找到關鍵證據
    尤其在明清時期,該海域多次發生戰爭,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痕跡。至於這個重大消息,指的就是定遠艦考古隊與廣州打撈局合作,終於將定遠艦的鐵甲撈出了水面其實,圍繞定遠艦遺址的挖掘已經持續了3年多,截至目前,已經撈出了數百件文物,其中包括定遠艦的殘骸,主要以鐵器、木構件為主,剩下的文物則是錢幣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 印尼海底發現了一艘船,與中國有關,船上的東西更是價值連城!
    古人一旦有船隻洩水沉入大海之後是沒有辦法撈出來的,因此在我們現代有的國家附近的海域就會找到古代王朝的沉沒的船隻,這些船隻都是我們古代先民的商船,裡面更是有很多價值連城的寶貝,可是這些東西也是很難歸國的,有些國家的探險公司就提出來了很多無理的要求。
  •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唐代沉船瑰寶將赴美展出(圖)
    來自黑石號的78件沉船寶藏,3月7日起將在紐約的亞洲學會博物館公開展出。這個名為《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與亞洲早期貿易》的展覽將持續到6月4日。  商船證唐朝「環球貿易」  黑石號是一艘載滿唐朝貨物的阿拉伯商船,1000多年前從中國出發,經東南亞水域準備開往中東的阿拔斯王朝,卻在新加坡以南600公裡處的印尼勿裡洞島海域觸礁下沉。  這艘在唐代往返於中國大唐和中東阿拔斯王朝之間的商船,證明「海上絲路」確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