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策展人「軟肋」如何解決?

2021-01-16 第一財經

陽春三月。北京各大當代藝術聚集區裡,各種類型的展覽一場接一場,又開始開門迎客。不少展覽的大海報、大招貼上名目繁多的各色展名下面,鬥大的字,寫的不是展期或者藝術家的介紹,而是策展人的名字,煞是醒目。

早些年從中央美院的藝術管理系畢業、懷著成為獨立策展人夢想的學生,如今大都對策劃展覽意興闌珊——「拉幾個藝術家、找塊場地,忽悠一批人來看,也就那麼回事」。策展人這個曾在美國被評為50大最佳職業之一的工作,如今也只有在藝術界風生水起的「大佬」們才能玩得轉;年輕策展人,甚至是剛出校門的學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之餘,也不免對自己在這個行業的身份生出一絲尷尬。

「拿誰的錢就給誰辦事」

獨立策展人到底是個啥?藝術界或者藝術家的保姆、導師、伯樂、大廚、臨時工、人肉GPS……策展人自己都眾說紛紜。以前的展覽策劃者和組委會,只負責收集和展出作品,而現在的策展人,更要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負起構思、組織、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工作,不是對已生成作品的二次調動,而是在了解藝術家的風格趨向、思維方式、作品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對藝術的敏銳觸覺,達到策展的目的。有人說,策展人要為一個作品展出行為後的效益最大化負責。在這一方面,國際著名策展人丹尼爾·伯恩鮑姆、溫琴佐·桑福、南條史生等,以及上世紀80至90年代成名的中國策展人慄憲庭、費大為、侯瀚如、高名潞、殷雙喜、範迪安、黃篤等,大都秉持著這樣的做法。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形成的策展人,相繼活躍於國際藝術舞臺上的同時,對其身份錯誤解讀的藝術界和公眾,也讓處於轉型期的策展人身份變得尷尬。

新世紀以後特別是2005年以後,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熱,當代藝術領域創作、展覽、收藏活動亦漸趨繁榮。不少獨立策展人在此時成為了美術館館長、畫廊老闆、學院教授或者藝術雜誌主編。在策展人姜節鴻看來,策展人身份的多元化,應對的是藝術生態變化的現實,他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工作——拉贊助、做展覽、接觸藝術家、推薦作品給收藏家……但在策展人陸蓉之看來,策展人身份被削弱,使策展人變成給一個概念、組織一些人、呈現一個展覽的組織者;而其中展陳方式、展覽思路、藝術理念,成為沒有人關心的過眼雲煙。她直言,現在一個展覽的主角不是藝術家,反而成了策展人。在藝術狂熱的時代,策展人在中國過度膨脹,一邊策展,一邊賣畫,「這是違反工作的基本操守的」。策展人吳鴻也認為,策展人的概念泛化了,成為了藝術活動的召集人;一些不具備基本素質的人也來為自己戴高帽,「在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家要掛策展人的名頭,你有什麼辦法!」策展人王林說。甚至有些知名策展人,名氣大了,漸漸脫離策展流程,成為掛名的展覽顧問;或者有了選擇藝術家的權力,話語霸權就呈現加劇態勢。

「拿誰的錢就得給誰辦事,實際情況就是這樣。」有些年輕策展人說。

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國內首屈一指的獨立策展人慄憲庭,如今則很少參與策展工作,轉而投身年輕藝術家的項目之中。策展市場化導致的諸多亂象是讓他「退場」的一大因素。

中國當代藝術界目前快速消費時尚特質和策展水準的參差不齊,使得策展越來越商業化,一個策展人負責運作幾個藝術家,或者僅靠關係推藝術家的現象比比皆是。缺乏統一而專業標準的國內當代展會,使得策展人大多依附於商業機構的活動——如畫廊的展覽,其策展的學術水準則缺乏有效的衡量。甚至一些年輕的策展力量,能從策展獲得的利益很少,只能有活動就策一策,沒有活動就閒著;能在其他藝術機構找到「一官半職」更好,沒有也得再找條出路養活自己。所以有人說,中國沒有獨立策展人,只有自由職業策展人,「因為這是一個痛苦的行業,必須一年到頭為策展找錢」。

「西方國家中,策展人的學術後盾是博物館體系,經濟後盾則是基金會。只要方案好,就可以得到經濟保證。而國內幾乎沒有資助獨立策展人的基金,大部分都是專項藝術基金。」策展人郭曉彥說。

不僅如此,獨立策展人還受到商業和體制的雙重困擾——策展資金來路狹窄,使得它參與商業運作、選擇與利益相關的藝術家來策展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其學術性難以保證,也使它在藝術制度中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郭曉彥指出,在西方,獨立策展人會選擇學術價值高的藝術家,以樹立學術權威,並給市場提供判斷標準,所以基金會和美術館都非常願意與獨立策展人合作,對他們的信任度高,藝術家和館方也非常配合,就能形成獨立策展人良性循環的活躍機制。而中國,除了隸屬於專業美術機構的策展人,那些獨立策展人都是個體,市場和制度的限制使他們很難保持獨立的人格。理論功底深厚、具有國際視野、能夠挖掘優秀人才、活動能力強、可以調配各種資源、人格獨立,在陸蓉之看來,這些素質缺一不可。而侯瀚如曾說:絕非誰都可以成為策展人,他們首先必須是研究者和批評家。在他們看來,策展人不僅是展名下那個最醒目的名字,它應該負責資金的籌集與分配、藝術家作品的選擇、文獻圖錄的編輯、藝術主題與展場設計、布展指導、學術研討,甚至媒體傳播……一個展覽,不在於它是否引起了關注,而在於它引起了誰的關注、引起了什麼樣的關注。而如今,藝術直覺的匱乏、藝術立場的缺席、藝術想像的枯竭,對國際視野缺乏深入研究,成為中國獨立策展人群體發展的軟肋。

「在這其中,關鍵是你在展覽裡討論了什麼問題——社會學的問題、藝術本體的問題,或者語言、觀念的問題?策展人應是通才,要懂得藝術史、懂得政治學、懂得經濟學,更要有文化的敏銳力。」陸蓉之說。而在中國尚未形成社會文化藝術基金的積累、管理機制的當下,姜節鴻建議,有能力的獨立策展人,可以成立獨立策展人事務所,以團隊力量吸納資源。

一個優秀的策展人策劃的優秀展覽是什麼樣?姜節鴻認為,「優秀的策展人應該能把藝術家想不到的東西提升出來,把視覺的碎片組合在一個有序的理論體系裡,促使藝術家對自己的再認識和再創作」,從而推出有力量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提升公眾的審美認知。

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羅伯特·斯託曾言:「展覽不再作為一個導師向觀眾灌輸任何知識或真理,而是不發一言地向觀眾袒露自身,聽從審美直覺的判斷。」這真是策劃一個藝術展覽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而獨立策展人最理想的狀態,恐怕亦如吳鴻所言——「一個在展覽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相關焦點

  • 陳源初:獨立策展人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尤其是今年3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的第二屆CAFAM雙年展,將主題定為 「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並選取了六所國際藝術院校的策展專業學生作為此次雙年展的策展人,將策展人推到臺前,成為主角,這是藝術界的第一次。那麼策展人在受推崇的情況下,這個20世紀的「舶來品」在國內發展如何?當下策展人在展覽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面臨什麼樣的現狀呢?策展人是什麼人?
  • 中國式策展:中國缺少有獨立精神的策展人
    文/盛葳職業化策展人靠策展生活,只要靠策展生活他的展覽就會跟利益掛鈎,獨立策展人並不靠策展生活,是一種思想上獨立的價值判斷,在經濟、學術各方面都保持獨立。中國不是缺獨立策展人,而是缺有獨立精神的策展人,而越來越多的獨立策展人又在面臨一種全球化的批判,全球都在反獨立策展人,因為獨立策展人也是一個權力集中的結果,他們對藝術家、作品的選擇,甚至還向藏家、美術館推薦作品,權力過於集中,一個人的判斷是否能代表大眾?這種論調在今天已經被懷疑,所以很多大型展覽採取的多是團隊策展的機制。
  • 獨立策展人的雙年展
    獨立策展人鮑棟和孫冬冬將他們與50組年輕藝術家構築的美麗新世界呈現於「ON/OFF: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展,在他們看來,策展人應該成為藝術的旁觀者或者普通的參與者——而不是生活在展覽時間表裡   錢夢妮   [「身份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降低標準,」鮑棟說,「這不就像是在向年輕人『押寶』,賭他們未來能功成名就嘛
  • 秦思源:獨立策展人的核心工作是翻譯
    導語:獨立策展人在中國仍處於摸索階段,在全球不同藝術生態下,中國的獨立策展人群體與西方相比,還缺乏一些良好的環境和語境,面臨挑戰與局限的同時,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王音作品《西北》(局部)2015  獨立策展人是藝術家和觀眾間的橋梁  搜狐藝術:您怎樣理解獨立策展人這樣一個概念的?
  • 評:獨立策展人群體壯大不利於美術館發展
    原標題:獨立策展人群體壯大不利於美術館發展  策展在近三十多年來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獨立策展人的出現。一位中國的策展人開玩笑地跟我說,自由策展人就是沒工作的策展人。八十年代有很多學習藝術史或相關的年輕人,畢業之後他們都找不到工作,因為美術館只招收很少部分的人。所以他們必須通過獨立的方式來做策展工作。不久之後,獨立策展就成為了非常流行的職業。  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來,美術館因為以單一展覽項目的形式邀請獨立策展人來做策展工作,其支付的薪水比固定職業的美術館策展人要便宜,所以美術館大幅減少了美術館策展人的數量。
  • 廣州獨立策展人生存現狀調查
    來不及更多地回味剛剛結束的展覽,世賓已經在著手為5月份的一個空間主題展策展,手頭上還有五六個正在考慮的青年藝術家個展。他正在策劃的展出由某商業公司牽頭,世賓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趣味聯繫藝術家,選擇場地,布置展覽。有朋友質疑他這樣辦展是否會使展覽主題和理念的傳達受影響。世賓卻覺得,他能夠做到策展獨立於贊助機構,藝術家獨立於策展。他說,在未來的策展中,他還想把對詩歌的思考移植到藝術上來。
  • 獨立策展人——秦思源
    攝影:Gregory Boyd秦思源獨立策展人
  • 解密神秘職業人:用展覽與社會交流藝術的獨立策展人
    通俗來說,就是先了解文化、藝術上的一些學術問題,然後把這些問題,通過和藝術家的合作,用展覽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本次「短酷一夏,奇人接駕」的活動中,獨立策展人宋振熙向大眾介紹了策展的工作。宋振熙本次行程的目的地是杭州火車東站,並且帶上了他和妻子孩子一起,正準備全家出遊。「這個工作挺累的,」宋振熙笑著說,「我需要休息一下。」這不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
  • 尹在甲:理想職業是獨立策展人
    原來,「萬畫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藏畫上萬,而是尹在甲給自己的精神生活營造的一個空間,他要在這裡開始他獨立策展人的職業生涯。出走阿拉裡奧尹在甲在藝術圈已經呆了17年,他有著這樣豐富的背景:曾在中央美術學院學過美術史;在印度留學四年;之後有在歐洲遊歷了兩年;精通韓文和英文,中文說得也不錯。他曾籤下的不少藝術家都是在他上學時候的同學、朋友。
  • 探索藝術和商業結合新方式 走近甬城的獨立策展人
    多面手獨立策展人  如果說,像孫建東這樣的自媒體人推出的跨界展覽還有些「玩票」的性質,那麼專注藝術展覽的獨立策展人當屬寧波的「專業玩家」。隨著甬城藝術品市場的興起,這一兼具藝術品位、文化創意和商業頭腦的群體正在寧波逐漸壯大。
  • 獨立策展人機制離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有多遠?
    因此,如何在商業與學術、消費與文化、商品與藝術品的矛盾關係過程中,避免商業主義對藝術活動的粗暴幹涉,保持中國當代藝術最基本的學術針對性,已經成為策展人工作中必須謹慎處理的問題。   就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的工作現狀來看,形勢似乎不容樂觀。雖然策展人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進程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群體的角色構成一直比較混雜,策展人的身份特徵也始終比較模糊。
  • 講座預告|策展的藝術和策略
    策展的藝術和策略主 講:方振寧(獨立策展人,學者,評論家)主 持:宋曉霞(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講座介紹講座主要通過過去十幾年裡在海內外策劃大型中國藝術展覽的經歷,講述了自己如何從完全沒有策展經驗,到成功獨立策劃大型國際展覽的過程。
  • 藝術展覽已經進入了「策展人時代」
    作為一名策展人,如何策劃一場成功的展覽?策展人的作用是什麼?作為一名優秀的策展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類似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策展人讓觀眾對藝術展覽有了新的認識策展人源於英文「Curator」,翻譯成漢語就是「展覽策劃人」,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
  • 中國策展人生存狀態:策展何為策展人何為
    「我希望去梳理這個脈絡,也需要去推動,於是開始從藝術創作轉向了策展。」楊衛說。  楊衛於1996年第一次參與到展覽中,當時他作為藝術家的身份參加展覽,展覽主題叫「豔俗生活」,此時他並沒有把自己當作策展人,僅是展覽的組織者。2003年獨立策展人這個概念剛成型,他開始做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策展人。
  • 798活躍獨立策展人馮博一的獨立策展之困
    一、「我要給自己印一個名片——不是獨立策展人。」從2002年就開始在798做展覽的馮博一半是無奈半開玩笑地說。90年代開始策劃當代藝術展覽的馮博一,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獨立策展人之一,獨立策展人是相對於官方的藝術體系而言,在官方的美協、美術館和美術學院之外,90年代後期各種半地下的當代藝術展覽開始活躍起來,當然,這些展覽經常面臨臨時被官方取締的尷尬。
  • 5G時代如何策展
    原標題:5G時代如何策展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2019年策展界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探討5G時代如何助力中國策展學科發展、藝術生態持續繁榮。科技為策展帶來機遇和挑戰近幾年,科技類展覽在策展界引發熱潮,許多商業空間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新媒體展覽,「新媒體」「沉浸」等詞彙被廣泛使用。
  • 【策展資料庫】好書力薦——《策展簡史》
    年代-70年代的11位傳奇先鋒策展人Anne D'Harnoncourt、Werner Hoffman、Jean Leering、Franz Meyer、Seth Siegelaub、Walter Zanini、Johannes Cladders、Lucy Lippard、Walter Hopps、Pontus Hulten和Harald Szeemann,講述過去50年的策展歷史。
  • 策展人制在中國
    中國策展人首次閃亮登場當屬呂澎在1992年策劃的《廣州雙年展》,翌年年底王林在成都策劃了《中國經驗展》。到2001年的《第一屆成都雙年展》,策展人制已經在普遍化、規範化,並出現了「策展人時代」、「策展人中心制」的提法。
  • 中國藝術策展人困境:力量被弱化 獨立精神是妄想
    在國外,「獨立策展人」 「independent curator」的獨立有三重涵義:一,不隸屬於任何機構組織,二,能以前沿、獨立的問題意識策劃展覽的人,有獨特的學術眼光。三,策展人是個知識分子,所謂的「獨立性」,是能獨立於商業之外,保持態度的中立。在中國的策展人有幾種:一,在美術館專職的展覽策劃人。二,業餘策展人。可能是美術雜誌的編輯、美院的學者或是藝術家兼作策展。
  • 2020「策展與未來」系列學術座談啟動
    以往策展基本上是力圖彰顯策展人的學術主張,但今天我們愈發看到展覽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形式,受眾對展覽的接受程度就變成一個策展人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比如說今年以來有許多展覽特別關注個體的人與周圍社群的人的關聯。策展界的工作不僅聚焦於鮮活的藝術對象和最新的藝術成果,還要把展覽當做一種社會文化教育的方式更廣泛地推向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