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北京各大當代藝術聚集區裡,各種類型的展覽一場接一場,又開始開門迎客。不少展覽的大海報、大招貼上名目繁多的各色展名下面,鬥大的字,寫的不是展期或者藝術家的介紹,而是策展人的名字,煞是醒目。
早些年從中央美院的藝術管理系畢業、懷著成為獨立策展人夢想的學生,如今大都對策劃展覽意興闌珊——「拉幾個藝術家、找塊場地,忽悠一批人來看,也就那麼回事」。策展人這個曾在美國被評為50大最佳職業之一的工作,如今也只有在藝術界風生水起的「大佬」們才能玩得轉;年輕策展人,甚至是剛出校門的學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之餘,也不免對自己在這個行業的身份生出一絲尷尬。
「拿誰的錢就給誰辦事」
獨立策展人到底是個啥?藝術界或者藝術家的保姆、導師、伯樂、大廚、臨時工、人肉GPS……策展人自己都眾說紛紜。以前的展覽策劃者和組委會,只負責收集和展出作品,而現在的策展人,更要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負起構思、組織、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工作,不是對已生成作品的二次調動,而是在了解藝術家的風格趨向、思維方式、作品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對藝術的敏銳觸覺,達到策展的目的。有人說,策展人要為一個作品展出行為後的效益最大化負責。在這一方面,國際著名策展人丹尼爾·伯恩鮑姆、溫琴佐·桑福、南條史生等,以及上世紀80至90年代成名的中國策展人慄憲庭、費大為、侯瀚如、高名潞、殷雙喜、範迪安、黃篤等,大都秉持著這樣的做法。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形成的策展人,相繼活躍於國際藝術舞臺上的同時,對其身份錯誤解讀的藝術界和公眾,也讓處於轉型期的策展人身份變得尷尬。
新世紀以後特別是2005年以後,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熱,當代藝術領域創作、展覽、收藏活動亦漸趨繁榮。不少獨立策展人在此時成為了美術館館長、畫廊老闆、學院教授或者藝術雜誌主編。在策展人姜節鴻看來,策展人身份的多元化,應對的是藝術生態變化的現實,他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工作——拉贊助、做展覽、接觸藝術家、推薦作品給收藏家……但在策展人陸蓉之看來,策展人身份被削弱,使策展人變成給一個概念、組織一些人、呈現一個展覽的組織者;而其中展陳方式、展覽思路、藝術理念,成為沒有人關心的過眼雲煙。她直言,現在一個展覽的主角不是藝術家,反而成了策展人。在藝術狂熱的時代,策展人在中國過度膨脹,一邊策展,一邊賣畫,「這是違反工作的基本操守的」。策展人吳鴻也認為,策展人的概念泛化了,成為了藝術活動的召集人;一些不具備基本素質的人也來為自己戴高帽,「在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家要掛策展人的名頭,你有什麼辦法!」策展人王林說。甚至有些知名策展人,名氣大了,漸漸脫離策展流程,成為掛名的展覽顧問;或者有了選擇藝術家的權力,話語霸權就呈現加劇態勢。
「拿誰的錢就得給誰辦事,實際情況就是這樣。」有些年輕策展人說。
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國內首屈一指的獨立策展人慄憲庭,如今則很少參與策展工作,轉而投身年輕藝術家的項目之中。策展市場化導致的諸多亂象是讓他「退場」的一大因素。
中國當代藝術界目前快速消費時尚特質和策展水準的參差不齊,使得策展越來越商業化,一個策展人負責運作幾個藝術家,或者僅靠關係推藝術家的現象比比皆是。缺乏統一而專業標準的國內當代展會,使得策展人大多依附於商業機構的活動——如畫廊的展覽,其策展的學術水準則缺乏有效的衡量。甚至一些年輕的策展力量,能從策展獲得的利益很少,只能有活動就策一策,沒有活動就閒著;能在其他藝術機構找到「一官半職」更好,沒有也得再找條出路養活自己。所以有人說,中國沒有獨立策展人,只有自由職業策展人,「因為這是一個痛苦的行業,必須一年到頭為策展找錢」。
「西方國家中,策展人的學術後盾是博物館體系,經濟後盾則是基金會。只要方案好,就可以得到經濟保證。而國內幾乎沒有資助獨立策展人的基金,大部分都是專項藝術基金。」策展人郭曉彥說。
不僅如此,獨立策展人還受到商業和體制的雙重困擾——策展資金來路狹窄,使得它參與商業運作、選擇與利益相關的藝術家來策展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其學術性難以保證,也使它在藝術制度中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郭曉彥指出,在西方,獨立策展人會選擇學術價值高的藝術家,以樹立學術權威,並給市場提供判斷標準,所以基金會和美術館都非常願意與獨立策展人合作,對他們的信任度高,藝術家和館方也非常配合,就能形成獨立策展人良性循環的活躍機制。而中國,除了隸屬於專業美術機構的策展人,那些獨立策展人都是個體,市場和制度的限制使他們很難保持獨立的人格。理論功底深厚、具有國際視野、能夠挖掘優秀人才、活動能力強、可以調配各種資源、人格獨立,在陸蓉之看來,這些素質缺一不可。而侯瀚如曾說:絕非誰都可以成為策展人,他們首先必須是研究者和批評家。在他們看來,策展人不僅是展名下那個最醒目的名字,它應該負責資金的籌集與分配、藝術家作品的選擇、文獻圖錄的編輯、藝術主題與展場設計、布展指導、學術研討,甚至媒體傳播……一個展覽,不在於它是否引起了關注,而在於它引起了誰的關注、引起了什麼樣的關注。而如今,藝術直覺的匱乏、藝術立場的缺席、藝術想像的枯竭,對國際視野缺乏深入研究,成為中國獨立策展人群體發展的軟肋。
「在這其中,關鍵是你在展覽裡討論了什麼問題——社會學的問題、藝術本體的問題,或者語言、觀念的問題?策展人應是通才,要懂得藝術史、懂得政治學、懂得經濟學,更要有文化的敏銳力。」陸蓉之說。而在中國尚未形成社會文化藝術基金的積累、管理機制的當下,姜節鴻建議,有能力的獨立策展人,可以成立獨立策展人事務所,以團隊力量吸納資源。
一個優秀的策展人策劃的優秀展覽是什麼樣?姜節鴻認為,「優秀的策展人應該能把藝術家想不到的東西提升出來,把視覺的碎片組合在一個有序的理論體系裡,促使藝術家對自己的再認識和再創作」,從而推出有力量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提升公眾的審美認知。
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羅伯特·斯託曾言:「展覽不再作為一個導師向觀眾灌輸任何知識或真理,而是不發一言地向觀眾袒露自身,聽從審美直覺的判斷。」這真是策劃一個藝術展覽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而獨立策展人最理想的狀態,恐怕亦如吳鴻所言——「一個在展覽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