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個好東西,它能令文人騷客們誕生下許多精美絕倫的詩詞歌賦,也能使人沉醉其中,忘記所有的煩惱;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它會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停滯不前,不想努力奮鬥,在沉醉中,大好的青春也就此荒廢,許多人戒酒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辛棄疾戒酒卻是因為一時的不理智所做的錯誤決定,事後發現自己根本離不開酒,遂決定停止戒酒。當時,小詩文看了這個故事之後簡直笑得合不攏嘴,那麼,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請隨小詩文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194年,辛棄疾遭到臺臣的彈劾,罷福建安撫使,再次退居信州帶湖。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196年,辛棄疾閒居瓢泉時,回想這一路以來自己報國無門的種種苦悶,寫下了這首令人捧腹的戒酒詞: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入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
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鳩毒猜。況怨無小大,生於所愛;物無美善,過則為災。與汝成言,物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辛棄疾的詞,向來以風格多樣著稱,在這首《沁園春》中,作者將酒杯給擬人化了。
在上片中,先是對酒杯一頓呵斥,對於自己嗜酒成癮的行為不怪自己,反而怪酒杯緊跟自己。可在最後,作者對酒杯的態度也有了變化。作者接著又說自己檢查身體,發現喉嚨幹得像焦炙的鐵斧;近年來又嗜睡,睡時鼾聲似雷鳴,以誇張的手法寫出了自己醉酒的反應,而換來的卻是酒杯冷酷無情地回答。
酒杯說:「酒徒就應該像劉伶那樣只管有酒即醉,死後不妨礙埋掉了事,這樣才能算得上是古今達者。」,酒杯的話語不免有些冷嘲熱諷,作者聽了之後自然是很生氣的,可轉念一想,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酒杯能和自己說話,應該感到慶幸才是,於是口氣頓時軟了很多,甚至將酒杯稱為「知己」。
下片筆鋒又一轉,一個「更」字,將已軟的語氣又變得強硬起來,給人以一張一弛之感。在這裡,作者將酒杯與鳩鳥的羽毛等同視之,鳩鳥的羽毛置於酒中可使美酒變成毒酒,而酒杯作為喝酒的載物使人能夠喝到酒,因此,作者認為:酒杯與鴆毒無異。
接著,作者又說:「何況怨意不論大小,常由愛極而生;事物不論何等好,過了頭就會成為災害」。這些話看起來振振有詞,實際上也是作者間接地承認自己的決心不夠堅定,所以總是戒不了酒。從「使勿近」一詞也不難看出,作者對於酒杯的處罰是很輕的,只是讓它不要靠近自己。最後一句「麾之即去,招之即來」則是作者比較俏皮的玩笑話,從這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與酒杯之間的感情並未就此割斷。
於是,不久之後,辛棄疾就寫下了另一首放棄戒酒的破戒詞,下面,我們再來一起欣賞吧:
《沁園春·城中諸公載酒入山,餘不得以止酒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韻》
杯汝知乎,酒泉罷侯,鴟夷乞骸。更高陽入謁,都稱齏臼,杜康初筮,正得雲雷。細數從前,不堪餘恨,歲月都將麴櫱埋。君詩好,似提壺卻勸,沽酒何哉。
君言病豈無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記醉眠陶令,終全至樂,獨醒屈子,未免沈災。欲聽公言,慚非勇者,司馬家兒解覆杯。還堪笑,借今宵一醉,為故人來。
其實,這首詞的題目一出來,我們便不難看出作者的用意了,作者決定破戒。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從詞中我們便可以看出,原來是因為作者的好友帶著美酒來找他,也許是好友的相勸,也許是作者經不住誘惑,所以破一次戒。其實這也沒什麼,男人嘛,懂得都懂,可是他對杯子態度的好轉不禁令人發笑。如果酒杯能說話,定會對辛棄疾說兩個字:真香!
詞中這樣寫道「杯汝知乎,酒泉罷侯,鴟夷乞骸。」作者在說「酒杯啊酒杯,你可知道,酒泉侯已罷免,酒袋子也已告退」,從這句詩中作者的幽默風趣也油然而生。
「高陽入謁」有辭退酒徒之意,也就是停止喝酒的意思;「杜康初筮」杜康是我國古代的一位釀酒大師,而這裡的「初筮」通「出仕」,這是杜康的一段經歷,杜康在出仕之後便不釀酒。
其實古人真正喜歡喝酒的都會釀酒的,杜康此舉自然是與酒做了了斷,作者則是借杜康放棄釀酒一事來說明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喝酒了。而麴孽則是釀酒所用的原料,藉此來比喻歲月,自己的歲月一直都在酒糟裡,人生也荒廢在了酒這個字上。
而下文作者的決心變得堅決,既然戒酒會帶來那麼多的痛苦,那索性破戒。自古陶淵明以飲酒為樂,而且樂了一輩子;屈原身處一個眾人皆醉的楚國,自己獨自清醒,卻只能投江自盡,留下一世悲哀。我沒有司馬睿的勇氣,說戒就戒,「戒今宵一醉,為故人來。」既然好友都來了,索性就一醉到天明。
說戒就戒,說破戒就破戒,這聽起來好像顯得有點不守信用,不像君子所為。可這也是作者的可愛之處,辛棄疾曾想建功立業,可是鬱郁不得志,但他從不悲觀失望,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