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青銅盤、獸形觥、鎛鍾、古水器……盤點2018年山西警方追回...

2020-12-14 山西日報

山西地下國寶級文物多不勝數。作為商周青銅器製造和使用的重要地區,山西特別是晉南地區的文物,一直被犯罪分子垂涎和覬覦。在過去幾十年中,盜掘古墓葬犯罪不斷發生,並且一度高發,嚴重威脅文物安全。

2月2日,山西省公安廳通報,2018年以來,全省破獲文物犯罪案件58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85人,追繳各類文物6093組10397件,其中不乏稀世珍寶。

一件青銅盤,何值萬裡追查?

▲「晉公盤」,通高11.7釐米、口徑40釐米、兩耳相距45釐米。

這是一件晉國重器「晉公盤」,淺腹平底,窄平沿外折,腹側有一對附耳,耳內側有一對橫梁與盤沿相連,耳飾重環紋,盤底的邊緣設置三個圓雕裸體人形支足。裸人雙膝跪地,雙臂向後背負著盤體。

盤內壁飾四條浮雕魚紋,外壁飾蟠螭紋;內底中央飾一對浮雕龍,相互盤繞成圓形;雙龍的中心有一隻立體水鳥,雙龍之外有四隻立體水鳥和四隻浮雕烏龜,再向外有三隻圓雕跳躍青蛙和三條遊魚,最外圈有四隻蹲姿青蛙、七隻浮雕遊泳青蛙和四隻圓雕爬行烏龜。

這些圓雕動物都能在原處360度轉動,水鳥嘴可以啟閉,烏龜頭可以伸縮,栩栩如生,頗富情趣。

▲晉國重器「晉公盤」銘文,昭示了一段十分重要的史實。

盤內壁刻銘文七處,每處三行,共183字。經專家考證,「晉公盤」是晉文公重耳為其長女孟姬出嫁楚王所鑄造的媵器。銘文記載了晉文公述說始祖唐叔虞和父親晉獻公開拓疆域、撫慰黎民、國運日隆的功績,表白自己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持正守敬、禮賢下士、治理國家的情懷,祈福孟姬作為楚王嫡妃宜其家室、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並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彰顯了當時晉國的強盛。

如此多的銘文記載春秋中前期歷史,在青銅器中實屬罕見。為追回這件國寶,山西公安民警不遠萬裡,歷盡艱辛,在境外接力追查,終將其從國外護送回國。

一件「獸形觥」,何以出賣又反悔?

▲「獸形觥」,酒器

出土於聞喜商代貴族大墓的這件「獸形觥」,為古代酒器。其形若蹲獸,背部為蓋,蓋的前端飾有饕餮紋。整件器物造型精美、紋飾繁縟,通過它仿佛能看到三千年前,好酒的商人觥籌交錯的宴飲、祭祀場景。

文物被盜挖後,犯罪分子先是運抵廣州,後幾經倒手走私到香港,並以1300萬元拍賣。因犯罪嫌疑人不舍,欲以贗品搗鬼調包,才致交易流產,後又將其偷運回境。

為追回這件被盜文物,專案組民警先後赴廣州、澳門、北京、上海等地,最終在上海成功追回。

一件青銅卣,記載了什麼重要信息?

▲國寶「懋卣」,36字銘文記載了「周穆王」史實。

這件「懋卣」,器型輕巧秀麗,碧綠如玉,雙出戟耳,弧形提梁,短頸,兩端裝飾獸首,是古代的重要酒器。線條洗鍊、鑄工極精。

兩件文物上,均有銘文36字。記載的是周穆王賞賜重臣懋、懋謝天子的史實。銘文中有清晰的「穆王」兩字,是西周時期斷代的標準器,對研究西周時期的賞賜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為追回這兩件被盜文物,辦案民警四天三夜不眠不休。多次駕車往返於京、魯、陝等地,機智破解犯罪分子頻繁變更交易地點、臨時改變車牌號碼等伎倆,終於在交易現場截獲文物。

一組銅鎛鍾,怎樣在香港斡旋最終回晉?

▲一組成功追回的「獸面銜鳳紋銅鎛」。

這組「獸面銜鳳紋銅鎛」,一組四件,國家一級文物。鐘體上小下大,鈕作鏤空雙龍相對形,舞部和鼓部飾獸首銜鳳紋,鉦部飾獸首雙身紋,篆部飾蟠螭紋,枚為盤繞狀螭紋。紋飾精美,鑄造工藝精細。

這是犯罪分子從聞喜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中盜掘的。其中最小的一件,因破損未及倒賣。其餘3件則幾經易手,先後流轉於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

山西公安機關對這組文物緊盯不放,循線追蹤。在發現文物已賣給香港買家後,立即趕赴香港開展工作。通過愛國感召、政策攻心和友好人士斡旋,迫使買家終於將3件重量級的國寶交還。

一對古水器,竟是銅鏡的前身?

▲一對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鑑」被從香港追回。

在聞喜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盜掘的這對國家一級文物「水陸攻戰紋銅鑑」,為古代水器。器型呈大口狀,直徑48釐米,折沿,束頸,四獸首套環耳,深腹,矮圈足,頸、腹部均飾水陸攻戰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為追回這兩件文物,山西公安機關根據獲取的線索,不遠萬裡追蹤,經過近兩個月縝密偵查,終於在香港,將這一件文物成功追回。

一件雁魚燈,犯罪嫌疑人為何視若珍寶?

▲被犯罪分子作為「傳家寶」的「漢代彩繪雁魚銅燈」。

這件造型別致的「漢代彩繪雁魚銅燈」,據考證為國家一級文物。展現的是一隻體態優美的大雁,驀然回首間,銜起了一條肥碩的魚兒。其獨特之處,在於燈火點燃之時,燃燒形成的燈煙,會通過魚和大雁的脖頸,傳導至貯有清水的大雁體內,起到降低汙染、淨化室內空氣的功效。且燈的照明方向,可隨意調整。

據了解,這種雁魚燈,雖然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但器型如此之大、工藝如此之精,卻十分罕見。

犯罪嫌疑人將其視為珍寶,拒不交代文物下落。警方與犯罪嫌疑人鬥智鬥勇,通過細節順藤摸瓜,終於找到其藏匿地點,一舉將文物追回。

▲公安民警英勇奮戰在打擊文物犯罪第一線。

山西警方重拳打擊文物犯罪

實現「零發案」

在2018年以來,全省公安機關破獲的文物犯罪案件中,追繳一級文物54件(組),二級文物90組127件,三級文物280組530件。破案數、抓獲犯罪嫌疑人數、追繳文物數均超過前七年總和。自2018年5月起,全省各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持續實現「零發案」。

另據山西省公安廳有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短短的20多天,又有一大批被盜流失文物被成功追回,正在鑑定中,其中的許多文物,極有可能是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很多觀眾在精美的歷史文物前流連忘返。

展覽追繳文物

願文物永不離家

自2018年5月起,山西省公安廳在山西博物院隆重舉辦了「國寶回家: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宣傳」大型展覽。

展覽期間,前往觀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絡繹不絕,或駐足流連在厚重樸拙的青銅古器前久久凝視,或交口稱讚色澤明麗的圭璋美玉,或品鑑揣摩生動傳神的彩繪陶俑……

▲承載歷史文明的國寶深深吸引著孩子們。

▲靜靜陳列在展廳中的國寶

採寫、攝影:蘇鑫波(部分圖片來自山西省公安廳)

編輯:王君

山西雲媒體出品

(編輯:高弘遠)

相關焦點

  • 三鎛鍾賣780萬,盜墓賊:裡面有雞湯,像剛燉出來的一樣
    最近警方就破獲了一起盜墓和倒賣文物的案件,並抓獲了三名嫌疑人,追回三枚鎛(bó)鍾和一枚「雞湯鼎」。前幾天被盜的三口青銅鎛鍾經過四年多的跌沛流離終於回到了其沉睡2200多年的故土。幹警們不辭辛苦,連夜將文物追回並運送到當地博物館。博物館的專家們都非常興奮,據了解這三枚鎛鍾均是春秋時期鑄造,體量非常大,品相非常好。
  • 春秋時期的青銅鎛鍾,在山西多次出土,保存完整頗具特點
    春秋時期的青銅鎛鍾,在山西多次出土,保存完整頗具特點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春秋時期的音樂文物在山西地區的出土,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山西春秋時期音樂文物先後在侯馬、太原兩地出土一批青銅鎛鍾,其保存完好,形制、花紋及造型頗具特點,明顯與河南諸地出土的鎛鐘有別。其一,山西侯馬地區自199年4月曾發現東周墓葬區。在1963年至1987年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後主持14次發掘工作,發掘墓葬1373座,馬坑3座車馬坑3座,牛坑1座。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傳運城榮河出土的珍貴鎛
    鎛,也寫作「鎛」,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也是王侯貴族用來象徵其地位和財富的重要禮品。其有鈕可懸掛,也被稱為平口鐘,最早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典籍多有記載,如《儀禮大射禮》載:「其南鎛,皆南陳。」;《國語周下》載:「細鈞有鍾無鎛。」等等。
  • 瀏覽我國商代青銅器,多見鐃而少見鎛鍾,商代青銅鎛多見於南方
    瀏覽我國商代青銅器,多見鐃而少見鎛鍾,商代青銅鎛多見於南方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我國各地出土的青銅鎛,快點和我一起看看這些青銅器的特點吧!湖南省博物館收藏1件虎飾鎛。出土地點不詳。上有梯形環身,鎛面飾獸面紋,顯得十分規整,銑側扉稜各有兩隻倒置的扁虎,張口卷尾。獸面有較粗的乳釘。其與邵東所出四虎鎛年代相近,均為商代末期頗具南方代表性樂器。通覽我國商代青銅樂器鎛鍾數量稍顯單薄。何以華夏廣闊的天地,於商朝多見鐃而鮮見鎛鍾。
  • 鎛鍾,鐘聲響起——願逝者安息,生者安寧!
    曾侯乙編鐘-鎛【bó】鍾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單獨說鎛鍾,可能認識它的人並不多,而鎛鍾,正是藏在曾侯乙編鐘中,但本身卻並不是編鐘序列的特殊打擊樂器。它,也正是為緬懷逝者而鑄造的祭奠禮器。2002年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編鐘在重視禮樂文化的周朝被大範圍鑄造和使用,尤其是在祭祀和大型宴會時,編鐘均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編鐘,是一種通稱。準確來說,曾侯乙整套編鐘共有六十五件,其中鈕鍾19件(最上層,直懸)、甬鍾45件(中層、下層,側懸)、鎛鍾1件(直懸、平口)。而藏於曾侯乙編鐘之中的這隻鎛鍾,更是出身顯赫,且功能獨特。
  • 孫瑞生:走進山西青銅博物館的精彩世界
    孫瑞生攝 在山西青銅博物館,鼎、簋、觥、尊、卣、鍾、劍、鏃……一件件精美的食器、酒器、樂器、兵器,如此近距離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無不生動地還原商周時期祭祀、戰爭和婚喪嫁娶的日常畫面。 而在數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的「重器」當中,晉公盤無疑是比較出眾的一個。
  • 山西警方追回戰國「蟠蛇紋建鼓座」!
    2019年以來 山西省公安廳再次對打擊文物犯罪專項鬥爭作出部署僅1月、2月 全省公安機關破獲文物犯罪案件110起▲青銅觶(商代 國家一級)▲龍鈕蟠螭紋鎛鍾一組(春秋 國家一級)2019年山西公安機關將繼續按照「一打三年」工作部署,堅決以「零容忍」態度對一切文物案件一查到底、堅決嚴打、嚴查、嚴追不放鬆,堅決破獲一切文物犯罪案件,追回每一件有跡可循的被盜文物,守護好每一處、每一件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 山西警方從境外追回西周時期青銅重器「義尊」「義方彝」
    【解說】日前,山西警方從境外成功追回幾年前被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的西周時期青銅重器、國家一級文物「義尊」「義方彝」。7月8日,記者在即將開館的山西青銅博物館見到這兩件珍貴文物。  「義尊」和「義方彝」均為西周早期青銅器,從同一墓坑被盜,兩件珍貴青銅器上有相同的銘文,均為「隹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賜義貝三十朋,用作父乙寶尊彝」。
  • 商人好酒,觥籌交錯,商朝青銅器——龍形觥
    想必大家應該對商代的酒文化有一些了解,也應該了解了獸形觥的「觥」,也就是「觥籌交錯」的「觥」,它指的就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酒器;籌是用來行酒令的籌碼。所以,「觥籌交錯」這個詞便形象地把古代人在宴席上邊行酒令邊喝酒的場景描繪出來了。 在古代,觥可是很重要的一類酒器。「觥」這個字是左邊一個角,犀牛角的角,右邊是個光字。
  • 穿漢服排隊進館……新開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到底什麼來頭?
    山西的青銅文化就這樣拉開序幕土鼓龍紋彩盤銅齒輪形器陶寺青銅器商這一晃就到了夏朝末年青銅器也逐漸豐富起來山西商朝部分遺蹟分布圖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樓桃花者出土了青銅器"網紅"龍形觥
  • 山西警方成功追回流失境外兩件周武王時期青銅重器「義尊...
    此前的5月13日,山西公安民警歷時半年縝密偵查和奮力追緝,已成功將另一同墓坑被盜流失的同時代西周青銅重器「義尊」,從境外成功追回。據專案組民警介紹,「義方彝」和「義尊」,兩件珍貴青銅器上有相同的銘文,均系國家一級文物,為西周早期青銅器。「義方彝」和「義尊」被犯罪分子盜掘出土後,當時就被犯罪分子迅速倒賣,四處流落。
  • 春秋時期的音樂文物中,除了鎛鍾,甬鍾也是青銅樂鍾重要組合之一
    春秋時期的音樂文物中,除了鎛鍾,甬鍾也是青銅樂鍾重要組合之一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春秋時期的甬鍾,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春秋時期音樂文物懸樂中,除了鎛鍾之外還有甬鍾和鈕鍾。為顯高貴則把鎛、甬鍾組合成列,以彰顯禮遇規格。故此在春秋時期的鎛鍾數量之多,多在中原地區和山西、陝西等地出現,大部分地區鎛鍾已走向沒落時期,但甬鍾和鈕鍾則成為懸樂中的主要成分。諸如春秋中期的甬鍾如河南新鄭李家樓編甬鍾、河南平頂山市葉縣甬鍾、沂水劉家店子M1蟠鳳紋甬鍾,這些編組的甬鍾為明器,另有山西長治分水嶺M269甬鍾、長清仙人臺M6甬鍾、東海廟墩甬鍾等。
  • 山西警方追回戰國「蟠蛇紋建鼓座」等一批高等級文物
    新華社太原3月11日電(記者孫亮全、胡靖國)山西省公安廳11日對外發布,山西警方在2019年前兩個月又追回5259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戰國「蟠蛇紋建鼓座」等一批高等級文物。自2018年山西公安機關部署開展為期3年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山西公安機關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69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100人,打掉犯罪團夥120個,追繳文物12417件,其中一級文物72件,二級文物140件,三級文物537件,追繳文物數超過前8年之和。
  • 春秋時期鎛鍾出土眾多,音樂性能良好,對音樂考古有重要參考價值
    198年3月在固始縣城關鎮磚瓦窯廠M1陪葬坑出土了鄱子成周編鎛8件,同時還出土了青銅禮器、漆木器、玉器、鈕鍾、木瑟、木鼓等一百餘件。有兩件鄱子成周鎛鍾出土時放在該墓葬坑的東南角。從鍾架腐爛的痕跡看鎛鍾應掛於曲尺形的梁架上,所以這兩件鎛鍾應是懸掛於拐頭的一端。這8件鎛鐘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遞減。鎛呈合瓦形,其鈕鑄製成以盤繞相對三獸相連的造型。
  • 丙族遺珍|山西捷報!境外追回青銅重器「義尊」「義方彝」
    文博山西相關文章「義方彝」和「義尊」被犯罪分子盜掘出土後,當時就被犯罪分子迅速倒賣,四處流落。山西警方今日將其成功追回,終於讓兩件珍貴文物得以「回家」團圓。據專案組民警介紹,在專案偵查中獲此情報後,公安機關迅速抽調精幹警力,展開秘密偵查,依法啟動追緝行動。據介紹,「義方彝」和「義尊」同為一個墓坑被盜。
  • 春秋時期青銅鎛鍾稀世罕見,專家鑑定是真品!最後估出驚人天價!
    春秋時期青銅鎛鍾稀世罕見,專家鑑定是真品!最後估出驚人天價!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鑑寶節目。古董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也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在本期鑑寶節目中來了一位姑娘,她所給我們帶來的藏品疑似是春秋時期的編鐘。
  • 山西博物院裡尋國寶,要看運氣了,還有個「不正經」壞笑的萌獸
    山西博物院有比較著名的八大「鎮院之寶」,分別是鳥尊、胡傅酒樽、獸形觥、廟底溝彩陶罐、彩繪雁魚銅燈、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銅犧立人擎盤和虞弘墓石槨。第二件國寶「獸形觥」隨之走進視野。此國寶出土於山西絳縣倗國墓地,年代為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觥,就是成語「觥籌交錯」中的那個觥,是商周時期青銅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