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在這裡隨處可見多種文化文明留下的印記。黃河文化滋養的300多萬蘭州人,又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開拓進取,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社會和諧、高質量發展、百姓幸福的巨大變化。本報從今日起,將推出系列報導,全方位展示進入新時代蘭州取得的發展成果。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來,黃河自西向東從蘭州穿流而過,蘭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因黃河而生,也因黃河而興盛。在蘭州,河口古鎮、中山鐵橋、黃河母親、白塔山、金城關、黃河石、蘭州刻葫蘆、水車、羊皮筏子、太平鼓、牛肉麵等一系列元素組合成了燦爛多彩的黃河文化,也成就了蘭州人由來已久的文化自信。
在黃河岸邊有一處為蘭州城市點睛的風景,那就是黃河母親雕塑。1986年4月30日,這座雕塑在蘭州的母親河畔落成,之後便成為了任何黃河兒女每到蘭州必去虔誠拜望的精神家園、靈魂聖地。
黃河母親像位於我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雕塑由我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餘噸,由「母親」懷抱「嬰兒」組成構圖。
象徵著黃河的母親秀髮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她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嬰兒,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整體設計象徵著黃河母親愛護保護著中華人民。
雕塑下的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同時,水波紋和魚紋也反映了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對自然現象敏銳的觀察力,說明了中國人內在的實力。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於1984年8月所立「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碑。
黃河母親雕塑的選材是用普通的花崗巖,花崗巖能更好地表現出黃河的顏色,表現出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的膚色,同時花崗巖粗糙的質感似乎也在訴說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經歷的滄桑與巨變。時光流轉,30餘載一晃而過,這座雕塑,卻似存在了千年之久。她靜靜地看著城市日新月異、人來人往;城裡的人們,看著她風霜不改,母親的微笑凝固成永恆。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是我國歷史十分悠久的「國粹」。彩陶記載著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而黃河流域更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這令彩陶也成為了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載體之一。蘭州地區則是彩陶文化集中分布的地方,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彩陶文化是蘭州史前文明的代名詞。
在我市金城關文化博覽園仿古建築群的二臺,有一座風格古樸、設施先進、環境典雅的蘭州彩陶館。該館建設面積1400平方米,珍藏著諸多承載著黃河文化的彩陶。走進這裡,人們可以通過館內聲、光、電相結合的高科技數位化技術手段,在彩陶文化展覽、先民生活場景復原、多媒體模擬制陶過程、陶吧互動等豐富場景中,真切體會到彩陶文化尤其是黃河彩陶的文化魅力,感受到中華兒女在黃河母親的哺育下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
黃河彩陶以題材豐富、樣式繁多、構成巧妙的圖案紋樣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彩陶,表現出對紋樣造型、圖案結構的特有的感悟。黃河流域的彩陶製造者,創造出想像力超絕的圖文意象,從中流露出天真的稚趣,具有強烈衝擊力的形式感。
在隴西路金城珠寶古玩城,還有一座由省文物局批准的一家民辦博物館——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是面對廣大市民開放的公益性民辦博物館。藏品總數250件,其中珍貴文物50件,展廳面積408平方米,基本陳列《古人類文明的誕生、巔峰、餘暉》,展出了以馬家窯文化彩陶為代表的彩陶文明。
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的主人是蘭州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海東和他的愛人宋曉霞,對於他們來說,創辦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就是為了把甘肅文化的老家底留住,守住。「把個人收藏的彩陶放在公眾矚目的廳堂裡,讓更多蘭州人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也讓更多的外地遊客了解甘肅的黃河文化。」他們由衷地說。
蘭州的驕傲,除了一條河,再就是一本書——《讀者》。《讀者》創刊於1981年11月,這就是它的創刊號,當時還叫《讀者文摘》。自創刊以來,近40年時間裡,《讀者》以其清新雋永的風格,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它曾經的月發行量超過1000萬冊,累計發行量早就超過了20億冊。
除了將《讀者》搬上網發布了音頻,讀者集團還在尋求如何讓紙質閱讀變得更加有趣。於是,秉承著「以最本真的材料,做最屬意之物,本著純粹之心,做純粹之事」的創造理念,中國手工書第一人、讀者集團晉林工作室負責人徐晉林便用「指尖魔法」「玩」出了新花樣。
2019年,讀者集團正式推出融合了「傳統文化」、「手工技藝」與「新媒體視野」的手工書,成了甘肅文創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和那些在書店、圖書館見到的書不同的是,這些手工書完全把書界那種傳統的靜態閱讀顛覆了,無論是材料和工藝,還是外觀和內容,甚至是局部和整體的諸多環節,都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而製作者通過自己的創意、構思並運用各種元素進行拼貼剪裁和改造,讓作品和其產生了微妙的關聯,呈現出一本立體的具有溫度的書籍。在《蘭花花》《玩皮影》《敦煌的故事》等各種主題的手工書中,閱讀被融入了豐富、有趣的藝術靈魂,完全跳出了傳統出版的概念成了文創產品,其價值也更多地體現在收藏和觀賞方面。
千萬年,黃河自蘭州盆地穿流而過,也讓黃河文化深深印刻在蘭州人的氣質裡,更造就了這座城市「河匯百流、九曲不回、創新創業、和諧共進」的文化性格。於是,在黃河文化總體特徵下,蘭州的地域性文化符號正是黃河文化傳承沿襲的骨肉經脈。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